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大典》與文津閣《四庫全書》、敦煌遺書和《趙城金藏》合稱國家圖書館「四大專藏」。這部「序百王之傳,總歷代之典」的曠世宏編,「合古今而集大成」,規模遠超前代所有類書,實為典冊淵藪、佚書寶庫。諸多佚文秘笈、典章制度賴其得以流傳後世,造福學人。
「大典猶看永樂傳,搜羅頗見費心堅。兼及釋道欠精核,久閱滄桑惜弗全。」令人痛心的是,這部成書於明永樂之初的大典正本至今仍下落不明,而重錄於嘉靖之末的副本也是星散飄零,百存一二。
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翰林院庶吉士解縉上書,指出太祖平時喜讀的《說苑》《韻府群玉》等雜書在內容與編纂方面存在著諸多弊病,願集志士儒英重新編寫一部「上泝唐虞夏商周孔,下及關閩濂洛,根實精明,隨事類別」的新類書以便檢閱。太祖稱讚其才,但後因解縉恃才傲物等故,修書之事未能啟動。洪武三年,太祖又命侍讀唐愚士等人輯「經史百家之言」為《類要》。同年閏五月,太祖駕崩,修纂之事隨即擱淺。
永樂元年(1403),明成祖朱棣意圖以文治籠絡人心,消彌「靖難之變」後朝野上下的不平之氣,下詔解縉等悉採「各書所載事物類聚之,而統之以韻」,集合「書契以來經、史、子、集、百家之書,至於天文、地誌、陰陽、醫卜、僧道、技藝之言」編成書。解縉奉諭召集百餘人,次年進呈。成祖覽後,賜名《文獻大成》,但認為「尚多未備」。
永樂三年,成祖復令姚廣孝等重修,延攬四方文儒宿學達兩千餘人。永樂五年,姚廣孝進呈《永樂大典表》,成祖審閱後甚為滿意,並親自撰序,正式定名《永樂大典》。永樂六年冬,全書告成,計22877卷,目錄與凡例60卷,分裝11095冊,共約37億字。
《永樂大典》內容包羅萬象,修纂人員匯集各方才傑。「天下文組之英,濟濟乎鹹集京師」,上至在朝官吏,下至民間布衣,各司其職,盡顯其長,正所謂「詞林排次俾分任,綸閣鉛黃更總研」。《永樂大典》修纂機構的最高負責人為監修,其下分工嚴工密且細緻。雖然參與人員眾多,但整個組織龐大而不冗雜,最大程度上保證了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
嘉靖帝非常喜愛《永樂大典》,案頭常置一二帙,以備隨吋翻閱。嘉靖三十六年(1557),紫禁城大火,奉天門和三大殿被燒毀,嘉靖帝擔心殃及附近文樓貯藏的大典,一夜之中傳諭三四次下令搬遷,使其倖免於火海。為防止不測,他著意重錄一部大典。嘉靖四十一年秋,正式任命高拱、瞿景淳負責校理繕寫《永樂大典》副本。重錄工作直到嘉靖去世次年,即隆慶元年(1567)才大功告成,共耗時五年。重錄本與永樂正本在內容和外觀上幾無二致。
重錄之後,正本和副本存放地變遷如圖
《永樂大典》與一般類書不同,它以韻為綱,以字隸事,每一單字下分類匯集與該字有關的各種資料,把以韻排序與按類部次相結合,並在一些事項下面附有總論,每一事目有一個標題。
《永樂大典》在檢索字的下面首先註明該字在《洪武正韻》中的音韻和最早的出處、訓釋,還要標明篆、隸、行、草、楷等各種書體和異體字,內容十分豐富。裁選的典籍或文章一般列在辭目下面。但根據具體情況,有些也列在標目字的下面。
