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不認同,甚至想要說服別人:觀念的自我束縛

2020-12-15 思維解剖張月風

文/張月風

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會發現總有一些人事物不入自己的法眼,覺得不對、不好、討厭,甚至想要批評教育辯論一番。這個現象發生在我們每個人身上,太正常。要知道,越正常,越是每個人身上都有的現象,越說明背後有其客觀規律。就像蘋果掉到地上一樣,既然每個蘋果都往地上掉,背後肯定有其普世的規律,就被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

那我們為什麼會看人不慣、覺得別人討厭、不入自己法眼?給大家舉個例子。比如「張三打麻將」,這是一個客觀的現象,當你看到這個現象後,會判斷他這個行為,「張三打麻將是錯的,會輸錢,會浪費時間」,這個判斷就不客觀,而是你的主觀想法,判斷完後,思維會跟著運作,「我都跟他講多少次了,他還屢教不改,居然還偷偷出來打麻將,真想抽他一嘴巴子!」然後產生了生氣這個情緒。

這個好壞對錯的判斷,就是「觀念」,就是你對一個客觀現象的一個看法。比如你看到一個山,會判斷這個山很高,這個「高」就是觀念;再比如,你看到一輛車,會覺得這個車很破舊,這個「破舊」也是觀念;再比如,你看到一個美女,會覺得很「漂亮」,這也是觀念。也就是說,在當前思維,你看到任何客觀事物,都會下意識地用觀念去判斷,形成自己對人事物的看法。

正因為你對人事物有著自己的觀念,一旦有人的行為和看法和你的觀念不同,你就會認為他是錯的。尤其是你堅信一個觀念是正確的,別人卻做出了相反的行為,你就會看不慣他,如果這個人是你的親人,你就會糾正他。比如妻子和丈夫,妻子認為擦身體的毛巾應該分兩條,擦上半身和下半身的,當她看自己的丈夫居然用一條毛巾擦身體,就會批評改正他。比如妻子認為襪子和內衣不應該丟進洗衣機裡洗,她發現自己的丈夫居然把內衣和襪子丟進洗衣機裡洗,就會批評、說服、教育他。這都是因為觀念的不同導致的。

觀念的形成

那觀念是怎麼形成的呢?主要是由你過去的經歷、知識結構和自身角度形成的。

比如吃飯。老一輩的人由於比較窮,處處節儉,寧肯自己吃撐也不想把剩飯剩菜倒掉。以前窮,還好。但現在物質豐富了,有時候做飯做菜難免會做多,這個時候,老一輩人見不得飯菜倒掉怕浪費就,就會怎樣,即使吃飽了也拼命地往身體裡塞,這樣會損害自己的健康。大家想想,浪費和健康哪個更重要呢?顯然健康是更重要的。那為什麼老一輩人明明吃飽了,還要往身體裡塞?這就是由於過去的經歷,形成的觀念,見不得浪費。一浪費心理就不舒服,寧肯吃撐也要硬著頭皮吃,這就是觀念的力量。再比如,一個人出生的家庭比較窮,遇到好吃的覺得不多吃就佔不到便宜,一遇到好吃的就多吃、使勁吃。這就是觀念形成的第一種方式,由過去的經歷形成的。

觀念形成的第二種 方式,是由你的知識結構決定的。比如同樣是吃飯,山野菜,有的山野菜並不好吃,但很多人認為山野菜是野生綠色的、還能治病是健康食材,就會怎麼樣?即使山野菜有些苦、發澀,因為它是健康食材就會使勁吃。所以,是現代很多人在吃東西時,吃的並不是味道,而是它有沒有營養、健不健康、能不能減肥等。比如很多人喝純牛奶,我相信在一些人眼裡,剛開始喝純牛奶的時候並不覺得好喝,甚至不適應,但你為什麼還要堅持喝?因為你的知識結構裡,告訴你喝牛奶好,長高個,補鈣,因為在這個觀念下,你就去堅持喝牛奶。這就是知識結構所形成的觀念。

同時,觀念也是有角度的。比如一隻螞蟻看一棵草,在螞蟻眼中,草是非常高的;你去看一棵草,草是非常矮的。那麼草到底是高是矮?因為你和螞蟻的角度不同,就產生了不同的觀念。我們每個人代表的角度不同,有不同的國家,比如中國人和美國人,大部分中國人希望自己的國家崛起,而大部分美國人卻不希望中國崛起,這就是由於角度不同所導致的。再比如在醫生眼裡,你是個心臟病人,你就不應該抽菸喝酒吃肉;但是在你的眼裡,不抽菸喝酒吃肉,不如死了。這就是角度不同所產生的觀念不同。角度有很多,比如窮人和富人、醫生和普通人、南方人和北方人、白種人和黑種人、男人和女人、古人和今人,因為所處的角度不同,也必然會有不同的觀念。因為觀念的不同,你不認同對方,就會起矛盾和衝突。

