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牧之 |從《不列顛百科全書》到《中國大百科全書》

2020-11-26 澎湃新聞

原創 楊牧之 中華讀書報

一、《不列顛百科全書》突然宣布停止紙版出版

對於使用百科全書的人,碰到要查的問題,恐怕首先想到的是《美國百科全書》《不列顛百科全書》(也稱《大英百科全書》《科裡爾百科全書》,也就是大家俗稱的百科全書ABC),當然還有《中國大百科全書》,因為中國人使用起來更方便。學術界對《不列顛百科全書》可能更是情有獨鍾、推崇備至。

前些年,發生了一件讓百科迷們大吃一驚的事。2012年3月13日,《不列顛百科全書》突然宣布馬上停止紙質版的出版。一時間議論紛紛。為什麼呢?出得好好的,最後一版第十五版,雖然已出版了三十多年,但還是頗受歡迎。第十五版編者們十分努力,先在1974年出了一版30卷的,10年後,1985年,又出了一版號稱「百科革命」的新十五版,增加兩卷,共32卷。這些都讓讀者感到編輯們興致正濃,幹勁正大,怎麼就不再出版了呢?葫蘆裡到底賣的什麼藥?一時間眾說紛紜。

不久,《不列顛百科全書》公司總裁發言了。他說:「這個決定對百科全書意義重大,不是為了我們輝煌的過去,而是為了我們充滿活力的現在和未來。」發言充滿豪氣,令人振奮。怎麼為了「現在和未來」,又怎麼樣「充滿活力」呢?他沒有具體說。

又過些天,爆出《不列顛百科全書》公司的財務內幕。《不列顛百科全書》由1990年一年賣出12萬套,到1996年這一數字下降到了4萬套,收入不到全公司收入的1%了。《紐約時報》的文章說:「上世紀50年代,書架上放一套《不列顛百科全書》,與車庫裡停輛旅行車或房間裡擺臺名牌黑白電視機一樣,既實用又能彰顯中產階級身份。買套《不列顛百科全書》作為『家居裝飾』已經頗有經濟壓力,很多家庭不得不為此分期付款,而最近一版1395美元的標價,讓它跟奢侈品一樣讓人難以負荷。」可見,告別紙質書,實在也是不得已之舉。

但他們確實已有所籌劃,有更著力創新的計劃。《不列顛百科全書》編輯部在官網上說:「更重要的是:這套百科全書將會繼續存在——更大、更全面,也是以更有活力的虛擬化形式存在。……實際上,我們已經開始了新的方式。」

「宣布並不只是一種結束,它更是新的開始。」

這可以說是形勢所迫,也可以說是與時俱進。

壓力變動力,然後產生創新之舉,產生讓讀者刮目相看的進步。

二、我對「百科全書」的認識

雖然我投入百科全書工作已有十餘年,但我對編纂百科全書,所知仍然甚少,認識仍然膚淺。過去我雖然做過幾十年的編輯,但我沒有做過百科全書的編輯。不過我和《中國大百科全書》還是緣分不淺。《中國大百科全書》(二版)在立項之前,我和百科社的有關同志到國務院秘書局去商量立項的事,這是第一次。二版進行中間,我和百科社領導到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那裡做「百科全書」二版的工作匯報,以得到指導和支持。二版完成的時候,在人民大會堂召開表彰大會(2009年8月),我雖然因為偶然的原因沒能與會,非常遺憾,但是我忝列總編委會副主任,邀請名單上也有我的名字,所以仍然感到很光榮。很巧的是,二版表彰會之後一個月(2009年9月),中宣部任命我作《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的總主編。我覺得從這時開始,我和大家一起接過了胡喬木同志、姜椿芳同志、梅益同志、周光召同志和徐惟誠同志的大旗,繼續他們的事業幹起來。到今天,近十年過去了,成績不多,但體會不少。

本文作者楊牧之

百科全書是知識的總匯,是扼要概述人類的知識和歷史,並著重反映現代科學文化成就的工具書。

從世界範圍講,一般來說最早談到百科全書,號稱「百科全書之父」的是古希臘的亞裡斯多德。他生於公元前384年,逝世於公元前322年。為什麼稱他是「百科全書之父」呢?最基本的理由有兩條:第一,他最早概述了人類已有的知識。他講學的講義,被公認為全面概述了當時已有的知識,是百科全書的萌芽。這些知識的總結,無疑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步。第二,他是最早搞學科分類的。把當時已有的人類知識分為邏輯學、理論哲學(含自然學、數學、神學)、應用哲學(含倫理學、政治學、家政學)、詩學四個部分,而知識的學科分類恰是編撰百科全書的基礎。

