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成本高分電影《鋼的琴》是青年導演張猛的代表作,豆瓣評分8.4。影片講述了下崗工人劉桂林為了能夠繼續撫養女兒,決定滿足女兒擁有一架鋼琴的夢想,想方設法拉著以前的工友們動手造鋼琴的故事。2011年這部影片獲得第28屆邁阿密國際電影節最佳電影獎。主演王千源也憑藉這部影片獲得第23屆動靜國際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
主人公陳桂林是個略有音樂天賦的人,下崗之後他自己組建了一個小樂隊謀生。妻子小菊另攀高枝跟了一個賣假藥的商人,要跟他離婚,還提出帶女兒小元走,女兒喜歡鋼琴,聲稱誰給她買鋼琴她就跟誰過。
為此,陳桂林先是四處借錢打算給女兒買一架鋼琴,遭到多次拒絕之後又帶人去學校偷鋼琴被抓,最後因在圖書館看到一份與鋼琴製造有關的俄國文獻,決定帶領以前的工友一起動手造一架「鋼的鋼琴」。
這部電影表面上是在講父愛,實則是在講以陳桂林為代表的上世紀90年代下崗工人們,因工業改革遭受的生活巨變和心理動蕩。這本身是一個讓人感到悲傷甚至的悽慘的故事,但影片整個的基調卻是悲而不傷、樂觀向上的。所以今天我將從「人物塑造、鏡頭語言、敘事結構」這三個方面,為大家解讀《剛的琴》這部電影的獨特魅力:
人物塑造:通過三個階段展現人物的心理變化和成長,使主人公更加豐滿充實鏡頭語言:通過大量水平鏡頭和超現實場景的表現形式,體現整部影片悲而不傷的基調和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敘事結構:以給女兒製造一架鋼琴為主線,又以大煙囪的去留和與淑嫻的愛情為副線,展現故事影片中小人物在特定的時代變革中的心理動蕩。
01、在人物塑造方面,通過三個階段展現人物的心理變化和成長,使主人公更加豐滿充實
①跟妻子爭奪女兒撫養權:生活窘迫也要想方設法完成女兒的鋼琴夢,為了挽留女兒開始自己動手造鋼琴。
影片開場,妻子小菊跟陳桂林在廠房外談離婚的時候提到要帶女兒小元走,說女兒跟著他不會幸福。當時的陳桂林不服輸,他說女兒跟著他很幸福。
無疑他是愛女兒的,即便生活窘迫也要給女兒創造條件學鋼琴。對鋼琴老師的低聲下氣、在學校偷練琴被發現的不斷懇求,還有夜晚叼著煙織毛衣的場景。這個時候對陳桂林來說,女兒就是生活的希望,所以他不會服輸、不會放棄。
在借錢和偷鋼琴都行不通的時候,他在圖書館看到一個製造鋼琴的圖紙,開始凝結昔日的工友們一起自己製造鋼琴。
②主動放棄女兒撫養權:與淑嫻的爭執,讓陳桂林意識到自己無法給女兒帶來更好的生活,於是主動放棄造鋼琴。
當陳桂林接到法庭的傳票,向淑嫻訴苦,說小菊為撫養權提出了訴訟。淑嫻說出了自己的想法,她認為小元跟著她媽會幸福,就算陳桂林造出鋼琴也沒辦法留住小元。
陳桂林認為淑嫻是因為小元會成為他們共同生活的累贅,為此兩人不歡而散。在這裡導演恰恰是在借淑嫻的口,說出了一個殘酷的事實:即便鋼琴造出來,女兒也不會留下。
在我看來,跟淑嫻的爭吵讓陳桂林已經意識這個事實卻不願承認。後來淑嫻與自己疏遠,開始和以前的工友王抗美親近,同時製造鋼琴的種種不順利,讓他發現自己一意孤行不但無法挽留女兒,還讓自己陷入被戀人牴觸,與朋友決裂的窘迫境地,於是放棄製造鋼琴。
③與過去告別:重新開始製造鋼琴,與工友們最後一次集體工作,與逝去的時代和生活告別,迎接新的生活。
作為工業時代標誌的大煙囪最終被定向爆破,陳桂林的內心遭到前所未有的衝擊,曾經一起工作、一起生活的生活一去不返,跟所有工友一樣,對過去他們有著共同的溫情和留戀,這也是為什麼,身邊的人能夠被陳桂林說動,一起製造鋼琴的緣故。
