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和孩子說英語第67天

2020-12-24 雙語寶寶親子英語啟蒙

疫情發生以來,最大的變化大概就是掃碼了,本來很多平時不掃碼的人,如今走到哪裡都要掃個碼,比如六十歲以上的老人。

然後就會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就掃行程碼這個看似很簡單的事來說,能力不是按照年齡區分的。按照正常邏輯,年級越大,越不容易接受新鮮事物,比如用智慧型手機。但有的90歲老人能自己掃碼,還知道等待簡訊,還知道自己複製填空,然後提交出示。但有的四五十歲中老年人,每一步都不會,每一步都要問,像擠牙膏一樣,不問就掃不明白了。

是什麼原因呢?是思維慣性。平時愛動腦子的,他即便七老八十,也一樣愛動腦子。

印象最深的是一個老大爺,85歲,他的老伴75歲,十歲的年齡差,怎麼看都應該是小的照顧大的。但並沒有,兩個手機掃碼,全都是老大爺一個人完成,等待簡訊的過程中還自娛自樂來一句:Just a moment.

有的人從小就自己拿主意,有的人結婚生子後還習慣求助於自己父母或者身邊人。不是說求助別人不對,是討論這個思維模式。很小的一個瑣事,總要問問才能行動。因為長久以來,形成習慣了,不會自己動腦思考,剛開始可能確實不懂,後來慢慢就變成懶,再後來就形成習慣了。

如果不想自己的孩子將來用瑣事麻煩自己,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就幫他養成習慣吧。凡事讓他自己先想想,再動手,而不是直接告訴他要怎麼做。

動腦子這個能力是可以養成的,不是天生的。只要略微用心一點,天長日久,孩子就學會動腦了,輕鬆而愉快。

好啦,繼續第67天的英語啟蒙吧。

親子互動場景1:

雙節將至,會有滿月,也會有螃蟹和月餅。長大了以後,過節都沒什麼新意了,但對小娃娃們來說,他們還是新鮮的,對未知充滿好奇的,一家人露天賞月,桌子上擺滿好吃的好喝的,對孩子來說,別有一番意境的。順便讓孩子認識一下會橫著爬的螃蟹哦~

可以進行如下對話:

Look!This is a cake.這是一個月餅

It is round,just like a full moon.圓圓的,像月亮一樣

So this is a mooncake.所以叫月餅

Does Baby know moon?

Yes.

The moon is in the sky.月亮在天上呢

Could Baby see it?能看到不

Yes,right there,in the sky.就在天上呢

We are under the light of the moon.我們都在月光下呢

Ok.

Now look at this.看這個

This is a crab.螃蟹呀

It is alive.活的

What colour is it?什麼顏色的

It is grey.灰色的

It can move.能動呀

How does a crab move?螃蟹怎麼走路呢

Just like this.

The crab is moving sideways.橫著走

Yes,sideways.

Look at its claws.看它的大鉗子

They are huge.

Claws can catch and hold things.大鉗子能抓住東西呢

Mommy put a piece of paper in front of the crab.媽媽弄個紙放它面前

What will happen?

The crab clamps the paper with its claws.螃蟹用大鉗子把紙夾住啦

Now let's steam the crab.現在咱們把它蒸了吧

Ok,done.蒸好了

Now the crab is good enough to eat.可以吃了

What colour is it ?現在什麼顏色了

It is red.紅的

Its colour changes after it is steamed.蒸完就變顏色了

Now we can eat.吃吧

Delicious!真好吃

親子互動場景2:

節日裡自然要有節日的氣氛,平時的「垃圾食品」,也可以吃起來了。對於小娃娃來說,最好的飲品是奶,然後是水,果汁是不建議給喝的。但節日氣氛嘛,喝一兩口是可以的。有條件就自己榨汁,沒條件就買現成的果汁。

可以進行如下對話:

Look!This is a bottle.這是個瓶子

There is some fluid in the bottle.裡面有液體

It is not transparent.不透明

What colour is it?什麼色

It is orange.橙色

It must not be water.一定不是水

Then,what is it?那麼是什麼?

It is juice.是果汁呀

Orange juice.橙汁

Look!This is an orange.這是一個橙

Mommy peels the orange.媽媽扒皮

Then mommy squeezes the flesh.擠果肉

It is dripping!!!它在嘀嗒水

Juice is dripping in the bowl.橙汁滴進碗裡了

There are some orange juice in the bowl.

Do you want to drink it?想喝不

Ok.

Here is a straw.給你吸管

Drink it through the straw.用吸管喝吧

How does it taste?嘗起來怎麼樣

It tastes good.味道好極了

Oh,Baby wants more.寶寶還想要呀

That's not ok.那可不行

Baby is too young to drink juice.你還太小啦

It is enough for Baby.這些就足夠啦

That's it.

