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敘事結構、人物塑造、拍攝手法3個角度再看《辛德勒的名單》

2020-12-14 大毛在學習

文/大毛

《辛德勒的名單》這部電影,很多人都以普通的戰爭片來看,這未免顯得太過於表面。這可是一部斬獲第66屆奧斯卡金像獎7大獎項和第51屆金球獎3項大獎的優秀著作。如果你想更全面的了解這部奧斯卡影片的獨特魅力,必須要從多維度去分析鑑賞其在電影製作上的藝術魅力。

《辛德勒的名單》改編自澳大利亞小說家託馬斯·肯尼利的同名小說,由史蒂文·史匹柏執導,於1993年在美國上映。該片主要講述的是二戰時期德國商人辛德勒在波蘭開設工廠,並僱傭當地的猶太人作為自己工廠的工人,由此讓這一千多名猶太人成功的躲過了戰爭屠殺的故事,辛德勒因此成為了正義的化身。

影片上映前,很多人推測這樣的戰爭片票房不會很高,但是結果出人意料,影片上映後,受到了極大的歡迎,最終獲得了約3.21億美元的票房,在當時,這可是相當高的票房了,可見人們對於這部電影有著不一樣的認識。

時至今日,這部影片依舊經典,豆瓣評分高達9.5,我看了兩次這部電影,第一次驚嘆於電影中戰爭的無情以及辛德勒的勇敢無畏,現在再看,發現片中更多精彩的細節,更加驚豔於其製作手法的高超。

今天,我將從敘事結構、人物塑造、拍攝手法三個角度去發掘這部電影著作給我們帶來的藝術衝擊。

一、敘事結構:明暗主線同步進行,明線是辛德勒作為商人的發展歷程,暗線是戰爭背景的推動。

從整部電影的發展來看,片中主要有兩條線索,一明一暗,始終貫穿整部電影。

電影明線:明線主要以個人的發展為主,影片開始,辛德勒以一個德國商人的身份首先出現在大眾的視野中,他穿著正式有講究,舉止談吐得當,端莊的出席在酒店舞會之中,此時根本看不出辛德勒與戰爭有任何的瓜葛。

從他的表現中可以看到,辛德勒此時只有一個目的,就是通過靠近酒會中的軍官,從他們手上獲取到自己下一步經商所要用到的資源,舞會只是他經商的其中一個手段。

後面的劇情發展證實了這一點,辛德勒通過自身機智的頭腦,以及錢財的花費,成功的獲取到了開設工廠的資格和資源。

而後,辛德勒的工廠大獲成功,通過廉價的勞動力,獲取了巨額的財富,實現了個人的目標。

電影暗線:暗線是以戰爭歷史為背景,此時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希特勒為首的納粹政府不斷對歐洲大陸實施了軍事擴張和佔領,對歐洲的猶太人更是進行了無情的大屠殺。

此時辛德勒所在城市的猶太人還暫時未受到戰爭的影響,但是處於人心惶惶的階段,預示著戰爭的開始。

不久後,戰火燒到了克拉科夫,當地的猶太人開始被奴役,無情殺戮的場景開始逐步上演。

到這裡為止,辛德勒的敘事線索還是可以從戰爭剝離出來的,此時他已經完成了財富的積累,個人目標已經達成。

但是辛德勒並沒有退出,隨著戰爭進程的推動,越來越多的猶太人被殺害,辛德勒把這一切看在眼裡,內心開始被觸動,接下來的發展逐步演變成辛德勒拯救猶太人之路。

在我看來,導演以這樣的敘事結構,是想通過辛德勒的個人故事,試圖用他的視角來見證這段歷史,使電影不再是枯燥的歷史描述。

從這裡開始,辛德勒的個人命運開始和戰爭背景的發展緊密聯繫,辛德勒既想改變歷史,卻又是歷史本身。電影的明暗線開始交替進行,互相影響。

接下來辛德勒開始了他的拯救大行動,他的每一個舉措,都是為了能夠應對戰爭引起的變故,保全更多人的生命,最終他將個人的命運和猶太人的命運緊密的聯繫在一起。

劇情的演變從工人名單到救人名單,再到最後的猶太人為辛德勒請願的名單,發展過程層層遞進,升華了主題。

這樣的明暗主線交替的敘事方式,一方面讓我們用更加直觀的視角看到了歷史和個人之間的發展路線,另一方面也使影片劇情的推動更加自然真實,更能抓住主題,觀眾的代入感會更強。

