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不管我是啥身份,鄉親們的事都是大事!

2020-12-24 中國電力新聞網

  「不管我是啥身份,鄉親們的事都是大事兒!」

  ——記全國勞動模範、國網伊通滿族自治縣供電公司新家供電所所長李國

  「李書記,準備去巡線啦?」

  「李所長,啥時候看看我家豬舍的電啊?」

  入冬了,伊通滿族自治縣營城子鎮砂古村的村民們又聚集到了供電所。

  在農村,入冬後豬舍的產崽圏需要取暖,雞舍的產蛋量需要溫度來保障,待產的鹿圏也需要保溫,這些都需要電。

  他們嘴裡叫著的「書記」「所長」,其實是一個人。他叫李國,是國網伊通滿族自治縣供電公司新家供電所的所長,也是營城子鎮砂古村正兒八經的村支書。

  兩個看似不搭邊的稱呼,卻和諧地出現在了李國的身上。 「不管我是啥身份,鄉親們的事都是大事兒!」這是李國常常掛在嘴邊的話兒。「兩家子」的事兒,李國用他厚實的肩膀,一挑就是15年。

  李國不愛說話,行動就是他的語言。他從事電力事業33年,一直兢兢業業,任勞任怨,沒辜負企業的培養與教育;他擔任村支書15年,一直以百姓的福祉為中心,對得起鄉親們的厚愛與信任。

  一手抓「網情」,一手抓「民情」,李國用淳樸善良和擔當奉獻,書寫了一名黨員的無悔人生、一名光明使者的無私付出,深深地將「人民電業為人民」的企業宗旨印在了這片生他養他的土地上。

  「我們就信他!」

  李國就出生在砂古村。17歲的時候,他入伍當了軍人,接受了四年的軍旅淬鍊。

  復員回鄉後,他被組織上分配到了原伊通滿族自治縣農電局工作,後去了新家供電所,成為了一名走街串戶的抄收員,負責三個村子的供電服務工作,砂古村是其中之一。

  從小在村裡長大,情分難捨;李國又是個重情義的人,尤其是曾經當過軍人,加上公司一直的宗旨教育,對「愛護老百姓」,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更徹底的執行。

  「只有日頭落了,吃過飯,餵過牲口了,鄉親們才有時間。」年紀輕輕的李國,早早地摸出了服務的「竅門」。他熟悉鄉親們的作息習慣,知道他們心裡的訴求,工作的時候,更能換位思考,用鄉親們樂於接受的方式開展工作。

  因為表現好,1992年,27歲的李國當上了新家供電所的所長。當年,他是伊通公司裡年紀最小的供電所長。

  當了所長,李國還是「老樣子」。要說有啥不一樣,可能是在家裡呆著的時間更少了,布置工作更多的是在現場、在老鄉家裡。

  當了所長,工作更多了,責任更重了。為了幹好工作,李國一直拿老鄉的需求當「鏡子」。一方面積極爭取建設資金,改造老舊線路,讓電更足、讓燈更亮、讓老鄉的願望更近。一方面,與電有關的事兒,多替老鄉操操心;與電沒關的事兒,多跑跑腿兒,把感情處的更深一些。

  感情確實是再一步步加深,從李國身份的轉變,就可以看出來。

  2005年,砂古村換屆選舉,全村1700多戶一致推舉李國做村支書,鄉親們認為他是辦實事的人,心裡頭裝著鄉親,指定能帶領村子好好發展,脫窮根,走上小康路。

  營城子鎮委的幹部覺得不妥,和鄉親們解釋,李國是供電公司的正式員工,不能參加村民換屆選舉。可鄉親們不依,一致表態:李國當村支書,我們心裡就一百個託底,我們就相信他。

  最後,經鎮委、鎮政府和伊通公司溝通協商,打破慣例,李國成了縣裡第一個「跨界」的村支書,供電所長和村支書「一肩挑」。

  「一定要讓鄉親們過上好日子!」

  「不能辜負鄉親們的信任,一定要讓鄉親們過上好日子!」是李國當選後一直埋在心底的承諾。

  砂古村的位置偏,十年九旱,路又不好,村裡的東西出不去,外面的人不願意來,村子的發展幾乎是停滯的。

  怎麼改變舊有面貌,成了李國當上村支書後的「心頭事」。整天裡,忙完所裡的事兒,他就和村幹部坐下來商量辦法。修路,就這樣被提上了日程。

  李國開始經常跑交通等相關部門,上報砂古村面臨的難題。這份執著,終於在2006年為砂古村爭取到90萬元的修路資金,開始著手修建水泥路,解決村民出行難、運輸難的問題。