When Spring Festival comes,Baby may have another taste.等春節了再給你嘗嘗吧

這是一個連續課程,旨在通過日常對話和親子互動,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學會英語.既沒壓力,又學了東西,感興趣就關注吧。

相關焦點

  • 每天和孩子說英語(第54天)
    總有讀者問:一定要給寶寶讀英文書麼,一定要和寶寶說英語麼,一定不能放音頻麼,一定要漢語時間多過英語麼,以後英語基礎好了,漢語又有大環境,還不是一樣學麼?這些問題,在前面課程裡都解釋了很多遍了,所以不再贅述了。今天就說說別的。鋼琴可以說是「必備技藝」了。
  • 每天和孩子說英語(第44天)
    上面說的是上學後的孩子,那麼學前呢?學前其實只有一件事要做,就是陪孩子玩。這個玩的範圍是很廣泛的,只要一心一意看著孩子,聽他說話,陪她嘮嗑,一起看書,都叫玩。昨天課程提到一句話:小孩子最好的玩具是大自然和爸爸媽媽。今天展開說一下,很多爹媽給娃娃買玩具,那真是怎麼都停不下來。
  • 每天和孩子說英語(第50天)
    有約束就成績好,沒約束就效率低,這樣的孩子如果沒碰到疫情,可以說時運不濟,也是受疫情影響最大的一類人了。沒有內驅力的孩子,可以說全靠高考成績去拼未來,考個相對好的學校,考個相對靠譜的專業,畢業多半能找個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工作,不說幸福美滿,至少遠離貧窮。所以今年的復讀生應該挺多的,從一定角度看,是科學的.
  • 每天和孩子說英語(第48天)
    管了兒女又管孫女的人說多不多,說少也不少,他們老了究竟有沒有人管,不好說;隨著生活成本醫療成本的提高,家有一老究竟還是不是一寶,也不好說了。過去養老和未來養老,成本是不一樣的。醫療水平高了,送進ICU沒準能救回來,送還是不送?送,十萬十萬的,幾年的辛苦錢眨眼就沒了;不送,能不能過去自己心裡那層「道德」的檻。
  • 和孩子說英語第29天
    一歲以內,除了要給孩子語言啟蒙,還有一個一定要做的事,那就是幫助理解情緒。這個時候就不局限用英語還是漢語了,以孩子能理解為最好。孩子笑的時候,你就告訴她:你很開心呀。孩子哭的時候,你就告訴他:你很傷心呀。
  • 每天和寶寶說英語第17天
    無論是大貓(collins big cat),還是蘭登(step into reading),或者牛津樹(oxford reading tree),低階繪本都有很多簡單的圖畫,和生活相關,容易理解。跟寶寶翻翻圖畫,就是最初的閱讀。
  • 每天和寶寶說英語第18天
    音的問題很好理解,咱們有笠翁對韻和聲律啟蒙,可以看出,音的重點是「押韻。」英語裡流傳百年的有「鵝媽媽「童謠,幾乎每首都押韻。無論東方還是西方,在小寶寶語言啟蒙的時候,都有大量的押韻「詩」,這就說明,押韻真的很重要,可以解決寶寶對「音」的吸收。
  • 雙語寶寶親子英語啟蒙第28天
    之所以說「長期」,是指,一個長的時間線,進行專項教育,每天的時間儘量保證,爭取每天都來一點點,久而久之,就自然成型了。比如英語啟蒙,中間因為各種不可抗因素中斷十天半月,也是常有的事,但是,只要時間精力允許,就繼續啟蒙,從長遠的角度看,和每天堅持啟蒙的結果是一樣的。
  • 嬰幼兒親子英語啟蒙(第47天)
    英語啟蒙就是一個複雜問題。中國人的英語幾乎都是啞巴英語,即便是211,985大學畢業的,也有大把人說不流利,自己說都費勁,更不要提給孩子啟蒙了。看過前面課程的朋友必然知道,英語啟蒙到一定階段是有瓶頸期的。主要表現為孩子拒絕說英語。因為他的強勢母語是漢語,他說漢語更輕鬆自在,自然更愛說英語。
  • 讓孩子每天聽英語看英文動畫片就能學好英語嗎?
    對於這個問題,簡單說來,沒有家長的引導和配合,只是讓孩子觀看原版動畫,每天泛泛地聽一些英語材料,這樣學習英語的效果並不強,聽懂英語更是難上加難,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因為缺乏家長的有針對性、系統性的引導,孩子只是看著動畫娛樂一下,他只可能通過這些材料,自學到一部分純正的語音和語彙,但是對於英語學習幫助並沒有家長想像得那麼大,甚至可能導致這種觀看原版動畫片的行為,變成孩子打發、消磨時光的方式而已,這對孩子的英語學習反而有害。
  • 他讓山裡的孩子 也敢開口說英語
