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中國歷史上,有著這樣的一個歷史傳統。就是"易代修史,盛世修書"。也就是改朝換代的時候要修訂一部歷史文獻,盛世的時候要修訂一部典籍。然而就是在這樣的傳統下,中國歷史上出現了一部史無前例的鴻篇巨作。這部典籍收錄了當時社會所有方面的資料,包括宗教,醫學,政治,歷史,文學,戲劇等當時能想到的所有方面。這部書,就是中國最早的百科全書《永樂大典》。
說起永樂,相信大家並不會陌生。這是明朝的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的年號。而大家想必也都知道,這是一位依靠政變奪取天下的皇帝。這部《永樂大典》,就是在他的命令下修訂而成。雖然有著前面所提到的修書傳統,但朱棣為什麼會將這個可有可無的傳統如此看中,以至於修訂了一部兩萬多冊的《永樂大典》?在修訂這部永樂大典的過程中,又發生了哪些事?
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永樂大典》背後的故事。
最早的百科全書
《永樂大典》是於明朝永樂年間修訂的一部百科全書式的典籍。其涵蓋的範圍包括政治,文學,醫學,神話傳說,市井小說,工藝製作,武器製作以及當時所有能想到的方方面面,甚至在後來的的文物搜集中,甚至出現了一本專門講"門"的一部《永樂大典》,其中不僅將中國從古到永樂年間所有樣式的門進行了繪圖,還將十九位書法大家所寫的"門"字收錄其中。
真可謂是應有盡有。因而這部書共分為兩萬兩千多卷,光是目錄就有六十卷。《永樂大典》是經過兩千多人用了五年的時間才修訂完成,其中所涉及到的大小書籍有七八千冊。並且永樂大典並不是中國古代傳統中的那種小型的排版,而是每一冊都是長五十五釐米,寬三十釐米的大篇幅排版。像這樣的尺寸的書,遍了上萬冊
且內容不是同樣的,可見其涵蓋範圍之廣。
從這部書巨大的信息量我們可以發現,這部書的編輯絕非是普通的王公貴族可以編輯的。只有舉國之力,才能編出一部這樣的巨作。而這部書,正是由明成祖朱棣命令大臣所編撰。他為什麼要編撰這樣的一部書呢?
首先,我們都知道明成祖朱棣是如何當上皇帝的。由於他皇位的不正當性,所以更加需要讓自己的政績對百姓有所交代,皇位才能坐的穩固。於是,他需要政績的支持。於是鄭和下西洋,編撰《永樂大典》,五次出徵蒙古等永樂年間的事件應運而生。而編撰《永樂大典》,目的就是為了讓讀書人看到自己對於文化的熱愛,並且想要以編撰這部書為工具,將天下讀書人的目光聚焦在這部書上,
而不是討論朱棣的皇位的正當性。
而這部書的最初的編者,是當時的翰林侍讀解縉。解縉從小就是一個神童,十二歲的時候就可以理解和熟背《四書》《五經》。後來在科舉中,又成為了進士。但他的情商卻有些欠缺,加上自幼聰慧,被人們奉為神童,性情上也有些驕傲。但他卻是真的富有才華。解縉最初編成的一版,沒有得到朱棣的滿意,於是朱棣命姚廣孝(靖難之役的主要策劃者,朱棣的謀士,後來被稱為黑衣宰相)為監製,最終第二次以將近三千人的規模,前後一共用了七年時間完成了這部書的編撰。
另外一個原因,就是明成祖朱棣在處理政務的時候,經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為了解決這些五花八門複雜的問題,朱棣想要編撰一部可以找到所有方面知識的像現代百科全書一樣的書籍。這也是編撰《永樂大典》的原因之一。
熱衷於閱讀的嘉靖皇帝
《永樂大典》在問世後,明成祖朱棣其實並沒有時間去細緻地看這部書。而後面的幾個皇帝也對這部書沒什麼興趣。而到了嘉靖皇帝,卻完全不一樣了。
