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全書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文化的重要標杆。2011年11月,由國務院立項,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承擔的《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編纂工作正式啟動。與前兩版不同的是,為了應對數字時代的挑戰,第三版《中國大百科全書》將同時編輯網絡版和紙質版,網絡版將先於紙質版面世,紙質版擬待各學科捲成熟完善後,再正式出版。由純紙版向網紙互補形態的編纂出版轉變,標誌著《中國大百科全書》迎來重大歷史轉折。
「有如蒼穹」,著名學者李約瑟曾經如此評價《中國大百科全書》的學術高度。《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總主編楊牧之表示:「我們相信,新的一版《中國大百科全書》必將『有如蒼穹』,屹立於世界百科全書之林。」
網絡版內容建設全面啟動
三版項目自啟動以來,在數位化編纂平臺方面第一期工程開發設計已經完成初步驗收工作,正式進入試用階段;網絡版內容建設方面全部103個執行學科都已啟動,同時還開展了全國研究機構、高校等各專業的專家總動員。目前,已組織2萬多名專家學者參與編纂工作,各學科回稿數近10萬條。
據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社長、《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執行副總主編劉國輝介紹,《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網絡版設立了專業、專題與大眾3個板塊。專業板塊主要包括首期的30萬條條目,以專業知識結構的系統呈現為主。其中,專題板塊注重單一問題的深入研究和探討;而大眾板塊收錄的是讀者感興趣的內容,形式將更活潑。
據介紹,網絡版的學科體系參考了《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一版和第二版的分卷設置,學科數量由前兩版的66個增至103個,囊括了傳統學科與新型學科兩大類,某些重要學科的條目也會增加。
更令人欣喜的是,2018年《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有可能採用在線百科的形式登上網際網路。屆時,《中國大百科全書》將收錄超過10萬條內容,逐步達到首期目標的30萬條,其規模將是《大英百科全書》在線版的兩倍。
網絡版建設是一個動態過程
狄德羅曾說:百科全書是改變人們思想方法的「詞典」,是一部以解放思想為目的的巨著。他要求用革新態度介紹現代知識,促進知識向現實生產力轉化。那麼,《中國大百科全書》網絡版在多大程度上體現了狄德羅這一思想的精髓呢?
關於網絡版大家都動了很多腦筋。 一是要有中國特色和中國風格,有關中國的內容佔比較大。二是多媒體配置,運用文本、圖片、音頻、視頻以及通過二維碼把網絡版與紙版連結,體現科學性、知識性、文獻性和藝術性。三是板塊設置,共分為專業板塊、專題板塊和大眾板塊。四是以中小條目為主,但103個學科均設計了長條和特長條目,介紹該學科的歷史、現狀,了解學科的發展規律,進而展望學科未來的發展趨勢。
劉國輝認為,新的時代,要求我們具有新的觀念、新的技術、新的本領。如何實踐精準的新定位,在擁抱網際網路技術的同時實現資源利用的最大化和最優化,是百科全書數位化轉型中所面臨的核心問題。中國大百科全書的目標就是建設成為國家大型公共知識服務平臺,這個平臺意味著共建、共享、共贏、開放,大規模、大範圍地融合資源。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局數字出版司副司長馮宏聲則在「網際網路環境下百科全書的建設」論壇上說,從傳統百科全書到百科在線的運用應體現四個融合:一是內容與技術的融合,利用知識關聯性進行關鍵詞檢索;二是產品形態與用戶需求的融合,將資源模塊化、產品多維化、體驗定製化,對知識進行分類、標引、重組,針對用戶的不同需求進行匹配,注重對內容的再編輯、產品界面的再設計、服務模式的再創造;三是傳統運營與網際網路運營的融合,形成線上線下同步、互補與互動的布局,讓用戶和作者參與,拓展收費模式;四是企業戰略與國家戰略的融合,包括與國家知識服務中心合作,與政府部門、行業機構以及外部企業合作。
作為《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一線的工作者,三版綜合辦公室主任張若楷認為,網絡版的建設要緊貼一個「活」字做文章,首先它不是傳統圖書的數字版,詞條在網絡上的呈現也不是「死」的,每個詞條應是「活的」,是可以增進閱讀和學習體驗的全新數字模式。其次,在工作方式上要與時俱進。網絡百科需要及時更新和應對熱點問題,這就需要作者不單單是寫一個詞條,他還要關注他寫的詞條有沒有新的變化,他研究的學科有沒有新的詞條出現,這都需要我們跟作者間建立更深入的聯繫。最後,一定要明確,數字出版流程,不是傳統出版流程的數位化,是對出版流程進行根本性的流程再造,要確保內容從生產到分銷都以數位化的方式處理。
「科技發展得很快,我們將不斷修改完善。」劉國輝表示,第三版的編纂工作無論是從內容還是形式上,都會順應時代發展態勢,堅持知識體系的不斷調整,正確反映最前沿的研究成果。
網絡版仍將有如蒼穹
劉國輝認為,要站在歷史的高度來看待《中國大百科全書》網絡版的出版。「百科全書由紙質版向網絡版、由線下到線上的華麗轉身是其自身發展的歷史需要,也是出版業數位化轉型和編纂流程再造的大勢所趨。而且從世界範圍看,網絡版百科全書也漸成潮流。2001年,知名在線百科網站「維基百科」創立;2012年,《大英百科全書》紙質版停印,全面轉入網絡化。
網絡改變了信息查閱的方式,但對時效性要求很高。對於以「十年磨一劍」著稱的百科全書來說,在發布網絡版時,平臺建設、內容選擇、編輯加工等方面的困難也大為增加。楊牧之也坦承,科研任務重導致有些作者回稿時間長、企業面臨生存壓力、編輯人員水平參差不齊等問題也一直存在。儘管如此,他對網絡版的建設依然有足夠的信心「國家一直高度重視,提供項目資金,所有的專家都十分願意參與和付出」。
「百科精神」是編好《中國大百科全書》網絡版的法寶。《人民日報》曾將其歸納為「執著的愛國主義精神、高尚的集體主義精神、主動開拓的創業精神、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無私的奉獻精神」。「在這種精神的指引下,我們有信心做好國家的基礎工程建設。」劉國輝說。
來源: 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責任編輯:虞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