曠世宏編《永樂大典》輯佚記

2021-01-07 城閱書話

《永樂大典》與文津閣《四庫全書》、敦煌遺書和《趙城金藏》合稱國家圖書館「四大專藏」。這部「序百王之傳,總歷代之典」的曠世宏編,「合古今而集大成」,規模遠超前代所有類書,實為典冊淵藪、佚書寶庫。諸多佚文秘笈、典章制度賴其得以流傳後世,造福學人。

「大典猶看永樂傳,搜羅頗見費心堅。兼及釋道欠精核,久閱滄桑惜弗全。」令人痛心的是,這部成書於明永樂之初的大典正本至今仍下落不明,而重錄於嘉靖之末的副本也是星散飄零,百存一二。

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翰林院庶吉士解縉上書,指出太祖平時喜讀的《說苑》《韻府群玉》等雜書在內容與編纂方面存在著諸多弊病,願集志士儒英重新編寫一部「上泝唐虞夏商周孔,下及關閩濂洛,根實精明,隨事類別」的新類書以便檢閱。太祖稱讚其才,但後因解縉恃才傲物等故,修書之事未能啟動。洪武三年,太祖又命侍讀唐愚士等人輯「經史百家之言」為《類要》。同年閏五月,太祖駕崩,修纂之事隨即擱淺。

永樂元年(1403),明成祖朱棣意圖以文治籠絡人心,消彌「靖難之變」後朝野上下的不平之氣,下詔解縉等悉採「各書所載事物類聚之,而統之以韻」,集合「書契以來經、史、子、集、百家之書,至於天文、地誌、陰陽、醫卜、僧道、技藝之言」編成書。解縉奉諭召集百餘人,次年進呈。成祖覽後,賜名《文獻大成》,但認為「尚多未備」。

永樂三年,成祖復令姚廣孝等重修,延攬四方文儒宿學達兩千餘人。永樂五年,姚廣孝進呈《永樂大典表》,成祖審閱後甚為滿意,並親自撰序,正式定名《永樂大典》。永樂六年冬,全書告成,計22877卷,目錄與凡例60卷,分裝11095冊,共約37億字。

《永樂大典》內容包羅萬象,修纂人員匯集各方才傑。「天下文組之英,濟濟乎鹹集京師」,上至在朝官吏,下至民間布衣,各司其職,盡顯其長,正所謂「詞林排次俾分任,綸閣鉛黃更總研」。《永樂大典》修纂機構的最高負責人為監修,其下分工嚴工密且細緻。雖然參與人員眾多,但整個組織龐大而不冗雜,最大程度上保證了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

嘉靖帝非常喜愛《永樂大典》,案頭常置一二帙,以備隨吋翻閱。嘉靖三十六年(1557),紫禁城大火,奉天門和三大殿被燒毀,嘉靖帝擔心殃及附近文樓貯藏的大典,一夜之中傳諭三四次下令搬遷,使其倖免於火海。為防止不測,他著意重錄一部大典。嘉靖四十一年秋,正式任命高拱、瞿景淳負責校理繕寫《永樂大典》副本。重錄工作直到嘉靖去世次年,即隆慶元年(1567)才大功告成,共耗時五年。重錄本與永樂正本在內容和外觀上幾無二致。

重錄之後,正本和副本存放地變遷如圖

《永樂大典》與一般類書不同,它以韻為綱,以字隸事,每一單字下分類匯集與該字有關的各種資料,把以韻排序與按類部次相結合,並在一些事項下面附有總論,每一事目有一個標題。

《永樂大典》在檢索字的下面首先註明該字在《洪武正韻》中的音韻和最早的出處、訓釋,還要標明篆、隸、行、草、楷等各種書體和異體字,內容十分豐富。裁選的典籍或文章一般列在辭目下面。但根據具體情況,有些也列在標目字的下面。

附:《洪武正韻》是明太祖洪武八年(1375)由樂韶鳳、宋濂等11人奉詔編成的一部官方韻書,共16卷。該書沿襲傳統韻書體例編制,初計有76韻部,後經校補成韻部。《洪武正韻》以當時的共同語為基礎,對明初讀書音作出了規範,以存雅求正為編纂目的,記錄了自隋唐至明初變化的讀書音的現狀,是明初的重要韻書。

《永樂大典》根據文獻中的語詞來確定條目,把各種典籍中凡出現過這個條目的記載,甚至整部書籍全都抄錄下來,並點明採自什麼文章、書籍,是何人撰寫的,讓人明晰出處,可以查考。