附:《洪武正韻》是明太祖洪武八年(1375)由樂韶鳳、宋濂等11人奉詔編成的一部官方韻書,共16卷。該書沿襲傳統韻書體例編制,初計有76韻部,後經校補成韻部。《洪武正韻》以當時的共同語為基礎,對明初讀書音作出了規範,以存雅求正為編纂目的,記錄了自隋唐至明初變化的讀書音的現狀,是明初的重要韻書。
《永樂大典》根據文獻中的語詞來確定條目,把各種典籍中凡出現過這個條目的記載,甚至整部書籍全都抄錄下來,並點明採自什麼文章、書籍,是何人撰寫的,讓人明晰出處,可以查考。
《永樂大典》匯集上至先秦,下訖明永樂年間的圖書七八千種,其《凡例》有云:「是書之作,上自古初,下及近代,經史子集,與凡道釋、醫卜、雜家之書,靡不收採……凡天文、地理、人倫、國統、道德、政治、制度、名物,以至奇聞異見,諛詞逸事,悉皆隨字收載。」可見其蒐輯資料之宏富。尤為難能可貴的是,所納典籍基本保持了書籍的原始內容,極具版本價值,且多後世佚文秘典,對保存佚書有獨一無二之功,因此又有「佚書淵藪」之稱。
《永樂大典》所收尤多宋元及明初之書,有關宋元史料極為豐富,清人法式善說:「苟欲考宋元兩朝制度文章,蓋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者焉。」特別是所收宋元方志,約略有數百種之多,實如一座蘊藏豐富的礦山寶藏。
《永樂大典》開本宏大,單冊高503釐米、寬30釐米,頗具皇家版風範,每冊約50葉,大多二卷一冊,也有一卷一冊或三卷一冊式的。板框高約35釐米、寬25釐米,四周雙邊,大紅口,紅魚之尾,朱絲欄,皆系手繪。
《永樂大典》採用「包背裝」,書衣用多層宣紙硬裱,外用黃絹連腦包過,格外莊重。裝裱後在書皮左上方貼長條黃絹鑲藍邊書籤,題「永樂大典xxx卷」,右上方貼一小方塊黃絹邊籤,題書目及本冊次第。
《永樂大典》使用的是以桑樹皮和楮樹皮為主要原料製成的皮紙,紙張厚度約012毫米,俗稱為自棉紙。這種紙在嘉靖前後上百年生產量很大,紙質瑩白柔韌,「繭素燦如雪」,是書寫的極佳用紙,堪與南唐文房三室之一的「澄心堂紙」相媲美。孔子六十九代孫、清經學家孔廣森曾云:「比澄心於宋紙,殊鏡面於吳箋。」清內閣學士翁方綱亦有詩曰:「澄心堂紙歐陽詩,此紙年數倍過之。」極盡溢美之辭。
《永樂大典》全書約37億字,正文內容通行的規則是用一行大字墨書辭目,用雙行小字硃筆記載作者和書名,墨筆記載書中的篇寫名和內容,斷句及標聲符號用紅色小圓戳鈴印。除標題首字用多種篆、隸、草體書寫外,正文都是書手們用明代官用楷書「臺閣體」(清代稱「館閣體」)一筆一畫抄寫出來的。
由於明清時期對科舉試卷文字要求行字整齊,烏黑端正,大小一致,因此年輕的生員和經過科考任命的館閣、翰林院官員們都擅長書寫這種規矩字。所謂「院體細楷沙畫錐」,整部大典字體端正整齊,又不乏灑脫精神,實為寫本精品。
頗值一提的是,《永樂大典》謄寫均用徵墨,以黃山松煙加多種成,不幹不酥,溼潤有光,古香古色。朱墨則以硃砂礦物,經久不褪顏色,粲然悅目,便於閱讀。
《永樂大典》插圖的式樣和種類非常多,包括人物故事、博古器插物以及宮室建築、園藝花木、山川地圖等。這些插圖有明初畫家所繪,也有臨摹宋元舊本,皆採用傳統勾線技法,生動逼真,工致精美,在繪畫史、書籍插圖史等方面具有很高的價值。
《永樂大典》正本自永樂六年編修完成後,一直深藏禁中秘府,即使內閣重臣也無權翻閱。而明朝皇帝大多並未直接使用過此書,史料中僅有弘治和嘉靖兩位皇帝真正翻閱過大典的記錄。隆慶初年,《永樂大典》副本錄畢之後,文獻中幾乎再難尋到有關永樂正本的記述,亦未曾發現正本實物存世。因此,世人對正本的下落出現了諸多猜測,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