二、人物形象的塑造:通過人物對比和細節刻畫,讓人物形象更加立體,凸顯角色形象。

(一)、人物對比烘託:阿蒙和辛德勒形成對比,使「正邪」形象更加立體;辛德勒和伊扎克對比,可以看出辛德勒內心向善的轉變。

巴拉茲曾說:「每一件藝術都是以人為表現對象的。」

影片中,對於人物塑造運用了大量的對比,納粹軍官阿蒙與辛德勒之間的對比,使得善惡正邪能夠直觀立體的展現,而辛德勒和伊扎克對比,則成為了辛德勒一步步走向至善的關鍵。

01、納粹軍官阿蒙和辛德勒對比:

人物之間的形象確立,是對比出來的,就如同善與惡一樣,沒有惡的存在,就不能突顯出善。

作為影片中兩個最重要的人物,在他們形象的塑造上,必然花費了大量的篇幅。

從人物特質來看,辛德勒有勇有謀,做事沉穩有分寸,而阿蒙膽小分裂,做事上輕浮惡毒,一善一惡,一正一邪,巧妙的形成了對比。

從影片情節分析,辛德勒極力從納粹黨手上挽救更多的猶太人,不惜傾家蕩產,而阿蒙則是對猶太人無情殺戮,並且從辛德勒手上獲取了大量的錢財。

從這個角度來看,兩者在形象的塑造上是相互成全的,辛德勒愈發的行善,阿蒙的罪惡就愈發的凸顯,反之也成立。

導演還試圖營造阿蒙向善的一面,從他饒恕了幾個猶太人免遭屠殺,以及他和海倫之間的感情糾葛,都體現了阿蒙向善的一面,但這兩次嘗試最終都失敗了,他繼續射殺了幫自己清洗浴池的李謝克,而對於自己心愛的女人,在數次嘗試無果後選擇放棄,醜陋面貌再次展現。

兩人就是這樣在各自所處的角色上互相成全,辛德勒大愛無私的形象悄然建立,而阿蒙罪惡愚昧的內在也開始凸顯。

02、辛德勒和伊扎克史登對比:

史登表面上是辛德勒的助理,但是從全局他所充當的角色表現來看,他才是那個一步步引導辛德勒走向善,最後促使辛德勒拯救猶太人的幕後推動者。

作為唯一一個可以長期接觸辛德勒的猶太人,他的每一步,甚至每句話,都是在把辛德勒和猶太人之間建立強連接。

他首先將一個斷臂的猶太人留在辛德勒的工廠,甚至還讓他上門給辛德勒道謝,讓辛德勒在情感和道義上沒辦法拒絕,後面雖然這個斷臂猶太人被殺害,但是他卻迫使了辛德勒和納粹軍人站在對立面,還為斷臂工人的死索要賠償。

還有,他將猶太區的發生情況都告訴了辛德勒,讓辛德勒從側面了解猶太人被殺害被殘忍對待的事實,激發了辛德勒內心向善的深層思考。

隨即他便救了一個機智的小男孩,還促使辛德勒在面對阿蒙的時候,說出那翻關於正確對待權力話,從而引發了阿蒙短暫的善念,此舉也拯救了幾個猶太人免遭殺害。

他就是這樣一步步啟發引導辛德勒走上了一條拯救猶太人之路的,後面辛德勒的救人名單,也是他親自促成並完成書寫的。史登貫穿了辛德勒整個行善的過程,並在最後親自為辛德勒送上代表正義和生命的戒指。

不得不說,史登這個角色用的很巧妙,並不經常出現,但又那麼不可或缺,每次在那些生死攸關的關鍵時刻,他總會出現在辛德勒的身邊,促成一件又一件的好事,辛德勒也是在他的映襯下,正義的形象逐步建立,完成從一個唯利是圖的商人形象,到捨身救人的英雄轉變的過程。