  村委會會計姜立軍回憶說,當年修路的自籌部分是村民湊的,不夠的都是李書記「挪用」了家裡的錢墊付的,前前後後有幾萬元。

  就這樣,6座水泥蓋板橋、10公裡水泥路,都修建起來了。到2013年2月,砂古村已經實現「路路通」 「屯屯通」。

  這條路打開了村裡的創收大門。村會計姜立軍算了這樣一筆帳:路修好後,一公頃土地種的糧食能多賣近2500元,全村有土地400公頃,增收可達100萬元。

  鄉親們的日子逐漸好了起來,村裡的萬元戶多了起來。但李國並沒有滿足。

  2016年,全國上下吹響了脫貧攻堅戰的衝鋒號。李國緊緊抓住這個契機。經過多方努力,他為村裡爭取到了「梅花鹿養殖」脫貧項目,成立了伊通滿族自治縣營城子鎮砂古村志願牧業小區。

  接下來,他一方面報請上級單位進行線路改造,以便滿足項目上馬的用電需求。一方面,利用工作之餘,多次往返東豐、梅河口、雙陽等地的梅花鹿養殖基地,先後帶回了優質幼鹿、種鹿共70隻。他還摸索給梅花鹿配藥和打針的技術,確保梅花鹿的成活率,提高養殖場的產出。

  為養殖場的管理,李國奉獻出了自己工作以外的所有空閒時間,一直堅持每天凌晨2、3點鐘起床,到養殖場帶領村民一起扎食料、打掃鹿圈。

  2017年至2019年這三年時間裡,砂古村「梅花鹿養殖」脫貧產業項目為16戶貧困戶,共計26人,平均每年每人分紅4615元,達到了全省脫貧產業項目領先水平。2019年底,這16戶貧困戶全部脫貧。今年的效益經過初步計算,預計這16戶依然得到4600多元的分紅。

  「李書記每年都給我們家分紅,自己卻沒領過村裡一分錢。」砂古村貧困戶齊鳳山的妻子說起李書記,總要豎大拇指。「我老伴癱瘓在炕,全部的生活重擔都壓在了我身上,是李書記讓我們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她說,李書記為咱們累死累活,要對得起他的這份恩情,沒道理過不好日子。

  最近幾年,總有人問李國,你這也小半百了,兩頭忙,受得了嗎?李國的回答很肯定,只要能幹動,就要一直帶著鄉親們發家致富!

  「我們都沒有選錯人!」

  「李國是好同志,我們沒有選錯人!」時任國網伊通滿族自治縣供電公司的負責人張波,和李國認識20年了,他表示,每屆領導都對李國的工作很認可。

  新家供電所地處伊通縣東南部,在10個供電所裡一直都保持著3個最:員工平均年齡最大、更換所長次數最少、供電線路最穩定。管轄的93公裡10千伏線路,經過2002年的農網二期全面改造,加上有效的運維,即使是用電最高峰的春節,都「穩如泰山」。

  說起2018年的「村村通」動力電工程和2019年的自來水配套設備安裝工程,新家供電所員工董波說,別看李所長都50多歲的人,還有年輕時的那股狠勁。

  工程量大,工期緊,民生工程關係大,李國很長一段時間都處於早出晚歸的狀態。他早晨起來忙完鹿廠的事兒,就到所裡備料,安排作業計劃,檢查安全組織措施制定情況。

  施工期間,他經常和同事們一起吃盒飯,太忙就在施工搭建的臨時帳篷裡睡一晚。在他的帶領下,同事們搶工期、保質量、重安全,圓滿完成了建設任務。

  截至到2019年底,新家供電所已經連續28年無服務行為投訴,曾被國網公司、省、市公司評為「工人先鋒號」等榮譽稱號。他本人也多次受到表彰,先後榮獲四平市「勞動模範」、吉林省電力公司「勞動模範」、吉林省 「勞動模範」、全國勞動模範等。

  說「沒選錯人」,最有發言權的,還有砂古村的鄉親們。

  走進如今的砂古村,平坦的水泥路、整齊的磚瓦房、筆直的電線桿……多年來,砂古村在李國的「改造」下,煥然一新。取暖有地熱,家電越辦越全了,口袋越裝越鼓,鄉親們都說,這和城裡的生活,也沒啥區別了。「李書記是第一功臣!」