觀念的自我束縛

正因為觀念主要是由你過去的經歷、知識結構和自身角度形成的。所以觀念,具有時空局限性。

比如你看《奇葩說》裡的辯論,你會發現正反雙方說的都有道理,都對;又都沒有道理,都錯。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你站在這個時空的角度下,那麼這個觀點就是正確的;如果站在另一個時空角度下,同樣的觀點又是錯誤的。比如古人認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因為古人自然條件差,生下的孩子存活率不高,必然要求多生孩子,在古代,誰家結婚要是不要孩子,那簡直就大錯特錯,錯的離譜,會被恥笑。但現代人誰家要是不要孩子,那就沒什麼了,因為現代衛生生活條件好,反而人口大爆炸,誰家結婚不要孩子,反而覺得沒什麼。所以,從本質上講,很多觀點看法和見識並沒有對錯,所謂的對錯都是有角度的。那麼,進一步思考,我們習以為常的並深深執著的那些觀念:認為山就是高的、海就是深的、天就是在上面的、蚊子是害蟲……這其實是站在我們這個角度去認識這個世界的,就會被我們的角度局限。就像《莊子》說的「井蛙不可以語於海,夏蟲不可以語於冰」。

這個很正常。但可怕的是,你始終從這個角度去看問題,就會不斷加深這個觀念,對這個觀念深信不疑。比如今天出門,你看到這個山是高得,那麼明天你在出門,看到這個山還是高的,反反覆覆,山是高的這個觀念你就會深信不疑。如果有人說山是矮的,那麼你就會大大的驚訝:山怎麼能是矮的?明明是高的!就和他辯論一番。也就是說,正因為你站在這個的角度,你得到的信息全是印證你這個觀念的,使這個觀念越來越頑固,強化。一旦別人說了不同觀點,就不舒服,看不上對方。就像兩小兒辯日,一個認為太陽剛剛升出來的時候離人近,一個認為太陽中午的時候離人近。就是因為思考的角度不同而導致的。

這就是觀念的自我束縛,所以不要覺得自己好像沒坐在牢籠裡,我們每個成年人都有無數的觀念,那麼這些觀念就像繩子一樣牢牢地綁著我們。讓我們坐在觀念這個思想的牢裡。比如吃的,在孩子眼裡,好吃就是好吃,不好吃就是不好吃,尊重自己的感受。但在成年人眼裡,會加上很多營養啊,健康啊,珍稀程度啊,誰做的啊,會不會長胖啊,等等各種觀念在裡面。用觀念去做事情,能避免食物對身體發生的一些副作用,同時能更好的滋養身體,這是優點。但同時容易導致一個問題:我們做事就會習慣於觀念大於感受,忽略掉事情本身對心直接的感受,同時容易對觀念產生很深的執著。觀念越複雜,你對這個世界的感受就越弱。因為你面對這個世界,是被一個一個觀念套起來了,缺少了對它最直接的本真的體驗。就像一股風吹來了,你就靜靜體驗風吹在身上的感覺就行,可是我們人在觀念的作用下,認為風是賊風,吹到身體裡會對身體造成傷害,忽略了那種對自然的直接感觸。

不僅觀念的疊加,會使你對這個觀念深信不疑。觀念後面的運作,也會加深你的觀念。比如前面的例子,「張三打麻將」,這是一個客觀的現象,當你看到這個現象後,會想判斷他這個行為是不對的,你判斷完就不想了嗎?不會的,你還會接著想:「我都跟你說過多少回了,你怎麼還打麻將?你還有沒有臉?」你會發現,你後面的一系列思維的運作,都會對前面那個「打麻將時錯的」這個觀念的加深。加深到一定程度,情緒就起來了,憋不住了,就和他吵起來、幹起來了。

所以,你仔細的想想,我們每個人都是被各種觀念疊加束縛的。

民族性格和衝突

觀念具有個性和共性。什麼是共性觀念?就是一群人,生活在一個國家裡,有著大致相同的自然環境、類似的生活成長環境、相同的膚色、一樣的人種、受到相同的教育,就會有著相同的觀念。比如東方文化圈,中國、日本、韓國、東南亞,都受到儒家文化的影響,大部分人就有著一些相同的觀念,比如孝敬老人、以禮待人。但是在美國,在那個文化下成長的人們,就往往沒有孝敬老人的觀念,而是普遍把老人送到養老院裡。這個就是民族性格和國家地區文化。

