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大典》,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最廣泛的百科全書

2021-01-17 小慧慧說娛樂

引言:

在中國歷史上,有著這樣的一個歷史傳統。就是"易代修史,盛世修書"。也就是改朝換代的時候要修訂一部歷史文獻,盛世的時候要修訂一部典籍。然而就是在這樣的傳統下,中國歷史上出現了一部史無前例的鴻篇巨作。這部典籍收錄了當時社會所有方面的資料,包括宗教,醫學,政治,歷史,文學,戲劇等當時能想到的所有方面。這部書,就是中國最早的百科全書《永樂大典》。

說起永樂,相信大家並不會陌生。這是明朝的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的年號。而大家想必也都知道,這是一位依靠政變奪取天下的皇帝。這部《永樂大典》,就是在他的命令下修訂而成。雖然有著前面所提到的修書傳統,但朱棣為什麼會將這個可有可無的傳統如此看中,以至於修訂了一部兩萬多冊的《永樂大典》?在修訂這部永樂大典的過程中,又發生了哪些事?

圖一 《永樂大典》書樣

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永樂大典》背後的故事。

最早的百科全書

《永樂大典》是於明朝永樂年間修訂的一部百科全書式的典籍。其涵蓋的範圍包括政治,文學,醫學,神話傳說,市井小說,工藝製作,武器製作以及當時所有能想到的方方面面,甚至在後來的的文物搜集中,甚至出現了一本專門講"門"的一部《永樂大典》,其中不僅將中國從古到永樂年間所有樣式的門進行了繪圖,還將十九位書法大家所寫的"門"字收錄其中。

真可謂是應有盡有。因而這部書共分為兩萬兩千多卷,光是目錄就有六十卷。《永樂大典》是經過兩千多人用了五年的時間才修訂完成,其中所涉及到的大小書籍有七八千冊。並且永樂大典並不是中國古代傳統中的那種小型的排版,而是每一冊都是長五十五釐米,寬三十釐米的大篇幅排版。像這樣的尺寸的書,遍了上萬冊

圖二 明成祖朱棣

且內容不是同樣的,可見其涵蓋範圍之廣。

從這部書巨大的信息量我們可以發現,這部書的編輯絕非是普通的王公貴族可以編輯的。只有舉國之力,才能編出一部這樣的巨作。而這部書,正是由明成祖朱棣命令大臣所編撰。他為什麼要編撰這樣的一部書呢?

首先,我們都知道明成祖朱棣是如何當上皇帝的。由於他皇位的不正當性,所以更加需要讓自己的政績對百姓有所交代,皇位才能坐的穩固。於是,他需要政績的支持。於是鄭和下西洋,編撰《永樂大典》,五次出徵蒙古等永樂年間的事件應運而生。而編撰《永樂大典》,目的就是為了讓讀書人看到自己對於文化的熱愛,並且想要以編撰這部書為工具,將天下讀書人的目光聚焦在這部書上,

圖三 總編輯解縉

而不是討論朱棣的皇位的正當性。

而這部書的最初的編者,是當時的翰林侍讀解縉。解縉從小就是一個神童,十二歲的時候就可以理解和熟背《四書》《五經》。後來在科舉中,又成為了進士。但他的情商卻有些欠缺,加上自幼聰慧,被人們奉為神童,性情上也有些驕傲。但他卻是真的富有才華。解縉最初編成的一版,沒有得到朱棣的滿意,於是朱棣命姚廣孝(靖難之役的主要策劃者,朱棣的謀士,後來被稱為黑衣宰相)為監製,最終第二次以將近三千人的規模,前後一共用了七年時間完成了這部書的編撰。

另外一個原因,就是明成祖朱棣在處理政務的時候,經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為了解決這些五花八門複雜的問題,朱棣想要編撰一部可以找到所有方面知識的像現代百科全書一樣的書籍。這也是編撰《永樂大典》的原因之一。

熱衷於閱讀的嘉靖皇帝

圖四 嘉靖皇帝

《永樂大典》在問世後,明成祖朱棣其實並沒有時間去細緻地看這部書。而後面的幾個皇帝也對這部書沒什麼興趣。而到了嘉靖皇帝,卻完全不一樣了。

嘉靖皇帝是這部書的忠實粉絲。每天一閒下來就看這部祖先留下的奇書。並且非常好奇為什麼前代的帝王們為什麼對這部書毫無興趣。出於對這部書的熱愛,嘉靖皇帝的保護非常的細緻。嘉靖皇帝所看的《永樂大典》,是朱棣在從南京遷都到北京的時候所帶來的一些常用的部分。還有一些留在南京的文淵閣中。但四十多年後,南京文淵閣發生了一場大火,所有朱棣沒有帶走的《永樂大典》都在火海中消失了。之前的歷朝歷代都曾經有人提出過刊印這部書,但是由於工程量巨大,最終都沒有得到實行。

