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影響下的香港零售業:貨架空了,物價漲了

2020-12-19 證券時報

零售業作為香港重要經濟支柱,約佔香港GDP的 4%。全行業擁有超過 6.3萬家經營機構,且大多數為中小企業,聘用了超過 27萬名員工。其為上下遊相關行業如進出口貿易及批發、住宿及餐飲服務等行業創造了超過 100萬個就業機會。

更為重要的是,香港零售業與市民生活息息相關,在為730萬香港市民提供日常所需的同時,亦為每年超過5600萬旅客提供優質服務。

香港零售業在2019年12月繼續大幅下跌,反映本地社會事件對與消費及旅遊相關活動的衝擊仍然嚴重。根據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二零一九年十二月份及全年零售業銷貨額臨時統計數字》資料,2019年第四季合計,香港零售銷貨量按年下跌24.1%,是有紀錄以來最大單季跌幅。尤其是在最近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威脅沉重打擊訪港旅遊業和香港本地消費氣氛,零售業的經營環境變得更為惡劣。而零售業的短期前景直接取決於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未來如何演變。

據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2月4日發表的最新零售業銷貨額數據,2019年12月零售業總銷貨價值臨時估計為362億元,較2018年同期下跌19.4%。2019年11月的零售業總銷貨價值的修訂估計較2018年同月下跌23.7%。扣除其間價格變動後,2019年12月零售業總銷貨數量的臨時估計較2018年同月下跌21.0%。2019年11月零售業總銷貨數量的修訂估計較2018年同月下跌25.5%。

按零售商主要類別銷貨價值臨時估計分析,2019年12月與2018年12月比較,珠寶首飾、鐘錶及名貴禮物的銷貨價值下跌36.7%;超級市場貨品銷貨價值下跌3.1%;服裝下跌22.1%;百貨公司貨品下跌25.3%;食品、酒類飲品及菸草下跌1.9%;電器及其他未分類耐用消費品下跌17.4%;其他未分類消費品下跌14.5%;藥物及化妝品下跌29.9%;汽車及汽車零件下跌2.5%;鞋類、有關製品及其他衣物配件下跌20.4%;家具及固定裝置下跌1.4%;書報、文具及禮品下跌14.8%;中藥下跌9.8%;眼鏡下跌19.3%。燃料銷貨價值則上升13.5%。

2019年第四季與第三季比較,經季節性調整零售業總銷貨價值的臨時估計下跌7.1%,而經季節性調整的零售業總銷貨數量臨時估計則下跌6.7%。2019年全年零售業總銷貨價值的臨時估計為4312億元,較2018年全年下跌11.1%,而總銷貨數量臨時估計則下跌12.3%。

按零售商主要類別銷貨價值臨時估計由高至低分析,2019年全年與2018年全年比較,珠寶首飾、鐘錶及名貴禮物的銷貨價值下跌22.4%。百貨公司貨品銷貨價值下跌13.0%;服裝下跌14.6%;藥物及化妝品下跌13.2%;食品、酒類飲品及菸草下跌3.4%;電器及其他未分類耐用消費品下跌15.6%;其他未分類消費品下跌4.3%;汽車及汽車零件下跌5.9%;鞋類、有關製品及其他衣物配件下跌11.3%;家具及固定裝置下跌3.0%;書報、文具及禮品下跌6.3%;中藥下跌8.9%;眼鏡下跌13.8%。

此外,2019年全年與2018年全年比較,超級市場貨品的銷貨價值上升0.7%。其次為燃料,銷貨價值上升3.0%。

上述零售業銷貨額統計數據主要是用來評估香港本地零售業短期的業務表現。

零售業銷貨額統計數據包括消費者在貨品方面的開支,但不包括佔消費者整體開支超過50%的服務開支,例如房屋、餐飲、醫療及保健服務、交通及通訊、金融服務、教育及娛樂方面的開支。此外,數據包括訪港旅客在本港購買貨品方面的開支,但不包括香港居民在境外的開支。因此,上述數據不應視為評價消費者整體開支的指標。

