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大英百科全書》是當今世界上最權威最有名的百科全書,可中國有一本書卻比《大英百科全書》還要大,出版時間也更早,在《大英百科全書》中稱它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這本書就是在明成祖時期修纂的《永樂大典》。
永樂元年,明成祖朱棣登基之後,他下令讓所有的翰林學士一起編修一部類書,修這部類書幹什麼呢?朱棣是這麼回答的:」天下古今事物類聚之,而統之以韻,庶幾考察之便,如探囊取物爾「原來朱棣覺得史料太雜,為了方便查找,就讓人編修了這麼一部類書。
朱棣提出要求後,解縉就自告奮勇接下了這麼一個重任,他僅僅花了一年就撰寫完了這本書,並取名《文獻大成》,可是朱棣看完了之後極其不滿意,認為內容實在太簡略了,於是就下令讓太子少保姚廣孝等人和解縉一起修纂,還動員了三千多人參加編校,最終花費了五年的時間,在永樂六年全書告成。
這部書一共22877卷,目錄和凡例還有60卷,裝訂成11095冊,朱棣給這本書定名為《永樂大典》,光從編纂這本書的工程就可以知道其價值有多大了,可是修纂完成後存在一個很大的問題,因為這本書內容太多,卷軼浩繁,沒能複印,朱棣只派人抄了一本,珍藏於文淵閣。
永樂19年,朱棣在北京的皇宮落成後,文淵閣大部分藏書被遷移到了北京,藏於文樓,《永樂大典》也一直藏在文樓之中,由於這本書很珍貴,文樓一直有重兵把守,可意外終究還是出現了,一百多年後,嘉靖三十六年,皇宮出現了大火,文樓也被燒毀,所幸地是,經過搶救,《永樂大典》並沒有被燒毀。
經過這次意外後,嘉靖皇帝為了防止孤本就這麼被摧毀,就派人臨摹一本,和永樂正本的格式一模一樣,正本和副本分藏於文淵閣和皇史宬。
然而皇家人依舊不願意讓這本書流傳於民間,所以經過幾百年的戰亂之後,《永樂大典》這部舉世矚目的典籍所剩無幾,如今僅剩的《永樂大典》僅有800多卷,300多冊,而且分散在十多個國家。加起來還不到原書的百分之四,而且殘存的《永樂大典》全是抄本和副本,其正本至今還沒有找到過一頁。
那麼《永樂大典》正本去了哪裡?史學家們給出了以下幾種觀點:
觀點一認為在明滅亡之後就已經被毀了,郭沫若就是這種觀點的代表者,他認為明亡之時,文淵閣被毀,正本也就被毀了,可是這種說法顯然站不住腳,因為沒有任何史料可以證明正本就存在文淵閣之中,所以這也僅僅是一種推測。
觀點二人認為在乾隆年間被大火給燒毀,可是這種說法也很牽強,因為乾隆年間編寫的《四庫全書》也想要從《永樂大典》正本中尋找資料,因為副本有缺,可當時怎麼也找不到正本,乾隆為此還派人到大臣家中搜尋,不過都沒有收穫,可見正本毀於乾清宮是站不住腳的。
觀點三認為葬於永陵,之所以這樣推測是因為明世宗十分喜愛《永樂大典》,一有時間就會去翻閱,可是也有人質疑,嘉靖皇帝身為君主,雖然他已經讓人抄了副本,想要帶走《永樂大典》也能說得過去,但是《永樂大典》可不是一本小書,它佔地面積40立方米,如果藏在永陵中,不可能一點蛛絲馬跡也不留。
總之,至今《永樂大典》正本下落還沒有切確的答案,它或許還存在世間,也可能已經化為灰燼,但時間一定會找出它的下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