最後陳桂林決定放棄女兒的撫養權,但大煙囪爆破之後,他們有決定繼續去做未完成的鋼琴,這個時候大家已經不再是為了挽留陳桂林的女兒而工作,而是為了自己。
他們通過這樣一個規模不大的集體性工作,向逝去的時代致敬。這不是一種無奈的妥協,而是一種勇敢地告別,他們通過勞動找到快樂,找回尊嚴,然後坦然地向自己久放不下的心結告別。
在我看來,從滿懷希望的找朋友借錢買鋼琴,到被逼無奈去學校偷鋼琴、大張旗鼓組織朋友們一起造鋼琴,最後又要主動放棄造琴,繼而為集體認同感而造琴。從個人對現實的不甘、群體對社會現狀的無奈到主動與過去揮手告別,勇敢面對未來的人生態度。
02、鏡頭語言的呈現:通過大量水平鏡頭和超現實場景的表現形式,體現整部影片悲而不傷的基調和人物拒絕悲情、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看這部電影的時候,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讓人能夠站在局外看著影片中人物種種不甘、抗爭以及所做的那些啼笑皆非的努力。似乎我們看的並不是一部電影,而是一出舞臺劇,作為觀眾一開始就知道影片的結局,但最後還是能被電影所傳達的那種悲而不傷、積極昂揚的人生態度所感染。
①懷舊風格的冷色調,加上大量的工業元素,凸顯東北工業時代的衰敗景象
導演使用懷舊風格的冷色調貫穿電影始終,以灰黃色統一畫面;在個別場景中增加鮮明的色彩,比如淑嫻的紅色大衣和最後的紅裙熱舞,這種色彩應用,讓整部影片中的色彩形成強烈的反差,同時又將影片中慘澹的現實環境和明快向上、悲而不傷的主題形成鮮明的對比。
另外,影片中的大部分場景都發生在了破舊的工廠,還有每個場景中突出的工業元素,比如各種各樣的機器、鋼鐵、管道、螺絲、破敗的廠房、冒著濃煙的大煙囪、恣意生長的荒草,給人一種破敗頹靡的氣息。
②大量的水平移動長鏡頭,營造出機械而荒誕的氛圍,增添影片的舞臺效果,讓觀眾看清結局的同時感受人物在種種遭遇中不斷掙扎和徘徊。
看這部電影的時候一種有一種奇怪的感覺,就是似乎導演並不希望把觀眾帶入到影片情節當中,所以看的時候明知道故事的結局,但還是因為主人公那種無畏且理想化的舉動所感染。
之所以有這樣的感覺,是因為導演在鏡頭的使用上刻意反常規,用了大量的水平移動長鏡頭,人物在畫面中從左到右或者從右到左移動。以低角度的攝影機移動方式來呈現畫面中人物生活的細節,一方面將主人公的努力和執著表現的淋漓盡致,另一方面也將影片中那些同樣下崗的配角人物,重新帶回到那個時代,他們的激情昂揚的情緒和冰冷殘破的機械場景形成鮮明的對比。
③多個超現實主義場景的穿插,將現實與荒誕結合在一起,讓整個故事既悲傷又歡樂,既現實又荒誕。
影片中多次出現超現實主義場景,比如陳桂林帶著朋友們去學校偷鋼琴,被保安發現之後實際上他們是被帶到派出所的,但電影畫面卻是陳桂林叼著煙獨自一人在下著鵝毛大雪的夜色中彈琴。還有汪工在改造煙囪的動員大會上慷慨陳詞之後陳桂林和淑嫻在聚光燈下的獨奏和沉思以及影片最後造鋼琴時那個紅裙熱舞的火熱畫面。
這種舞臺化的表現方式其實就是想讓觀眾以局外人的視角看清這個故事的內核:小人物的掙扎與反抗,無法阻止時代的變革。
在我看來,這些看似荒誕的場景,實際上導演有意將現實與荒誕交織結合,體現整部影片哀而不傷的基調。在整個影片中,導演並沒有刻意將影片中哀傷的情緒放大,而是用一些黑色幽默和荒誕的表現手法淡化這種悲情,這也是整部電影所要表達的主題,哀而不傷、苦中作樂。
03、常見的線性敘事結構:以為留住女兒自己動手製造鋼琴為主線,又以陳桂林的愛情和代表大煙囪的去留為副線,展示底層人物在特定時代的生存面貌和心理動蕩。