香港零售管理協會被公認為業內最具領導地位的機構,並代表業界接受外界有關本港零售業的諮詢。2020 年 2 月 6 日《香港零售管理協會呼籲店鋪業主與零售業同行調整租金收取制度竭力履行社會責任》中指出,零售業自去年下半年受社會運動影響,經營非常困難,近期加上肺炎疫情打擊,情況變得更嚴峻,整個行業正步入超級寒冬。據協會最新調查,自 1 月 24 日起共 10 天的農曆年傳統消費旺季,大部分零售商的平均生意額下跌三至五成,個別類別如珠寶鐘錶、化妝品及服裝更大幅跌至八成。行業普遍預計2至3月份業績仍會下跌四至六成,中小企店鋪將率先成為重災區,連鎖店在面對這重大困難,亦未必可以倖免。若零售業未能得到及時支持,將會出現大型倒閉潮,香港經濟將會進一步受到沉重打擊。面對重大危機,協會呼籲全港店鋪業主履行社會責任,向租戶提供租金舒緩或下調租金支持。由2月份開始採取以上措施,為期六個月,並因應疫情發展,業主與租戶再酌情商議未來的租金安排。

香港零售店鋪的租金,一直以來都處於極高水平,反映了過去香港零售暢旺的情況。但現已今非昔比,在現時極度惡劣的環境下,按營業額抽成,應是一個比較公平和合理的租金計算方式。現時零售及餐飲業唯一可以繼續營運的是減低租金成本。協會懇請店鋪業主幫助業界撐過是次難關,共同攜手為香港經濟及保就業出一份力。

更令人堪憂的是,香港整個零售業自2019年下半年以來,先後面臨了本地社會事件及新冠病毒疫情的雙重打擊,疊加疫情的重大影響,香港的蔬菜、食品及日用品供應,卻又存在供應緊張的問題。

根據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20191月至12月按零售商類別劃分的零售業銷貨價值指數》,新鮮或急凍魚類及禽畜肉類12月份上漲4%,全年上漲3.5%;新鮮蔬果12月份上漲7.8%,全年上漲8.4%。

進入2020年1月份,蔬菜及零售食品價格上漲有一部分原因是春節因素導致。但自疫情全面爆發後,香港特區政府在春節後對疫情管控升級,對出入境開始加強管制的同時,新鮮綠葉蔬菜價格幾乎翻倍。最先是在大型商超買不到綠葉蔬菜和新鮮豬肉,再過幾天,一個偌大的超級市場居然連大米也售罄。而後,市民又開始囤嬰兒奶粉,然後又囤包括生活用紙等在內的日用品。囤積口罩、酒精和消毒液等防護類商品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囤積日用品,則令很多人疑惑不解。這或許是因為香港在過去一百多年的時間裡經歷了很多慘痛教訓,令香港市民的憂患意識更為強烈。

元宵節當天下午,筆者本人去超市採購,雖然新鮮綠葉蔬菜和肉類的供應充足,而諸如大米等貨架上仍然是空的。而在貨架醒目位置,則有提示:「為了讓更多顧客購買到所需用品,每位顧客限購以下貨品種類每款2件「。具體為:漂白水、消毒藥水、酒精、洗手液、衛生巾;大米、衛生捲紙、盒裝紙、包裝紙巾、消毒溼紙巾。以上所列商品,均已全部售罄。筆者在大年初六買米時,貨架上也只剩一半的大米,到第二天就全部沽清了。時隔一周後,也未見及時補充貨品。

雖然新鮮綠葉蔬菜和新鮮肉類的供應跟上來了,但價格也不見回調。當然,豬肉價格自去年下半年以來的豬瘟影響,價格一直居高不下。此次疫情爆發後,豬肉價格也確實有所上漲,保守估計,漲幅約20—30%。水果類漲幅約20—30%,考慮到春節因素,屬於正常範圍。但更多的是綠葉蔬菜價格幾乎翻倍。截止到2020年2月8日元宵節當天,香港九龍奧海城Market Place超市的蔬菜及新鮮肉類價格為:上海青118港幣/kg,芥蘭苗128港幣/kg,豆苗198港幣/kg,菠菜168港幣/kg,菜心苗128港幣/kg,銀絲旺菜(白菜仔)98港幣/kg,土豆36港幣/kg,蓮藕45港幣/kg,胡蘿蔔35.9港幣/kg;香港農場新鮮特級豬展262.3港幣/kg,其他豬肉品類在此基礎上約上下浮動10%。而冰鮮雞、牛肉等肉類價格則變化不大。

