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王小廖:盡我所能讓鄉親們過上好...

2020-11-22 騰訊網

盡我所能讓鄉親們過上好日子

望謨縣石屯鎮喜獨村黨支部書記 王小廖

窮則變,變則通,條件已經不可改變,要改變的就是自己,我沒有多少本事,只有一個念頭,那就是盡我所能讓鄉親們過上好日子。

我是望謨縣石屯鎮喜獨村黨支部書記王小廖。喜獨村自然條件惡劣,土地貧瘠利用率低,加之缺少產業支持,村民318戶1376人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就有232戶984人。自脫貧攻堅號角吹響以來,作為村支書,如何帶領群眾脫貧成了我的心頭大事。

王小廖(左一)在百香果種植基地了解銷售情況

我結合喜獨村黨建和脫貧攻堅工作實際,通過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提升基層組織戰鬥力來充分發揮村兩委的職能和調動群眾積極性。組建了由黨員代表、群眾代表、寨老和「唱反調」群眾近20人的群眾工作隊參與到管理、決策機制中來,最大限度的提高了村民的知情權、決策權和監督權。

為吃透政策,因策施力,我帶頭組織村組幹部學習省、州、縣精準扶貧相關政策,同時對全村的脫貧戶、未脫貧戶以及非貧困戶進行多次拉網式排查和精準覆核,因戶施策,制定幫扶計劃,真正解決了「幫扶誰」「怎麼扶」的問題,切實做到精準扶、精準幫,為喜獨村的脫貧出列奠定了堅實基礎。

以產業促增收,有收入才能更快脫貧。我結合產業「八要素」,通過入戶共商,多次與州縣駐村人員動員建檔立卡貧困戶加入合作社抱團發展。

2018年,臺盟中央資助10萬餘元用於喜獨村發展百香果種植22畝,這是喜獨村的第一個產業項目。該項目2019年就為20戶貧困戶每戶增收了5000餘元,並帶動周邊村莊種植60餘畝。

2019年,石屯鎮發展退耕還林種植板慄項目,喜獨村因土地稀少沒有在項目發展村之列,我不想放棄任何一個發展的機會,於是主動申請,並立下軍令狀要把項目做好,終於得到了鎮裡面的同意。

項目申請下來以後,我又找來縣裡面和鎮政府的專業人員到村裡進行種植技術培訓,召集和鼓勵大家去學習種植、嫁接、管理技術,動員了23戶農戶加入了板慄種植隊伍,形成600畝的連片種植基地,目前,已產生效益4萬餘元。

村民找王小廖(右一)幫助解決困難問題

此外,我還積極考察和申報項目,陸續帶動村裡發展更多產業。其中,黑山羊養殖項目覆蓋21戶78人,2019年每戶分紅1000元;蜜蜂養殖項目覆蓋14戶貧困戶61人,2019年收益5萬餘元,每戶分紅1000元。

如今,喜獨村人均收入由原來的2000餘元提升到現在的4000餘元。

今年7月,我被評為貴州省脫貧攻堅優秀基層黨組織書記。我更加堅定信念、求真務實、搶抓機遇,全心全意為把喜獨村建設成為美麗、富饒、和諧、文明、宜居的現代化新農村而努力奮鬥。(黔西南日報融媒體記者 單微 整理)

養好牛來發「牛」財

義龍新區德臥鎮白水河村殘疾脫貧戶 楊再全

1987年1月9日,我出生在義龍新區德臥鎮白水河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2006年,我到廣東省武廣高鐵鐵路打工時,鐵架倒塌砸傷了我的背脊,當時背脊椎被砸斷,花去醫療費11萬多元,最終導致下肢終身殘疾,不能站立行走,從此結束了外出務工的生活。

為方便出行,我用13萬元賠償金,在平寨三組通村公路邊修建了一平房,供自己居住和生活。

2014年4月,我寫了申請書,經民主評議公示,我1戶1人正式成為建檔立卡貧困戶。2016年11月,在包保責任人的幫扶下,我貸款「特惠貸」5萬元,建設144平方米牛舍養牛。由於資金困難,當年只養了1頭牛,從此,開啟了我的養牛路。

