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棗強唐林鎮:引領鄉親們土裡刨「金」

2020-12-12 河北新聞網

採摘金色南瓜

採摘哈密瓜

邵府村村民將葡萄搬運到水果商的收購車上 棗強縣唐林鎮供圖

「我有兩座葡萄大棚,純收入得四萬多。」種植葡萄,可以說改變了河北省衡水市棗強縣唐林鎮李進伯村白素霞的生活,她一家搬進了社區樓房,過上了城裡人一樣的生活,種葡萄還有了穩定的收入,另外,她還流轉了20來畝地種玉米,手裡有錢了還在縣城買了樓房,給兒子當婚房……她的生活雖然忙碌但很舒心。

在當地政府的扶持下,2012年,李進伯村的白素霞就開始種植葡萄,當時大多數人還是下不了決心,只是觀望,種小麥和玉米等傳統作物拿手的鄉親們,接受新事物還是有所顧慮。白素霞目光長遠,心眼也活泛,她認為想致富,就得敢幹,老抱著老傳統不突破就沒希望。經過幾年的摸索,白素霞很快掌握了葡萄管理技術,維多利亞、紅無核等葡萄老品種不受市場歡迎,她就改種玫瑰香、夏黑等新品種,今年6月份,葡萄就陸續成熟,來自河南、山西、山東和衡水的客戶搶著要,很快就賣光了。「種葡萄純收入合一畝地一萬多,比種小麥和玉米強的不是一點半點。」白素霞如是說。

白素霞是唐林鎮最早一批種植葡萄的農戶,也是村「兩委」幹部,起到了很好的示範帶動作用。在村幹部的示範和幫助下,加上政策支持,許多人都打消了顧慮,紛紛扣大棚種葡萄,李進伯村的大棚葡萄也由最早的30座發展到現在的70多座,鄉親們也真正品嘗到了「調」字所帶來的甜頭。

為進一步深化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達到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目標,唐林鎮充分發揮「黨建+」作用,鼓勵每個村「兩委」幹部帶頭建設葡萄大棚2個。截至目前,村「兩委」幹部建設葡萄大棚156個,動員農戶建設228個,共計新增葡萄大棚384個。全鎮的葡萄大棚已發展到5000餘畝。預計每畝每年能為種植戶增收1萬元。同時也可以提供更多的勞動崗位,真正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也有越來越多的農民跟白素霞一樣,通過種植葡萄跨上致富路。

唐林鎮政府有關負責人介紹,下一步唐林鎮黨委、政府將通過「兩步走」的方式繼續擴大葡萄大棚產業發展。一是繼續推動「訂單式」農業發展,深化與周邊省市果蔬批發公司等大的銷售商合作,確保銷售渠道暢通。二是打造集銷售、採摘、休閒一體的精品葡萄園,大力發展第三產業,進一步提高農戶的收入,提高群眾的幸福感。

鼓勵農民種植大棚葡萄是棗強縣唐林鎮深化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現代高效農業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唐林鎮積極在「調」上做文章,其中基層黨員幹部、駐村工作隊和園區起到了「火車頭」示範引領的關鍵作用,積極探索和實踐農業破局之策,已初步形成大棚葡萄、大棚香瓜、薄皮核桃、各類棚室蔬菜和小雜糧特色產業,現代農業面積超過了5000畝,一個果蔬之鎮正在迅速崛起,也有越來越多的鄉親搭上這輛動力十足的便車,駛向致富奔小康的大道。

「還有一個來月就收穫了。」唐林鎮張毛莊村張東升站在田間,望到掛滿豆莢的小雜糧長得正旺,笑模樣在他的臉上也溢開了,鄉親們才知道原來張東升也會笑!

64歲的張東升侍奉著87歲高齡的老娘,還拉扯著有智力殘疾的倆兒子,無論在經濟方面,還是在精神方面,壓力都是巨大的,前幾年,鄉親們只要看到他,就是一臉愁苦相,而這兩年,他那張皺在一起的臉漸漸舒展開了。

「原來就是種點小麥和玉米,累死累活一年也掙不了幾個錢。在駐村工作隊的幫扶下,增收渠道也多了,有扶貧牛、扶貧光伏、扶貧林和小菜園,加上低保金和養老金,一年固定收入得8000多,吃喝根本不用發愁。今年我又種了四畝小雜糧,預計收入4000多元,今年收入過萬不成問題。」張東升掐著手指算了這樣一筆帳。他告訴記者,如果小雜糧效益好,明年他自家的12畝多地都改種小雜糧,那樣光雜糧一項收入就會破萬,張東升的生活有了信心,日子更有了盼頭,臉上自然有了笑容。

