「不管我是啥身份,鄉親們的事都是大事兒!」
——記全國勞動模範、國網伊通滿族自治縣供電公司新家供電所所長李國
「李書記,準備去巡線啦?」
「李所長,啥時候看看我家豬舍的電啊?」
入冬了,伊通滿族自治縣營城子鎮砂古村的村民們又聚集到了供電所。
在農村,入冬後豬舍的產崽圏需要取暖,雞舍的產蛋量需要溫度來保障,待產的鹿圏也需要保溫,這些都需要電。
他們嘴裡叫著的「書記」「所長」,其實是一個人。他叫李國,是國網伊通滿族自治縣供電公司新家供電所的所長,也是營城子鎮砂古村正兒八經的村支書。
兩個看似不搭邊的稱呼,卻和諧地出現在了李國的身上。 「不管我是啥身份,鄉親們的事都是大事兒!」這是李國常常掛在嘴邊的話兒。「兩家子」的事兒,李國用他厚實的肩膀,一挑就是15年。
李國不愛說話,行動就是他的語言。他從事電力事業33年,一直兢兢業業,任勞任怨,沒辜負企業的培養與教育;他擔任村支書15年,一直以百姓的福祉為中心,對得起鄉親們的厚愛與信任。
一手抓「網情」,一手抓「民情」,李國用淳樸善良和擔當奉獻,書寫了一名黨員的無悔人生、一名光明使者的無私付出,深深地將「人民電業為人民」的企業宗旨印在了這片生他養他的土地上。
「我們就信他!」
李國就出生在砂古村。17歲的時候,他入伍當了軍人,接受了四年的軍旅淬鍊。
復員回鄉後,他被組織上分配到了原伊通滿族自治縣農電局工作,後去了新家供電所,成為了一名走街串戶的抄收員,負責三個村子的供電服務工作,砂古村是其中之一。
從小在村裡長大,情分難捨;李國又是個重情義的人,尤其是曾經當過軍人,加上公司一直的宗旨教育,對「愛護老百姓」,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更徹底的執行。
「只有日頭落了,吃過飯,餵過牲口了,鄉親們才有時間。」年紀輕輕的李國,早早地摸出了服務的「竅門」。他熟悉鄉親們的作息習慣,知道他們心裡的訴求,工作的時候,更能換位思考,用鄉親們樂於接受的方式開展工作。
因為表現好,1992年,27歲的李國當上了新家供電所的所長。當年,他是伊通公司裡年紀最小的供電所長。
當了所長,李國還是「老樣子」。要說有啥不一樣,可能是在家裡呆著的時間更少了,布置工作更多的是在現場、在老鄉家裡。
當了所長,工作更多了,責任更重了。為了幹好工作,李國一直拿老鄉的需求當「鏡子」。一方面積極爭取建設資金,改造老舊線路,讓電更足、讓燈更亮、讓老鄉的願望更近。一方面,與電有關的事兒,多替老鄉操操心;與電沒關的事兒,多跑跑腿兒,把感情處的更深一些。
感情確實是再一步步加深,從李國身份的轉變,就可以看出來。
2005年,砂古村換屆選舉,全村1700多戶一致推舉李國做村支書,鄉親們認為他是辦實事的人,心裡頭裝著鄉親,指定能帶領村子好好發展,脫窮根,走上小康路。
營城子鎮委的幹部覺得不妥,和鄉親們解釋,李國是供電公司的正式員工,不能參加村民換屆選舉。可鄉親們不依,一致表態:李國當村支書,我們心裡就一百個託底,我們就相信他。
最後,經鎮委、鎮政府和伊通公司溝通協商,打破慣例,李國成了縣裡第一個「跨界」的村支書,供電所長和村支書「一肩挑」。
「一定要讓鄉親們過上好日子!」
「不能辜負鄉親們的信任,一定要讓鄉親們過上好日子!」是李國當選後一直埋在心底的承諾。
砂古村的位置偏,十年九旱,路又不好,村裡的東西出不去,外面的人不願意來,村子的發展幾乎是停滯的。
怎麼改變舊有面貌,成了李國當上村支書後的「心頭事」。整天裡,忙完所裡的事兒,他就和村幹部坐下來商量辦法。修路,就這樣被提上了日程。
李國開始經常跑交通等相關部門,上報砂古村面臨的難題。這份執著,終於在2006年為砂古村爭取到90萬元的修路資金,開始著手修建水泥路,解決村民出行難、運輸難的問題。
村委會會計姜立軍回憶說,當年修路的自籌部分是村民湊的,不夠的都是李書記「挪用」了家裡的錢墊付的,前前後後有幾萬元。
就這樣,6座水泥蓋板橋、10公裡水泥路,都修建起來了。到2013年2月,砂古村已經實現「路路通」 「屯屯通」。
這條路打開了村裡的創收大門。村會計姜立軍算了這樣一筆帳:路修好後,一公頃土地種的糧食能多賣近2500元,全村有土地400公頃,增收可達100萬元。
鄉親們的日子逐漸好了起來,村裡的萬元戶多了起來。但李國並沒有滿足。
2016年,全國上下吹響了脫貧攻堅戰的衝鋒號。李國緊緊抓住這個契機。經過多方努力,他為村裡爭取到了「梅花鹿養殖」脫貧項目,成立了伊通滿族自治縣營城子鎮砂古村志願牧業小區。
接下來,他一方面報請上級單位進行線路改造,以便滿足項目上馬的用電需求。一方面,利用工作之餘,多次往返東豐、梅河口、雙陽等地的梅花鹿養殖基地,先後帶回了優質幼鹿、種鹿共70隻。他還摸索給梅花鹿配藥和打針的技術,確保梅花鹿的成活率,提高養殖場的產出。
為養殖場的管理,李國奉獻出了自己工作以外的所有空閒時間,一直堅持每天凌晨2、3點鐘起床,到養殖場帶領村民一起扎食料、打掃鹿圈。
2017年至2019年這三年時間裡,砂古村「梅花鹿養殖」脫貧產業項目為16戶貧困戶,共計26人,平均每年每人分紅4615元,達到了全省脫貧產業項目領先水平。2019年底,這16戶貧困戶全部脫貧。今年的效益經過初步計算,預計這16戶依然得到4600多元的分紅。
「李書記每年都給我們家分紅,自己卻沒領過村裡一分錢。」砂古村貧困戶齊鳳山的妻子說起李書記,總要豎大拇指。「我老伴癱瘓在炕,全部的生活重擔都壓在了我身上,是李書記讓我們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她說,李書記為咱們累死累活,要對得起他的這份恩情,沒道理過不好日子。
最近幾年,總有人問李國,你這也小半百了,兩頭忙,受得了嗎?李國的回答很肯定,只要能幹動,就要一直帶著鄉親們發家致富!