對我啟發最大、印象最深刻的是狄德羅和他的《法國百科全書》。狄德羅(1713-1784)被認為是「現代百科全書之父」。他的《法國百科全書》,從1751年到1772年,歷經20年完成,全名為《百科全書,或科學、藝術與手工藝分類字典》,成書時28卷,被公認為是現代百科全書的奠基之作。恩格斯曾給過高度評價,他說,「法國百科全書成為一切有教養的青年的信條,它的影響是如此巨大,給了法國革命黨人一面理論的旗幟」,這個評價實在是太高了。這樣評價一部百科全書,是我沒想到的。恩格斯為什麼這樣評價,因為歐洲正在進行著如火如荼的大革命,狄德羅把「百科全書」作為用來宣傳唯物主義,改變人們思想方法,同天主教會的神學桎梏,以及封建專制勢力作鬥爭的武器,在每個條目中闡述著他和他的同志們的政治信仰和理論。這就為法國大革命做了輿論準備,恩格斯因此有那樣熱情的評價。

狄德羅宣稱,他編輯《法國百科全書》的一個指導思想,即以解放思想為目的,以革新態度總結介紹現代知識,促進知識向現實生產力轉化。革新的態度,實際就是要符合時代精神,總結的目的就是引導科學的發展,核心是知識向現實生產力轉化。這個思想在當時(即便現在),應該說是很有價值的。

這是第一點,從百科全書的學術價值和政治意義上的認識。我們今天做《中國大百科全書》三版,它的核心政治意義和學術價值應該是弘揚五千年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宣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偉大成就,以國際和國內的科技文化發展啟迪民智。

第二點,百科全書的發展主要不是靠品種和數量,更重要的是適應新時代讀者的需要,這包括不斷地更新內容和改進編法。從事「百科全書」事業的人總是跟著時代的發展,在不斷地追求,不斷地完善,因此總是不斷地修訂。這是百科全書的又一特點。一個版次差不多是十年,也就是十年左右修訂一次,追求總結新的發展和進步。後來,《不列顛百科全書》覺得,十年修訂一次,有的知識在書付印時即已過時,所以又動腦筋,改為一年修訂十分之一。目的無非是要跟上時代的進步和科學的發展。

《不列顛百科全書》的修訂、總共15版的過程令人深思和讚嘆。根據有關文獻和可能見到的圖書,我作個比較,整個《不列顛百科全書》15版真是各具特色,各有千秋。

《不列顛百科全書》誕生於18世紀中葉(1768-1771)一個新時代到來之際。英國愛丁堡的書商和印刷工人懷著當時啟蒙之風的科學精神,決定編寫一套「百科全書」。1768年,由28歲的學者斯梅利以200英鎊的酬勞受聘任主編。經過三年努力,到1771年,三卷出齊,獲得成功,意外地賣了3000套。可以說,《不列顛百科全書》是英格蘭啟蒙運動的產物。

《不列顛百科全書》第一版

從此,開始了《不列顛百科全書》至今250年的歷程。

第二版(10卷8595頁)重點是修改第一版的差錯,在內容上加以擴充。

到第三版時(18卷1.6萬頁),才真正達到了「百科全書」的標準,奠定了《不列顛百科全書》以後的世界聲名的基礎。

這一至三版可以視作《不列顛百科全書》的初創期。

第九版(1875-1889),長達24卷,包括有1100名著名學者參加撰寫的學術文章,由於它的大條目和廣博的內容,被稱為「學者版」。這一版也成為百科全書界「大條目主義」的代表作。後來很多學者認為這一版是「百科全書」歷史上的頂峰,英國人甚至說,該書的權威性「僅次於上帝」。從此,《不列顛百科全書》有了世界的影響。

第十版(1902-1903),加上了地圖和目錄卷,使《不列顛百科全書》更為完整。這一版實際上是第九版的補充。

第十一版(1910-1911),人稱「經典版」。它保持了學術上的嚴謹性,同時大力提高可閱讀性,主編認為大條目是「工具書之累」,應按一定比例設置長短條目。使大小主題得到詳簡不同的處理,以適應不同讀者的需要。所以,這一版儘量減少文章長度,把第九版1.6萬個條目,拆分為4萬多個條目,很受讀者歡迎。

這一階段,從第九版到第十一版,應看作是《不列顛百科全書》的成長期。

這之間和之後,有兩件大事必須作個交代。一件是,1790年,《不列顛百科全書》以盜版形式進入美國,引起美國朝野普遍關注。美國國父喬治·華盛頓、財政部長亞歷山大·漢密爾頓、第三任總統託馬斯·傑弗遜都以擁有此書為幸。

第二件事,發生在1920年,由於一戰造成英國經濟的急劇衰退,原來《不列顛百科全書》版權持有者,將版權轉售給了美國的喜爾斯百貨商店。這樣,《不列顛百科全書》營運重心轉到了美國。1941年,喜爾斯百貨商店把全書出版權轉贈給芝加哥大學。

第十四版。美國人投入巨大人力、財力,邀集140個國家4000多位學者,於1929年完成第十四版(24卷)。由於內容豐富,《不列顛百科全書》由「國家地域性百科全書」躍升為「世界性百科全書」,確立了它在百科全書界的權威地位。

第十四版,總計重印41次,總共售出300萬套。這是兩個令出版人讚嘆的數字。這一版有這樣幾個特點:第一,確立了連續修訂製,由每十年修訂一次,改為每年修訂十分之一,保持材料的現代性和新鮮感。第二,突出大眾化,文章儘量瘦身,增加實用知識。但專題性大條目特色不變。第三,增加當代人物傳記,注意總結本時代人的思想。

1974年,第十五版問世,30卷。1985年增至32卷。號稱新十五版。第十五版的特點是什麼?為什麼11年後,又出一部新十五版?