張東升談到的小雜糧,是今年唐林鎮積極調整農業種植結構的新成果,張毛莊村是雜糧種植的試點村,建檔立卡戶種小雜糧每畝可獲得該縣農業農村部門500元補貼。為深入貫徹落實棗強縣委「抓黨建、防疫情、促脫貧、保小康」的工作要求,唐林鎮黨委政府充分發揮駐村工作隊黨員的幫扶作用,動員他們根據本村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制訂幫扶計劃,積極謀劃扶貧產業,促增收、助脫貧、保小康。張毛莊駐村工作隊為了讓貧困戶增產增收,與河北食為本有限公司進行對接,結合該公司的生產需求,決定將本村貧困戶土地進行整合,為該公司定向種植優質雜糧。

目前,張毛莊村7戶建檔立卡戶與河北食為本有限公司達成合作,種植優質雜糧23.5畝,主要種植綠豆、黑豆、紅小豆、四粒紅花生豆等優質雜糧產品。

張毛莊村黨支部書記張世枝介紹,與公司合作可以解決貧困戶兩大難題:一是可以減少貧困戶的前期投入,該公司為鼓勵貧困戶增產增收,前期預先墊付了種植種子資金,由公司聯合駐村工作隊為貧困戶購買優質種子,待貧困戶收成後,該公司在收購貧困戶農作物時,公司墊付種子款從收購結款中將種子款進行扣除,從而解決了貧困戶前期購買優質種子資金投入大、品種差的難題;二是保障貧困戶的銷路和價格問題,該公司本著以不低於同質量市場最低價格的原則,做到應收盡收,現金結算,從而打消了貧困戶銷售難的顧慮。

據悉,種植小雜糧每戶每畝收入在1300元到2200元不等,較種小麥和玉米等傳統作物增收450元到1000元。

「抱著老觀念和老傳統不放,土地裡咋刨也刨不出啥名堂。種植結構一調整,土裡也能刨出金子來。況且我們還有黨和政府這個堅強的後盾。」對於村裡種植小雜糧,張世枝充滿了信心,他透露,如果效益好,明年將繼續擴大規模,除了建檔立卡戶外,也得讓其他鄉親沾光。

「明天晚上就得走貨,今天不摘就來不及了。」8月20日,唐林鎮塔上村,健翔農業科技園區的螺絲椒大棚內,綠油油的螺絲椒掛滿了枝頭,工人們正忙著採摘、裝袋。園區果蔬基地負責人王建在一旁催促著。

「這樣的螺絲椒大棚,園區共建了18座,螺絲椒是園區引進的新品種,價錢雖貴,但供不應求。」王建介紹,螺絲椒幾乎每天都會走貨,一次1萬公斤左右,第二天連夜運往北京新發地,以每斤五元的價格往外批,最多一個小時就被搶光,當天就進入了北京各大商超,最終擺上北京市民的餐桌。

螺絲椒不單單發北京,山東德州、濟寧等地的許多客商也慕名前來搶貨。

螺絲椒採除了市場歡迎度高外,採摘時間還很長,可從4月19日左右摘到11月份,自然產量大,收入高。「今年雖然是頭一年種,但畝產可達2萬斤,純利潤就得1萬元。18座大棚36畝地,預計總收入在45萬到50萬元。」王建這樣說。

在園區內,土地做到了集約節約高效利用,王建介紹,大棚是一年兩季,收完螺絲椒後,冬天又種上羊肚菌,羊肚菌效益更加可觀,幹菌千餘元一斤,溼菌50元一斤,畝產可達一千六七百斤。兩季算下來一畝地利潤得十多萬,簡直就是寸土寸金,土地也充分實現了自身價值。

王建透露,他家的菜除了品種新外,另外一個就是質量好,即都是綠色有機蔬菜,全程不施化肥,只用有機肥,還不打農藥,人工除草。

土地流轉出去後,附近村的村民搖身一變成了園區的上班族,光螺絲椒大棚就安排了40多名工人,每天固定工資80元,加班每個小時再加10元,每人每月可增收3000元左右。