嘉靖皇帝是這部書的忠實粉絲。每天一閒下來就看這部祖先留下的奇書。並且非常好奇為什麼前代的帝王們為什麼對這部書毫無興趣。出於對這部書的熱愛,嘉靖皇帝的保護非常的細緻。嘉靖皇帝所看的《永樂大典》,是朱棣在從南京遷都到北京的時候所帶來的一些常用的部分。還有一些留在南京的文淵閣中。但四十多年後,南京文淵閣發生了一場大火,所有朱棣沒有帶走的《永樂大典》都在火海中消失了。之前的歷朝歷代都曾經有人提出過刊印這部書,但是由於工程量巨大,最終都沒有得到實行。
到了嘉靖年間,故宮也遭遇了火災,午門和三大殿均被焚毀,而嘉靖皇帝所心愛的《永樂大典》也差點消失在這次的火災中。於是嘉靖皇帝決定命人抄一份這部書的副本,以防止這部書再出現什麼意外。
《永樂大典》的副本還沒有刊印完成,嘉靖皇帝就已經先一步去世。這部書的正本,從未有人見過。今天所流傳的都是嘉靖年間的副本。而據說,正本已經隨著嘉靖一起陪葬了。
雖然還留有副本,但副本本來就是仿照這不完整的正本所作,並且在歷史的長河中,經歷了戰爭、火災、偷盜等一系列的災禍後,殘存的部分僅剩四百餘冊,不足正本的百分之四。而且若不是嘉靖皇帝出於對這部書的熱愛,不惜費時費力將這部書刊印出了副本,在今天的社會可能就再也無法一睹這部書的風採。
《四庫全書》與《永樂大典》
前面筆者曾提到過,易代修史,盛世修書。隨著明朝的滅亡,清朝進入了歷史的舞臺。清朝最為強盛的一段時間,就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被後世稱為"康乾盛世",而清朝也遵循著這個道理,在康熙和雍正朝,編撰了一部名為《古今圖書集成》的類似於《永樂大典》的類書(當時對今天百科全書的稱呼)。
到了乾隆朝,乾隆皇帝對於這套類書的編撰並不滿意,並且在筆者的認識裡,乾隆是一個喜歡奢侈的君主。他所喜歡的奢侈,體現在各個方面。他也聽說過明朝時編撰的《永樂大典》,於是,乾隆皇帝就打算也編撰一部和《永樂大典》一樣但卻更勝於永樂大典的類書。
於是,歷史上另一個著名的類書——《四庫全書》開始編撰,這套書是以僅存的《永樂大典》為藍本進行編撰,內容相較於《永樂大典》也更加的多。足有《永樂大典》內容的3.5倍,共有三萬六千多冊,總字數近八億字。但這部書的內容,卻不像《永樂大典》那樣的全面。
《永樂大典》打破了傳統的束縛,將有利於統治的和不利於統治的好的和壞的內容全部收錄其中,而乾隆時期的文字獄以及對於儒家傳統觀念根深蒂固的堅持,使得《四庫全書》雖然規模更加龐大,但開放性和包容性卻與《永樂大典》相去甚遠。
總結: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永樂大帝正是看到了這一點,並且發現了自己在政治上的不足,為了解決問題而編撰了《永樂大典》。且不論其在篡位稱帝後是否屠殺了一種大臣,又或是以各種暴力手段去穩固自己的地位。他總歸是明白了暴力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最終還是要靠智慧靠實力去讓別人相信他是一個好皇帝。這是朱棣最為的一個皇帝,或者說是一個封建統治者的進步之處。
相對的,乾隆皇帝所編撰的《四庫全書》雖然內容翔實,但卻沒有做到"納百家之言"。他的目的可能有一部分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也有一部分可能是想讓自己有一些出色的政績。但乾隆皇帝的思想上的封閉性與倒退,是他不如朱棣的一個方面。
《永樂大典》在乾隆編撰四庫全書後,逐漸被翰林院的學士們偷走佔有,並且在後來的近代史中,《永樂大典》也越來越殘缺。到今天,這部書僅剩下六十多本。相對於原來的萬本,今天的《永樂大典》可謂是破敗不堪。即便如此,《永樂大典》曾經的輝煌也曾讓世界為之驚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