整部影片的故事環境其實很簡單,就是上世紀90年代面臨工業改革之後得到廠房,讓所有的人物和故事都在工廠廠房中展開。在這種環境下,更加彰顯出那個時代被迫下崗的工人們那種無力感。但導演想表達的並不是單純的悲情,而是通過這種悲情展現出那個時代的人們獨有的悲而不傷、積極昂揚的人生態度。
主人公為了讓女兒過上更好的生活,他在面對生活的困窘和現實的壓迫之下,不斷的掙扎又慢慢的妥協,接下來我主要從「主線」和「副線」兩部分來剖析:
① 以陳桂林為核心,圍繞「鋼琴」展開故事情節,凸顯故事核心內容,展現底層人物的生存面貌。
電影一開始,是陳桂林和妻子在破敗的廠房錢討論離婚後女兒應該跟誰會比較幸福的場景。陳桂林為了向妻子證明自己有能力帶給女兒幸福的生活,先是借錢買鋼琴、畫鋼琴,然後又偷鋼琴,最後是造鋼琴。
剛開始陳桂林是打算跟昔日的工友們借錢去買鋼琴的,可是同為下崗工人,大家的生活都不好過,甚至比他過的還慘澹。
工友大劉成了屠夫,每天殺豬賣肉,所有收入都沒妻子保管,每天買包煙的錢都緊張;陳桂林又跑去跟二姐夫借錢,可下崗之後作為木工的二姐夫臉皮薄,不肯做小工,整天在家待著,全靠二姐的理髮店苦苦維持;陳桂林又找到了工友胖頭,誰知胖頭跟人家打牌出老千被一群女人追著爬上了大煙囪,最後錢沒借成,為了替胖頭解圍,自己還墊了二十塊錢。
在我看來,在這部分的場景中,導演這樣安排一方面是為了體現主人公面臨的困境,另一方面也是要以小見大,用主人公的視角來展示整個時代潮流下被迫下崗的底層小人物的生存面貌。
②以陳桂林的愛情和代表工業時代標誌的大煙囪的去留為副線,體現人物面對現實生活和時代變革時的心理動蕩
第一條是陳桂林的愛情線,下崗後妻子去了外地,跟了一個賣假藥的商人。而陳桂林也跟小樂隊的主唱淑嫻保持各取所需的親密關係。在陳桂林四處借錢的時候,只有淑嫻拿出自己的積蓄,願意支持他,在陳桂林打算造琴的時候,也是淑嫻第一個站出來表示願意幫他的人。
但淑嫻對造琴這件事是持悲觀態度的,當陳桂林接到法律的傳票向她訴苦的時候,兩人發生爭執、心生嫌隙。淑嫻後來跟陳桂林的好友王抗美越走越近。
我認為,陳桂林在這個時候內心是複雜且苦悶的,費盡心思為女兒造鋼琴卻抵不過現實的壓力,小菊到法院告他、女兒也傾向於跟著自己的媽媽、戀人開始跟他疏遠,跟著好友背叛他。這種對現實的無力感讓他無處發洩,所以最後他打了王抗美。
第二條副線是工廠兩根大煙囪的去留,作為東北老工業時代的標誌,大煙囪是那個時代很多人回家的標誌,就如同汪工說的,它已經成為老朋友,工人們想要盡力挽留。因此,工人們聯名上書、汪工也是設計了各種方案,影片中黑板上汪工採納了陳桂林的意見,把煙囪設計成長頸鹿、火箭、蹦極等等,這些想法荒誕且稚氣,加上汪工嚴肅的演說,給人一種滑稽的感覺。
但是,底下的所有工人,沒有任何人會覺得這個場面好笑,他們認真、鄭重,甚至眼含熱淚。可是最後,大煙囪依然沒有被保留住。在大煙囪被定向爆破的那天,昔日的工人們都站在山坡上與它告別。
所有工人實際上都十分清楚,這兩根大煙囪是保不住的,時代要發展,代表過去時代的大煙囪就必將炸掉,這是一個既定的事實。可是他們還是想要試著去做點什麼,去嘗試著挽留,就像陳桂林明知女兒跟著媽媽生活會更好,卻還是要想盡一切辦法去挽留一樣。
陳桂林對女兒的執著和挽留,工人們對大煙囪的執著和挽留,都代表著被那個時代人們對過去的緬懷和追憶。
總結:
在我看來,這不僅僅是一部表達父愛,展現小人物生存狀態的電影,其中也蘊藏著深刻的人生哲理。如果我們僅僅從故事內容或者悲喜劇設定來解讀,實在過於局限,因此,本文就從三個角度由淺入深地展示了該片的獨特魅力。
電影的結尾,在小元動聽的鋼琴聲中結尾,就像陳桂林所說的「越簡單越好」,我們的生活也該如此,就算有再多慘澹的經歷,我們依然要樂觀的去面對,勇敢的往前看,過去的時代告別,迎接新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