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 我的脫貧故事】傳好駐村「接力棒」,盡銳出戰「拔...

2020-12-17 澎湃新聞

2016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安順市民族中學與關嶺自治縣沙營鎮紙廠村、大田村結成幫扶對子。結對至今,學校黨委陸續選派3批12名精銳力量開展幫扶。幫扶幹部中,除王仲德、王碧在沙營鎮掛職黨委副書記以外,其餘10名幹部全部在村擔任第一書記或駐村幹部。他們一任接替一任,讓「接力棒」既傳得穩,更傳得好。在這支教師扶貧工作隊的帶領下,曾經以貧窮落後為「代名詞」的關嶺縣紙廠村、大田村一躍成為全縣產業示範村。

跑好群眾信任「第一棒」,配強隊伍聚合力

幾年前的沙營鎮紙廠村和大田村,村幹部工作思路不清,政策宣傳不到位,因「爭當貧困戶」造成幹群矛盾日益突出,脫貧攻堅止步不前,無獨有偶,兩村先後被納入全縣軟弱渙散黨組織整頓之列。

在工作組組長、沙營鎮掛職副書記王仲德的組織領導下,紙廠村第一書記肖昌華、駐村幹部金偉,大田村第一書記鄭洪平以王仲德的辦公室為「根據地」,連續一周反覆分析研判,找準問題根源,決定把解決『人』的問題作為突破口。

在短時間內找不到適合村黨支部書記人選的情況下,工作組首先向沙營鎮黨委申請下派幹部進行支援,再逐步物色知識青年、致富帶頭人、優秀大學畢業生到村工作,為村「兩委」輸送「新鮮血液」。面對「群眾不聽幹部講」的困境,市民中駐村工作隊秉持著既要當好群眾「自己人」,還要讓群眾自己人跟自己人講的群眾工作理念。在走訪過程中,他們積極與群眾「認家門」、「攀親戚」,設法拉近幹群關係,同時贏得鄉賢寨老的信任,邀請鄉賢寨老為群眾會「坐陣」,用「大土話」把扶貧政策講給群眾聽、用「大實話」把服務群眾的真心傳遞給群眾。

「就連劉叔都幫著村幹部說話,我願意讓出我家土地。」在老退休教師劉進美的勸導下,一直不贊同流轉土地的村民李龍金說。

近年來,市民中駐村工作隊共幫助兩個村調整更換村「兩委」幹部3人,儲備後備幹部6人,培養入黨積極分子18人,其中紙廠村村幹部大專及以上學歷佔比達60%。今年,工作組還成功動員一名退伍致富能人到紙廠村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培養鍛鍊大田村主任「一肩挑起」村黨支部書記。村「兩委」能力配齊配強,後備幹部力量充沛,村幹部個個有幹勁,群眾人人拍手稱讚,成為當下紙廠村和大田村的真實寫照。

跑好產業發展「加速棒」,壯大集體強後勁

在大田村蛋雞養殖場,1.4萬羽名為羅曼粉品種的蛋雞以每天產蛋12600枚的速度推動大田村集體經濟發展。同樣,紙廠村也不甘落後,1200多畝刺梨基地長勢喜人、初顯成效,稻田養魚項目第一批鯉魚銷售一空。村集體產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都離不開市民中駐村工作隊多年來的傾力幫扶。

2017年以來,工作組牢牢把握農業產業革命「八要素」,把找準產業發展路子作為壯大村集體經濟的「金鑰匙」和帶動群眾增收的「錢袋子」,針對土地資源破碎、沙石化嚴重的發展環境,工作組堅持盤活用好每一寸資源,在山旮旯裡作文章。

肖昌華為刺梨鋪膜

在第一書記肖昌華的帶領下,紙廠村村「兩委」和駐村工作組一邊流轉荒山荒坡種刺梨,一邊利用好紙廠河發展水產養殖;缺水缺田的大田村,原第一書記鄭洪平充分抓住當地得天獨厚的氣候優勢,在山溝裡搭圈舍,賣雞蛋。目前,兩個村集體經濟收入總共達246萬元,146戶貧困戶實現分紅。

馬永祥在大田村養雞場撿雞蛋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兩個村的產業發展取得今天的成效,凝聚的是市民中所有駐村幫扶幹部的心血和汗水。為了選好雞苗,原駐村第一書記鄭洪平帶領幹部群眾四處考察學習,連夜冒雨安頓新購進的1.2萬隻雞苗。紙廠村刺梨產業發展之初,一件件被灌木叢掛壞的衣服成為肖昌華、金偉流轉和丈量土地的「最佳見證」,此外,親自拉著魚四處叫賣的肖昌華還被群眾親切的稱之為「賣魚書記」。眼下,為大田村雞蛋打造「黔田溝」品牌成為現任第一書記馬永祥的奮鬥目標。

