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摘金色南瓜
採摘哈密瓜
邵府村村民將葡萄搬運到水果商的收購車上 棗強縣唐林鎮供圖
「我有兩座葡萄大棚,純收入得四萬多。」種植葡萄,可以說改變了河北省衡水市棗強縣唐林鎮李進伯村白素霞的生活,她一家搬進了社區樓房,過上了城裡人一樣的生活,種葡萄還有了穩定的收入,另外,她還流轉了20來畝地種玉米,手裡有錢了還在縣城買了樓房,給兒子當婚房……她的生活雖然忙碌但很舒心。
在當地政府的扶持下,2012年,李進伯村的白素霞就開始種植葡萄,當時大多數人還是下不了決心,只是觀望,種小麥和玉米等傳統作物拿手的鄉親們,接受新事物還是有所顧慮。白素霞目光長遠,心眼也活泛,她認為想致富,就得敢幹,老抱著老傳統不突破就沒希望。經過幾年的摸索,白素霞很快掌握了葡萄管理技術,維多利亞、紅無核等葡萄老品種不受市場歡迎,她就改種玫瑰香、夏黑等新品種,今年6月份,葡萄就陸續成熟,來自河南、山西、山東和衡水的客戶搶著要,很快就賣光了。「種葡萄純收入合一畝地一萬多,比種小麥和玉米強的不是一點半點。」白素霞如是說。
白素霞是唐林鎮最早一批種植葡萄的農戶,也是村「兩委」幹部,起到了很好的示範帶動作用。在村幹部的示範和幫助下,加上政策支持,許多人都打消了顧慮,紛紛扣大棚種葡萄,李進伯村的大棚葡萄也由最早的30座發展到現在的70多座,鄉親們也真正品嘗到了「調」字所帶來的甜頭。
為進一步深化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達到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目標,唐林鎮充分發揮「黨建+」作用,鼓勵每個村「兩委」幹部帶頭建設葡萄大棚2個。截至目前,村「兩委」幹部建設葡萄大棚156個,動員農戶建設228個,共計新增葡萄大棚384個。全鎮的葡萄大棚已發展到5000餘畝。預計每畝每年能為種植戶增收1萬元。同時也可以提供更多的勞動崗位,真正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也有越來越多的農民跟白素霞一樣,通過種植葡萄跨上致富路。
唐林鎮政府有關負責人介紹,下一步唐林鎮黨委、政府將通過「兩步走」的方式繼續擴大葡萄大棚產業發展。一是繼續推動「訂單式」農業發展,深化與周邊省市果蔬批發公司等大的銷售商合作,確保銷售渠道暢通。二是打造集銷售、採摘、休閒一體的精品葡萄園,大力發展第三產業,進一步提高農戶的收入,提高群眾的幸福感。
鼓勵農民種植大棚葡萄是棗強縣唐林鎮深化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現代高效農業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唐林鎮積極在「調」上做文章,其中基層黨員幹部、駐村工作隊和園區起到了「火車頭」示範引領的關鍵作用,積極探索和實踐農業破局之策,已初步形成大棚葡萄、大棚香瓜、薄皮核桃、各類棚室蔬菜和小雜糧特色產業,現代農業面積超過了5000畝,一個果蔬之鎮正在迅速崛起,也有越來越多的鄉親搭上這輛動力十足的便車,駛向致富奔小康的大道。
「還有一個來月就收穫了。」唐林鎮張毛莊村張東升站在田間,望到掛滿豆莢的小雜糧長得正旺,笑模樣在他的臉上也溢開了,鄉親們才知道原來張東升也會笑!
64歲的張東升侍奉著87歲高齡的老娘,還拉扯著有智力殘疾的倆兒子,無論在經濟方面,還是在精神方面,壓力都是巨大的,前幾年,鄉親們只要看到他,就是一臉愁苦相,而這兩年,他那張皺在一起的臉漸漸舒展開了。
「原來就是種點小麥和玉米,累死累活一年也掙不了幾個錢。在駐村工作隊的幫扶下,增收渠道也多了,有扶貧牛、扶貧光伏、扶貧林和小菜園,加上低保金和養老金,一年固定收入得8000多,吃喝根本不用發愁。今年我又種了四畝小雜糧,預計收入4000多元,今年收入過萬不成問題。」張東升掐著手指算了這樣一筆帳。他告訴記者,如果小雜糧效益好,明年他自家的12畝多地都改種小雜糧,那樣光雜糧一項收入就會破萬,張東升的生活有了信心,日子更有了盼頭,臉上自然有了笑容。
張東升談到的小雜糧,是今年唐林鎮積極調整農業種植結構的新成果,張毛莊村是雜糧種植的試點村,建檔立卡戶種小雜糧每畝可獲得該縣農業農村部門500元補貼。為深入貫徹落實棗強縣委「抓黨建、防疫情、促脫貧、保小康」的工作要求,唐林鎮黨委政府充分發揮駐村工作隊黨員的幫扶作用,動員他們根據本村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制訂幫扶計劃,積極謀劃扶貧產業,促增收、助脫貧、保小康。張毛莊駐村工作隊為了讓貧困戶增產增收,與河北食為本有限公司進行對接,結合該公司的生產需求,決定將本村貧困戶土地進行整合,為該公司定向種植優質雜糧。
