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中國畫理行雙證的藝術大師潘天壽從來不讓學生臨摹他的畫,老先生教學嚴謹為人謙遜。他要學生廣學前人,而且必須臨摹成熟規範的經典。
他對人物花鳥的教學有獨到的見解:臨摹要以任伯年為點,選任伯年前面的歷朝歷代的經典作品;任伯年身後的作品,無論多有名望,無論出自何人、何家,任何名門正統都不可臨。
「獨聞其聰,獨見之明」,至今後學為師授藝以此作綱。
一、任伯年是我國近代傑出畫家,海上畫派佼佼者,是「四任」之中成績最璀璨的一個
1、「四任」何許人也
任熊、任燻、任頤、任預
年齡最長的是任熊。曾以朱熊、張熊、任熊被稱為「滬上三熊」而聞名。任熊是繪畫全才,飛禽走獸、花鳥魚蟲、人物山水無一不會,無一不精。
任燻是任熊的弟弟,大概要比哥哥小一輪,只比任頤就是任伯年長五歲,卻是他的小叔叔。
任預是四任裡最低齡的一個,他和任伯年一個輩分,是任熊的親兒子。只可惜4歲就沒了爹,在繪畫上沒有得到親爹衣缽。
2、任伯年1840-1896,名頤,字伯年
被稱作「海上四任」的任伯年,又與蒲華、虛谷、吳昌碩合稱「海上四大家」。徐悲鴻稱譽他為「仇十洲後中國畫家第一人」,就是仇英之後中國畫家最棒的那一個。
不幸的發生,往往難以預測。在時代的洪流中,任伯年趕上了那個時期最時髦的事---嗜吸鴉片,最後成癮,早早折壽而亡。
二、任伯年拜師完全靠才華吸來的伯樂,你若盛開,蝴蝶自來
小任伯年的時候,也就十幾歲的模樣,坊間畫師的爹爹就去世了。家裡從前是做米糧生意的,爹爹這個頂梁柱不在了,境況大不如以前。
任伯年從小小的孩兒時就看看爹爹磨墨、鋪紙、揮毫,大點就他磨墨,看爹爹畫,一來二去自己也是學得像模像樣。
自從爹爹去世,家裡每況愈下,十幾歲要幹的事太多,而最順手的還是畫畫,能賣幾錢補貼家用。聰明的小伯年畫著畫著 發現有一個人的畫賣的貴,賣得好,這個發現讓他高興不已。
任伯年憑藉天賦和生活所迫的韌勁,開始潛心研究這個人的畫,仿畫的技術很高明,自己很滿意後,畫了很多摺扇和冊頁,並題上任熊的大名。
這批畫賣得特別好,市場影響很大,引起了任熊本人的注意。什麼人這麼大肆可以明目張胆的賣假畫,尋跡找來,發現一個十來歲的小毛孩兒,正聚精會神的潑彩賦色,爽利輕巧間透著骨子裡的靈氣。
任燻的氣也消了,一直看著畫和畫畫的孩子沒有出聲,直到小娃回過神來。他問娃娃那畫好的落款任熊的畫誰畫的,娃說是自己畫的。任熊竊喜,又問任熊是誰啊?任伯年脫口而出:他是我叔叔。
從此,任熊就把任伯年帶在身邊,讓他和弟弟任燻住在一起開始培養他們。從陳洪綬的苗紅根正的路子走出來的任伯年,加之聰明勤奮,後來被世人稱頌青出於藍勝於藍。
三、為什麼不是耳熟能詳的徐渭、石濤、八大和其他,偏偏是任伯年被潘天壽提出來劃線
對於國畫教學,潘天壽有一個十分重要的見解:「學高不學低。」強調學高就是要在你入門時候立下一個藝術格調的問題。
踩在巨人的肩膀上起點會不同。但是上來你就學徐渭、八大山人、石濤,就如同盲人摸象,只能是竹籃打水,乘興而去敗興而歸。
任伯年沒有上面幾位的磅礴氣勢,卻有著特定的筆墨結構來表現特定題材的作畫方法,章法布局的安排極為巧妙新奇,更使筆墨變化極其豐富多彩,令人百看不厭。
他能把一朵花畫的豐富灼灼,也能把多個題材結合的恰到好處,寧靜而祥和,例如:他可以畫四個花盆在畫面中,卻能畫出自己的風姿多彩、簡逸放縱、新穎生動的風格來。
也可以把藤石放在一個畫面,花間蝶飛蜂舞,紫藤纏繞,松下有石頭,石頭有苔蘚,白鶴長鳴,野草漫坡......聽著都暈,他能安排的井井有條,意趣盎然。
臨摹任伯年的畫有哪些好處:
1、掌握中國畫的基本造型規律,根據不同的對象用不同的線條加以表現。
任伯年用線很突出,雙勾花卉及人物的衣紋用釘頭鼠尾描,石頭以折帶為主,也有斧披和解索。
2、掌握線條的組合關係,因為任伯年的畫體和客體離得不遠,初學者大都能理解體驗到情與韻的呈現。
他的雙勾填色法傳統的工筆還不太一樣,所以在他的畫裡,可以找到各色不同的畫姿,學品味,研學。
3、兼工帶寫的格調,適合初學者思考,有利於找到發展的方向。
大寫意向精煉簡括的方向發展,小寫意可向細緻精巧裡發展,沒骨的撞色撞粉點寫灑脫,皆是為後來者指路,何去何從從心而發,不會迷茫。
總之,任伯年是大名家,是清末海派的領袖之一。繼承傳統,融匯諸家之長,有著自己品格風貌的獨特畫風。
臨摹任伯年之後,有人可能一生寧願在小寫意和兼工帶寫上努力;有人大概又揮毫奔向林良呂紀,再奔向陳白陽、趙之謙等,但這些都只是在路上,眼睛還盯著徐渭、八大山人,為什麼?
因為中國寫意畫的魅力和超絕的境界。徐渭的狂草筆法和潑墨意境,八大山人布白精妙、通達天際的逸格,吳昌碩的大篆石鼓筆法及金石氣,齊白石的金石刀法,潘天壽的金文、行草、隸書等筆法等等,是所有後學的神之嚮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