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伯年的花鳥畫不是最高的 潘天壽說的一番話如醍醐灌頂

2020-12-24 一三六一

現代中國畫理行雙證的藝術大師潘天壽從來不讓學生臨摹他的畫,老先生教學嚴謹為人謙遜。他要學生廣學前人,而且必須臨摹成熟規範的經典。

他對人物花鳥的教學有獨到的見解:臨摹要以任伯年為點,選任伯年前面的歷朝歷代的經典作品;任伯年身後的作品,無論多有名望,無論出自何人、何家,任何名門正統都不可臨。

「獨聞其聰,獨見之明」,至今後學為師授藝以此作綱。

一、任伯年是我國近代傑出畫家,海上畫派佼佼者,是「四任」之中成績最璀璨的一個

1、「四任」何許人也

任熊、任燻、任頤、任預

年齡最長的是任熊。曾以朱熊、張熊、任熊被稱為「滬上三熊」而聞名。任熊是繪畫全才,飛禽走獸、花鳥魚蟲、人物山水無一不會,無一不精。

任燻是任熊的弟弟,大概要比哥哥小一輪,只比任頤就是任伯年長五歲,卻是他的小叔叔。

任預是四任裡最低齡的一個,他和任伯年一個輩分,是任熊的親兒子。只可惜4歲就沒了爹,在繪畫上沒有得到親爹衣缽。

2、任伯年1840-1896,名頤,字伯年

被稱作「海上四任」的任伯年,又與蒲華、虛谷、吳昌碩合稱「海上四大家」。徐悲鴻稱譽他為「仇十洲後中國畫家第一人」,就是仇英之後中國畫家最棒的那一個。

不幸的發生,往往難以預測。在時代的洪流中,任伯年趕上了那個時期最時髦的事---嗜吸鴉片,最後成癮,早早折壽而亡。

二、任伯年拜師完全靠才華吸來的伯樂,你若盛開,蝴蝶自來

小任伯年的時候,也就十幾歲的模樣,坊間畫師的爹爹就去世了。家裡從前是做米糧生意的,爹爹這個頂梁柱不在了,境況大不如以前。

任伯年從小小的孩兒時就看看爹爹磨墨、鋪紙、揮毫,大點就他磨墨,看爹爹畫,一來二去自己也是學得像模像樣。

自從爹爹去世,家裡每況愈下,十幾歲要幹的事太多,而最順手的還是畫畫,能賣幾錢補貼家用。聰明的小伯年畫著畫著 發現有一個人的畫賣的貴,賣得好,這個發現讓他高興不已。

任伯年憑藉天賦和生活所迫的韌勁,開始潛心研究這個人的畫,仿畫的技術很高明,自己很滿意後,畫了很多摺扇和冊頁,並題上任熊的大名。

這批畫賣得特別好,市場影響很大,引起了任熊本人的注意。什麼人這麼大肆可以明目張胆的賣假畫,尋跡找來,發現一個十來歲的小毛孩兒,正聚精會神的潑彩賦色,爽利輕巧間透著骨子裡的靈氣。

任燻的氣也消了,一直看著畫和畫畫的孩子沒有出聲,直到小娃回過神來。他問娃娃那畫好的落款任熊的畫誰畫的,娃說是自己畫的。任熊竊喜,又問任熊是誰啊?任伯年脫口而出:他是我叔叔

從此,任熊就把任伯年帶在身邊,讓他和弟弟任燻住在一起開始培養他們。從陳洪綬的苗紅根正的路子走出來的任伯年,加之聰明勤奮,後來被世人稱頌青出於藍勝於藍。

三、為什麼不是耳熟能詳的徐渭、石濤、八大和其他,偏偏是任伯年被潘天壽提出來劃線

對於國畫教學,潘天壽有一個十分重要的見解:「學高不學低。」強調學高就是要在你入門時候立下一個藝術格調的問題。

踩在巨人的肩膀上起點會不同。但是上來你就學徐渭、八大山人、石濤,就如同盲人摸象,只能是竹籃打水,乘興而去敗興而歸。

任伯年沒有上面幾位的磅礴氣勢,卻有著特定的筆墨結構來表現特定題材的作畫方法,章法布局的安排極為巧妙新奇,更使筆墨變化極其豐富多彩,令人百看不厭。

他能把一朵花畫的豐富灼灼,也能把多個題材結合的恰到好處,寧靜而祥和,例如:他可以畫四個花盆在畫面中,卻能畫出自己的風姿多彩、簡逸放縱、新穎生動的風格來。

也可以把藤石放在一個畫面,花間蝶飛蜂舞,紫藤纏繞,松下有石頭,石頭有苔蘚,白鶴長鳴,野草漫坡......聽著都暈,他能安排的井井有條,意趣盎然。

臨摹任伯年的畫有哪些好處:

1、掌握中國畫的基本造型規律,根據不同的對象用不同的線條加以表現。

任伯年用線很突出,雙勾花卉及人物的衣紋用釘頭鼠尾描,石頭以折帶為主,也有斧披和解索。

2、掌握線條的組合關係,因為任伯年的畫體和客體離得不遠,初學者大都能理解體驗到情與韻的呈現。

他的雙勾填色法傳統的工筆還不太一樣,所以在他的畫裡,可以找到各色不同的畫姿,學品味,研學。

3、兼工帶寫的格調,適合初學者思考,有利於找到發展的方向。

大寫意向精煉簡括的方向發展,小寫意可向細緻精巧裡發展,沒骨的撞色撞粉點寫灑脫,皆是為後來者指路,何去何從從心而發,不會迷茫。

總之,任伯年是大名家,是清末海派的領袖之一。繼承傳統,融匯諸家之長,有著自己品格風貌的獨特畫風。

臨摹任伯年之後,有人可能一生寧願在小寫意和兼工帶寫上努力;有人大概又揮毫奔向林良呂紀,再奔向陳白陽、趙之謙等,但這些都只是在路上,眼睛還盯著徐渭、八大山人,為什麼?

因為中國寫意畫的魅力和超絕的境界。徐渭的狂草筆法和潑墨意境,八大山人布白精妙、通達天際的逸格,吳昌碩的大篆石鼓筆法及金石氣,齊白石的金石刀法,潘天壽的金文、行草、隸書等筆法等等,是所有後學的神之嚮往。