《永樂大典》匯集上至先秦,下訖明永樂年間的圖書七八千種,其《凡例》有云:「是書之作,上自古初,下及近代,經史子集,與凡道釋、醫卜、雜家之書,靡不收採……凡天文、地理、人倫、國統、道德、政治、制度、名物,以至奇聞異見,諛詞逸事,悉皆隨字收載。」可見其蒐輯資料之宏富。尤為難能可貴的是,所納典籍基本保持了書籍的原始內容,極具版本價值,且多後世佚文秘典,對保存佚書有獨一無二之功,因此又有「佚書淵藪」之稱。

《永樂大典》所收尤多宋元及明初之書,有關宋元史料極為豐富,清人法式善說:「苟欲考宋元兩朝制度文章,蓋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者焉。」特別是所收宋元方志,約略有數百種之多,實如一座蘊藏豐富的礦山寶藏。

《永樂大典》開本宏大,單冊高503釐米、寬30釐米,頗具皇家版風範,每冊約50葉,大多二卷一冊,也有一卷一冊或三卷一冊式的。板框高約35釐米、寬25釐米,四周雙邊,大紅口,紅魚之尾,朱絲欄,皆系手繪。

《永樂大典》採用「包背裝」,書衣用多層宣紙硬裱,外用黃絹連腦包過,格外莊重。裝裱後在書皮左上方貼長條黃絹鑲藍邊書籤,題「永樂大典xxx卷」,右上方貼一小方塊黃絹邊籤,題書目及本冊次第。

《永樂大典》使用的是以桑樹皮和楮樹皮為主要原料製成的皮紙,紙張厚度約012毫米,俗稱為自棉紙。這種紙在嘉靖前後上百年生產量很大,紙質瑩白柔韌,「繭素燦如雪」,是書寫的極佳用紙,堪與南唐文房三室之一的「澄心堂紙」相媲美。孔子六十九代孫、清經學家孔廣森曾云:「比澄心於宋紙,殊鏡面於吳箋。」清內閣學士翁方綱亦有詩曰:「澄心堂紙歐陽詩,此紙年數倍過之。」極盡溢美之辭。

《永樂大典》全書約37億字,正文內容通行的規則是用一行大字墨書辭目,用雙行小字硃筆記載作者和書名,墨筆記載書中的篇寫名和內容,斷句及標聲符號用紅色小圓戳鈴印。除標題首字用多種篆、隸、草體書寫外,正文都是書手們用明代官用楷書「臺閣體」(清代稱「館閣體」)一筆一畫抄寫出來的。

由於明清時期對科舉試卷文字要求行字整齊,烏黑端正,大小一致,因此年輕的生員和經過科考任命的館閣、翰林院官員們都擅長書寫這種規矩字。所謂「院體細楷沙畫錐」,整部大典字體端正整齊,又不乏灑脫精神,實為寫本精品。

頗值一提的是,《永樂大典》謄寫均用徵墨,以黃山松煙加多種成,不幹不酥,溼潤有光,古香古色。朱墨則以硃砂礦物,經久不褪顏色,粲然悅目,便於閱讀。

《永樂大典》插圖的式樣和種類非常多,包括人物故事、博古器插物以及宮室建築、園藝花木、山川地圖等。這些插圖有明初畫家所繪,也有臨摹宋元舊本,皆採用傳統勾線技法,生動逼真,工致精美,在繪畫史、書籍插圖史等方面具有很高的價值。

《永樂大典》正本自永樂六年編修完成後,一直深藏禁中秘府,即使內閣重臣也無權翻閱。而明朝皇帝大多並未直接使用過此書,史料中僅有弘治和嘉靖兩位皇帝真正翻閱過大典的記錄。隆慶初年,《永樂大典》副本錄畢之後,文獻中幾乎再難尋到有關永樂正本的記述,亦未曾發現正本實物存世。因此,世人對正本的下落出現了諸多猜測,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

一、陪葬嘉靖帝永陵

嘉靖帝非常喜愛《永樂大典》,常置一二帙於案頭,「按韻索覽」,並於嘉靖四十一年(1562)秋下令重錄副本。由於副本錄葬入完畢的時間與嘉靖帝下葬的日期相隔不遠,所以有當代學者推嘉測,正本可能被陪驛於嘉靖帝之水陵。理由是,首先嘉靖皇帝靖沉溺煉丹術,生前視《永樂大典》為至寶,死後隨葬可能是早已做好的安排。其次,當時嘉靖皇帝下令重錄副本時,嘉靖最器重的文官徐階向他奏明,重錄只能「對本抄寫」,工程浩大,不可能很快完成。