健翔農業科技園區是唐林鎮重點打造的現代農業發展平臺,於2014年成為省級農業科技園區。近年來,棗強縣以土地流轉加速農業現代發展,引導大企業、大資金進入農業領域,促進農業規模化經營、品牌化打造,吸引工商資本進入現代農業,進行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經營。唐林鎮抓住機遇,趁勢而上,重點推進了健翔農業科技園區平臺。園區總佔地5600畝,核心園區佔地1400畝,採用CL新型保溫牆材建設高標準新型日光溫室大棚,主要種植高檔蔬菜、水果和以出口為主的名貴觀賞苗木。其他地塊投資4000多萬元種植絲棉木、複葉槭、櫻花、白蠟、辛夷、白玉蘭、紫玉蘭等20餘種生態苗木2000餘畝。管理區建設連棟分揀車間和大型冷庫,以及標準化殘留農藥檢測室,對分揀果蔬隨時進行抽檢,保障果蔬安全。

另外,2019年在當地政府支持下,園區持續增加省級科技園區的建設,同時積極引導園區健康發展。並利用園區平臺招商引資,與北京新發地客商(河北鵬程農業有限公司)的合作順利開展,園區內70個大棚全部種植羊肚菌、螺絲椒、2008奧運會L600西瓜,並完成園區400畝土地擴容任務。在唐林鎮,園區助力現代農業發展的動力也越來越足。

無論是發展大棚葡萄、小雜糧,還是螺絲椒,唐林鎮解決了一個關鍵性問題,即鄉親們奔小康路由誰來帶的問題。唐林鎮充分發揮黨組織和園區在脫貧攻堅、農業結構調整和發展現代農業的引領作用,還結合棗強縣「兩花一林」扶貧產業模式,村黨組織團結帶領黨員群眾大力發展果蔬大棚、雜糧、山楂、金銀花等特色產業,2020年新發展種植金銀花大方776畝,果蔬大棚860畝,小雜糧698畝。(記者周春旺、劉鮮 通訊員李潔)