《不列顛百科全書》第15版

為了提供大家參考,我把新舊兩個十五版變化情況概括如下:

第一,新版內容增加了2卷。

第二,新版「詳編」中大條目減少,但每條的字數或有增加。大條目、大主題更集成化、系統化,強調學術性。

第三,新版重心更向「簡編」傾斜。強調簡明。

從現在看,這第十四、十五版編者已經使出了全身解數,竭力推進《不列顛百科全書》的質量和編輯上的創新。

如何跟上不斷變化的時代,是他們的首選,為此《不列顛百科全書》做了很多努力。除了在編輯方面,在載體形式上也做了大膽突破。這些努力體現在:

為方便不斷修訂,不列顛百科全書公司在1989年就把第十五版的內容,製作成光碟版。開始了進行數字出版、電子出版的探索。

1994年,推出網絡版,是網絡上第一個百科全書。世界各地用戶都可以通過網絡查詢《不列顛百科全書》全文,成為數字出版的領航者。

不斷修訂,不斷出新。前後十五版,做出了許多努力和嘗試:

學術性、權威型,請各學科權威、專家主筆。

經典版,力求文章的權威。

簡明版、閱讀型:文章變短,不斷瘦身,以便於閱讀。

信息加快更新:由傳統的十年一次修訂,改為一年修訂十分之一。保持材料的現代性。

總之,從3卷本到32卷本,從長條文章到短條的增多,從保守的愛丁堡到前衛的芝加哥,從英國人的手裡轉到美國人手中,幾度易主,一直在求變,但是始終不變的是它在學術權威性和出版的嚴肅性上的堅持。

這時,外部形勢更加逼人。

1998年穀歌公司推出搜尋引擎。

2001年,維基百科創立,網絡的應用,改變了人們的查閱方式,把滑鼠和人拴在一起。

新的工具更加新穎方便,吸引使用者。市場的分割逼使《不列顛百科全書》尋找新的出路,這就出現了2012年3月13日的決策。

百科全書求新、求變是又一突出特點。

第三點,從事百科全書事業的人,都富有令人敬佩的追求和奉獻精神。

一部百科全書,一個版次就得十幾年,修訂來修訂去,一版一版,一代一代人幹下去,上百年二三百年,沒有點追求精神和奉獻精神是幹不起來,幹不下去的。

許多了不起的學者,為了將自己的研究貢獻給世界,貢獻給讀者,都積極參加到百科全書的條目撰寫中去。牛痘接種法創始人詹納寫了「牛痘」條目,「人口」條目是世界聞名的經濟學家馬爾薩斯寫的,「進化論」條目是《天演論》作者赫胥黎寫的,「心理分析」條目是精神分析奠基人弗洛伊德寫的,「列寧」條目是被史達林批判的託洛茨基寫的,「古典政治經濟學」條目是大衛·李嘉圖寫的,甚至「批量生產」條目也是請汽車大王福特寫的,還有愛因斯坦、居裡夫人、羅素、蕭伯納等一大批世界著名的偉大學者和一百多位諾貝爾獎得主撰寫條目,真是陣容豪華。他們為撰寫一個條目字斟句酌,幾千字的文章卻凝聚了他們一生研究的成果。

三、《中國大百科全書》一、二版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在《中國大百科全書》成書前,我國還沒有現代意義上的百科全書。我們很推崇《不列顛百科全書》。但正是新版的《不列顛百科全書》介紹中國百科全書時明確說明:中國明代的《永樂大典》是「古代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書」。(見《不列顛百科全書》國際中文版第6卷)這部《永樂大典》,編纂時間是1401-1407年(明成祖永樂年間),總計6年。參加編纂人數達2169人。總計22877卷,目錄60卷,分裝11095冊,總字數三億七千萬,現僅存810卷。同時《不列顛百科全書》還列舉了我國三國曹魏的《皇覽》、隋唐之際的《北堂書鈔》、唐代的《藝文類聚》、宋代的《太平御覽》、清代的《古今圖書集成》等27種書。

這27種書,其實都是我們今天所說的「類書」。一般來說「類書是資料性工具書」,「是準百科性質的書籍」,還談不上是真正意義上的百科全書。

中國近現代歷史上無數有志之士為編撰真正意義上的百科全書,前赴後繼,終於成就了百年大業。據孫關龍先生介紹(見《百科全書的歷史》,載於《中國編輯》2003年增刊號),近代百科全書傳入中國,是19世紀60年代。當時,由多位學者介紹、引入、翻譯若干學科、若干條目。1908年,四川學者楊紫極,利用他精通法文的特長,到1922年,14年間翻譯了二百多萬字的狄德羅《法國百科全書》。1924年,上海商務印書館成立了由王雲五為主任的「百科全書委員會」,打算在翻譯《不列顛百科全書》的基礎上編輯中國的百科全書,因為工程浩大,只過了一年便停止了。

