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德勒的名單》是猶太導演史匹柏的作品,看了這部電影很多次,卻苦於自身能力不夠遲遲沒有動筆寫影評,於是想先從最簡單處著手,分析一下影片中關於色彩的運用。
《辛德勒的名單》以蠟燭的點燃作為開場畫面,橙紅搖曳著的燭光在猶太人家庭的禱告歌聲中慢慢燃燒。隨著蠟燭燃燒殆盡,電影畫面完成了從彩色到黑白的轉變,最終只有燒紅了的燈芯向上飄出一縷灰白輕煙。至此,彩色象徵的希望破滅,電影完全進入黑白畫面。
「色彩是電影語言的一部分,我們是用色彩表達不同的情感和感受。」《辛德勒的名單》作為戰 爭類題材的影片,在描寫二戰那樣一個時代背景下,採用紀錄片式的黑白拍攝手法能夠強化影片的真實性,體現歷史的凝重感。
群居社區、宿舍的狹小陰暗,高牆的殘破潮溼,走在遷徙路上的人頭攢動的猶太人們,失去彩色的黑白畫面加上昏暗的光線,處處給人一種壓抑、沉悶的感覺,比彩色更有張力的表現了猶太人們所遭遇境況的惡劣不堪。
當屠 殺猶太人的決定隨口從阿蒙口中說出後,影片對於戰 爭的暴行開始了直觀具體的刻畫,刻畫之一的伴隨著個體死 亡的血的出現。咕嚕湧出在地板上的血,噴射而出的血,被毆打從嘴角滲出的血,抱著屍 體被蹭了一身的血,快速滲流在雪地裡的血等等,這些血無一例外都是黑色。
濃厚到化不開的黑色鮮血帶給觀眾強烈的視覺衝擊,相比較暗紅帶來的刺激感,黑色鮮血更多體現了戰爭所帶來的凝重、殘酷、絕望。
除此之外,黑白色調也擁有它自身的象徵含義。被戰爭凌虐的猶太人的內心世界是絕望的黑白,被屠殺泯滅了人性的納 粹 黨的內心世界是麻木的黑白,帶有客觀敘事意味的黑白同樣用來表達對逝者的沉痛哀悼。
屠殺中逃亡在街頭的紅衣小女孩是電影黑白敘事中唯一的一抹亮色,在黑白環境中行走的暗紅給觀眾以強烈的視覺衝擊,瞬間成為觀眾的視覺中心。這抹暗紅對於辛德勒來說,代表著他所看的猶太人的不幸,放在二戰背景來看,她代表的是戰爭的暴行下猶太人們僅存的希望。
但紅衣女孩最終出現在屍體堆裡,這也正預示著二戰的殘酷冷血,將人們心中僅存的希望與溫暖也扼殺了。
影片最後獲救的猶太人排成排的走在草地上,畫面又從壓抑的黑白轉回開朗自由的彩色,戰 爭終結束,世界與生命擁有了色彩,這正與電影呼喚自由、和諧、真情的主題相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