2017年11月,包保責任人為我申請到因戶施策項目,得到1萬元扶持資金,這增強了我發展養牛事業的信心。這年我養牛發展到4頭,漸漸形成集「養殖、銷售」為一體的格局,為我脫貧增收提供了一個好的途徑。

為穩定發展養牛產業,解決交通制約問題,2017年底,白水河村前沿指揮所積極幫助協調水泥、砂子,修建了一條從種草基地到養牛場長70米、寬3.5米的產業路,為我發展養牛產業帶來便利。

2018年2月,我又投資9萬多元,擴大牛舍建設規模,建設鋼架結構牛舍,套配牛槽、水管、電,建飼料加工房,購買飼料加工機械設備,養牛規模擴大到20頭。

養牛場

為了節省飼料錢,我購買了一臺粉碎機,把割回來的草精加工後,配成牛飼料來餵牛,達到節約成本的目的。同時做好防疫、消毒、治病、催肥等關鍵技術環節,養好牛來發「牛」財。

通過政府幫扶,再到自己養牛,做起「牛販子」生意,一邊買一邊養,還一邊賣,每頭牛至少要賺幾百元。我的養牛事業越來越有奔頭,一年下來有幾萬元的純收入,2019年我脫貧了。

在今年9月,我賣了大小8頭牛,收入8.5萬多元。現在牛舍裡還有6頭牛,若出售也有近10萬元的收入,我對養牛事業更加充滿信心,養牛為我開啟了一條「致富路」,相信將來的日子會越過越好。(黔西南日報特約記者 吳古昌 整理)