因為不同民族有著不同的觀念,那麼因為觀念不同就會導致民族和國家之間的衝突。比如前蘇聯合美國,在治理國家上有著截然相反的觀念,因此就導致民族間嚴重的衝突,導致冷戰。不僅是那個時期,我們當代社會:美國有美國的文化、中國有中國的文化、中東有中東的文化、非洲有非洲的文化……因為文化的不同,就會導致民族之間的矛盾和衝突。使得世界和平受到威脅。

普世價值和如何改變觀念

所以,能有全世界都共同認同的文化這是很重要的,能促進整個世界的和諧。那麼什麼樣的觀念會被全世界都認同呢?就是無論什麼民族,通過這個觀念都能獲得幸福和快樂,比如:愛。再比如:古代東方的實證文化。什麼是實證文化呢?就是古代佛家道家裡講的打坐,通過打坐證到一定的層次,獲得身心深層次的快樂,解決自己的身心問題。正因為古代東方文化,能使人獲得幸福和快樂,就可以成為普世價值。但是古代東方文化,以往是一種經驗的傳播,現代人很難理解。清涼月老師將古代實證文化科學化,使實證文化經過系統學習後每個人都可以理解,這種方式,就能幫助東方傳統實證文化成為普世價值。

說到實證。就涉及到本文的最後一個話題,我們說到人的觀念很固執,比如一個學佛的人,看到另一個學佛的人居然在吃肉,心理就受不了,你一個學佛的人居然還吃肉?這就是受到固有觀念的影響。比如很多人看的清涼月老師的實證課程講到佛學,但是是收費的,就在那想,怎麼學佛還收費?可恥!這也是受到過去觀念的影響。那怎麼打破過去固有的觀念呢?那就是親自去實踐、實證。就像以前的人,認為地球是平的,深信不疑,誰要是說地球是圓的,就用火燒死他!可是,隨著大航海時代到來,越來越多的人通過航海證明地球是圓的,再加上衛星上天的證明,人們的觀念就隨之改變。再比如,現代社會人們的觀念和古人比,改變巨大,為什麼?就是因為現代高科技發達,一個個既成的事實,比如手機、電腦、經濟發展、太空梭等不斷衝擊著我們過去的觀念,我們舊有的觀念就隨之改變。所以,實踐、實證是改變觀念的最好辦法。

古老的東方實證文化在傳播過程中也是一樣的。比如佛學裡分很多門派,這一派那一派的,在那爭論來爭論去。辯論有沒有意義?當然有意義,但如果只辯論,不實踐,那你怎麼確定你說的是對的,別人說的就是錯誤的呢?所以,現代人學佛,在我們這個講究科學的時代往往失去了科學的精神!難怪會被社會上的人詬病為迷信。要知道,連佛陀都是實修實證的,你覺得你不實證就能證明自己是對的嗎?古代的大修行人都不是僅僅停留在口頭上的,而是實修實證的,你覺得你不實證就能真正的理解佛法嗎?所以,我們要有這種科學的精神,學習這種客觀的精神,實踐的精神,追求真理的精神,不僅僅把佛法停留在表面上,停留在爭論上,而是真正的通過打坐等方法去驗證。不僅佛家如此,道家也如此。

所以,以後的佛學、道家、周易等傳統文化,必然會和科學結合。所有的有成就的實證人員都是科學家,是研究我們思想的科學家。只有這樣,東方傳統實證文化,才能更好地傳播開來,成為普世價值。