最直接的感受是,春節之後,每次去超市採購蔬菜食品等商品,平均花費大約400港幣,而與之前的支出相比較而言,在生活成本的整體支出大約上升了30—40%左右。

相關焦點

  • 記者手記:疫情下的香港零售業如何浴火重生?
    新華社香港8月8日電(記者李濱彬)受「修例風波」和新冠肺炎疫情疊加影響,香港零售業遭遇重創。2020年第一季度,香港零售業銷貨量按年跌36.9%,是有記錄以來最大單季跌幅。面對逆境,香港本土零售商開始尋求轉型突破之路。
  • 【現場】香港零售業遇寒冬:豈止PRADA要關店,6成零售從業員收入下跌
    【現場】香港零售業遇寒冬:豈止PRADA要關店,6成零售從業員收入下跌金羊網  作者:羊城晚報特派香港報導組  2019-09-04 文/圖 羊城晚報特派香港報導組曾經人潮摩肩接踵、遊客大包小包購物,如今客流稀疏、購物中心店員多過顧客……羊城晚報特派記者連日在香港採訪了解到
  • 疫情下奶粉荒了?一罐漲50元背後:運費漲代購貨難拿
    物流價漲+採購難,部分代購漲價對於此次暴漲的價格,王洋驚詫之餘火速詢問緣由,對方表示疫情暴發以來,快遞已經漲了三次價,原來一罐奶粉的運費不到40,現在將近60元。「奶粉本身也漲價了,但是由於匯率下跌,並不明顯。如果按照之前的匯率,一罐要280元-285元。」
  • 愛港貓跨境電商平臺上線,推動香港零售業新發展
    6月30日,香港特區政府公布了最新的防疫措施:內地入境管制措施有效期延長一個月至8月7日。原本定於7月7日開通港陸關口的計劃,因為香港疫情出現反彈又再一次推遲,不少內地市民赴港的計劃也隨之落空。自去年6月香港暴亂以來,訪港旅客人數大幅減少,加之今年受疫情影響而封關大半年至今,香港經濟再受重創,特別是主要依靠旅遊業創收的本土零售企業更是雪上加霜,苦不堪言。
  • 香港零售業連續兩月...
    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5月3日發表網誌表示,香港經濟正處於深度衰退。零售業連續兩月下挫逾40%!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3月零售業總銷貨值臨時估計為230億港元,同比大跌42%,且是連續兩個月跌幅超過40%。香港零售業已經連續下跌14個月。
  • 新冠肺炎疫情下,購物季熱潮難現 德國零售業:線下嚴冬 線上升溫
    儘管德國在第二輪限制措施中暫時沒有強制零售業停業,但相關限制措施實際上已經對零售業造成了很大影響。不少消費者明確表示,由於擔心被感染,不會在聖誕購物季去大型購物場所購物。德國科隆零售業研究所一項調查顯示,雖然今年聖誕購物季零售業銷售額仍會有1.2%左右的增長,但主要來自網絡購物。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今年最後兩個月德國網絡零售業的營業額將增長近20%,高達170億歐元。
  • 疫情與中美關係雙重夾擊下的香港經濟
    6月份的零售銷售數字仍未公布,但由於疫情於該月放緩、本地經濟氣氛改善,估計跌幅有機會進一步收窄。而短期來看,新冠病毒疫情仍然是全球經濟的主要威脅,經濟前景仍面對很大的不確定性。疫情下的破產潮香港破產管理署發布的最新數據表明,香港上半年累計破產呈請4500宗,同比上升16%左右。
  • 艾西亞:若香港第三波疫情持續零售和整體經濟復甦將更遙遙無期
    艾西亞發布報告,就在零售業和消費情緒剛剛從十分負面的水準略有好轉之時,第三波疫情爆發將香港經濟推入更深的泥潭。此次流動性限制更加嚴格,零售業很可能會再次下滑,需要討論的只是下滑幅度的問題。在該文中,艾西亞參照新加坡的「斷路器」來分析香港零售業的前景。
  • 疫情對中國零售業的影響幾何?看看專業機構的研究成果
    Kearney) 2月14日,全球戰略與管理諮詢公司科爾尼公司發布微信文章《海嘯之後,暗潮洶湧——疫情之後的零售業變局》,其中指出:初步估計,一季度,疫情將給零售餐飲業造成1.5-3萬億的經濟損失。 科爾尼指出,零售行業是疫情打擊的重災區,對各業態、各品類的影響不盡相同。
  • 黑暴疫情雙重打擊,攬炒香港惡果畢現!
    不曾想,經歷近十個月黑暴衝擊,香港經濟陷入嚴冬,社會百業蕭條,飲食業、旅遊業、零售業等失業率上升,普羅大眾備感壓力。禍不單行,今年初又發生新冠肺炎疫情,雙重打擊下本地經濟面臨沙士以來最大挑戰,重災區行業更出現大量結業潮,不少員工要強制放無薪假。如今,外地旅客劇減加上本地消費低迷,香港經濟雪上加霜,「攬炒」惡果不幸終現。