來源:中國黔西南微信公眾號

責任編輯:楊朝敏文國坤 陳安彤 實習生 胡貴

本期審稿:魏浩然

值班主任:郭連軍

黔西南日報社新媒體中心出品

微博:@中國黔西南

微信/易信:中國黔西南

APP:北緯25°的黔西南

數字報:http://www.qxnrb.com

官網:http://www.zgqxn.com

郵箱:zgqxnw@163.com

聲明

凡「中國黔西南微信公眾號」刊發的原創內容,均保留版權,轉載請註明「來源:中國黔西南微信公眾號(微信號:zgqxnw)」。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盡我所能讓鄉親們過上好日子丨望謨縣石屯鎮喜獨...
    窮則變,變則通,條件已經不可改變,要改變的就是自己,我沒有多少本事,只有一個念頭,那就是盡我所能讓鄉親們過上好日子。我叫王小廖,是望謨縣石屯鎮喜獨村黨支部書記。自脫貧攻堅號角吹響以來,作為村黨支部書記,如何帶領群眾脫貧成了我的心頭大事。村民找王小廖(右一)幫助解決問題我結合喜獨村黨建和脫貧攻堅工作實際,通過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提升基層組織戰鬥力來充分發揮村「兩委」的職能和調動群眾積極性。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龐幫雲:讓村民生活甜起來||李美珍...
    看著越來越多的貧困戶通過種植甘蔗和糯米蕉脫貧增收,生活甜蜜起來,我心裡舒坦多了。這些脫貧的老鄉裡,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村民黃錦電、岑南玉兩家人。2015年我勸說他們種糯米蕉,當時也是做了很多次思想工作,後來他們都被我說動,各自種了30畝糯米蕉。糯米蕉有收成之後,他們家裡生活一天比一天好。接下來,我還將帶領納碰村再新增種植糯米蕉1000畝,加快群眾增收步伐。
  • #中國的脫貧智慧#【多彩貴州·決勝2020】我的扶貧故事 | 陸再美...
    #中國的脫貧智慧#【多彩貴州·決勝2020】我的扶貧故事 | 陸再美:傾情沙坡 2020-12-08 16:4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我的扶貧故事 我的脫貧故事】傳好駐村「接力棒」,盡銳出戰「拔...
    在這支教師扶貧工作隊的帶領下,曾經以貧窮落後為「代名詞」的關嶺縣紙廠村、大田村一躍成為全縣產業示範村。跑好群眾信任「第一棒」,配強隊伍聚合力幾年前的沙營鎮紙廠村和大田村,村幹部工作思路不清,政策宣傳不到位,因「爭當貧困戶」造成幹群矛盾日益突出,脫貧攻堅止步不前,無獨有偶,兩村先後被納入全縣軟弱渙散黨組織整頓之列。
  • 「我的扶貧故事」鄉親們幸福是我的心願|赫章縣雙河街道獅子社區...
    「杜校長,現在我家娃娃些都在上學,我除了政府安排的公益性崗位一個月600元的工資外,再也沒有其他的收入了,現在經濟收入很困難,你看能幫忙介紹一份工作嗎?」前段時間,我突然接到一個電話,是我幫扶的貧困戶郭菊平打來的。
  • 【我的扶貧故事 我的脫貧故事】吳美華:幫扶幫出新氣象
    【我的扶貧故事 我的脫貧故事】吳美華:幫扶幫出新氣象 2020-11-26 12: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祝開權:扶貧路上一「小兵」||張金文...
    身為鄉鎮扶貧站工作人員的我,主要工作就是認真學習中央、省、州、市各級各部門下達的各類文件和會議精神,為鄉鎮領導做好參謀和匯報。同時,調度、指導全鎮482戶貧困戶幫扶責任人開展好幫扶工作,協調各村級指揮所落實好「五個一批,六個精準」政策,紮實解決好「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問題,開展好自己的幫扶工作。
  • 「我的脫貧故事」好政策圓了大學夢,我從貧困戶變成扶貧幹部丨獨山...
    吳澤爽描繪脫貧攻堅宣傳畫2017年,我家順利脫貧,兩年後我順利完成了學業。我知道,我能順利上完大學,離不開國家的政策幫扶和幹部們的盡心盡力,這是國家給我的保障。於是我立志,加入黨的隊伍,加入扶貧隊伍,為更多貧困群眾服務。
  • 等脫貧結束,一定讓鄉親們給我做證婚人!可最終她還是失約了……
    在脫貧攻堅這個沒有硝煙的戰場上,雖然沒有槍林彈雨,但同樣有衝鋒陷陣。無數個平凡的「他們」,堅守在基層崗位上,甚至有人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他們中有的是退伍老兵,有的是年輕的「90後」夫妻,有的放棄了百萬年薪……說起他們的名字,無人知曉,但是聽到他們的故事,又有誰能不落淚?
  • #中國的脫貧智慧#【多彩貴州·決勝2020】我的扶貧故事 | 謝進萍...