  目前,砂古村的村民大部分還是以種田為生。但與以往不同的,除了「致富路」有了,種田還添了一項「利器」。「靠天吃飯」的歷史,也被李國「翻過去」了。

  為保證更好地實現抗旱增收,李國為村裡500多眼機井安裝變壓器56臺,架設10千伏線路26公裡和0.4千伏線路50多公裡,並在每年秋收、春灌的時候,為村民們提供免費的水田配套設施拆、裝服務。這樣就擺脫了老天爺的「管制」和柴油機的「笨拙」,啟動了「電灌」時代。此後,每到伊通河斷流的時候,以往地表龜裂、稻苗打蔫、枯死減產的情況再也沒有出現,豐收的喜悅一直在延續。鄉親們都說,好收成裡,有「我」的一半,也有老書記的一半。

  今年春節,新冠肺炎疫情暴發,55歲的李國兩頭忙。他按照公司統一的防疫要求,想方設法儲備防疫物資,確保全體報修人員防護用品齊全。他還自己先學好,再後向所裡員工交代在值班和報修過程中如何注意人身防護。

  在村裡,李國組織砂古村的村民在各個路口設置防疫卡點,在村上選出35至45歲身體素質好的村民,在卡點站崗值班,確保村裡各個屯子沒有外來人員進入。他還把全村1700多戶走了個遍,確保無疫區來訪人員。在疫情防控的最緊要關頭,李國守住了所裡的「疫情」,同時也防住了村裡的「疫情」。

  「力微責任重,百慮加一身。」李國,只是一名普通的黨員,一名普通的基層員工,他卻像一顆種子,「普普通通」地紮根在家鄉的泥土中,開出了「網情」「民情」的並蒂花,在悠悠的時光中,心淡如蘭不為百花爭豔,卻芬芳雋永。(劉宏宇)