(二)、細節的描寫:人物細節的描寫,對人物心理活動的刻畫更加深刻。

01、辛德勒的四次沉思,是他從被震撼到最後決定救人的轉變。

影片中,辛德勒出現了四次關鍵時候的沉思,就是這四次沉思背後的結果,使他完成了從一個商人到一個傾家蕩產的善人的轉變。

①第一次沉思:當他騎著馬在高處,看到山下城裡猶太人被屠殺的場景,他驟緊眉頭,陷入了沉思,這次沉思激起了辛德勒的憐憫之心。

②第二次沉思:當他在焚屍場看到無數的猶太人屍體在這裡被燒毀,尤其使當他看到那個紅衣小女孩屍體的時候,內心被極大的震撼了,使他萌發了救人的想法。

③第三次沉思:當他知道猶太人要被轉移殺害時,他在和史登商量工廠事宜,他知道猶太人接下來的命運,這次沉思是他內心的一次碰撞,陷入了救人和金錢取捨兩端的權衡之中。

④第四次沉思:是他看著自己的滿箱的錢財,開始凝望窗外,陷入了思考,這次沉思,是他打破內心的芥蒂,決定要用自身錢財去挽救猶太人生命的終極思考,下一幕,他便開始行動了。

就是這四次沉思的出現,使得辛德勒不再是一個純粹賺錢的商人,完成了一個從商人到善人的蛻變。

心理學之父馬斯洛在需求層次論中認為,將人的不同需求劃分為五個等級,由低到高依次為「生理需求、安全需要、情感和歸屬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

辛德勒最終思考的結果,是在他實現了工廠賺錢,情感滿足,人生前景順暢的人生追求下,向更高層次需求的轉變,既自我實現的追求。這幾次思考, 預設了影片後續的發展。

02、阿蒙的眼神,流露出內心善與惡的掙扎。

片中有諸多關於細節的刻畫描寫,但我覺得最經典的,莫過於對阿蒙眼神的細節描寫。

阿蒙的扮演者拉爾夫·費因斯,在演這部影片時,還是一個只出演過一部電視劇和兩部電影的新人,但卻被導演史蒂文·史匹柏一眼看中,他是這樣評價費因斯的:

我見到了一個性感的魔鬼,他的表演非常微妙,你會從他的眼神中發現仁慈的瞬間,但隨即又變為陰冷。

這一特點,和他在電影中的表現如出一轍,最經典的一幕,莫過於在地下室和海倫對話的場景,前半部分,他面對海倫時,眼神中透露出仁慈和愛慕,那是一個普通男子喜歡上一個女子的正常眼神,在心愛的人面前,他甚至懷疑,錯的是這個世界。

但當他發現現實不允許他這麼做時,內心的恐懼和不安使得他陰冷邪惡的眼神再次出現,隨即便是無情的毆打。

這個片段,把一個內心陰冷惡魔化,但又僅存一點點憐愛之心的人物形象刻畫得入木三分,他是愛海倫的,只不過這份愛,還不能衝突他內心積蓄已久的屏障,當這兩股力量衝突時,僅存的善念必然敗下陣來,這也是阿蒙在影片中形象塑造的必然結果。

對於人物塑造,影片中採用了諸多的方式,通過人物關係對比,互相襯託,以及對表情和眼神的特寫,都能讓人物塑造更立體,讓觀眾在觀影后對人物的有清晰的理解。

三、多種鏡頭手法的應用,加上背景音樂的映襯,色彩變化的搭配,讓電影的呈現跌宕起伏,牽動人心。

(一)、鏡頭表現技巧

01.長鏡頭:長鏡頭的使用能夠使影片更加流暢,生動,給觀眾一種一氣呵成的衝擊感。

片中有個殺戮的長鏡頭讓我印象深刻,耐人尋味,除了覺得殘忍,更驚豔於拍攝手法。

這是阿蒙第一次在鏡頭前殺人,他剛到集中營,就看到一個女建築師吵著要將地基全部打掉重做,阿蒙在了解情況後,確定她是對的,隨後下令將她就地槍殺,理由是不能受猶太人的指使。

這個鏡頭的拍攝角度是站在人背後,主要靠人物的移動進行遠近的切換,整個鏡頭持續了一分多鐘,從女建築師上報情況,到最後面被殺,整個拍攝的過程一氣呵成。

導演還刻意製作了一段人朝著鏡頭走的片段,把女建築師的臉完全暴露在鏡頭前,形成了特寫,女建築師臉上充滿了恐懼和疑惑。

這個鏡頭的拍攝手法,充分把人性的惡暴露在鏡頭下,女建築師本是好意,但在阿蒙眼裡就是惡意驅使,將她無情殺害,一方面揭示了戰爭下人性的扭曲,另一方面也表現了戰爭下,猶太人沒有人權,任殺任打的悲慘境遇。