新中國成立後,胡愈之先生曾倡議編輯出版「中國百科全書」,並列入國家審核通過的《科學發展十二年規劃》中,可惜後來不了了之。

1978年,改革開放的春風越刮越大。啟蒙人們思想解放的「真理標準的討論」,給思想文化界帶來巨大變化。當時,原中央編譯局副局長姜椿芳同志提出了編撰「中國大百科全書」的倡議,並得到中央批准,於是中國百科全書事業,開始了新的一章。

《中國大百科全書》的作者同樣具有忘我的投入和奉獻精神。

《中國大百科全書》的倡導人姜椿芳先生,大家稱他為中國現代百科全書之父,他的事跡也正體現著這樣一種追求理想和無私奉獻的精神。姜椿芳先生從1968年9月16日入獄,到1975年4月19日解除監禁,總計2407天,差不多七年的時間。出獄那天,編譯局的領導去看望他,見面之後,姜老不談身體,不談家庭,卻立即建議編纂出版中國大型工具書——百科全書。他在平生最後一篇沒有寫完的文章中說:

1975年4月19日,我出獄的那天,中央編譯局的負責人王惠德、葉直新、張仲實同志來看我。我談起在獄中的設想:編譯局已經譯出《馬恩全集》《列寧全集》《史達林全集》,是否可以用現有的編譯力量,配備一些有專業知識的編輯,編輯中國還缺少的大型工具書——百科全書。(見黃鴻森《百科全書編纂思考》248頁)

這是何等的胸懷,何等的氣概!胡喬木同志稱讚姜椿芳先生對百科事業充滿了「殉道式的熱情」(胡喬木致李榮、朱德熙信1984年5月13日)。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一版從起步到出版長達15年,多數卷的編寫時間就長達五六年,有些卷用時更長,如《中國文學》8年,《生物學》《現代醫學》10年,《中國歷史》12年。參加編寫工作的前後計有20672人,中科院400多位學部委員中有336位參加編撰工作,佔84% 。許多年邁的學者為撰稿審稿、查核資料,常常夜以繼日,艱苦備嘗,眾多事跡,感人至深。

經濟學家許滌新、考古學家夏鼐、歷史學家侯外廬、文學家周揚、冶金學家孫德和、物理學家王竹溪、天文學家戴文賽、政治學家陳體強等,都是在住院期間仍繼續領導有關卷的編撰工作。法學家錢端升等老專家都親自到北京圖書館查核資料。建築學家童寯臨終前仍在寫「江南園林」條目。我國飛彈之父錢學森先生在百忙中幫助編輯部探討編輯方針和讀者對象。

《中國大百科全書》正是在中國改革春風的鼓舞下,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下,由這些百科事業的偉大追求者完成的。

在編輯《百科學術文庫》時,我幾乎看了黃鴻森先生《百科全書編纂縱橫》中的每一篇文章,真是感到一版的編輯了不起。對這些偉大的學者我是心悅誠服,五體投地。他們既十分認真,不清楚就核查,又學問淵博,常能發現問題。黃先生說:「誰也不能什麼都懂。」這話對條目的作者來說,「智者千慮,難免有失」需要編輯幫忙;對編輯來說,踏下心來,勤能補拙,多動腦思考,多動手查閱。

舉幾個他們加工的例子:

1.時間的錯位最容易發生,關鍵時間應動手核查:

原稿:1894年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論述了生產和消費排洩物的利用及對環境的汙染。

1896年恩格斯提出協調發展和環境關係的思想。

審議:馬克思逝世於1883年,恩格斯逝世於1895年,他們不可能在長眠地下之後還「論述」「提出」什麼觀點。

2.一群人名排在一起,必須個個審核,不能一晃而過、魚目混珠,要一個個考據一下。

原稿:清華大學條。該校培育了大批學者,「例如竺可楨、高士其、姜立夫……」

審議:經核查,竺可楨1910年赴美留學,姜立夫1911年赴美留學。而清華學堂是1911年4月成立的,可見說他們受清華「培育」一事,竺先生絕無可能,姜先生也不大可能。

3.神話故事與現實情況不能套在一起,否則會十分可笑:有一條目初稿時寫道:

原稿:傳說周穆王乘駿西徵、帶著大規模舞隊,在瑤池會見了西王母……行程遠到新疆以西的中亞西亞。

審議:這段話出自《穆天子傳》,《四庫全書總目》說此書內容「恍惚無徵」,今天我們說多有神話色彩。西王母是神話人物,前面說「瑤池會見」了西王母,大家都知道是神話故事,後面又寫出真實地名在「新疆以西的中亞西亞」,就有點可笑了,好事之人沒準去那裡找尋。

4.多卷本,不一致。一個條目,在多卷出現,如人名,因為是不同人撰寫的容易造成不同,這就需統稿者注意統一。

原稿:如印度古代佛教學者、詩人、劇作家馬鳴:

宗教卷:約於2世紀時出生。

哲學卷:約公元前50-100年生。

戲劇卷:約生於1.2世紀。

外國文學卷:生卒年大約公元初期。

審議:四種說法,都是模糊法,出在同一套書中,不妥,一應注意考據,二編者應設法統一。

黃先生所舉失誤的例子說明,一是看出一版同志編輯加工時是十分認真的,精益求精。二是專家學者也可能有疏漏,不要迷信權威。三是做好審稿工作十分不易,確實要慎之又慎,得加強學習,儲備知識。

從這些事例也可以看出,中國第一部「百科全書」的成功,絕非偶然,是一大批知識分子,一支隊伍,千錘百鍊、鞠躬盡瘁的結果;那種奮鬥精神,那種求實和精益求精的精神,那種為中華民族編纂出第一部高質量百科全書的「殉道式的熱情」,永遠是我們的寶貴財富和行動的榜樣,也是我們做好《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的動力和支撐!