跑好民生短板「衝刺棒」,教育扶貧斷貧困

貧困戶生活的改變,離不開駐村工作隊的直接努力,也得力於「娘家人」的大力支持。有了學校這個堅強的「後盾」,市民中駐村工作隊堅決把兜牢民生底線、補齊民生短板作為幫扶工作的重中之重,用好「娘家」資源,保障扶貧路上「不讓一個貧困人口掉隊」。

「馬由由,去年市民中高三畢業後被大專錄取,後來從大學入伍;馬松,餘萬能等同學也是在市民中上高中,回來後都變得很有禮貌,考上大專應該沒問題......」「張克衡學習成績較差,但是個子高,學校老師為他指明了體育的學習方向,現在興趣濃得很;張克優在老師的幫助下,學習成績也越來越好......」提起到市民中就讀貧困學生情況,肖昌華、馬永祥如數家珍。

「三年前要不是肖老師一直勸我去讀書我都打算出門打工了,真的很感謝肖老師和學校老師對我的關心和幫助。」提起自己今天取得的成績,貧困學子馬由由感激道。

幫扶以來,市民中黨委把教育資源轉化為幫扶優勢,竭力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將紙廠、大田兩個村初中畢業但未達到市民中錄取分數線的13名貧困學生全部錄取就讀,並免除書費及生活費,指定老師跟蹤教育管理。目前,共計4名學生被大學錄取,讓4個貧困家庭看到生活的希望,教育扶貧取得初步成效。

除一路為貧困學生入學「開綠燈」以外,市民中黨委持續在資金資源上加大幫扶力度,為貧困學生家庭捐贈課桌200張,為紙廠小學捐贈餐桌60套,幫助貧困孩子告別「一條板凳吃飯、一條板凳寫作業」的學習生活狀況。學校食堂定期採購大田村合作社雞蛋,組織學校教師資助貧困學生生活費用、「團購」貧困戶農產品,投入資金40餘萬元支持大田和紙廠改善辦公環境、完善河道護欄等基礎設施建設。駐村幹部的努力與市民中黨委的集體力量,有力推動關嶺兩大貧困村向脫貧致富的方向快速前行。

肖昌華走訪貧困群眾

當前,通過三年多的努力成功幫助紙廠村減貧摘帽的第一書記肖昌華在群眾的挽留聲中「功成身退」,接替的是新任第一書記毛志勝,以沙營鎮掛職黨委副書記王碧為首的餘下4名幫扶幹部堅定承諾,「組織不召回,絕對不收兵。」