02.中遠景鏡頭:烘託出大環境的氛圍。

最經典的遠景鏡頭莫過於納粹士兵在街道上清繳殺戮猶太人的場景,這個鏡頭是從遠處向城中進行拍攝,紅衣小女孩也是在此時出現,從遠處的視角看過來,滿眼的黑白色調中,出現了一抹紅色,給人以視覺的衝擊,讓觀眾也為她的命運捏一把汗。

這樣的取景方式,能夠把納粹黨肆意屠殺猶太人的面目暴露在觀眾面前,煽動觀眾的情緒,情和景的結合,把電影的氛圍推向高潮。

除此之外,影片中還出現了超遠景鏡頭,就是戰爭結束時,一千多名倖存的猶太人獲救的場景,他們越過草地,出現在地平線上,人群中的個人如同螞蟻般大小。

這類超遠景鏡頭一般運用在交代大環境中,在戰爭片中常常會被用到。

片尾使用這樣的鏡頭,給人傳達出來的感覺一方面表現了人在自然中個體的渺小,另一方面也通過這密密麻麻的人群,凸顯了辛德勒的偉大,這一群人是在他的努力下才能存活下來。

03.特寫鏡頭:展現人物特徵,揣摩內心情感。

如果說遠鏡頭用於營造環境氛圍,特寫鏡頭的用意在於細膩的展示人物特徵,並通過特徵來揣摩內心情感。

辛德勒和阿蒙在酒會後,在陽臺上的交談運用了特寫鏡頭的手法,把兩個人表情眼神的變化,放大在觀眾的面前,去揣摩他們內心的思考。

阿蒙說:」你從來不會喝醉,那是絕佳的自制力,自制力就是權力。「

此時鏡頭打在辛德勒臉上,辛德勒眼神中透露出他對這段話的思考,站在觀眾的角度,我認為他正在思考阿蒙口中所說的權力是什麼,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權力。

說完後,阿蒙也陷入的思考,鏡頭出現在他臉上,他此時的表情中透露出兩種訊號,一種是自己無法像辛德勒這樣,能夠有如此強的自制力,另一種便是他在反思自己的權力。

隨後,辛德勒回應:」亂殺人那是制裁,不是權力,所謂的權力是我們有絕對的理由去殺生,但我們卻不這麼做。「

此時鏡頭中阿蒙眼神裡充滿了懷疑,隨即辛德勒靠近阿蒙,鏡頭從他們兩個人的面部特寫中來回切換。

兩人眼神的碰撞,其實是內心觀念的碰撞,阿蒙懷疑辛德勒所說的權力,與自己內心的想法發生碰撞,而辛德勒則用堅定的眼神,傳達出內心善的觀點。最終在眼神的碰撞中,辛德勒獲得了勝利,阿蒙在後續的行為效仿了這一點,在善與惡之間權衡之後,選擇了行善。

04.蒙太奇手法的運用

什麼是蒙太奇手法:蒙太奇是電影導演或剪輯師將拍在膠片上的一系列鏡頭及錄在聲帶上的聲音(包括對白、音樂、音響)組成影片的方法與技巧。

著名導演普多夫金把蒙太奇當作電影藝術創作的基礎,他曾說過:「蒙太奇是電影藝術家所掌握的最重要的造成效果的方法之一。」

在我看來,蒙太奇手法就是通過剪輯的手段,將同一個事件牽連的幾個點,通過一條線索串聯起來,使得情節表現更具張力。

影片中的很多場景,導演並沒有使用順序描述的方式,而是通過多條線交叉對比的方式,使得電影節奏感更強,增加觀賞性,這裡選擇其中兩個具有代表性的場景作為說明。

對比蒙太奇:片中當猶太人被驅逐出舒適的住所,被迫前往奴役的駐地,而辛德勒此時入住寬大舒適的住所,辛德勒說:「沒有比這更好的了」,而另一邊猶太人卻說:「沒有比這更糟糕的了」。

兩個鏡頭的不停切換,呈現出了同一個時間內,不同空間發生的事情,使得兩邊的場景形成了強烈的對比,一方面表達了人與人之間命運的不公平,另一方面也預示著猶太人悲慘命運的開始。

交叉蒙太奇:影片中有一個片段,是通過幾組鏡頭組合不停的切換,來達到劇情跌宕起伏的效果,一組是偷偷舉行婚禮的場面,一組是阿蒙和海倫對話後,對海倫施暴的場景,還有一組是辛德勒在慶祝生日。