相關焦點

  • 真正厲害的人,都是如何說服別人的?掌握這5個說服技巧,就夠了
    實際上,說話並不存在天賦,說話水平高的人,無非是掌握了一些別人不具備的技巧而已,說服的道理也是如此,關鍵在於對技巧的掌握。那麼,真正厲害的人,都是如何說服別人的?以下這5點把技巧說透了,精闢!掌握這5個說服技巧,說服別人就夠用了。1.從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
  • 電影《法蘭克》:透過法蘭克的面具,批判世人對認同的價值觀念
    同時認同也是電影中的核心主題,Jon不斷的寫歌,就是因為希望有朝一日能走上舞臺,成為世界眾人的目光焦點,亦即世人的認同,在他進入樂團後,更將這個觀念帶給Frank,但團員們只是一群熱愛音樂,志同道合的夥伴,隨處在各酒吧演出賺外快,從來不曾希望成為眾人目光的焦點,但Jon帶給Frank的觀念,卻讓Frank放棄自己熱愛的迷幻曲風,只是為了得到世人的喜愛與認同,也因為理念的不同,和喜愛曲風的殊異,導致Jon
  • 為什麼能說的人 反而不容易說服別人
    「能說」的人往往是最不「會道」,最不善於溝通和說服他人的。為什麼呢?「會道」其實是通過「說」實現目的,「說」只是手段,不是目的。而對於能說且愛說的人,「說」本身是目的,聽自己說話都能聽到高潮。為什麼能說愛說的人反而不容易說服他人呢?
  • 解析電影《聲之形》:培養小孩「自我認同」,比學習成績重要得多
    作為一個有聽覺障礙的人,在這所正常的學校中,常常會被別人認為是異類。由於自身身體的特殊性,她常常獨自一人,難以融入其她同學的圈子裡,甚至是迎來了同學們對他的欺凌。由於患有聽覺障礙的她給班級的合唱帶來了極大的不協調,因此受到了其他同學的針對。
  • 【公主連結Re:Dive】論生活環境影響所造成的自我價值認同缺失
    實際上,凱露絕對不是全遊唯一的那個缺乏自我認同感的姑娘。不如我們來舉另外一個很典型的例子——柏崎栞。 同樣是位年輕的獸人少女,柏崎栞確確實實是由於自身體弱多病的問題,才產生了類似凱露的那種自我價值認同缺失的現象。
  • 如何輕鬆說服別人?專家:關鍵不在於說了什麼,而是培養這4種人格特質
    本書要旨不在於教導人說服力的技巧,著重於培養令人認同的「人格特質」—具有信任感與吸引力是達到說服別人重要的特質,自己要先被接受,接下來自己給予的想法或是建議才會被接受。作者傑森哈裡斯是一位廣告人,而廣告就是一門「說服的藝術」,因此他認為說服力就是他自己最強的能力。
  • 自我解脫不讓名利束縛自己!
    為人處世,如果不本著「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原則而過份追求生活享受,不但會做出損人利己的舉動,還會觸犯刑律惹出滔天大禍。世界給予人們的種種誘惑,會使人有許多欲望和野心。這些欲望和野心往往使人執迷不悟,一心只想奪取和獲得,從而產生許多牽掛、憂慮、顧忌,心中負荷很重。
  • 解析電影《聲之形》:讓孩子學會「自我認同」,才是育兒的精髓
    從《聲之形》西宮硝子的經歷來解析"自我認同"西宮硝子剛轉學到將也所在的小學時,因為聽覺的問題,硝子努力的想要和同學交朋友,但是過於卑微的硝子卻引來了同學們的欺凌。在將也欺負硝子時,硝子甚至還一度卑微的想和將也交朋友,但是將也並沒有接受,甚至欺負的更厲害。
  • 「公主連結Re:Dive」論生活環境影響所造成的自我價值認同缺失
    同樣是位年輕的獸人少女,柏崎栞確確實實是由於自身體弱多病的問題,才產生了類似凱露的那種自我價值認同缺失的現象。我們的凱露小姐雖然和小栞一樣難尋自我,可她卻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和相對獨立的人格。而以上兩點,似乎都是柏崎栞所夢寐以求的,同時也是她在自我價值認同上有所缺失的來源——畢竟,對於伊莉莎白牧場這個對勞動力有極大需求量的公會而言,柏崎栞羸弱的身體確實可以成為其「自卑」心理產生的來源。
  • 活出自我,擺脫束縛與控制
    在人人都叫囂「活出自我」的時代,大家都渴望活出自我。「活出自我」,提了很多年,雖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了,但也不影響它是一個熱門話題。小的時候,我們大概都受過「別人家的孩子」的打擊,長大了,我們又經常被「別人的看法」所折磨。小到中午吃什麼飯,大到擇業、結婚,我們無時不在做著選擇,也無時不在受著別人的影響。當一個人不能對外界強塞給自己的感受有基本的判斷時,他就缺乏建立人際邊界的能力,俗話說的被人牽著鼻子走。