相關焦點

  • 「海派四傑」任伯年——《貓》
    任伯年(1840年-1896年) 其人物畫,早年從陳洪綬法出,形象誇張,富裝飾效果。如故宮博物院藏《幹莫煉劍圖》軸。後練習鉛筆速寫後,變得較為奔逸,如故宮博物院藏《風塵三俠圖》軸等。其寫照技藝,高妙絕倫,曾為虛谷、胡公壽、趙之謙、任薰等多人畫像,無不逼肖。浙江省博物館藏有其《酸寒尉像》軸,寫吳昌碩著官衣立像,極其傳神;其花鳥畫,早年以工筆見長,仿北宋人法,近於陳洪綬。後取法惲派及陳淳、徐渭、朱耷的寫意法,筆墨趨於簡逸放縱,設色明淨淡雅,形成兼工帶寫、明快溫馨的格調。代表作有藏於徐悲鴻紀念館的《紫藤翠鳥圖》軸等。
  • 中國近現代花鳥畫的衍變|南潘北李:寫意花鳥畫的推陳出新
    他說:「東西兩大統系的繪畫,各有自己的最高成就。就如兩大高峰,對峙於歐亞兩大陸之間,使全世界『仰之彌高』。這兩者之間,盡可互取所長,以為兩峰增加高度和闊度,這是十分必要的。」但是,他堅決反對「折中中西」的觀點,主張以中國傳統繪畫為基礎,吸取他國藝術的某些元素進行補益,並撰寫了《誰說中國畫必然淘汰》一文,駁斥中國畫陷於滅亡和被西方藝術同化的論調。
  • 走近巨匠| 吳昌碩花鳥畫的四大藝術特色
    他是吳派篆刻的創始人,在當時被公認為上海畫壇、印壇的領袖,與任伯年、趙之謙、虛谷並稱「清末海派四大家」。他創造性地繼承了我國詩、書、畫、印等藝術的優秀傳統,獨闢蹊徑,將書法的用筆、字體的結構、篆刻的用刀和布局融入寫意花鳥畫之中,形成富有金石味的獨特畫風,成為了引領海派群倫的一代大師。
  • 奼紫嫣紅——牛斌大寫意花鳥畫長卷賞析
    楊象憲先生是潘天壽先生的學生,高天祥先生是於希寧先生的學生,兩位先生的寫意花鳥畫對牛斌影響較深。也就是說,牛斌的寫意花鳥畫起始時師承的是潘天壽和於希寧的弟子,牛斌寫意花鳥畫的筆墨自然接受的是潘天壽和於希寧的筆墨基因,其中潘天壽的影響更多一些。後來於1991年,牛斌到北京拜訪歐陽中石先生,歐陽先生介紹他到北京畫院劉春華院長那裡,劉院長又推薦了王培東先生,這樣牛斌又師從於王培東先生研習大寫意花鳥畫。
  • 藝術大家、美術史論家、教育家——潘天壽
    在中國近現代史上湧現出一大批深具影響力的藝術大家名家,如:任伯年、吳昌碩、齊白石、黃賓虹、張大千等,他們風格迥異、各領風騷,丹青海藏網特別策劃推出了【近現代·大家檔】系列,陸續精編整理他們的藝術簡介、藝術風格、藝術貢獻與諸君一同銘記與分享。今天帶來的是藝術大家、美術史論家、教育家——潘天壽。
  • 潘天壽的三件天價作品
    石的描繪佔據了畫面將近三分之二的面積,乃潘天壽典型的「潘公石」樣式,筆力雄健,搭建出畫面的整體結構。石頭以強勁方折的線條勾勒而出,大面積留白,只在石之右上與左下以松枝及雜花點綴,以淡色罩染,點到即至。 作品《耕罷》沉雄闊大,生機勃勃,給予觀者極強的視覺震撼,匯集了畫家諸多經典語彙,是潘天壽畫牛作品中極其難得的精品。
  • 潘天壽《午睡》中石頭上的貓冷嗎?
    當時畫上還沒有「盧光照藏」印,或許是潘天壽因其出此小冊子,而後送這幅畫以示感謝。因為對他自己後來藏的這幅《午睡》,盧光照當時寫道:他的畫,最突出的特點,是布局新穎,不落常套;看起來很險,實際很穩。如封面畫「午睡」,一塊大方巖石,幾乎佔了畫面的全部,這種布局是何等的險!
  • 山澗繁華競芬芳 ——亢文龍和他的密體花鳥畫
    畫風推崇吳昌碩、任伯年、郭味渠、潘天壽、王晉元、郭怡綜等名家大師。堅持走繼承傳統、師法造化、博採眾長,融為自我之路。憑著幾十年來對繪畫藝術的執著追求和探索,逐步形成了清新秀逸、雅俗共賞的藝術風格。擅作山花野卉、藤蔓林泉。其大場景的密體花鳥畫表現出大自然生生不息的山野之氣,體現了滿、厚、繁、豔、奇的藝術特色。
  • 潘天壽天選CP居然是他
    他仔細地看:那馬又瘦又老,似乎蹄子都快掉下來了,於是便說「沒有徐悲鴻先生的馬神氣,這馬的蹄好象拖鞋那樣拖著,難看,畫得不好!」他聽了後笑著說「不是畫得不好,而是你還看不懂。」便乘機講了中國畫的用線特色和形神兼備等問題。
  • 潘天壽|傳統派的最後一位大師