猶太人舉行婚禮是美好的象徵,是灰暗戰爭背景下的的情感傳遞;阿蒙克制內心對海倫的愛,通過施暴的方式,來遮掩內心的不安,這是人性醜陋;辛德勒此時的生日舞會,是猶太人對辛德勒的感激和祝願。

這三組鏡頭中傳遞出來的情緒有喜悅,有憎恨,也有感激,隨著三組鏡頭的相互切換,情緒也跟著影片高低起伏,牽動著觀眾的心。

除了這兩處之外,電影還有諸多蒙太奇手法的使用,就是這些手法的運用,使得電影的情節豐富了起來,米特裡在《電影的美學和心理學》中提到,一部影片是否節奏準確、均衡有致,確有賴於蒙太奇,可見蒙太奇手法的使用在影片中的重要性。

(二)背景音樂的搭配:作為情緒的推動。

電影配樂屬於電影中至關重要的一部分,其主要的目的是推動和促進電影的場景表達。

這部電影獲得了奧斯卡最佳配樂獎,其在電影的配樂上有著很深的造詣。影片中有幾處配樂和片中的場景巧妙的結合,起到情緒推動作用。

場景一:當納粹士兵開始屠城,在居民樓發現一臺鋼琴,一名軍官邊坐下開始彈奏巴赫曲目,整首曲子伴隨著尖叫聲、槍聲、喧鬧聲、腳步聲.....隨著影片的殺戮場景,旋律步步遞進,引人入勝。

這首曲子單獨來聽,是一首節奏輕快明了,旋律激昂的曲子,可是被用在這樣一個殺戮的現場,一方面預示著戰爭的不可阻擋,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當時納粹軍人的麻木無情,在這樣的場合下,還能有閒情逸緻彈奏這樣歡快的曲子,揭示戰爭的冷酷,同時牽動著觀眾的心。

場景二:猶太人獲救後,辛德勒被迫流亡,此時再次響起了熟悉的小提琴的旋律,這首曲子名叫:Schindler's List: Theme,它悠揚的旋律中透露出些許悲情,很扣人心弦的一段旋律,把觀眾快速帶入憂傷的情境中。

此時的場景是離別,所有人圍聚在一起,為了送別這個給他們帶來重生的人,辛德勒此行是流亡,牽動著所有人的心,一個充滿正義的人,最終也要踏上這條流亡之路,不禁讓人覺得有些許悲涼。

也許就像金庸武俠小說裡寫的那樣,英雄的結局是悲涼的, 帶著悲劇的色彩。

觀眾也隨著這樣悠揚的配樂,進入到憂傷的氛圍中,尤其是看到辛德勒跪下痛哭,說他應該救更多人的時候,這一幕讓人深受觸動,心疼和讚美同時在迴蕩,音樂的效果無疑是加重這種感受。

總的來說,電影中出現的配樂都使得電影更具觀賞性,情緒也隨著音樂的起伏波動,具有很好的代入感。

(三)色彩的對比呈現

如果背景音樂是在提升影片的生命力,那色彩就是影片的生命力。

攝影師斯託拉羅曾說:「色彩是電影語言的一部分,我們使用色彩表達不同的情感和感受,就像應用光和影象徵生與死的衝突一樣。」

影片背景是戰爭,這是一段沉痛、悲慟、令人厭惡的黑暗歷史,主色採用黑白的方式,以此來將觀眾帶入到灰暗背景的氛圍當中。

整部影片中,一共出現了四次彩色,從電影開始,猶太人點蠟燭進行祈禱時畫面為彩色,到猶太人在城中被屠殺,紅衣小女孩的出現,第三處則是屍體堆中小女孩的屍體,最後一次則是一千多名猶太人獲救,電影從黑白畫面再次切回彩色。

過程中色彩的切換能夠調動觀眾的情緒,尤其是當畫面切換到人群中的紅衣小女孩的時候,這一幕牽動著所有人的心,從影片角度來說,這一抹紅色象徵著希望,此時站在高處觀望的辛德勒被這一抹紅色刺激,產生憐憫之心,奠定了辛德勒拯救猶太人的基礎。