    陳偉  江津區月沱場大埡村的大山裡,學生們朗讀英語的聲音,每天迴蕩在大埡村小校園裡。2015年,陳偉放棄了城裡的教師工作,回到了兒時的母校教孩子們學英語,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山裡孩子的命運。5年間,他積極探索,勇於實踐,為孩子們做好英語啟蒙教育,引領他們飛向更高的天空。  陳偉在江津大埡村小長大,熟悉這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村小的孩子大多是留守兒童,我小時候也是一名留守兒童,是爺爺奶奶把我帶大的。我知道,對他們來說,教育扶貧比物質扶貧更有效。」
  • 嘟比家長說:5歲女兒每天在家跟大人說英語
    嘟比家長說:5歲女兒每天在家跟大人說英語 「小葵」這個小名有著葵媽對女兒的簡單期待,像向日葵一樣朝著陽光快樂就好,上個月剛過完5歲生日的小葵也成長為家裡給大家帶來快樂的小女孩,總是滿臉笑嘻嘻的,對待生活和學習中的小挑戰,經歷初初的畏難情緒後,總能迎難而上,享受成長中的樂趣。
  • 親子互動說英語第20天
    先聊點啟蒙小常識吧:很多爸爸媽媽覺得自己的英語口音太「土」,不敢和寶寶說,怕寶寶也學個土味。這其實很沒必要。因為,普通話說標準的爸爸媽媽們並不多,孩子學的一口家鄉音也沒覺得難聽啊。。。語音的問題是最不需要擔心的,難道我們要送寶寶去當英語新聞播音員麼?不需要。哈利波特和冰與火,為什麼能在全球範圍內,有這麼大的影響力,難道是因為全球說英語的人發音都標準麼,當然不是了。各地的口音千差萬別,有的地方音說出來,乍一聽,緩半天才分析出來這是英語!
  • 3歲女兒每天唱英語兒歌-我們的英語啟蒙探索
    疫情的第52天,我們這裡開始解封,開車出去買點樹苗,經過郊外,春風拂面,綠油油的麥浪和成片黃色油菜花,心情非常美麗。回想孩子學習母語的過程,一年多的中文環境每天的浸泡,1歲3個月左右開始喊「爸爸、媽媽」,1歲半左右開始使用動詞表達需求,2-3歲語言到了爆發期,可以表達完整的句子,使用各種詞彙。給孩子講繪本也是通過圖像圖片來幫助她更好的理解,5-6歲左右才開始拼音識字。
  • 雙語寶寶培養英語啟蒙第25天
    更不要說,思維上的包容性和拓展性了。但是,如果漢語真達到這樣的普遍性和廣泛性,我們學第二語言的積極性會降低的。會學,但不會這麼積極。咱這麼積極的給孩子英語啟蒙,就是因為世界上每10個人裡,就有一個人說英語。
  • 浸潤式英語啟蒙第21天
    課程最初,已經提示過了,英語啟蒙,每天的有效輸入不要少於兩個小時。這是依照什麼定的呢?咱們慢慢說。前6個月,我們主張每天親親摸摸抱抱寶寶,給寶寶做撫觸,和寶寶玩,說漢語,不提倡英語啟蒙(縱然是黃金啟蒙期的前三個月,也不提倡)。因為愛比教育更重要。
  • 流利說英語告訴你,什麼樣的家長能教出主動學英語的孩子
    雖然年紀比較小,但他在幼兒園和其他小朋友相處得很好,也不怎麼哭鬧,老師們都說他懂事,欣慰的同時我又有些心疼。畢竟十幾年沒碰英語,頭腦肯定沒有那麼靈活了,加上店裡、家裡一堆事兒,我有時候兩三天才能記完一節課的筆記。我並不強迫自己一定要做到每天堅持打卡、按時完成小班課的學習,但哪怕利用周末的時間補上,當周的任務一定要在當周完成。也有想要偷懶的時候。
  • 最常用小學英語口語:每天陪孩子練幾句,甩同齡人幾條街!
    提示:點上方"陽春白雪教育",收穫更多優質學習資源現在英語在我們的生活中越來越重要,使用的頻率越來越高,在考試中的作用也越來越明顯,所以現在很多的家長都開始越來越重視英語的學習,孩子從小就給他報培訓班,讓他記單詞,給他做英語試題訓練,為的就是讓孩子能夠對英語有興趣,在以後的學習中取得好的成績。其實英語的學習是需要有一個好的語言環境的。
  • 小學英語的學習方法有哪些?(趕快為孩子收藏!)
    因此,在家多放英語音頻,如把起床的鬧鐘換成英語兒歌,每天睡前聽30分鐘的英文簡單對話等。父母要讓讓孩子儘可能多地聽到英語,這是非常有好處的。這個小學英語的學習方法適合三年級以下的孩子使用。如果孩子上四年級或以上的年級,就可以使用尖刀俠《小學英語口語學霸狂說》。
  • 家長分享 | 英語閱讀打卡,是我和孩子起床後的一個學習任務!
    E PLUS北外壹佳英語(原北外青少英語)舉辦「21天悅讀計劃」的打卡活動,已開啟第二階段自由閱讀打卡啦!堅持完成第一階段的小朋友們,有沒有感受到自己的進步和變化呢?快來看看,至今有多少小夥伴參與了這場與自己的「較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