責任編輯:周小博  投稿郵箱:網上投稿



相關焦點

  • 愛情長跑15年李國超家傳戒指套牢高欣欣
    李國超高欣欣愛情長跑15年 李國超提供據臺灣媒體報導:李國超和高欣欣相戀15年,去年李國超驚喜求婚,經過一年後,兩人12日終於登記結婚,雙方各自三姐及好友兵家綺、紅毛到場見證。李國超說「今天不是一個很好的年,希望好事一樁,參加喜氣」,尤其前陣子換了人工髖關節,高欣欣24小時照顧,他說「那個月讓我很篤定,這女人我想娶回家的心」,也贊高欣欣廚藝進步許多。而相處多年如何維繫感情?李國超說:「如果有口角我會主動認錯,別拖過第二天,在一起久了有默契在,就要和平相處」。
  • 等脫貧結束,一定讓鄉親們給我做證婚人!可最終她還是失約了……
    「很多人從農村走出去就是為了不再回去, 但也有人走出去是為了更好地回去, 我願意當第二種人。」 當初的她是這樣回答的。 之後,黃文秀不說普通話了,開始學著說方言。 砂糖橘、種油茶,幫著鄉親們幹農活; 一邊幹活一邊嘮家常,與村民們以親人相稱...... 「要想讓老百姓願意接近我, 就得讓老百姓覺得我和他們是一樣的。」 黃文秀在日記裡這樣寫道。
  • 《遙遠的鄉愁》:看到鄉親們聽到哀樂前來弔唁,他才「滿意」去世
    有當地村民領著,誰家有點啥老玩意兒,古董販子就直接跟著登門了。那年頭,收售古董也是見不得光的,所以大家都是掩掩藏藏、做賊一般。別人問時,收古董的就扯蛋說,是收雞蛋的,其實都是掛幌子。為了不再後悔,他以後什麼事都要算計周密了,才開始去做。「開懷一笑天下事,閉口不論世間人」。因此,在以後的很多年裡,他還當真沒再辦過讓自己吃虧和後悔的事情。4銘記來處,方知去處。
  • 【脫貧路上你和我】汗灑泥土 心系鄉親
    東莊村的蝶變離不開第一書記呂澤石,駐村兩年來,他用腳下的泥、身上的汗、心中的情,換來群眾有質感的幸福生活,帶領東莊村的鄉親們走上了致富路。 村裡和李臘梅一樣把生活過得有滋有味的還有李丁良,半輩子被村裡人瞧不起的李丁良,這兩年腰杆挺得越來越直,走路都帶風。憑啥這麼神氣?因為打了個翻身仗,從脫貧到致富,村裡人見他還會尊敬中略帶喜感地稱他一聲「李總」,他心裡頭別提多高興。
  • 鄉親們,咱們再加把勁
    這不正是我要找的「金娃娃」嗎?!帶著項目回到村裡,沒成想,倒讓老鄉們潑了一盆冷水。原來,村民們以前只見過吃果實的枸杞,從沒聽過用葉子的枸杞。我忙帶著大家去試驗田裡瞅瞅,讓村民們放了心。我們還引進了一家企業到村裡試種示範,一個月後便有了產出。由於清明村生態條件好,晝夜溫差大,葉用枸杞長勢和品質都比其他地方好。
  • 甘肅基層幹部:二十載「走家串戶」 鄉親過好是「頭等大事」
    劉玉桃 攝中新網蘭州12月7日電 (記者 劉玉桃)「隨身帶著記事本,把每家每戶每個人的情況都記錄在小本子上,重點記錄鄉親們的困難,然後對照本子一一解決,解決一件劃掉一項。」甘肅省玉門市柳河鎮紅旗村黨支部書記顧紅豔說。圖為表彰大會現場。 劉玉桃 攝今年46歲的顧紅豔,在基層工作已有二十三個年頭。
  • 鄉親們都說,她是人間聖潔的達瑪姑娘,是藏鄉最美的女兒……
    鄉親們都說,她是人間聖潔的達瑪姑娘,是藏鄉最美的女兒。張小娟,原石甘南州舟曲縣扶貧辦副主任。2019年10月7日19時40分許,在其下鄉返程途中,所乘車輛不慎墜江,不幸因公殉職。這朵生長在甘南扶貧一線的達瑪花,永久定格在了芳華綻放的34歲。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王小廖:盡我所能讓鄉親們過上好...
    盡我所能讓鄉親們過上好日子> 望謨縣石屯鎮喜獨村黨支部書記 王小廖 窮則變,變則通,條件已經不可改變,要改變的就是自己,我沒有多少本事,只有一個念頭,那就是盡我所能讓鄉親們過上好日子。
  • 康縣卯國蒼:讓鄉親們過上了好日子
    自從事村「兩委」工作以來,卯國蒼工作踏踏實實,任勞任怨,朋友曾經勸他,你一個大小夥幹什麼工作不賺錢,但是他總是笑笑說,「我是藥鋪溝本村人,也是一名共產黨,就應該踏踏實實為鄉親們服務。35年來,我熱衷於本村公益事業,更熱愛基層工作,能夠服務廣大村民我感到無尚光榮。」
  • 「中國的脫貧智慧」「你們都是鄉親們信賴的好兄弟!」
    從2014年開始,內蒙古自治區殘聯選派機關幹部吳建明來到沃圖村,進行「三到村三到戶」定點幫扶,到2016年開展精準扶貧再到今年的整體穩定脫貧,7年時間駐村工作隊一片丹心為鄉親的事跡感動了所有人。現如今,幸福洋溢在沃圖村每個村民的臉上,家家戶戶過上了好日子,村民們感謝的話兒道不盡、說不完。
  • 有米有肉,黃久生回老家敬老院看望鄉親們