而後辛德勒在屍體堆裡發現了紅衣女孩,那一幕震懾他的內心,徹底激發了他要拯救猶太人的憐憫之心,下一幕,便是辛德勒開始謀劃救人計劃。

最後,便是一千多名猶太人得到了重生,從地平線上走來,畫面從黑白再次切回了彩色,象徵著他們重獲新生和自由,回歸到當你挽救了一條生命,你就等於挽救了全世界的主題上

細心分析後能發現,這四處的彩色的出現是隨著影片進程的推進逐步出現的,這是一個從祈禱(開片祈禱)希望破滅(紅衣小女孩被抓)希望萌芽(紅衣小女孩被殺刺激善念)重生(製作名單,拯救猶太人)的過程。

這些色彩的出現奠定了電影的基調,它們出現在影片關鍵的轉折點上,儘管整部電影沒有豐富的色彩加持,但在這幾處僅有的色彩中,卻微妙的營造了影片的緊張氛圍,帶動著觀眾的情緒,使影片在主題上再次得到了升華。

整部影片無論是在敘事結構,還是人物塑造,或者拍攝手法上,都有很高的建樹,可見導演對整部影片的拍攝有很強的把控力,經典之所以經典,絕非偶然,這樣偉大的歷史著作,值得我們一遍遍回味。

結尾:

一部電影著作的成功,是人物、故事、鏡頭、音樂、色彩、細節等共同作用成就的結果。再次看《辛德勒的名單》的名單,仍然帶給我那麼多的震撼,不得不感嘆著背後製作人員的高超技藝。

可電影終歸是電影,它有其在藝術創作上的加工,當走出影院,回歸現實生活,我們除了驚豔於電影作品給我們帶來的視覺衝擊和深刻感受外,還要通過電影,來刺激我們對於這樣慘痛歷史的思考,銘記歷史。