四、《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的追求與探索

2017年,我們與中國科學院的專家、學者、院領導召開三版工作研討會。白春禮院長做了動員講話,向中科院承擔的36個學科卷提出要求。我介紹了各學科的進展情況和目前存在的問題。會後,科學院的「科學網」披露了會議情況和三版工作進展。這是2013年開展工作以來,第一次向外界披露三版工作情況,立即引起海內外媒體的廣泛關注。國內的《光明日報》《中國新聞出版報》《中華讀書報》《環球時報》《參考消息》和香港的《南華早報》,國外的美聯社、新加坡的《聯合早報》《紐西蘭先驅報》、英國的BBC等紛紛發表消息和評論,可見世界對中國編制新一版《中國大百科全書》的特別關注和期待。完全說明了黨和國家關於編撰新一版百科全書決策的正確和及時。

我們是後來者。後來者要趕上去,要有新的進步,要做出更大的努力,靠什麼?只能靠質量,靠準確和權威。權威性體現在什麼地方?國際百科全書對「權威性」的評價,有若干要點。一般都認為,權威性的標準是出版者、編輯部(總編輯、學科編輯)、編委會,撰稿人、審稿人的學術聲望和資格。

編撰者名單是最直接最容易判定的標誌。

全面,指內容覆蓋度,是否存在重要的遺漏。

另外,國際上對於百科全書的質量有個評判的機制,它以百科全書被圖書館、評論刊物、專家、重要報刊引用的次數,圖書要目、工具書收錄的數據作為比較的標準。這個標準最高分是15分,現在《不列顛百科全書》《康普頓百科全書》《美國百科全書》都得到了最高的15分,很不容易。我們必須趕上去,大膽探索,要形成我們自己的質量品牌。亦步亦趨,沒有創新和突破不行。

毛澤東同志早年和王任重同志談話時說:不如馬克思不是馬克思主義,等於馬克思不是馬克思主義,只有超過馬克思才是馬克思主義。這就是講的繼承與創新的關係,變化、發展、創新是馬克思主義的靈魂,只有創新才能超越。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現在已經形成了編撰的整體設計,並逐漸完善著施工的思路,還要請大家出謀劃策,不斷創新和提高。

其一,關於網絡版。

從內容上說,要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和風格,重視對中國各民族的歷史文化遺產、科學技術成就和各方面情況的介紹。特別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指導下產生的偉大成就,體現出的中國人民戰勝困難,爭取富強幸福的精神。我想,這一點是廣大讀者尤其是國外讀者最為關心的,也是國外百科全書薄弱的地方。

從運作方面看,網絡版進行多媒體配置,運用文本、圖片、音頻、視頻和交互產品,體現科學性、知識性、文獻性、藝術性、趣味性,努力運用現代科技生動活潑地展示人類創造的科學知識。

網絡版分為專業版、專題版、大眾版三個板塊。

專業板塊是網絡版的核心、主體。類似專業板塊的條目,一版是7萬條,二版是6萬條,三版將有30萬條,規模大幾倍。它的框架以科學分類為基礎,既要有穩定性,又要具有時代性、開放性。專業板塊按學科分工編撰。其中人文科學、社會科學內容的比重略大於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科學,經加工、整合為一體,以大學及大學以上文化程度的非本專業讀者為對象。介紹知識既要堅持學術性、準確性,又要深入淺出,具有可讀性。

專題板塊以各種特定課題為中心,以多作者、多視角、多條目匯集的形式編撰。這種專題匯集,可以方便讀者閱讀、深入探討,對專題研究者也會有裨益。

大眾板塊以滿足人們對現實的經濟、政治、文化、教育、醫藥、文藝、體育現象及日常生活知識的關注為重點,注意雅俗共賞。該板塊採用「開放集稿、封閉發布」的運作方式,以中等以上文化程度的讀者為對象。

要強調的是,我們的網絡版是《中國大百科全書》的網絡版。《中國大百科全書》是高端工具書,主要是給大學及大學以上讀者使用的,它的著重點在準確和權威。《中國大百科全書》的網絡版照顧到使用網絡讀者面的擴大,它的讀者對象是高中和高中以上的讀者。所以除了專業板塊,還設計了專題板塊和大眾板塊。

其二,關於紙版。

中國有中國的特點,有讀書、用書的習慣,一些讀書人特別是年長的學者,目前運用網絡有許多不便,圖書館、學校、研究單位還需要紙版。紙版的條目如何選定?考慮到我們已有網絡版,紙版的條目可以大大精簡,但是,精簡後的條目應該包括這個學科的骨幹條目,這些條目能夠形成學科較為完整的框架和體系。條目的撰寫要強調學術性。

