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0日下午,《中國大百科全書·長江卷》編寫工作會在武漢大學歷史學院舉行,武漢大學人文社科資深教授、長江文明考古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馮天瑜,湖北省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劉玉堂,長江科學院原副院長陳進,大百科全書出版社武漢分社總編等20多位專家出席了會議,會議由長江文明考古研究院院長劉禮堂主持。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已通過國務院重大立項,是重大基礎文化工程。為適應當前數位化的發展需求,此次出版與以往有三點不同:一是網絡版和紙質版共存,且網絡版先行;二是要將新版《中國大百科全書》打造成一個公共知識服務平臺,免費向公眾提供網絡版,以便公眾利用;三是除編寫有關長江各專業板塊的詞條外,還將構建長江的知識體系。
隨後,《中國大百科全書·長江卷》三位分卷主編,長江科學院原副院長陳進、武漢大學歷史學院副院長楊國安、武漢大學傳統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餘來明,分別介紹了自然長江、社會長江、人文長江等主題的編寫設想。此外,湖北省社科院原副院長劉玉堂、長江文化研究院院長劉鋒、武漢大學歷史學院副院長餘西雲、武漢大學傳統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楊華、華中師範大學教授姚偉鈞等分別對《中國大百科全書·長江卷》的具體編寫細節問題進行了補充闡述。武漢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兼學術服務處處長陶軍也就《中國大百科全書·長江卷》的編寫工作提出了指導性意見。
最後,武漢大學人文社科資深教授馮天瑜作總結髮言。他指出,《中國大百科全書·長江卷》的寫作整體風格應莊重、嚴謹、簡練、準確,應充分參考前期的研究成果,汲取、吸收再創新。同時編寫者不僅要完成編寫任務,也應藉此進一步提高個人學術水平。參與編纂工作是一項艱巨的任務,但同樣是榮譽和責任。(胡藝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