而嘉靖則強調「重錄」是為「兩處收藏」,「以備不虞」,必須加緊完成。四年後,嘉靖駕崩,三個月後下葬,葬禮剛剛完畢,隆慶帝就宣布《永樂大典》已抄成,並重賞抄錄的眾臣。也就是從此時起,正本便神秘地失蹤了。然到目前為止,此說尚未於明清史料中發現任何文字證據。

二、明萬曆年間焚毀

明萬曆二十五年(1506)六月,北京紫禁城大火,皇極、建極、中極三殿被焚。萬曆朝宦官劉若愚身為宮中內臣,理應熟知《永萬樂大典》保存之處,但是三殿道大火焚燒後,他卻「不知新舊曆《永樂大典》二部,今又見貯於何處也」。明末清初學者談遷、圓方中履認為,《永樂大典》正本即毀於此次大火。

三、明末清初毀於南京

據周應賓《舊京詞林志》記載,隆慶初年,《永樂大典》副本錄畢後,正本被運回南京皇宮文淵閣,《四庫全書總目》也持此說,並指出明清交替之際,南京藏正本毀於戰火。但佔據南京的南清南明小朝廷系主動降清,明末南京宮中也沒有焚毀記錄,故此說當不成立。

四、藏於皇史宬

作為皇家檔案庫,北京皇史宬東西牆厚345米,南北牆厚617米,這種厚度的牆壁異乎尋常,甚至佔建築面積的64%,因而有人推測其中另有夾牆,存有《永樂大典》正本。不過《永樂大典》副本在錄成後就入藏皇史宬,而正本同樣被放置在皇史宬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五、毀於清乾清宮大火

學者全祖望認為,順治帝曾閱讀過《永樂大典》正本,所以宣稱清朝初年時正本應存於乾清宮。近人繆荃孫承襲此說,且認為正本毀於嘉慶二年發生的乾清宮大火之中。傅增湘則認為乾清宮的這場火災應發生在乾隆末年。

明嘉靖後,《永樂大典》正本不知所蹤,副本被存放在皇史宬。據清康熙間翰林院侍讀學士高士奇撰《續編珠》記載,《永樂大典》副本早在明清鼎革之際已有佚失。清雍正間被移至翰林院敬一亭後,副本屢遭厄運,絕大部分被有近水樓臺之便的官員盜竊,少數或毀於戰火,或被劫掠。至宣統元年(1909),翰林院僅存64冊,後撥交給京師圖書館(國家圖書館前身)。

據目前所知,原11095冊、22937卷的《永樂大典》副本,截至2017年底僅發現有400餘冊、800餘卷及部分零葉存世,總數不及原書的4%,分散於8個國家和地區的30多個公私藏家手中。

中國國家圖書館共收藏有《永樂大典》224冊,佔存世《永樂大典》的一半以上,其中62冊現暫存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零圭碎璧,猶可珍惜;殘膏剩馥,沾溉無窮。可惜!