    有人說,潘天壽是中國傳統繪畫的最後一位堅守者,也是國畫現代化的啟迪者。他的一生,都在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中,艱難維護著中國傳統繪畫與民族精神。潘天壽民族自尊的種子1897年,潘天壽出生於浙江省寧波市寧海縣,父親是一名秀才,在當地頗有名望,家境殷實的潘天壽從小便受到了很好的教育。
  • 美術研究|論吳昌碩、齊白石、黃賓虹、潘天壽
    清代以來,花鳥畫或清雅秀逸如惲南田一派,或華美巧豔如鄒一桂諸家,或活潑靈透如華新羅一派,都大體屬於優美、秀美的範疇。碑學興起之後,畫壇漸漸有人融入拙厚——趙之謙可稱為開派者。趙之謙善書、篆刻、詩,專意北碑,以碑書筆法作畫措意,寬博淳厚,由優雅而入雄壯。但趙之謙畫風有些刻板,才氣不足。
  • 高古雄渾重千鈞——潘天壽繪畫
    ——潘天壽 潘天壽(1897—1971)在中國畫史上是獨樹一幟的大家。在潘天壽先生離開我們五十年的時間裡,中國畫也隨著這個時代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有人說真正的中國畫漸行漸遠,有人說中國畫迎來了最好的時代,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來回顧潘天壽先生的偉大藝術,感受先生的跌宕命運和作品中的氣象磅礴、雄奇博大、孤寂蒼涼。
  • 「紀念花鳥畫大師高冠華逝世20周年特展」在涵芬樓藝術館開展
    11月12日下午,由中國未來研究會名人書畫專業委員會、商務印書館涵芬樓藝術館聯合主辦的「壯採境界——紀念花鳥畫大師高冠華逝世20周年特展」在涵芬樓藝術館舉行開幕式。《百年巨匠》創始人、北京銀谷藝術館館長楊京島,涵芬樓藝術館館長劉文哲,高冠華先生的眾多學生等眾多嘉賓參加了開幕式。
  • 吳昌碩花鳥畫的四大藝術特色
    如牡丹是富貴的象徵,市民階層喜歡設色牡丹這類題材,但畫牡丹易入俗流,因此他畫牡丹常以水仙或頑石相伴,使兩者和諧相生,雅俗相映。吳昌碩寫意花鳥畫的藝術特色石氣息十足清代晚期,隨著金石學的盛行,許多精通金石碑版、書法篆刻的畫家將深厚精湛的金石學修養與功力注入到繪畫創作之中,其繪畫顯示出氣勢雄壯的金石韻味。
  • 空潭瀉春 古鏡照神——品味著名畫家李洪貞小寫意花鳥畫中的空靈意境
    綜合地看花鳥畫,可分為兩大體系。一大體系是減筆大寫意。代表人物有林良、徐青藤、八大山人、石濤、金農、吳昌碩、齊白石、潘天壽等。筆雖減而真力彌滿,積健為雄,吞吐大荒,有一種豪氣。雖約而超邁深邃,是生命意志、力量、衝突的直覺表現,在簡括中包具無窮境界。這一路以八大山人為最傑出代表。他們雖大同但各異,異得很有個性。另一體系是小寫意。
  • 「津門網」書骨墨韻鑄畫魂——評呂冰大寫意花鳥畫
    令人讚嘆的是他的大寫意花鳥畫的風骨、神韻、意境,已不是大家所司空見慣的路數。那種大墨粗毫的隨心所欲,那種出奇制勝的巧妙構成,那種墨色輝映的落筆氣派,仿佛有神明相助,使他的花鳥在形、神、意、趣四者皆備之中陽舒陰慘,一片化機。既有錯彩鏤金之麗,又有芙蓉出水之美,充滿著蓬勃的生機和靈氣。我以為,呂冰的花鳥畫已走進了藝術世界,步入了藝術的化境。
  • 寫意花鳥畫大師陳大羽作品賞析
    (1912~2001),著名大寫意花鳥畫大師,書法家、篆刻家,原名漢卿,其師齊白石為之改為陳翱,取字大羽。其筆畫豪放,風格與眾不同,被譽為自趙之謙,吳昌碩,齊白石,潘天壽畫風之後另創中國畫大寫意花鳥畫風格的創新代表之一,是近現代中國繪畫史上具有影響力的書畫家之一。
  • 海上寫意花鳥畫再迎春天,新「海上花鳥四家」續寫海派傳奇
    展出作品均出自現代海派花鳥畫知名領軍人物龔繼先、唐逸覽、應鶴光、徐立銓四人之手。龔繼先《一夜飛霜染丹砂》追溯歷史,海派花鳥畫自成流派花鳥畫,比山水畫、人物畫擁有更廣泛的社會基礎。「海派花鳥畫」最早形成於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其中代表人物為被譽為「清末海派四傑」的虛谷、任伯年、吳昌碩和蒲華,他們均以寫意花鳥畫見長,是上海開埠後脫穎而出的最傑出的寫意花鳥畫藝術家,開創了傳統與創新兼容並蓄的畫風,於近世海上畫壇影響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