希望這樣的戰爭片,以後就只是來源於創作者高超的技藝,而非來源於真實的戰爭歷史,畢竟我們心底最深的期盼是世界和平。

相關焦點

  • 從敘事手法、人物塑造、鏡頭語言3個角度再看《機器人總動員》
    下面我將從影片的敘事手法、人物塑造、鏡頭語言三個方面帶大家再一次感受《機器人總動員》的魅力。一、敘事手法:愛情故事線和人類努力返回地球的故事線敘事手法是指電影的敘事手法,依據文學敘事學或符號學原理研究影片表述元素和結構的理論。
  • 拉爾夫·費因斯談《辛德勒的名單》角色塑造
    拉爾夫·費因斯談《辛德勒的名單》角色塑造 時間:2020.04.16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Serko
  • 辛德勒的名單:從色彩方面分析電影
    《辛德勒的名單》是猶太導演史匹柏的作品,看了這部電影很多次,卻苦於自身能力不夠遲遲沒有動筆寫影評,於是想先從最簡單處著手,分析一下影片中關於色彩的運用。《辛德勒的名單》以蠟燭的點燃作為開場畫面,橙紅搖曳著的燭光在猶太人家庭的禱告歌聲中慢慢燃燒。隨著蠟燭燃燒殆盡,電影畫面完成了從彩色到黑白的轉變,最終只有燒紅了的燈芯向上飄出一縷灰白輕煙。至此,彩色象徵的希望破滅,電影完全進入黑白畫面。
  • 奧斯卡《千與千尋》:從敘事藝術和拍攝手法淺析宮崎駿電影魅力
    我想這就是這部影片給人帶來的點睛之筆, 帶有懸念式的結尾, 走進人物內心,留下無盡的想像和深思。 02 敘事之中彰顯人文內涵 影片敘事之中彰顯著人文內涵,搭救父母, 以及所處時代背景下人類與自然生活環境之間的關係。而這兩點也是文章敘事所呈現出來的人文精神。
  • 豆瓣9.2《小鞋子》:從敘事結構、鏡頭語言、主題呈現3個角度解讀
    一、敘事結構:因果式線性敘事結構下,雙層的敘事節奏1、因果式線性敘事結構《小鞋子》這部影片的敘述,是以時間為主要敘事關係,圍繞一個「小鞋子」主題事件的展開的故事關係。因果式線性結構,是常見的電影結構模式類型之一,一是指該結構模式主要以事件的因果關聯為敘述動力來推動敘事進程 ;二是對其敘事線索以單一的線性時間展開,很少設置判斷時間進程的插曲式敘述,更不作一條敘述線索以上的並置性(對比、交織、復調式等)處理。
  • 《辛德勒的名單》:戰爭戰役背後,是一場人道主義救贖和成長之旅
    ——多麼震撼人心的一句話呀電影《辛德勒的名單》是美國猶太導演史蒂芬·史匹柏歷經10年的嘔心釀造製作的,1993年上映,豆瓣評分高達9.5分,電影長達3小時多。它曾獲得了第66屆奧斯卡金像獎12項提名,並最終獲得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攝影、最佳音樂等七項大獎。
  • 從人物塑造、鏡頭語言、敘事結構解讀電影《鋼的琴》的獨特魅力
    所以今天我將從「人物塑造、鏡頭語言、敘事結構」這三個方面,為大家解讀《剛的琴》這部電影的獨特魅力:人物塑造:通過三個階段展現人物的心理變化和成長,使主人公更加豐滿充實鏡頭語言:通過大量水平鏡頭和超現實場景的表現形式,體現整部影片悲而不傷的基調和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 《辛德勒的名單》:最偉大的戰爭影片,在黑暗下的自我救贖
    前言:《辛德勒的名單》是一部關於戰爭題材的電影,在豆瓣上的評分高達9.5分。主要講述辛德勒在波蘭開設了一個工廠,僱傭這些猶太人當工人,用這個方式保住了這些人被屠殺的故事。這激發起了我對此段歷史的興趣,很多人大部分都讚揚辛德勒的正義,作為一個切入點來讚揚他無比的偉大,而我今天想要換一個角度為突破口,來分析世人現實的意義。我們從這部影片這中能夠感覺到滿滿的安慰,感覺到這些人被尊重,因為製作方的誠意是非常大的。
  • 文學的多視角敘事手法
    因為我看過的書不多,所以不好說都有哪些小說作品使用了多視角敘事手法。在我的印象裡,多視角敘事一般用在破案小說上,在《平原上的摩西》這種破案小說之前,就有很多破案小說使用了多視角敘事。多視角敘事的好處在於,能夠從主角以外的視角看問題,因為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帶來的價值觀也就不同。
  • 從二戰系列電影《辛德勒的名單》中主人公心理變化看人性的善與惡
    美國電影《辛德勒的名單》改編自澳大利亞小說家託馬斯 ·科內雅雷斯1982年所著的小說《辛德勒的方舟》,由好萊塢導演史蒂文 ·史匹柏執導 ,於1993年11月30日在華盛頓上映,該電影以二戰時期的納粹題材為主題,將殘忍的戰爭真相展現給觀眾。
  • 《辛德勒的名單》大揭秘:紅衣女孩的身份是什麼?她後來怎麼樣了