相關焦點

  • 高樹偉|讀巴黎新見兩冊《永樂大典》記
    《大典》因保存了大量宋元佚籍,被譽為「輯佚淵藪」,在文史領域舉足輕重。《大典》永樂正本整體消失,片紙未見,其下落已成難解的謎題。嘉靖副本慘遭庚子之變,大半焚毀,如今片羽吉光,天涯流散,成為中華民族記憶中一段刻骨銘心的傷心史。也正因此,《大典》日漸在中國乃至世界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 滄桑六百年——《永樂大典》的離散與回歸
    清乾隆帝組織人匯天下遺書編《四庫全書》之後,從全國各地收集來的藏書便貯存於翰林院,其中就包括《永樂大典》。  普特南·威爾這樣描述他看到的翰林院:  在翰林院各個寬闊的大廳裡,一卷一卷的書籍排積成行,這些都是前人辛苦寫作的文字,全部都是手抄本,大概有數千萬卷。這些書籍都是歷代流傳下來的,有的文章已不知是哪個朝代的作品。
  • 《永樂大典》,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最廣泛的百科全書
    這部書,就是中國最早的百科全書《永樂大典》。說起永樂,相信大家並不會陌生。這是明朝的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的年號。而大家想必也都知道,這是一位依靠政變奪取天下的皇帝。這部《永樂大典》,就是在他的命令下修訂而成。雖然有著前面所提到的修書傳統,但朱棣為什麼會將這個可有可無的傳統如此看中,以至於修訂了一部兩萬多冊的《永樂大典》?在修訂這部永樂大典的過程中,又發生了哪些事?
  • 明朝朱棣《永樂大典》能和清朝乾隆《四庫全書》相提並論麼?
    麻花的故事,這回聊永樂大典和四庫全書。從這兩本書的功能性上來說應該是不分伯仲的,因為兩本書的功能是一樣的,都是百科全書。匯聚了自古以來的大部分事跡。從成書時間來看,《永樂大典》更早,而《四庫全書》又可以說是《永樂大典》繼承者。
  • 同樣大型皇家書籍,為什麼有人說《永樂大典》比《四庫全書》珍貴
    後來故宮大火,《永樂大典》也險些毀於大火。於是在明世宗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明世宗任命高拱、瞿景淳、張居正等人重錄《永樂大典》,於明穆宗隆慶元年(1567年)四月才最後完成。抄好的副本被放置在新建的宬。從 此《永樂大典》才具有正副兩部。但《永樂大典》正本,自明嘉靖年間重錄《永樂大典》後,《永樂大典》正本也消失在歷史之中。成為一大歷史懸案。
  • 臺北故宮藏62冊《永樂大典》高仿本授權籤約(圖)
    《永樂大典》編撰於明朝永樂年間,是中國百科全書式的文獻集,全書有11095冊。  《永樂大典》  高仿本將現大陸  開幕式後,6項兩岸出版合作項目現場籤約,分別是:《明清以來中國民間信仰——民間文化經典與文獻資料總彙編》授權籤字、《歷代寶案》復刻本獨家代理籤約、臺北故宮博物院館藏62冊《永樂大典》高仿真本大陸館配授權、北京版權代理有限責任公司與臺灣出版商業同業公會全聯會籤署合作協議
  • 永樂大典:朱棣文治方面的巨大成就,工程量巨大,完本卻不知蹤影
    這跟他在位期間做的一件事情有密切的聯繫,「永樂大典」便是在永樂一朝編修的輝煌巨著。可能是因為他得位不正,自己心裡心虛。不過「永樂大典」的誕生也代表著中國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一個符號,值得不少歷史學家去研究。
  • 呂振羽在大連:1951年調查,失竊55冊《永樂大典》
    調查丟失國寶55冊《永樂大典》,保護9具旅順博物館館藏木乃伊 《永樂大典》被《不列顛百科全書》稱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永樂六年(1408年)成書,匯集古今圖書七八千種,全書22,937卷,11,095冊,約3.7億字,是中國古典文獻集大成的曠世大典。
  • 永樂皇帝,明成祖——朱棣
    次年改元永樂。朱棣即位之初,對洪武、建文兩朝政策進行了某些調整,提出「為治之道在寬猛適中」的原則。他利用科舉制及編修書籍等籠絡地主知識分子,選擇官吏力求因才而用。他對建文時逆命諸臣,殘酷屠殺,大肆株連。當其皇位較鞏固時,又繼續實行削藩。他還繼續實行朱元璋的徙富民政策,以加強對豪強地主的控制。
  • 明朝永樂大帝朱棣和清朝康熙,誰更加優秀?