目前,張毛莊村7戶建檔立卡戶與河北食為本有限公司達成合作,種植優質雜糧23.5畝,主要種植綠豆、黑豆、紅小豆、四粒紅花生豆等優質雜糧產品。
張毛莊村黨支部書記張世枝介紹,與公司合作可以解決貧困戶兩大難題:一是可以減少貧困戶的前期投入,該公司為鼓勵貧困戶增產增收,前期預先墊付了種植種子資金,由公司聯合駐村工作隊為貧困戶購買優質種子,待貧困戶收成後,該公司在收購貧困戶農作物時,公司墊付種子款從收購結款中將種子款進行扣除,從而解決了貧困戶前期購買優質種子資金投入大、品種差的難題;二是保障貧困戶的銷路和價格問題,該公司本著以不低於同質量市場最低價格的原則,做到應收盡收,現金結算,從而打消了貧困戶銷售難的顧慮。
據悉,種植小雜糧每戶每畝收入在1300元到2200元不等,較種小麥和玉米等傳統作物增收450元到1000元。
「抱著老觀念和老傳統不放,土地裡咋刨也刨不出啥名堂。種植結構一調整,土裡也能刨出金子來。況且我們還有黨和政府這個堅強的後盾。」對於村裡種植小雜糧,張世枝充滿了信心,他透露,如果效益好,明年將繼續擴大規模,除了建檔立卡戶外,也得讓其他鄉親沾光。
「明天晚上就得走貨,今天不摘就來不及了。」8月20日,唐林鎮塔上村,健翔農業科技園區的螺絲椒大棚內,綠油油的螺絲椒掛滿了枝頭,工人們正忙著採摘、裝袋。園區果蔬基地負責人王建在一旁催促著。
「這樣的螺絲椒大棚,園區共建了18座,螺絲椒是園區引進的新品種,價錢雖貴,但供不應求。」王建介紹,螺絲椒幾乎每天都會走貨,一次1萬公斤左右,第二天連夜運往北京新發地,以每斤五元的價格往外批,最多一個小時就被搶光,當天就進入了北京各大商超,最終擺上北京市民的餐桌。
螺絲椒不單單發北京,山東德州、濟寧等地的許多客商也慕名前來搶貨。
螺絲椒採除了市場歡迎度高外,採摘時間還很長,可從4月19日左右摘到11月份,自然產量大,收入高。「今年雖然是頭一年種,但畝產可達2萬斤,純利潤就得1萬元。18座大棚36畝地,預計總收入在45萬到50萬元。」王建這樣說。
在園區內,土地做到了集約節約高效利用,王建介紹,大棚是一年兩季,收完螺絲椒後,冬天又種上羊肚菌,羊肚菌效益更加可觀,幹菌千餘元一斤,溼菌50元一斤,畝產可達一千六七百斤。兩季算下來一畝地利潤得十多萬,簡直就是寸土寸金,土地也充分實現了自身價值。
王建透露,他家的菜除了品種新外,另外一個就是質量好,即都是綠色有機蔬菜,全程不施化肥,只用有機肥,還不打農藥,人工除草。
土地流轉出去後,附近村的村民搖身一變成了園區的上班族,光螺絲椒大棚就安排了40多名工人,每天固定工資80元,加班每個小時再加10元,每人每月可增收3000元左右。
健翔農業科技園區是唐林鎮重點打造的現代農業發展平臺,於2014年成為省級農業科技園區。近年來,棗強縣以土地流轉加速農業現代發展,引導大企業、大資金進入農業領域,促進農業規模化經營、品牌化打造,吸引工商資本進入現代農業,進行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經營。唐林鎮抓住機遇,趁勢而上,重點推進了健翔農業科技園區平臺。園區總佔地5600畝,核心園區佔地1400畝,採用CL新型保溫牆材建設高標準新型日光溫室大棚,主要種植高檔蔬菜、水果和以出口為主的名貴觀賞苗木。其他地塊投資4000多萬元種植絲棉木、複葉槭、櫻花、白蠟、辛夷、白玉蘭、紫玉蘭等20餘種生態苗木2000餘畝。管理區建設連棟分揀車間和大型冷庫,以及標準化殘留農藥檢測室,對分揀果蔬隨時進行抽檢,保障果蔬安全。
另外,2019年在當地政府支持下,園區持續增加省級科技園區的建設,同時積極引導園區健康發展。並利用園區平臺招商引資,與北京新發地客商(河北鵬程農業有限公司)的合作順利開展,園區內70個大棚全部種植羊肚菌、螺絲椒、2008奧運會L600西瓜,並完成園區400畝土地擴容任務。在唐林鎮,園區助力現代農業發展的動力也越來越足。
無論是發展大棚葡萄、小雜糧,還是螺絲椒,唐林鎮解決了一個關鍵性問題,即鄉親們奔小康路由誰來帶的問題。唐林鎮充分發揮黨組織和園區在脫貧攻堅、農業結構調整和發展現代農業的引領作用,還結合棗強縣「兩花一林」扶貧產業模式,村黨組織團結帶領黨員群眾大力發展果蔬大棚、雜糧、山楂、金銀花等特色產業,2020年新發展種植金銀花大方776畝,果蔬大棚860畝,小雜糧698畝。(記者周春旺、劉鮮 通訊員李潔)
來源:衡水日報
關注河北新聞網,了解河北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