來源:衡水日報

關注河北新聞網,了解河北最新新聞。

相關焦點

  • 河北棗強:「村務公開」微信群實現全覆蓋
    河北棗強:「村務公開」微信群實現全覆蓋 2020-12-09 16:19
  • 河北棗強中學老師用「柚」作畫為學生加油 - 河青新聞網——河北...
    河青新聞網訊  「雪人、海綿寶寶、派大星、機器貓、皮卡丘……」近日,河北棗強中學一年輕老師為高一一部27班的同學們送來了特別的「加柚」禮物,每一個柚子上都畫上了可愛的圖案,並寫下了「衝鴨,加油」等祝福語,受到不少網友點讚關注。
  • 棗強複合材料協會來訪山東盛寶
    2020年10月26日,棗強經開區管委會、棗強複合材料協會考察團在安丘市副市長王德明、新安街道書記肖慶的陪同下對安丘市新材料企業進行參觀考察。考察團於集團樓前合影棗強縣複合材料產業起步於上世紀60年代,經濟開發區始建於1995年,並於2018年4月成立棗強複合材料協會。
  • 河北平鄉:小「牛倌」摘下「貧困帽」 領鄉親實現致富夢
    河北平鄉:小「牛倌」摘下「貧困帽」 領鄉親實現致富夢 2020-06-08 16:38:18姚友諒 攝   中新網邢臺6月8日電 (張鵬翔 楊英聰)「在脫貧致富的路上,我不能一個人牽著『致富牛』奔小康,我要依託我的養殖場,把我的經驗毫無保留地分享給鄉親們,讓更多的人實現致富夢。」河北省平鄉縣霍流渠村村民霍貴勇說。  今年42歲的霍貴勇精瘦壯實,一雙眼睛炯炯有神,說起話來神採飛揚。
  • 狗狗喜歡刨坑刨沙發,可能是它生病了,想要糾正可以這樣做
    人家說:「狗改不了吃屎」,其實並不是說狗狗喜歡吃屎,這本身就是一種不正常的行為,當狗狗會選擇這樣做時,那是因為便便裡有狗狗身體所需要的物質,這也就說明會這樣做的狗狗身體已經出現了問題。和這個行為並列的當然是刨坑了,對於一隻寂寞的狗狗來說,刨坑、刨土、刨水、刨沙發,萬物皆可刨。
  • 有了這些「新式武器」,鄉親們種地更來勁!
    新冠肺炎疫情之下,河北各地一邊抓防疫、一邊保生產,不少種地「新式武器」讓鄉親們更有幹勁。  3月9日一早,在河北省南宮市古家莊村的桃園裡,村民古書沛愜意地看著遠處,飛翔的無人機正均勻地將農藥噴灑在桃樹上。  「以前,像我這一百畝桃園,打一遍藥要七八個人十多天才能噴完。今年趕上疫情,人更不好找。正當我發愁時,村支部給我推薦了無人機噴灑技術。
  • 鄉親們,咱們再加把勁
    錐慄耐寒耐旱喜光,特別適合在洛塔鄉高寒山區的沙土裡生長。一筆細帳算下來,豐產期一畝錐慄的收益至少有4000元。2018年起,我們在全鄉建起500畝錐慄示範園。以示範園為引領,把這一產業推廣到有條件的鄉村,通過培育王正雙這樣的大戶,帶動更多的貧困戶增收。
  • 柴犬冷知識|柴犬為什麼喜歡刨東西?你家有愛刨東西的二柴嗎?
    柴柴很喜歡在沙灘或者是院子裡刨坑,有的時候在散步或者公園就開始刨坑,甚至在自己家的沙發或者是睡覺的床上刨東西,這些怪異的行為真是讓家長們捉摸不透,那麼今天就和大家聊聊,柴犬為什麼喜歡刨東西:1.藏食物或者玩具柴犬刨東西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原始狩獵生活留下的習慣,長期在野外生活,而導致總喜歡把捨不得吃的藏起來,所以刨坑藏起來自己喜歡的食物或者玩具。柴犬的這種天性更多的時候表現在刨沙發、刨狗窩上。它們在沙發上刨半天把玩具放下後,也會用鼻子拱周圍的布料試圖掩蓋,但實際上並不可能成功,只有挨打的作用。
  • 河北勵志女孩王心儀:疫情中我是一名「小紅帽」
    河北日報記者趙威攝4月18日,春日裡的棗強縣南湖公園,清波拍岸,春風拂綠,遊客如織。綠影婆娑中,幾位身著紅色服裝的志願者引人注目。其中有一個熟悉的身影:考上北大的棗強農村女孩王心儀。圖為王心儀參加北京大學中文系學生支教團活動,在北京郊區的一所學校裡為農民工子女講授知識。 圖片由王心儀提供王心儀表示,在北京大學學習期間,她參加了不少公益活動,比如支教、定期的敬老院慰問、捐贈生活及學習用品等等,還加入了北大青年志願者協會。
  • 衡水棗強回應學生過量吞服藥物死亡事件!
    近日,有媒體報導河北衡水棗強一學生服藥不幸死亡一事,引發社會關注。 事件發生後,棗強縣委、縣政府領導高度重視,第一時間召開部門協調會議,要求公安部門對該事件進行全面調查,向當事人父母公布事件經過。
  • 大豆變「金豆」 鄉親唱著村歌奔小康