從讀者對象來說,網絡版面向高中和高中以上文化水平的讀者,紙版主要面向大學和大學以上的讀者。

考慮到網絡版的方便和靈活,新紙版的讀者不會像只有紙版時那麼多,所以,我們將採取按需印刷的辦法,做到根據需要,適時供貨。

新的紙版還有如下特點:

「紙網互動」。現在國家給我們提供了條件,網絡版紙版都要做,這在國際上目前只有我們一家。我們先做網絡版,在網絡版的基礎上,再做紙版。紙版與網絡版先後成型,這就給兩個版本的結合或互動創造了條件。

因為網絡上的東西肯定更豐富、更多彩,不但有文字還有圖像,有聲音、動漫,是多媒體的。紙版上的東西是從網絡版幾十萬個條目中篩選出來的,更精粹。但是為了擴充紙版的內容,增強它的表現力,在重要的條目下面會增加二維碼連結。比如「郭沫若」一條,不可能寫得很長,後面加二維碼,郭沫若科學方面的文章、郭沫若的詩歌、小說、戲劇作品等,只要是我們的網絡版上有的,用二維碼都能連結起來,這就形成紙網結合和互動,大大豐富了紙版的內容。

另外,我們在設計紙版如何分卷的時候,根據讀者的意見,我們計劃分兩步走。第一步,先按學科分卷出版;第二步要採用「大類集成」的辦法來分卷,把相關相近的學科結合在一起,成為一個「學科群」。用「大類綜合」的辦法來編纂,在一個大門類中,儘量減少、避免重複。比如,你是學歷史的,中國學者一般文史哲不分家,那麼你需要看中國歷史、世界歷史、中國文學、外國文學、中國哲學、外國哲學,如果把文史哲綜合在一起,成為一個學科群,一大卷,使用起來就會很方便,購買起來也會比較便宜。又比如,地球科學學科群包括地球科學、地理學、大氣科學、海洋科學、地球物理學、地質學、生態學、環境科學、中國地理、世界地理等,彙編成為一個學科群,研究地理的人,一卷在手,左右逢源。一個跨學科的人物可以集中一起來寫,不必分散在不同學科的各卷中去。當然,做起來有難度,但會給讀者帶來很大的方便,就值得一試。

我們還想在每個學科前面設一個「超長條目」,就是概觀條。這個超長條目由該卷主編撰寫,可以是一兩萬字、兩三萬字或更長。這個超長條目,要介紹這一學科發展的歷史、研究的現狀,了解學科的發展規律,進而展望學科未來的發展趨勢。其實,超長條目等於是把這個學科的從前、現在和未來做了一個總結概括,所以叫概觀條,也是一部學術簡史。所有的(103個學科)超長條目,彙編在一起,將是一部了不起的學術巨著。我還想到,全書編輯得差不多時,能否出一卷《名家條目選》,可以閱讀,可以欣賞,可以留作紀念。

另外,在工作中,我們必須有思想認識和準備。那就是我們的工作由於經驗和條件限制,會有考慮不周、設計不善、施工緩慢等問題,但我們仍然,或者說,一定要堅定信念,要有信心。各種百科全書,甚至很偉大的百科全書,在前進中也都是有不足甚至缺欠之處的,所以他們才會一版一版地修訂。他們的教訓也是我們的財富,是可以借鑑以助我們工作的完善的。

比如,《不列顛百科全書》第一版的時候較為保守,沒有收錄「人物」條目;第二版的時候正逢美國獨立戰爭,但它也沒有什麼反映;到第三版時,竟然給路易三世寫了敬獻題詞,說《法國百科全書》宣傳無政府主義,誘使人們造反,而我們這部書就要抑制這種思想。我們相信,陛下對我們這樣做一定會非常滿意。這樣的獻詞遭到了學術界、百科全書界的嘲笑。

《法國百科全書》得到恩格斯那樣高度的讚揚,但是中間也有不少問題,有許多條目充滿了冗長的辯論,不像辭書條目。我想這也有它的道理,為什麼條目中會有辯論之詞呢?就像恩格斯說的,它給了法國革命一面理論的旗幟。但他們的批評沒有局限於宗教信仰問題,他們把批評擴大到他們所遇到的每一個科學傳統或政治措施。狄德羅們把百科全書當作向封建勢力鬥爭的武器。這是當時法國革命的需要,是時代的需要,我們不能簡單苛求。但從百科全書角度講,他們把一些條目作為論戰的武器,百科全書已經不是單純的檢索類的工具書了。這就和今天百科全書的條目書寫原則和宗旨不很相符。所以,從一部百科全書角度來要求,它也是有不足的。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一版作出了傑出的貢獻,是偉大時代的產物,結束了中國沒有現代百科全書的歷史,是開創性的。我們翻翻檔案,全世界有五十幾個國家都有百科全書,甚至連墨西哥這樣的小國也有百科全書。自從有了《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一版之後,中國就結束了沒有現代意義上的百科全書的歷史。這個貢獻我們應該給予高度的評價。可是當時,它也確有不盡如人意之處。一版第二任總編輯梅益同志一再鼓勵我們說,一定要不斷總結經驗,努力推陳出新。