    今天咱們再來對比一下了不起的大明王朝的永樂大帝明成祖朱棣和啥也不是的清朝所謂的清聖祖康熙誰更優秀。永樂大帝朱棣永樂大帝朱棣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個以藩王的身份造反成功的,所以說朱棣等於是二次開國,江山是朱棣自己徵戰沙場打下來的,說朱棣是開國皇帝也不為過。
  • 編纂《永樂大典》的解縉,本是朱棣親信,為何落得被醉殺的下場?
    解縉此人才華洋溢,他官至內閣首輔,主持編纂了《永樂大典》,被評為明朝三大才子之一,令人可嘆的是,這樣一個人竟被朱棣下令灌醉了埋在雪地中凍死。
  • 永樂帝朱棣,做了22年皇帝,後宮未添一個子女,難言之隱誰知道?
    修撰《永樂大典》的時候,朱棣就請姚廣孝出山相助,表面是修撰《永樂大典》,真正的用意在查訪朱允炆的下落。可是,《永樂大典》修好了,朱棣仍然沒有見到庇護朱允炆的得道高僧。朱允炆的下落,還是一個謎。一個長期在焦慮中的皇帝,都說憂勞成疾,可想而知朱棣身體也會受到影響。身體機能下降是一定的。
  • 明代刀劍最著名的大明永樂劍,今卻成了英國皇家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1402年在南京登基,改元永樂。朱棣在位期間改革機構,設貴州承宣布政使司,鞏固了南北邊防,維護了中國版圖的完整。多次派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外友好往來。同時還命人編修《永樂大典》,疏浚大運河。1421年遷都北京,對強化明朝統治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在位期間將由靖難之後的瘡痍局面發展至經濟繁榮、國力強盛的盛世,史稱"永樂盛世"。
  • 永樂帝朱棣真的活剮了3000宮女麼
    朱棣——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靖難成功的帝王,他在位期間將明朝治理的有聲有色,文治武功也達到了讓後人難以企及的高度,史書對他所創造的治世稱之為永樂盛世。可以說朱棣雖是造反成功的帝王,但憑藉他在位期間的所作所為(永樂大典、鄭和下西洋、萬國來朝等),後世對他的肯定還是大於否定的,不過現如今隨著朝鮮的一本書《李朝實錄》的流傳,永樂帝朱棣背上了一個罵名,那就是晚年活剮3000宮女,歷史上真的如此麼?
  • 皇位正統:永樂帝朱棣為了闡明他的皇位合法性而採取的措施
    明代的永樂皇帝在以前通常被人們稱為明王朝的第二位創立者,這個稱號暗指他恢復了祖先的制度,否定前一代也就是建文帝的統治。朱棣從即位後一直關心鞏固他的權力,他傾注全力來使他受命的統治合法性。早在靖難之役時,還沒有登上皇位的永樂帝,對於他的侄兒建文帝就提出了一系列的指控,來證明自己的行動是正義的。他打著「撥亂反正」的旗號,處死了許多建文帝時期的「奸臣」,恢復了被建文帝所違背祖宗制度。以此來證明永樂帝繼承皇位是合法的。
  • 歷史小說大神作家月關的首部百盟書,展露大明永樂朝之赫赫天威!
    「錦衣」二字,毫無疑問也會讓大家聯想到大名鼎鼎的「錦衣衛」,而主角夏潯穿越後成為錦衣衛一員,輔佐永樂大帝朱棣成就了一代偉業。因此不得不說書名起得非常貼切!電影《繡春刀》劇照,該劇介紹了錦衣衛《錦衣夜行》描述的歷史是明初永樂大帝時期:「風起雲湧的奪帝之爭,步步為營的削藩改革,永樂大典的輝煌時刻,大改遷都的操縱乾坤,平內攘外的風雲再起
  • 嘉靖皇帝的奪權之路,第一槍就把矛頭指向了曾經的永樂大帝
    明朝嘉靖皇帝為了能夠讓自己父親的牌位進入太廟,為何要把永樂皇帝朱棣的牌位移出太廟呢?換句話說,他哪來的膽量敢於拿朱棣開刀呢?難道當時的嘉靖皇帝不清楚自己的實力嗎?難道他不知道自己的處境和尷尬的身份嗎?一邊是為大明朝立下煌煌偉業的永樂大帝,一邊是生前連個皇帝身份都不是的普通王爺,就連嘉靖他自己,如果不是運氣夠好,皇位一輩子都不會跟他有什麼關係。
  • 歷時20年的奉天殿剛建成,有人告知永樂帝某年某月某日要毀於大火
    明永樂十九年正月初一,朱棣坐在奉天殿寶座上,舉 行慶賀大典,文武百官跪倒在地,山呼萬歲。這時候,卻有一個官員跟他說在某年某月某日的午時,奉天殿要毀於一場大火。從永樂元年決定建奉天殿,歷經18年,耗費了無數人力物力建成這紫禁城,最宏偉壯觀的宮殿,永樂帝當然高興,志得意滿,本不屬於他的皇位他也坐上了,象徵皇 家威儀的奉天殿也建成了,怎能不高興?這時候,敗興的人出現了。這個人叫胡奫[yūn],是當時欽天監一個博士,也不知是夜觀天象,還是推算出來的,就跟朱棣說,在某年某月某日的午時,新建成的奉天殿將毀於一場大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