    大豆變「金豆」 鄉親唱著村歌奔小康巴彥縣紅光鄉豐裕村美麗鄉村建設和調優農業種植結構見成效「巴彥大豆」訂單排到明年。近日,巴彥縣紅光鄉豐裕村的一段MV「火」了。在碧浪翻滾的青紗帳和滿眼金黃的豐收場景中,一曲村歌唱出了美麗鄉村建設和調優農業種植結構的成效,唱出了鄉親們增收奔富的美好生活。這段MV全長3分30秒,鏡頭從地理標誌農產品「巴彥大豆」幼苗破土而出,到飽滿的豆粒堆起「金山」,再到基層黨建凝聚人心、有力引領……豐裕村因「豐」而「裕」,村子更美了,村民們臉上洋溢著笑容。
  • 狗狗在遛彎時,經過牆角突然瘋狂刨土,原來狗知道裡面有活物
    近日,在英國約克郡,主人帶著狗狗在外面正不急不慢地散步,經過一處長有青苔的牆角時,狗狗突然停下來,然後在這個牆角處瘋狂刨土。好像土裡面埋著什麼寶貝似的,而狗狗的主人被這突如其來的狀況嚇懵了,不知道怎麼辦?只好拿出手機看著狗一會刨土,一會咬牆。小編估計狗主人這時應該有個很驚悚的想法:難道這兒埋著骨頭,讓自己的狗狗聞到了?
  • 啃草,刨土,挖坑等,最不適合在草缸養殖的9種魚!你中招了嗎!
    但草缸並不是所有的魚兒都可以養殖的,這10種魚最好別養在草缸裡,否則你會哭的……今天小編就給廣大才有總結這幾種不適合養在草缸的觀賞魚,供草友們參考.(一)鼠魚鼠魚的特點是喜歡挖沙,嘴巴旁長著小「鬍鬚」,酷似小老鼠,而得名「鼠魚」,鼠魚生活在底層,生性膽小,最喜歡挖沙子玩,這對於水草來說無疑是致命的,所以,草缸不適合養鼠魚。
  • 河北衡水市10個縣區居民喝上長江水
    記者翟一杉攝河北新聞網12月10日訊(河北日報記者翟一杉)今天上午,河北省衡水市政府新聞辦就實施農村生活水源置換工程、改善農村群眾飲水條件相關情況召開新聞發布會。從發布會上獲悉,截至目前,棗強縣、景縣、饒陽縣、安平縣、桃城區、濱湖新區、故城縣、武邑縣、阜城縣、深州市10個縣區已全部通水運行,居民喝上長江水。
  • 康保縣南喬家營:新房裡的油餅滋滋響 鄉親們的眼裡有了光
    長城新媒體記者 楊亞紅 馬寧「這片新房一共住著94戶,這是鄉親們搬進新房過的第一個春節,前幾天我們找了幾個會剪窗花的村民,剪了各式各樣的,給家家戶戶送窗花、送祝福,也是希望新一年的日子越過越好!」村民喜遷新居的第一個春節,陳世清說新春佳節的這份「儀式感」就從送窗花開始。
  • 重慶脫貧故事:民主村「刨豬宴」變「脫貧慶祝宴」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2月23日10時訊(通訊員 喬洛陽 童貽偉)「刨豬宴」是重慶農村地區歷史悠久的民俗。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重慶巫溪縣脫貧戶梁金富家一場「刨豬宴」,變成一場別樣「脫貧慶祝宴」。
  • 刨土數10小時!泉州酒店搜救犬磨爛爪子 正在康復中
    在持續的救援中,來自廈門消防救援支隊的搜救犬貝貝因在事故現場連續刨土搜救數十小時,四腳傷痕累累,受到網友的關注。3月12日,記者在泉州消防訓練基地見到了貝貝和他的訓導員易文斌。一大早,易文斌就帶著貝貝在空地上溜達,只見易文斌拿著小球,貝貝時而直立、時而趴下,時而歡快地奔跑著。今年6歲半的貝貝屬於史賓格犬,從小就是由易文斌帶大的,他們一起成長,一起訓練。
  • 新疆南疆民間土陶藝人 傳承藝術帶動鄉親致富
    新疆南疆民間土陶藝人 傳承藝術帶動鄉親致富     12月26日,阿吉·艾買提在製作土陶手工藝品
  • 小紅薯變身「金蛋蛋」
    小紅薯變身「金蛋蛋」——鹽山發展紅薯產業實現種植大戶和脫貧群眾雙受益本報記者 孫健 本報通訊員 石磊鹽山縣小莊鄉西璋璧村地處古齊堤上,土壤是紅土和白沙壤相混合的三合土這些年,我就琢磨怎麼才能讓刨出的這些紅薯變成『金蛋蛋』。」常建華說,2017年,她經過多方考察,流轉了近100畝土地創辦了子揚家庭農場,專門種植紅薯。第二年,她為自家產的紅薯註冊了「璋璧薯」商標。由於紅薯的品質好、價格適中,很快在滄州打開了銷路。  眼下,到了紅薯收穫的季節,常建華的合作社裡有很多工人正在手工刨紅薯。已脫貧的李中達就是其中一位。
  • 金今:追尋夢想、攜手與共 為中國動漫注入河北力量
    金今供圖 仙子、精靈、魔法、仙境……有人說,她藉助西方元素繪就了一個東方動漫形象;有人說,她用創意培育了一部河北原創動漫產業傳奇。 金今,一位80後文化企業家,河北省首家登陸新三板的動漫企業——河北精英動漫文化傳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