    我想,作為一個幼兒教師,能為這個貧困的家帶來什麼才算不虛此行,教育扶貧,根植理念,在他幼小的心靈種下希望的種子,讓星星之火來燎原,打掃完衛生,我把他孫子拉到身邊對他說:過來,阿姨給你講個故事好不?」 「好,在幼兒園我最喜歡聽老師講故事了。」小傢伙拍著手高興的說。 「我就給你講《愚公移山》的故事好嗎?」 「從前,有兩座山,擋住了一個叫愚公的人家進出的道路……」 小傢伙聽得津津有味,一邊聽一邊若有所思.....
  • 「我所經歷的脫貧攻堅故事」獲獎結果揭曉
    新華社北京10月14日電(記者侯雪靜)《中國扶貧》雜誌社和新華網14日聯合揭曉「我所經歷的脫貧攻堅故事」獲獎作品,共有288件作品和10個單位獲獎。  國務院扶貧辦副主任夏更生14日在「我所經歷的脫貧攻堅故事」獲獎作品展示展播啟動儀式上表示,這些作品生動講述了扶貧一線的感人故事和先進典型,充分展示了社會各界凝心聚力決戰決勝的精神風貌,全面展現了脫貧攻堅火熱實踐和決定性成就。
  • 【我的扶貧故事】靳濤:扶貧讓我歷練了人生
    裸石山地逐年增加,一座座大山就像是脫貧路上的一隻只攔路虎,難以跨越。與扶貧結緣,那是2018年,我作為幫扶隊員之一,紮根小壩西衝村。在扶貧的道路上,我親眼目睹了鄉親生活的變化,感受到同事們對扶貧工作的執著,對扶貧對象的真情付出,感受到了扶貧工程帶來的種種變化。
  • 【我的扶貧故事 我的脫貧故事】農村後備幹部「成長記」
    為了協助村「兩委」和駐村工作組扭轉被動的工作局面,我除了幹好計生工作以外,還主動承擔起「文書」的職責,學習辦公軟體,統計上報全村扶貧數據和資料,配合村幹部、網格員收集整理建檔立卡印證材料。有時候白天走訪完計生戶,晚上還要加班加點做資料。
  • 脫貧攻堅路上的「哈衝」記憶 | 我的扶貧故事
    脫貧攻堅路上的「哈衝」記憶 | 我的扶貧故事 2020-12-26 22: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扶貧故事」從脫貧奔赴扶貧之路 歸處是原鄉泥土|仁懷市茅臺...
    我叫田娜娜,18歲之前,我立志走出大山;然而18歲之後,我內心吶喊的卻是「回到大山」。這座大山,便是我的家鄉--茅臺鎮同民村。我的故事,開始於脫貧攻堅的戰場,這場戰爭,中途沒有翻騰的硝煙,只有真情點亮無數黯然的心靈。兩年多來,我始終懷著「竭盡所能,服務家鄉」的信念,用實際行動將溫暖傳遞。
  • 【我的扶貧故事】左正威:職場「小白」有了「非比尋常」的故事
    【我的扶貧故事】左正威:職場「小白」有了「非比尋常」的故事 2020-12-05 17: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我的扶貧故事】我幫扶的「懶漢」脫貧了!
    李文飛用一頭的亂發迎接我,甚至沒有對我說一聲「進屋坐坐」。走訪得知:李文飛一家五口,是小海鎮響水村人,女兒李蝴蝶在小海中學讀高中,兒子李白路和李章吉讀初中和小學,一家人生活全靠吃農村低保,日子過得很拮据。我和李文飛拉家常,說了很多心裡話。比如要為孩子們樹立榜樣,要擔起一家人的擔子,就算不為自己考慮也要為孩子們前途考慮。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用情用力幫扶 扶貧扶智希望紮根|水城縣第六...
    我叫鄧集雙,是水城縣第六小學的一名教師。自扶貧工作開展以來,三尺講臺上教育工作做好後,我就會開車到水城縣新橋街道新橋社區的貧困戶家中實地走訪。  這裡是居住著去年從大山搬出的鄉親,我一直想著用真心扶真貧、辦好事、辦實事,讓他們能在新的家園安居樂業,生活有希望。   還記得初到幫扶戶劉遠文老人家時,他家很亂,我立馬帶著其孫子孫女整理房間,耐心地示範東西如何擺放整齊、保持乾淨。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楊光海:「娃娃書記」幹勁足
    工作3年在3個工作崗位上幹過,擔任2個村的黨支部書記,雖然被人叫「娃娃書記」,但卻帶領著全村群眾發展致富,被贊「能幹又靈跳」。 2017年,大學畢業後的楊光海放棄穩定的銀行工作,帶著「想和老百姓一起過上好日子」的願望,毅然回到自己的家鄉,成為當地扶貧工作站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員,工作以來,憑著一股子「不獲全勝不收兵」的幹勁,楊光海先後被評為「黔南州脫貧攻堅先進個人」「平塘縣脫貧攻堅『五一』勞動尖兵」「平塘縣基層優秀村黨組織書記」等榮譽稱號。
  • 「我的扶貧故事」一個先鋒 一面旗幟|六枝特區牂牁鎮半坡村第一...
    2017年3月,我初到六枝特區牂牁鎮半坡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那時,看到這個偏遠落後的村寨,我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在這裡將會經歷什麼?能為這個落後的村寨帶來什麼?但看到鄉親們一張張質樸的笑臉,我暗下決心,無論如何都要盡全力幫助這裡的鄉親們脫貧致富。初來乍到,空有一顆助力脫貧的真心,卻無從下手,為了最快時間內了解村裡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