  • inNews:Prada市值漲65% 香港零售業連跌22個月
    掌握著主動權的寡頭集團們,自然不會放過這個能夠以低價吃下覬覦已久的品牌的機會。M 字型消費將成為未來的主導模式。兩極分化讓高端奢侈和平價優質成為消費熱點,而中端品牌則淪為一種可替代性的購物選項,而非報復性消費和緊縮性消費的首選。
  • 受疫情影響下的香港酒店業在內循環中探索出路
    來源:央視新聞今年以來,香港受到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影響。今年年底,又一撥嚴峻疫情再度衝擊香港的各行業。面對疫情,香港的諸多行業也逐步轉變思路,探索在疫情之下新的生存和發展方式。旅遊業是受新冠肺炎疫情打擊最嚴重的行業之一,其漣漪效應更是輻射廣泛,影響到包括酒店、零售、展覽、物流、郵輪等在內的多個領域。對此,記者日前探訪了香港一家酒店,深入了解酒店的防疫和入住情況。
  • 疫情下的香港會展:多場活動取消或延期 挑戰中期待信心重建
    中新社香港2月15日電 題:疫情下的香港會展:(抗擊新冠肺炎)多場活動取消或延期 挑戰中期待信心重建中新社記者 張曉曦因應新冠肺炎疫情,巴塞爾藝術展官方近日宣布,原定於3月19日至21日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辦的展會將會取消,這也是香港巴塞爾藝術展自2013年舉辦以來首次停辦
  • 香港零售業仍然艱難,海港城租金或將大幅下調超過20%
    以九龍倉旗下海港城為例,其餐飲商戶平均租金約是珠寶或皮具商戶的10%及17%,即使商戶組合改變不影響出租率,利潤也將會受損。  早前經營奢侈品零售的太子珠寶鐘錶主席及行政總裁鄧鉅明坦言,香港零售業像遇到沙士一樣,不是陣痛,是沒有前景,現在內地遊客銳減,核心區租金要下跌30%至40%才算合理。
  • 香港3月整體消費物價同比升2.3%
    來源:觀點地產新媒體觀點地產網訊:4月23日,香港政府統計處公布,今年3月份整體消費物價與去年同期比較,上升2.3%,比市場預測按年升1.8%為高,亦較今年1月份及2月份合計的平均升幅1.8%為高。將3月份的按年變動率與1月份及2月份合併的平均變動率作比較可抵消農曆新年於兩年間不同時候出現而令價格波動的影響。綜合消費物價指數在3月份升幅較1月份及2月份合計為高,主要是由於今年1月份政府代繳公營房屋租金及香港房屋協會豁免乙類屋邨租戶三分之二租金所致。
  • 物價30年不漲會怎樣?一種經濟慢性毒藥在拖垮日本-虎嗅網
    如果物價回到30年前,是什麼模樣?根據《天津物價志》,1990年,天津2塊3毛錢就能買一斤豬肉,花2塊9毛8能買一斤羊肉,帶魚也只賣4塊錢一斤。如果物價回到20年前呢?假如物價幾十年不漲,同時兜兜裡的錢比幾十年前還多,是不是好事呢?日本的經驗告訴我們:這不光不是好事,結果還十分悲催。
  • 香港財政司司長展望:2021年香港有望恢復正增長
    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認為:假若環球經濟明年繼續改善,香港經濟有望在2021年恢復正增長,但復甦的速度和力度,受多個外在及內在因素影響。
  • 物價為何一直「上漲」,卻不見「下跌」?難道會「一直漲」嗎?
    總體上來看,吃穿住行,生活的方方面面物價都在上漲,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物價在不斷上漲的呢?物價難道會一直漲下去嗎?下面就一起來了解一下吧!1、首先就是寬鬆的貨幣政策,當一個國家所發行的貨幣數量超過了經濟社會應該持有的貨幣總量,這樣一來市面上商品所佔有的貨幣價格也就會隨之增加,貨幣價值的增加也就意味著物價上漲了。
  • 香港零售業寒冬:海港城零售額大跌 九龍倉置業遭重創
    更令人擔憂的是,報告指出,疫情爆發令零售需求大減,目前難以預測疫情對經濟和社會復甦造成的損害,但零售和酒店也預計將受到拖累。同時由於今年經濟放緩,寫字樓的出租率和租金水平也將受到更大壓力。九龍倉置業主席吳天海在網上業績會也表達出,短期內香港商業市場遭遇的極大壓力。
  • 物價30年不漲會怎樣?一種經濟慢性毒藥,正在拖垮日本
    正解局出品 如果物價回到30年前,是什麼模樣? 根據《天津物價志》,1990年,天津2塊3毛錢就能買一斤豬肉,花2塊9毛8能買一斤羊肉,帶魚也只賣4塊錢一斤。 如果物價回到20年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