供稿:關嶺自治縣委組織部 趙思麗

監製:文靜

原標題:《【我的扶貧故事 我的脫貧故事】傳好駐村「接力棒」,盡銳出戰「拔窮根」 ——記安順市民族中學幫扶關嶺縣沙營鎮脫貧攻堅工作紀實》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安順市民族中學幫扶關嶺沙營鎮 傳好駐村「接力棒」 盡銳出戰「拔...
    初冬時節,儘管天氣寒冷,但關嶺自治縣沙營鎮紙廠村和大田村卻是一片火熱,在駐村幹部的幫助下,村「兩委」帶領群眾發展蛋雞、管護刺梨產業,演繹出脫貧致富的精彩故事。    2016年,安順市民族中學與關嶺自治縣沙營鎮紙廠村、大田村結成幫扶對子。
  • 「我的扶貧故事」這裡是我的第二個故鄉|甕安縣猴場鎮馬場坪村駐村...
    我叫唐麟,是甕安縣綜合執法局的一名工作人員,也是甕安縣猴場鎮馬場坪村的一名駐村扶貧幹部。很高興有機會和大家一起分享,扶貧路上的故事和感悟。工作隊批准立即組織拆除重建,但因李茂君一家人文化均不高,思想守舊,硬要等好的日子才能開工,按照他的想法要到第二年才能修房。  我自從駐村開始,內心就一直告誡自己:在脫貧路上一個都不能少!時間不等人,怎麼能讓他們一家繼續住在危房裡?於是我開始了和他家的拉鋸戰......
  • 《我的扶貧故事》徵稿選登⑨——駐村駐心顯真情 敢闖敢試留芳名
    《我的扶貧故事》徵稿選登⑨——駐村駐心顯真情 敢闖敢試留芳名 2020-12-01 20: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駐村帶貨達人熊江睿
    我叫熊江睿,是一名普通的駐村幹部,2017年,根據工作安排,我從貴州日報融媒體集團來到平塘縣克度鎮落良村開啟我的扶貧工作之旅,作為一名駐村幹部,職責就是讓群眾脫貧致富,讓他們過上好日子,這是脫貧攻堅的初心,也是我的使命。
  • 「我的駐村幫扶故事 ⑥」
    【我的駐村幫扶故事 ⑥ 】 兢兢業業辦扶貧,真心實意暖人心——縣農業農村局駐衛莊鎮任村工作隊事跡展運城黨建今天編者按: 我縣駐村幫扶工作開展以來,經過廣大幹部群眾幾年來艱苦卓絕的奮鬥回望脫貧攻堅歷程,道路曲折而艱辛,足跡深刻而雋永。在脫貧摘帽的關鍵時期,為充分展示駐村幫扶工作一線的感人事跡和先進典型,集中展現駐村幫扶取得的成效,講好絳縣扶貧故事,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營造濃厚氛圍、凝聚強大精神動力,我們在全縣開展了「我的駐村幫扶故事」徵文活動,得到了廣大黨員幹部特別是駐村幫扶幹部的積極響應。
  • 【我的扶貧故事 我的脫貧故事】農村後備幹部「成長記」
    摸清狀況後,我發現村裡的情況遠比駐村幹部描述的更糟,全村5個村幹部,年齡最小的都有38歲,學歷最高的也就高中生,沒一人會電腦,所有文字資料工作基本上處於癱瘓狀態,雖然我們是非貧困村,但還有73戶306人未脫貧,因各種原因,村黨支部還被評為當年的軟弱渙散村級黨組織。既然來了就要好好幹。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王小廖:盡我所能讓鄉親們過上好...
    我是望謨縣石屯鎮喜獨村黨支部書記王小廖。喜獨村自然條件惡劣,土地貧瘠利用率低,加之缺少產業支持,村民318戶1376人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就有232戶984人。自脫貧攻堅號角吹響以來,作為村支書,如何帶領群眾脫貧成了我的心頭大事。
  • 「我的扶貧故事」我在麻山扶貧的那些事|羅甸縣木引鎮木引村駐村...
    在徵得妻子同意後,2020年8月25日晚,我們收拾起大包小包的行李,帶著剛滿月的孩子一起奔赴我所駐的木引鎮木引村,開啟全家上陣的駐村生活。到村後,工作隊安排我擔任木引二組的網格員,與村主任方景福同志搭檔負責這個小組的脫貧攻堅工作。可能是當記者的時候下鄉入村較多,而我又是一個來自邊遠山區的農村孩子,對新的工作環境適應還較快。簡萬祥參與環境衛生整治沒想到的是,在駐村不久的一次群眾會上,我和一個群眾卻「吵」了起來。
  • 「我的扶貧故事」他們都叫我「兔子書記」丨雷山縣達地水族鄉也蒙...
    我叫陳鋒,大家都叫我「兔子書記」,今年6月,由於單位原下派駐也蒙村的第一書記身體出了一些狀況不適合再駐村,於是單位讓我接過接力棒。我所駐的達地水族鄉也蒙村距雷山縣城99公裡,離達地水族鄉人民政府所在地10公裡,從縣城出發到也蒙村最少也要花上4個小時。全村地域面積7.08平方公裡,耕地2198畝,山林6989畝。全村共6個村民小組,223戶1076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19戶564人。
  • 「我的扶貧故事」兩洋村裡的「駐村人」丨雷山縣大塘鎮兩洋村駐村...
    我叫趙仕平,是雷山縣大塘鎮兩洋村駐村第一書記,2017年,我積極響應組織號召,踏上了駐村扶貧之路。村民收入主要來源是種養殖業、進城務工……」「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我把駐村的一點一滴都記在了筆記本中。  作為第一書記,我積極團結兩洋村「兩委」班子、駐村工作組成員,戮力同心,抓薄弱環節,抓主要矛盾,不等不靠,主動對接,落實國家扶貧各項方針政策,多方爭取項目和資金等。通過不厭其煩地宣傳和引導,2017年爭取並獲得了全村整組易地扶貧搬遷,全村有60戶282人成功搬出了兩洋村地質災害隱患地段,落戶雷山縣城成了城關鎮的「新居民」。