「我們都沒有選錯人!」
「李國是好同志,我們沒有選錯人!」時任國網伊通滿族自治縣供電公司的負責人張波,和李國認識20年了,他表示,每屆領導都對李國的工作很認可。
新家供電所地處伊通縣東南部,在10個供電所裡一直都保持著3個最:員工平均年齡最大、更換所長次數最少、供電線路最穩定。管轄的93公裡10千伏線路,經過2002年的農網二期全面改造,加上有效的運維,即使是用電最高峰的春節,都「穩如泰山」。
說起2018年的「村村通」動力電工程和2019年的自來水配套設備安裝工程,新家供電所員工董波說,別看李所長都50多歲的人,還有年輕時的那股狠勁。
工程量大,工期緊,民生工程關係大,李國很長一段時間都處於早出晚歸的狀態。他早晨起來忙完鹿廠的事兒,就到所裡備料,安排作業計劃,檢查安全組織措施制定情況。
施工期間,他經常和同事們一起吃盒飯,太忙就在施工搭建的臨時帳篷裡睡一晚。在他的帶領下,同事們搶工期、保質量、重安全,圓滿完成了建設任務。
截至到2019年底,新家供電所已經連續28年無服務行為投訴,曾被國網公司、省、市公司評為「工人先鋒號」等榮譽稱號。他本人也多次受到表彰,先後榮獲四平市「勞動模範」、吉林省電力公司「勞動模範」、吉林省 「勞動模範」、全國勞動模範等。
說「沒選錯人」,最有發言權的,還有砂古村的鄉親們。
走進如今的砂古村,平坦的水泥路、整齊的磚瓦房、筆直的電線桿……多年來,砂古村在李國的「改造」下,煥然一新。取暖有地熱,家電越辦越全了,口袋越裝越鼓,鄉親們都說,這和城裡的生活,也沒啥區別了。「李書記是第一功臣!」
目前,砂古村的村民大部分還是以種田為生。但與以往不同的,除了「致富路」有了,種田還添了一項「利器」。「靠天吃飯」的歷史,也被李國「翻過去」了。
為保證更好地實現抗旱增收,李國為村裡500多眼機井安裝變壓器56臺,架設10千伏線路26公裡和0.4千伏線路50多公裡,並在每年秋收、春灌的時候,為村民們提供免費的水田配套設施拆、裝服務。這樣就擺脫了老天爺的「管制」和柴油機的「笨拙」,啟動了「電灌」時代。此後,每到伊通河斷流的時候,以往地表龜裂、稻苗打蔫、枯死減產的情況再也沒有出現,豐收的喜悅一直在延續。鄉親們都說,好收成裡,有「我」的一半,也有老書記的一半。
今年春節,新冠肺炎疫情暴發,55歲的李國兩頭忙。他按照公司統一的防疫要求,想方設法儲備防疫物資,確保全體報修人員防護用品齊全。他還自己先學好,再後向所裡員工交代在值班和報修過程中如何注意人身防護。
在村裡,李國組織砂古村的村民在各個路口設置防疫卡點,在村上選出35至45歲身體素質好的村民,在卡點站崗值班,確保村裡各個屯子沒有外來人員進入。他還把全村1700多戶走了個遍,確保無疫區來訪人員。在疫情防控的最緊要關頭,李國守住了所裡的「疫情」,同時也防住了村裡的「疫情」。
「力微責任重,百慮加一身。」李國,只是一名普通的黨員,一名普通的基層員工,他卻像一顆種子,「普普通通」地紮根在家鄉的泥土中,開出了「網情」「民情」的並蒂花,在悠悠的時光中,心淡如蘭不為百花爭豔,卻芬芳雋永。(劉宏宇)
責任編輯:周小博 投稿郵箱:網上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