  • 解析電影《聲之形》:讓孩子懂得「自我認同」,才是教育的意義
    硝子的經歷其實並不少見,很多孩子都會因為小時候的不合群、不自信地導致自卑,這其實映射的就是"自我認同"感缺失。無論是在家裡、學校還是在社會上,硝子都無法找到自己的定位,從來都沒有接納不完美的自己。類似糟糕的記憶還有很多,從來沒有人教育莉莉學會"自我認同",爸爸一次又一次的冷漠和忽視,更是通過"投射性認同"的方式,把負面標籤深深地烙印在莉莉的心裡。莉莉總是覺得自己做得不好,比不上別人,這種自卑心理在於她的"自我認同"出現了偏差。
  • 如何更容易說服別人
    怎麼去更容易說服別人呢?那就是不要想著自己能說服別人,要讓她自己去說服自己。舉個簡單的例子,一個女的和她的閨蜜說,自己很想和男朋友分手,然後問你應不應該分手?這時候你怎麼去說服她,其實都沒有用。如果你說不該分吧,她又覺得他什麼人面的缺點,覺得很難過,很難受。所以你怎麼樣都說服不了她。下次如果說他又說想分,那你就不要勸她不要分,這個小夥子長不錯呀。這個時候她就會告訴你他有什麼缺點,有哪些問題?然後你又說非要現在分嗎?那過段時間再去分不行嗎?這時候他就會告訴你,必須現在分,然後給你很多理由為什麼要現在分?
  • 馬雲:不求說服背後罵我的人,但要說服眼前質疑的人!
    我們不是為別人而活,是為了自己而活,你永遠都不知道有多少人喜歡你或不喜歡你,這些都不重要,我們要為自己活得精彩,用行動去說服質疑你的人!反而是那些沒有任何人覺得他討厭的人,顯得不正常。但是,雖然這是正常現象,我們還是會希望不認同我們的人越少越好,這時候就需要去說服了。不過,那些不喜歡我們的人,也常不會當著我們的面表達出來,而總是在背後跟別人說他們對我們的不喜歡。等我們接收到這個信息的時候,可能已經是很久之後的事情了,而且大都是從別人的嘴裡聽來的。
  • 解析電影《聲之形》:讓孩子懂得"自我認同",才是教育的意義
    由於身體的特殊性,西宮硝子很難融入其他同學的圈子,甚至成為了校園小混混們欺凌的目標。在合唱中,硝子因為聽不到所以帶給班級很大的困難,她在人群中顯得極度不協調。而同學們也不理解她,所以硝子受到了同伴的針對。硝子的記事本被故意扔掉,昂貴的助聽器也被弄壞。
  • 蹭卡女的自我說服邏輯
    對最重要的事躲躲閃閃,遮遮掩掩,自我欺騙,卻用「以物易物」這塊幌子在遮掩一切,你難道不是在逃避嗎? 前一段一位粉絲投稿令人唏噓。 她從旁觀者的角度看自己的合租室友如何自己說服自己,心安理得地成為一個蹭卡女。
  • 勵志人生:說服別人的三個小技巧
    假如你說的道理又和他有關,權衡利弊後他就會被你說服。毛遂自薦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聽過,但後面的故事就不一定聽過了:平原君被毛遂說服後就帶他一起去了楚國,到了楚國後,在和其他的大臣爭辯的過程中,大家都被他的口才折服。所以當平原君和楚國談「合縱」盟約的時候,平原君遲遲沒有下來,大家都叫毛遂去看看什麼情況。
  • 自我設限,容易束縛自己:精彩的人生,從學會逃脫枷鎖開始
    把自己變成自己喜歡的樣子,做回你自己想要成為的樣子一個人不管怎麼樣,都會有屬於自己的生活方式。就像一個人無論怎麼說話,都會有人喜歡,有人不喜歡一樣。所以,不必為了刻意的討好而委屈自己,把自己變成自己都不喜歡的樣子。
  • 以《聲之形》女主硝子為例:探究「自我認同」對孩子的現實意義
    從教育層面看,這部作品用友情、親情和愛情的故事映射出家庭教育中孩子自我認同的重要意義,用二次元的方式給父母和孩子不一樣的同感體驗。接下來,我們就以《聲之形》女主硝子的故事入手,探究"自我認同"對孩子的現實意義。
  • 咒術回戰:入學測驗,戰鬥的關鍵,是遺言束縛還是自我覺悟?
    咒術回戰:入學測驗,戰鬥的關鍵,是遺言束縛還是自我覺悟?虎杖悠仁一個普通的中學生卻因為一場意外闖入了咒術師的世界,成為了兩面宿攤的容器,因為兩面宿攤的力量過於恐怖,一些畏懼其力量的老古板便想要將他消滅,即便虎杖已經展示了能夠壓制兩面宿攤的實力。最後虎杖悠仁被判處了執行死刑,但是卻被五條悟暫時保了下來,從執行死刑變成了死緩。
  • 「蜥蜴思維」——說服他人的強大法則
    行動在很多時候,完全可以左右思維和態度,並且在我們有了某種行為之後,不自然的,會為其匹配上一種態度。比如:你想跟一個女孩交往,但並不知道她對你的態度,一般的男生特別想要得到一個確切的答案,非要女生表態,告訴自己,是不是願意交往,甚至是不是願意跟我回家之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