我舉上述的幾個例子,目的就是激勵我們在前人的基礎上,如何搞得更好。我們今天條件更好,有黨和國家的大力支持,我們一定要堅定信念,要有信心。一部偉大的作品是時代的呼喚,是時代的產物,有時代的光榮也有時代的局限,都需要我們具體分析,不斷地改進、充實和完善。

從《不列顛百科全書》誕生之日起,到2012年紙版停印,總計241年。241年風雲變幻,《不列顛百科全書》從最初適應時代的需要,三個人策劃,一個人的努力編纂,終於問世。而一版二版三版,直到第十五版,不斷改革,不斷調整,達到高峰。那種文化上的自信,值得我們學習。

《不列顛百科全書》250周年紀念版

《不列顛百科全書》編輯部在官網上說:「宣布並不是一種結束,它更是新的開始。」這是悲壯的,也是不甘心的,更標誌著啟動一個新徵程的決心。

《中國大百科全書》半路追趕,《不列顛百科全書》的創業歷程讓我們受益良多。我們有各方面的支持,我們佔據了天時地利,是幸運的;但創新和超越卻不是一句話、一個決議就能做到的,必須講究科學,敬畏規律,尊重專家,質量第一,摒棄私心,齊心合力,這才能無愧於一、二版艱苦創業的前輩,無愧於廣大讀者的期望,無愧於時代。

(作者為《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總主編、原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