一、陪葬嘉靖帝永陵
嘉靖帝非常喜愛《永樂大典》,常置一二帙於案頭,「按韻索覽」,並於嘉靖四十一年(1562)秋下令重錄副本。由於副本錄葬入完畢的時間與嘉靖帝下葬的日期相隔不遠,所以有當代學者推嘉測,正本可能被陪驛於嘉靖帝之水陵。理由是,首先嘉靖皇帝靖沉溺煉丹術,生前視《永樂大典》為至寶,死後隨葬可能是早已做好的安排。其次,當時嘉靖皇帝下令重錄副本時,嘉靖最器重的文官徐階向他奏明,重錄只能「對本抄寫」,工程浩大,不可能很快完成。
而嘉靖則強調「重錄」是為「兩處收藏」,「以備不虞」,必須加緊完成。四年後,嘉靖駕崩,三個月後下葬,葬禮剛剛完畢,隆慶帝就宣布《永樂大典》已抄成,並重賞抄錄的眾臣。也就是從此時起,正本便神秘地失蹤了。然到目前為止,此說尚未於明清史料中發現任何文字證據。
二、明萬曆年間焚毀
明萬曆二十五年(1506)六月,北京紫禁城大火,皇極、建極、中極三殿被焚。萬曆朝宦官劉若愚身為宮中內臣,理應熟知《永萬樂大典》保存之處,但是三殿道大火焚燒後,他卻「不知新舊曆《永樂大典》二部,今又見貯於何處也」。明末清初學者談遷、圓方中履認為,《永樂大典》正本即毀於此次大火。
三、明末清初毀於南京
據周應賓《舊京詞林志》記載,隆慶初年,《永樂大典》副本錄畢後,正本被運回南京皇宮文淵閣,《四庫全書總目》也持此說,並指出明清交替之際,南京藏正本毀於戰火。但佔據南京的南清南明小朝廷系主動降清,明末南京宮中也沒有焚毀記錄,故此說當不成立。
四、藏於皇史宬
作為皇家檔案庫,北京皇史宬東西牆厚345米,南北牆厚617米,這種厚度的牆壁異乎尋常,甚至佔建築面積的64%,因而有人推測其中另有夾牆,存有《永樂大典》正本。不過《永樂大典》副本在錄成後就入藏皇史宬,而正本同樣被放置在皇史宬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五、毀於清乾清宮大火
學者全祖望認為,順治帝曾閱讀過《永樂大典》正本,所以宣稱清朝初年時正本應存於乾清宮。近人繆荃孫承襲此說,且認為正本毀於嘉慶二年發生的乾清宮大火之中。傅增湘則認為乾清宮的這場火災應發生在乾隆末年。
明嘉靖後,《永樂大典》正本不知所蹤,副本被存放在皇史宬。據清康熙間翰林院侍讀學士高士奇撰《續編珠》記載,《永樂大典》副本早在明清鼎革之際已有佚失。清雍正間被移至翰林院敬一亭後,副本屢遭厄運,絕大部分被有近水樓臺之便的官員盜竊,少數或毀於戰火,或被劫掠。至宣統元年(1909),翰林院僅存64冊,後撥交給京師圖書館(國家圖書館前身)。
據目前所知,原11095冊、22937卷的《永樂大典》副本,截至2017年底僅發現有400餘冊、800餘卷及部分零葉存世,總數不及原書的4%,分散於8個國家和地區的30多個公私藏家手中。
中國國家圖書館共收藏有《永樂大典》224冊,佔存世《永樂大典》的一半以上,其中62冊現暫存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零圭碎璧,猶可珍惜;殘膏剩馥,沾溉無窮。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