到了嘉靖年間,故宮也遭遇了火災,午門和三大殿均被焚毀,而嘉靖皇帝所心愛的《永樂大典》也差點消失在這次的火災中。於是嘉靖皇帝決定命人抄一份這部書的副本,以防止這部書再出現什麼意外。

圖五《永樂大典》部分內容

《永樂大典》的副本還沒有刊印完成,嘉靖皇帝就已經先一步去世。這部書的正本,從未有人見過。今天所流傳的都是嘉靖年間的副本。而據說,正本已經隨著嘉靖一起陪葬了。

雖然還留有副本,但副本本來就是仿照這不完整的正本所作,並且在歷史的長河中,經歷了戰爭、火災、偷盜等一系列的災禍後,殘存的部分僅剩四百餘冊,不足正本的百分之四。而且若不是嘉靖皇帝出於對這部書的熱愛,不惜費時費力將這部書刊印出了副本,在今天的社會可能就再也無法一睹這部書的風採。

《四庫全書》與《永樂大典》

圖六 《古今圖書集成》書影

前面筆者曾提到過,易代修史,盛世修書。隨著明朝的滅亡,清朝進入了歷史的舞臺。清朝最為強盛的一段時間,就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被後世稱為"康乾盛世",而清朝也遵循著這個道理,在康熙和雍正朝,編撰了一部名為《古今圖書集成》的類似於《永樂大典》的類書(當時對今天百科全書的稱呼)。

到了乾隆朝,乾隆皇帝對於這套類書的編撰並不滿意,並且在筆者的認識裡,乾隆是一個喜歡奢侈的君主。他所喜歡的奢侈,體現在各個方面。他也聽說過明朝時編撰的《永樂大典》,於是,乾隆皇帝就打算也編撰一部和《永樂大典》一樣但卻更勝於永樂大典的類書。

圖七 乾隆皇帝畫像
圖八 四庫全書書影

於是,歷史上另一個著名的類書——《四庫全書》開始編撰,這套書是以僅存的《永樂大典》為藍本進行編撰,內容相較於《永樂大典》也更加的多。足有《永樂大典》內容的3.5倍,共有三萬六千多冊,總字數近八億字。但這部書的內容,卻不像《永樂大典》那樣的全面。

《永樂大典》打破了傳統的束縛,將有利於統治的和不利於統治的好的和壞的內容全部收錄其中,而乾隆時期的文字獄以及對於儒家傳統觀念根深蒂固的堅持,使得《四庫全書》雖然規模更加龐大,但開放性和包容性卻與《永樂大典》相去甚遠。

總結: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永樂大帝正是看到了這一點,並且發現了自己在政治上的不足,為了解決問題而編撰了《永樂大典》。且不論其在篡位稱帝後是否屠殺了一種大臣,又或是以各種暴力手段去穩固自己的地位。他總歸是明白了暴力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最終還是要靠智慧靠實力去讓別人相信他是一個好皇帝。這是朱棣最為的一個皇帝,或者說是一個封建統治者的進步之處。

相對的,乾隆皇帝所編撰的《四庫全書》雖然內容翔實,但卻沒有做到"納百家之言"。他的目的可能有一部分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也有一部分可能是想讓自己有一些出色的政績。但乾隆皇帝的思想上的封閉性與倒退,是他不如朱棣的一個方面。

《永樂大典》在乾隆編撰四庫全書後,逐漸被翰林院的學士們偷走佔有,並且在後來的近代史中,《永樂大典》也越來越殘缺。到今天,這部書僅剩下六十多本。相對於原來的萬本,今天的《永樂大典》可謂是破敗不堪。即便如此,《永樂大典》曾經的輝煌也曾讓世界為之驚嘆。