    《辛德勒的名單》這部電影相信很多人都看過,這是一部總時長超過3個小時的黑白電影,整個電影籌備了10年之久,導演曾說過這部電影是由一個真人事件改編的故事。電影中主人公在二戰期間救下了1000多名猶太人,這群猶太人中有一位倖存者波德克.菲佛伯格,他為了報答辛德勒的救命之恩,決定將辛德勒的事跡公布於眾。整部電影用的都是黑白紀錄片的方式,這種方式目的就是為了突出故事的厚重感,在影片中有一位紅衣女孩,她成為了全片的亮點。在黑白影片中,穿著紅衣的她顯得格外的亮眼,很多人在看完電影後都在猜測這位紅衣女孩代表了什麼。
  • 《鋼的琴》:從拍攝技巧、人物形象及敘事結構解讀工具機裡的文藝夢
    作為一部小成本作品,這部電影在情節、敘事、語言、鏡頭、構圖、音樂和風格上都表現的十分出色,在小人物的悲歡離合中以小見大的展現了一個時代的輝煌和沒落。這部電影被稱為「工廠之子的輓歌」,成為不少觀眾心中的年度最佳影片,從這個角度講,《鋼的琴》無疑是成功的,以下就從拍攝技巧、人物形象和敘事結構三方面簡析此影片的獨到之處。
  • 再刷豆瓣9.3《盜夢空間》:從敘事角度淺析這部科幻片的魅力所在
    今天我將從敘事角度這個方面來淺析這部影片的魅力所在,與此同時,我也會結合影片的內容談一談自己的思考。 非線性敘事是時間的省略、重複和倒退,閃回是其主要手段。非線性敘事主要出發點不再是現實的事理,而在於人物的心理。
  • 從敘事結構、人物塑造、主題探討解析《陳情令》的餘溫正濃
    本文先論述一下,這部電視劇改編成功的三個理由。隨後著重從敘事結構、人物塑造和主題探討三個方面深入剖析,《陳情令》餘溫正濃的原因。電視劇改編,我認為最重要的原則是,改而不變。形式可以變,但精髓還在。接下來本文將著重從敘事藝術、人物塑造和主題探討三個方面分析,它的魅力所在。敘事藝術:運用羅伯特·麥基經典的「故事原理」,層層遞進,將故事的波折進行完整呈現,在過程中將觀眾情感有效帶入。
  • 《盧安達飯店》:非洲版的《辛德勒的名單》
    《盧安達飯店》堪稱非洲版的《辛德勒的名單》,血腥的荼毒泯不去溫暖的胸懷。當個體被世界遺忘時,一個人的良心就是和平。寫人性,說到底就是寫抉擇,電影並非單純的讚揚保羅,而是深沉的紀念普通人在滅絕人性的災難中散發出來的光輝,不僅僅是保羅,還有無數像保羅和辛德勒一樣的人。電影成功的做到了不忘歷史的目的。男主角在這部電影中的表演非常精湛,完全投入,徹底地讓人記住了這樣一位英雄。這部電影也沒有什麼花哨精巧的剪輯,有的只是質樸之中最撼動人心的真實。一個真實的故事,一個真正的人間煉獄。
  • 電影《辛德勒的名單》:拯救一個人,就是拯救全世界
    看電影前先看名字,如果覺得無聊的話大概就是無緣了但是這樣的話,可能你就會錯過許多好片子了最近看了一部很震撼的電影名字看起來不怎麼樣,但是裡面的人物故事卻會深深的打動你是一部二戰題材電影,一部奧斯卡最佳影評,一部偉人的紀錄片早在上中學的時候,歷史課就告訴了我們戰爭的殘酷我們只能從文字和圖片中了解到了法西斯的惡行
  • 評分9.5,27年過去了,《辛德勒的名單》依舊是部偉大的電影
    在豆瓣榜單前列上,關於二戰猶太人的幾部影片,《美麗人生》《辛德勒的名單》《穿條紋睡衣的男孩》從不同角度還原了這一歷史上,殘酷的種族滅絕行動。而《辛德勒的名單》更是直擊血淋淋的殘酷場面。豆瓣評分9.5,位列豆瓣電影TOP250第8名,時隔27年,這部影片依舊是影史上一部偉大的影片!不管是劇情、還是各種鏡頭語言、技術的運用,人物表演,都堪稱完美。
  • 《辛德勒的名單》感動於良知
    第一個出現的人物——攜帶便攜桌椅、文牘表格和文具,對猶太人進行登記的德意志官吏。影片後來的段落中他們還多次出現,細細體會才發覺他們才象徵著全片中最為恐怖的力量——一絲不苟地按規章制度完成滅絕計劃的國家機器。辛德勒本來完全是空手套白狼。一開始酒會出場是跟黨衛軍拉關係。找伊薩克·斯特恩負責具體的記帳、管理。開始的啟動資金是猶太人區裡的老金融家出的。純粹借亂世撈一筆。
  • 再讀《邊城》:從三個角度淺析沈從文筆下的敘事美
    小說不僅有人情美還有敘事美,今天我主要從以下三個角度來淺析《邊城》的敘事美:小說運用了多重敘事視角小說運用了重複的敘事結構,通過明暗兩條線索展開故事情節小說運用了獨特的敘事語言通過翠翠的一連串動作,塑造了一個嬌羞天真,懵懂可愛的少女形象,也襯託出翠翠內心的不甘和無措。外聚焦敘事視角的運用使小說含蓄委婉,讀者通過人物的動作和神態來思考他們的內心世界。但是小說中的人物卻不知情,這讓翠翠的愛情更加迷濛,彼此試探卻誤會連連,在一次次錯過中走向悲劇。
  • 從敘事結構、敘事策略和敘事方式三個方面來解讀《活著》的魅力
    《活著》這部小說在2004年3月榮獲法蘭西文學和藝術騎士勳章。小說的成功不僅在於它的深邃主題,也在於作者的深厚筆力,今天我來解讀分析這部小說的獨特魅力,從三個方面展開敘述:小說的雙層敘事結構;小說中運用了重複和中斷的敘事策略;無處不在的溫情敘事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