本文為中華讀書報原創作品,如需轉載請留言。歡迎轉發到您的朋友圈。

歡迎訂閱《中華讀書報》

書業的風向標

學者作家的交流平臺

教師學生的課外園地

編輯的案頭參考

書店圖書館的採購嚮導

讀書人的精神家園

郵發代號:1-201

國內統一刊號:CN11-0160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楊牧之 | 從《不列顛百科全書》到《中國大百科全書》》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二十年
    《中國大百科全書》在闡述各種知識的過程中力求作到這一點。《中國大百科全書》的編纂,既關注基礎,又偏重前沿;既兼顧過去,又重視現代;既側重中國,又涵蓋世界,其覆蓋面包括哲學、社會科學、文學藝術、文化教育、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等66個學科和知識門類。
  •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這部書裡,你想知道的知識都有
    夏鼐逝世後,人們發現,他的床頭、桌上堆滿了編纂大百科全書的相關資料; 和夏鼐一樣,身患絕症的天文學家戴文賽臨終前還在審定大百科全書的稿件; 國際法專家陳體強在病榻上逐字逐句修改完幾十萬字的國際法條目後辭別人世;建築學家童雋在寫作《江南園林》條目時,在辦公桌旁闔然長逝,留下了那段永遠也寫不完的字句「揚州以蒔花聞名遠近,清初……」在《中國大百科全書》編纂過程中,從總編輯委員會主任胡喬木、中國現代百科全書事業奠基人姜椿芳到華羅庚
  • 百科全書
    據《大不列顛百科全書》介紹,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書是《永樂大典》。全書目錄60卷,正文22877卷,裝成11095冊,約3.7億字,這一古代文化寶庫匯集了古今圖書七八千種,是中國的百科全書式的文獻集。《中國大百科全書·新聞出版》卷定義為:「概要介紹人類一切門類知識或某一門類知識的工具書。供查檢所需知識和事實資料之用。但也具有擴大讀者知識視野、幫助系統求知的作用。
  • 《中國大百科全書》將觸網
    關鍵詞:中國大百科全書;網絡版;百科;百科網站;標杆 作者簡介:   網絡時代到來之前,人們查閱陌生名詞的主要方式之一,便是查閱卷帙浩繁的百科全書。如今,打開瀏覽器,搜尋引擎裡收錄了眾多百科網站。
  • 《中國大百科全書》:「文化萬裡長城」
    在不到一代人的時間裡,我們已將網際網路奉為無所不知的終極智庫,而人們的傳統研究與獨立思考能力則退化到了石器時代。我們處處依賴網際網路,而在地球村的各個角落,人們無時無刻不在爭取思想的自由。擁有約7.5億網民的中國不走尋常路。中國計劃在2018年推出自己國家的網絡版大百科全書。
  • 《中國大百科全書》網絡版亦將「有如蒼穹」
    百科全書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文化的重要標杆。2011年11月,由國務院立項,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承擔的《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編纂工作正式啟動。與前兩版不同的是,為了應對數字時代的挑戰,第三版《中國大百科全書》將同時編輯網絡版和紙質版,網絡版將先於紙質版面世,紙質版擬待各學科捲成熟完善後,再正式出版。
  • 學術淵藪知識寶庫 《中國大百科全書》是如何誕生的
    中國百科的前世今生  百科全書集中了各學科、各領域、各時代的優秀成果,被譽為「沒有圍牆的大學」「人類知識的寶庫」「一切才智之士的知識背景」,反映一個國家的文化面貌與文化實力。編纂自己國家的現代大型綜合性百科全書,是中國知識分子的百年夢想。
  •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為一套書而成立 與改革開放同行
    「為一套書而成立的出版社」  「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社長劉國輝感慨道。  20世紀70年代,改革開放之初,著名翻譯家姜椿芳奔走呼籲,希望編輯一部屬於中國自己的現代百科全書,以填補中國缺少百科全書這類大型工具書的空白。
  • 《中國大百科全書》管理科學與工程卷編纂啟動
    原標題:《中國大百科全書》管理科學與工程卷編纂啟動近日,《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管理科學與工程卷編纂工作在合肥工業大學啟動,這也是《中國大百科全書》首次將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單獨成卷。中國工程院院士、合肥工業大學教授楊善林擔任該卷主編。
  • 你知道《中國大百科全書》這座知識寶庫是如何誕生的嗎?
    中國百科的前世今生百科全書集中了各學科、各領域、各時代的優秀成果,被譽為「沒有圍牆的大學」「人類知識的寶庫」「一切才智之士的知識背景」,反映一個國家的文化面貌與文化實力。編纂自己國家的現代大型綜合性百科全書,是中國知識分子的百年夢想。
  • 中國將推新版在線百科全書超越維基
    【觀察者網綜合報導】1993年時,新中國第一部百科全書——《中國大百科全書》歷經15年代編纂後出版。現在,為適應網際網路帶來的新挑戰,《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將會採用在線百科的形式於明年上線,與維基百科「正面交鋒」,意圖尋求超越維基百科,以引導公眾和社會輿論。
  • 水利部全面啟動《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水利學科編纂工作
    近日,水利部在京召開《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水利學科編委會第一次會議,全面啟動《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水利學科編纂工作。水利部部長、《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水利學科編委會主任陳雷主持會議並講話。
  • 《中國大百科全書》將觸網 2萬多專業人士確保準確
    明年起,這些網站裡將增加一個權威選擇——《中國大百科全書》第3版將會採用在線百科的形式。   2萬多專業人士確保準確權威   2011年11月5日,國務院辦公廳同意編纂出版《中國大百科全書》第3版,建立數位化編纂平臺,編纂發布和出版網絡版、紙質版。
  •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3版將採用在線百科形式—新聞—科學網
    明年起,這些網站裡將增加一個權威選擇——《中國大百科全書》第3版將會採用在線百科的形式。 2萬多專業人士確保準確權威 2011年11月5日,國務院辦公廳同意編纂出版《中國大百科全書》第3版,建立數位化編纂平臺,編纂發布和出版網絡版、紙質版。
  •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外延」「內護」結合,走向世界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兒童百科全書》。   40年前,為了編輯一部屬於中國自己的百科全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以下簡稱百科社)成立。以原創兒童百科全書為例,編撰理念從過去的「專門為中國孩子編百科」轉變為「力求編撰具有國際化視野的兒童百科全書」。在這一理念的指引下,以新版《中國兒童百科全書》為代表的兒童百科類圖書,內容、形式表達更加國際化,2016年至今已輸出至8個國家和地區,總計輸出60多個品種。   截至目前,百科社累計輸出出版物已達500多種,正用自己的力量傳播中國優秀文化。
  • 第一部綜合性百科全書(新中國的「第一」·文化篇)
    《中國大百科全書》負責人在研究工作。 資料圖片鴻篇巨製《中國大百科全書》。 資料圖片1993年8月,74卷《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一版)全部出齊,覆蓋社會科學、文學藝術、自然科學、工程技術等66個學科,共收77859個條目,約12568萬字。
  •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海洋卷編纂工作啟動
    在編撰工作啟動儀式上,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社長、《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執行副總主編龔莉介紹了《中國大百科全書》及第三版的總體設計理念。《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海洋卷主編管華詩院士簡述了《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編纂的時代背景和重要意義,重點強調了框架設計方案和編纂要求。
  • 百科精神 薪火相傳(中國出版掌門人)
    大約是上世紀80年代,她剛大學畢業,分配到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做編輯不久,青春年少,意氣風發,笑眯眯地聽人說話,透著文雅和清純。轉眼30年過去,如今龔莉已成為大百科社社長,成為百科全書學的專家,知性、成熟、幹練。   龔莉是78級大學生,畢業於四川大學經濟學系。後又考取中國人民大學研究生,獲經濟學博士學位。她為能參與《中國大百科全書》的編纂而自豪。
  • 向昊受邀中國大百科全書,與簫然姐姐開講「兒童故事」
    2月22日,由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推出,簫然姐姐主持,演員向昊共同參與的面向兒童的有聲讀物《DK兒童藝術百科全書》第11期正式上線。據悉,《DK兒童藝術百科全書》旨在通過「講故事」這種生動有趣的形式,向孩子們普及有關生活、歷史、文化等各方面的知識。
  • 《中國大百科全書》資料庫問世
    《中國大百科全書》資料庫問世 發表時間:2011-05-20   來源:中國文化報   5月18日,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和北京國圖書刊服務有限責任公司在北京聯合發布了《中國大百科全書》資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