    上午10點多,黃久生出現在院裡,老人們激動地圍了過去,拉手、問候,一時間,敬老院裡歡聲笑語,其樂融融。「過年啦,我給大家準備了些年貨!」在院子東邊,是5600斤豬肉、3.5萬多斤大米和700多套嶄新的羽絨服。「冷不冷,快穿上!」黃久生幫晏崗村的倪家榮老人穿上羽絨服,送上了豬肉和大米。
  • 笑臉背後的故事⑦|小玩具大力量,帶領鄉親們脫貧致富就靠它!
    一場意外讓姜果明家債臺高築身殘志不殘的他通過自己的努力走上了脫貧奔小康的致富路子還帶著更多的鄉親「所有錢都是借的,當時買了12臺電車,也不敢請很多人,就和老婆一起沒日沒夜的幹。」短短9個月時間,姜果明就幹出了成效,不僅電車增加到23臺,還吸納附近28名村民就業,其中貧困勞動力6名,月工資在1400元到3000元不等。
  • 康保縣南喬家營:新房裡的油餅滋滋響 鄉親們的眼裡有了光
    長城新媒體記者 楊亞紅 馬寧「這片新房一共住著94戶,這是鄉親們搬進新房過的第一個春節,前幾天我們找了幾個會剪窗花的村民,剪了各式各樣的,給家家戶戶送窗花、送祝福,也是希望新一年的日子越過越好!」村民喜遷新居的第一個春節,陳世清說新春佳節的這份「儀式感」就從送窗花開始。
  • 河北棗強唐林鎮:引領鄉親們土裡刨「金」
    在當地政府的扶持下,2012年,李進伯村的白素霞就開始種植葡萄,當時大多數人還是下不了決心,只是觀望,種小麥和玉米等傳統作物拿手的鄉親們,接受新事物還是有所顧慮。白素霞目光長遠,心眼也活泛,她認為想致富,就得敢幹,老抱著老傳統不突破就沒希望。
  • 守護村民健康半個多世紀,甘肅鄉村醫生何世英——「我就要當好鄉親...
    「大家的信任,我可不能辜負。」何世英說,「只要還能走得動,我就要當好鄉親身邊的120。」 「一定要用自身所學,為鄉親們治病祛痛」 19歲那年,何世英立志學醫。 「當時,全鄉鎮只有一家衛生室。」何世英說,村民去一趟,走泥濘的山路,要一個多小時。一來路遠,二來花錢,村裡人生了病,不是喝薑湯捂汗,就是拔火罐,往往小疾拖成大病。
  • 「我的扶貧故事」鄉親們幸福是我的心願|赫章縣雙河街道獅子社區...
    我叫杜永澤,中共黨員,現任赫章縣第三小學校長,也是赫章縣雙河街道獅子社區的一名幫扶幹部。「杜校長,現在我家娃娃些都在上學,我除了政府安排的公益性崗位一個月600元的工資外,再也沒有其他的收入了,現在經濟收入很困難,你看能幫忙介紹一份工作嗎?」前段時間,我突然接到一個電話,是我幫扶的貧困戶郭菊平打來的。
  • 毛岸英回鄉探親,鄉親們做了什麼,讓他很是緊張?主席不讓他騎馬
    1927年,毛主席離開了韶山,此後直到建國,他都沒有回去,而毛主席對家鄉的一草一木都很牽掛,如今毛岸英回來了,他正好可以代自己回家鄉看看。 毛岸英得知父親的心願後,當即答應下來,毛主席囑咐他說:「到韶山時你不能騎馬,一定要在離韶山10多裡地遠的銀田寺下馬,然後步行回家,這是我們對家鄉、對家鄉人民最起碼的禮貌。」
  • 「我的扶貧故事」盡我所能讓鄉親們過上好日子丨望謨縣石屯鎮喜獨...
    窮則變,變則通,條件已經不可改變,要改變的就是自己,我沒有多少本事,只有一個念頭,那就是盡我所能讓鄉親們過上好日子。我叫王小廖,是望謨縣石屯鎮喜獨村黨支部書記。自脫貧攻堅號角吹響以來,作為村黨支部書記,如何帶領群眾脫貧成了我的心頭大事。村民找王小廖(右一)幫助解決問題我結合喜獨村黨建和脫貧攻堅工作實際,通過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提升基層組織戰鬥力來充分發揮村「兩委」的職能和調動群眾積極性。
  • 全國勞模劉仙會:為家鄉更美,鄉親們更富做出更大貢獻
    於是又擴大生產規模,流轉鄉親們閒置或撂荒的土地,不斷擴大蔬菜種植面積。2020年,合作社蔬菜面積發展到680畝,產量達到3000噸,實現產值1020萬元,年利潤100多萬元,蔬菜遠銷全國各地。合作社也帶動了70名鄉親發展了蔬菜種植200畝。每每有人問起她回家創業的初心,她一直都說,「我是農民的女兒,家鄉的土地養育了我,我就要用自己的雙手建設好家鄉這片土地。」
  • 幹啥啥不行,搞事你倒是第一名,動漫中那些「無節操」的妹子們
    不過林子大,啥鳥都有,總會有那麼幾個搞事的屬性存在,而我們今天就來講講最為典型的「無節操」屬性,在動漫故事中,只要和這個屬性沾上邊角色,那必定都是不搞事情就渾身不舒服的存在,幹啥啥不行,搞事第一名,那麼廢話不多說,今天部長我就帶大家一起來看看動漫中那些「無節操」的妹子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