相關焦點

  • 明朝朱棣《永樂大典》能和清朝乾隆《四庫全書》相提並論麼?
    麻花的故事,這回聊永樂大典和四庫全書。從這兩本書的功能性上來說應該是不分伯仲的,因為兩本書的功能是一樣的,都是百科全書。匯聚了自古以來的大部分事跡。從成書時間來看,《永樂大典》更早,而《四庫全書》又可以說是《永樂大典》繼承者。
  • 永樂大典:朱棣文治方面的巨大成就,工程量巨大,完本卻不知蹤影
    第一:編修古今第一奇書「永樂大典」,耗費工作量巨大,嘉靖重新抄寫1:朱棣是個文武雙全的皇帝,諡號叫「武」可以,叫「文」也不錯中國歷史上數以百計的帝王當中,朱棣論才能跟軍事實力絕對能名列前茅。這跟他在位期間做的一件事情有密切的聯繫,「永樂大典」便是在永樂一朝編修的輝煌巨著。可能是因為他得位不正,自己心裡心虛。不過「永樂大典」的誕生也代表著中國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一個符號,值得不少歷史學家去研究。
  • 滄桑六百年——《永樂大典》的離散與回歸
    《永樂大典》正文22877卷,分裝11095冊,總字數達3.7億字,匯集了明以前的文學、歷史、哲學、天文、地理、陰陽、醫術、宗教、戲劇、應用科學等文獻達七、八千種之多,是一部當之無愧的百科全書。  然而,《永樂大典》卻命運多舛,火災、戰亂、偷盜、巧取豪奪……皇皇一萬多冊至民國初年只剩下64冊。
  • 我國古代最大的百科全書是什麼?
    《永樂大典》是我國古代最大的百科全書。由明代解縉在南京負責編纂。鼎盛時期,有來自國內外近萬名監生,在今東南大學成賢街一帶,精心打造出約有3.7億字的中國古代最大百科全書,全書共二萬二千八百七十七卷,另有凡例和目錄六十卷,當時裝成一萬一千零九十五冊。
  • 古代最全面的「百科全書」,歷經16年才寫完,堪稱世界之最
    朱棣創造了永樂盛世,說到這個盛世,是歷史上難得一見的盛世之一,不可否認的是,永樂盛世的出現,讓明朝的發展達到了一個巔峰時期。超越了朱元璋在位期間的洪武之治。除了永樂盛世之外,朱棣還創造了一項歷史之最,這就是《永樂大典》的編纂,《永樂大典》是明成祖朱棣讓解縉、姚廣孝主持編纂的。
  • 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三大帝王
    中華歷史,源遠流長,上下五千年,風雲際會,中國也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文化綿延不斷的國家。歷史長河中,湧現出無數能人志士,英雄人物。國家與民族的發展離不開團結統一與奮進,而帶領大家奮勇向前的人物就是發展的前提,俗話說:「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小說裡叫帶頭大哥,部落叫首領,家族叫族長,黨派叫黨首,國家叫元首,帝國就是皇帝。
  • 呂振羽在大連:1951年調查,失竊55冊《永樂大典》
    調查丟失國寶55冊《永樂大典》,保護9具旅順博物館館藏木乃伊 《永樂大典》被《不列顛百科全書》稱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永樂六年(1408年)成書,匯集古今圖書七八千種,全書22,937卷,11,095冊,約3.7億字,是中國古典文獻集大成的曠世大典。
  • 曠世宏編《永樂大典》輯佚記
    永樂五年,姚廣孝進呈《永樂大典表》,成祖審閱後甚為滿意,並親自撰序,正式定名《永樂大典》。永樂六年冬,全書告成,計22877卷,目錄與凡例60卷,分裝11095冊,共約37億字。《永樂大典》內容包羅萬象,修纂人員匯集各方才傑。「天下文組之英,濟濟乎鹹集京師」,上至在朝官吏,下至民間布衣,各司其職,盡顯其長,正所謂「詞林排次俾分任,綸閣鉛黃更總研」。
  • 同樣大型皇家書籍,為什麼有人說《永樂大典》比《四庫全書》珍貴
    《永樂大典》明成祖下令翰林侍讀學士解紹、文淵閣學士胡廣、國子監祭酒胡儼等負責編纂,耗時6年完成的中國歷史上最大一部類書;《四庫全書》則是清朝乾隆皇帝下令由紀昀也就是紀曉嵐人總纂官,四庫全書館負責編修,耗時七年完成的我國歷史上最大一部叢書。
  • 高樹偉|讀巴黎新見兩冊《永樂大典》記