  • 「我的扶貧故事」記錄變遷,紅河情深|羅甸縣紅水河鎮紅河村駐村...
    三十多年前,我呱呱墜地在這裡——老紅河村生長生活,三十多年後我又如願踏入這片土地工作,或許是「娘家」的期待,也或許是家鄉的寄託……  一次偶然  到紅河村駐村的故事,還得從一次偶然的機會說起。2018年的一天,單位領導找我談話,說是正準備要讓我到村裡去鍛鍊鍛鍊,那年不久,我就服從組織的安排,被派到紅水河鎮紅河村駐村了。
  • ...小康」扶貧記 ——卓資縣梨花鎮壕賴村駐村隊員康玉寶扶貧...
    記錄:扶貧「好故事」脫貧攻堅不僅要做得好,而且要講得好。我注重發揮寫作特長,時刻留心觀察、發現和記錄著駐村隊扶貧工作中的閃光瞬間和感人故事。我駐壕賴村參加扶貧工作以來,始終被縣水利局駐村隊的扶貧事跡激勵著、感動著。為此,我加班加點收集整理了駐村隊充分發揮水利部門的行業優勢為貧困村、貧困戶興修水利基礎設施,真心為村民解難題辦實事,用真情服務贏得民心的許多「扶貧故事」,及時報送給上級有關部門。
  • 「我的駐村幫扶故事 ⑦」
    【我的駐村幫扶故事 ⑦ 】 扶貧路漫漫,不改初心志——縣委機關事務服務中心駐南樊鎮沸泉村工作隊事跡展運城黨建今天編者按: 我縣駐村幫扶工作開展以來,經過廣大幹部群眾幾年來艱苦卓絕的奮鬥,取得了明顯的工作成效。
  • 「我的扶貧故事」「黑牛」的確「牛」|沿河自治縣曉景鄉高寨村駐村...
    我叫任柏風,是貴州省銅仁市沿河自治縣曉景鄉曉景完小的教師。2020年2月,我被選派到曉景鄉高寨村開展駐村幫扶工作,有幸成為了村脫貧攻堅指揮部的一員。記得還是在讀高中的時候,因我黑而瘦的緣故,同學們給我起了「黑牛」這個外號,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凡認識我的人都叫我「黑牛」。作為土生土長的本村人,進村入戶中,「黑牛公」「黑牛叔」這樣的稱呼不絕於耳。就是這熟悉而親切的稱呼,讓我更堅定了做好駐村幫扶工作的信心和決心。
  • 我的扶貧故事:傾情幫扶助力村莊脫貧— —記安順中院駐村幹部魯永輝
    2015年3月至2017年5月,我在西秀區楊武鄉長石村駐村扶貧。2015年的長石,基礎建設落後。村委還是在並村(長石村由原來的長衝村、石關村和老凹村合併而成)之前,長衝和石關兩個小村修建的兩個50平方米左右的單層小平房裡辦公,兩個辦公點之間相距4公裡,設備老舊,村委辦公和群眾辦事都不方便。
  • 我的扶貧故事 | 田小龍:駐村760天,我在扶貧路上成長
    2018年9月,我考入了思南縣融媒體中心,10月中旬,剛剛摩拳擦掌準備大幹一場的我,接到了組織下派參加駐村幫扶工作的通知,到河壩村任第一書記,當時25歲的我也是甕溪鎮最年輕的第一書記。
  • 【我的扶貧故事】楊世焜:咬定目標不放鬆,不拔窮根誓不還
    【我的扶貧故事】楊世焜:咬定目標不放鬆,不拔窮根誓不還 2020-12-02 19: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扶貧故事」真情駐村作為 精準脫貧有我丨荔波縣黎明關水族鄉...
    我叫李軍,是黔南州荔波縣黎明關水族鄉董亥村的駐村第一書記。2018年3月,我積極奔赴脫貧攻堅一線,勇挑重擔,以實際行動履行一名黨員的責任與擔當。駐村幫扶兩年多來,我知難而進、腳踏實地、無私奉獻。李軍入戶走訪,了解家庭情況登記家庭信息(右)董亥村耕地面積少,也沒有成規模的種植業,扶貧工作從什麼地方入手?我想先摸清情況,聽聽老百姓怎麼說。駐村後,我為自己制定了「60天訪遍所有常住農戶」的工作目標,進村入戶,調研村情民意。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戰場上不一樣的青春|水城縣營盤鄉哈青村駐村...
    我叫羅林,2017年大學畢業的我,通過招考成了貴州省六盤水市水城縣人民政府政務服務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員。2018年,根據安排,我被派到水城縣營盤鄉哈青村駐村輪戰。恐慌的是怎麼開展好扶貧工作、當好脫貧戰士,打贏這場戰爭;期待的是自己可以在更廣闊的舞臺發揮所學、施展才華、貢獻個人力量。  為了讓自己更快更好地轉變學生身份,適應工作角色,我首先從加強自身業務入手。  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師」。我明白作為剛入職的新人,更是處處皆要學習、人人皆可學、事事皆能學。
  • 【我的扶貧故事】周朝龍:終身難忘駐村情
    舍小家顧大家,做攻堅先鋒 我叫周朝龍,是都江鎮柳江村擺鳥片區駐村工作隊員。我與擺鳥的「感情」,溯源到2016年的10月,剛剛完成新婚,本打算休個婚假,突然接到扶貧通知,領到了扶貧網格包保任務,只能按下婚假「暫停鍵」,踏上了擺鳥村脫貧攻堅走訪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