    《大典》因保存了大量宋元佚籍,被譽為「輯佚淵藪」,在文史領域舉足輕重。《大典》永樂正本整體消失,片紙未見,其下落已成難解的謎題。嘉靖副本慘遭庚子之變,大半焚毀,如今片羽吉光,天涯流散,成為中華民族記憶中一段刻骨銘心的傷心史。也正因此,《大典》日漸在中國乃至世界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 這部空前絕後的百科全書,相當於615本三國,現僅存3%,委實可惜
    而在中國古代有這樣一部書籍,字數達到了驚人的3.7億,相當於615本《三國演義》,雖然字數繁多,但是字字珠璣,句句經典,被稱為是中國古代空前絕後的一部百科全書。日月流轉,世事滄桑,這部鴻篇巨著幾經輾轉,縱然是帝王,也沒有將其保存完整,現今只存3%,委實可惜!
  • 此書被稱為「史上最大的百科全書」,如今僅存百分之四卻異常珍貴
    我們都知道《大英百科全書》是當今世界上最權威最有名的百科全書,可中國有一本書卻比《大英百科全書》還要大,出版時間也更早,在《大英百科全書》中稱它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這本書就是在明成祖時期修纂的《永樂大典》。
  • 臺北故宮藏62冊《永樂大典》高仿本授權籤約(圖)
    《永樂大典》編撰於明朝永樂年間,是中國百科全書式的文獻集,全書有11095冊。其中最具亮點的是,《鬼吹燈》漫畫作者、大陸資深漫畫家姚非拉,與臺灣華語樂壇作詞人方文山共同舉行的靈感碰撞與創作交流會;知名作家張大春和王偉忠舉辦的座談「從『大唐李白』到『情人眼裡出西施』——談傳統歷史故事新編」。大陸作家葉永烈出席了籤售會。
  • 百科全書
    明初編成的《永樂大典》,可能是有史以來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書.全書22,937卷,可惜大部分都已散失.1963年影印出版了殘存的730卷.明代王圻父子所輯《三才圖會》106卷,插圖豐富.清康熙年間奉敕修撰的《佩文韻府》及其補篇《韻府拾遺》,是中國文學百科全書.其他敕撰的類書還有《駢字類編》和《子史精華》。1726年陳夢雷等編的洋洋巨篇《古今圖書集成》10,000卷,包羅了中國的全部文化遺產。
  • 《四洲志》:近代中國最早的百科全書
    慕瑞《世界地理百科全書》由鮑留雲介紹給林則徐,一下子就被林則徐看中並選摘譯出,使《四洲志》成為近代中國最早以漢文編譯的西方專題百科全書。1839年12月14日《澳門新聞紙》最早有「百科全書」的音譯詞「燕西果羅啤呢阿」,如「作者以中國周邊一些藩屬國的地理之學與中國相比較:『安南國亦有一定之記載書,凡海上所遊見之峽路,及各處報聞,皆留心載之於書。
  • 冰與火之歌——中國歷史下場最慘的才子
    說起這個名字,可能很多人比較陌生,但是他主持編纂的一部鴻篇巨帙,肯定就會恍然大悟,那就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百科全書——《永樂大典》。如果說紀曉嵐因為編纂《四庫全書》而留名青史的話,那麼解縉在出版業的地位恐怕絲毫不遜於紀曉嵐。
  • 楊牧之 |從《不列顛百科全書》到《中國大百科全書》
    本文作者楊牧之百科全書是知識的總匯,是扼要概述人類的知識和歷史,並著重反映現代科學文化成就的工具書。從世界範圍講,一般來說最早談到百科全書,號稱「百科全書之父」的是古希臘的亞裡斯多德。他生於公元前384年,逝世於公元前322年。為什麼稱他是「百科全書之父」呢?最基本的理由有兩條:第一,他最早概述了人類已有的知識。
  • 蘇州妙智庵裡走出的「黑衣宰相」,憑一己之力改變歷史!
    上朝時穿上朝服,退朝後換回僧衣。永樂二年,朱棣下旨姚廣孝以欽差身份前往蘇湖賑濟,衣錦還鄉時,將皇帝賞賜的金銀全部分發給自己的宗族鄉人。 編修中國歷史上最大、最早的百科全書 就這樣,無所不通的他還主持編撰了中國歷史上最大、最早的一部百科全書—
  • 《中國大百科全書》:「文化萬裡長城」
    擁有約7.5億網民的中國不走尋常路。中國計劃在2018年推出自己國家的網絡版大百科全書。這一平臺有可能成為一座堡壘,抵擋無甚價值的西式化信息潮流,與被視為「權威」的美國維基百科及其中國版百度百科一較高下。西方大百科全書可以不斷修訂,因為其內容是由缺乏必要技能的業餘人士志願來編譯和編寫。與此不同,中國本土的網絡版大百科全書則由精挑細選的學者來整合和編寫其知識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