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大學教授:讓文化成為後疫情時代的重啟鍵

2020-12-22 中國青年網

  【光明國際論壇筆會】

  作者:安德魯·湯普森

  安德魯·湯普森(Andrew Thompson)牛津大學教授,著有《英帝國》和《帝國和全球化》。

  大流行病的全球特質意味著新冠肺炎疫情從根本上需要匯聚全球智慧,共同思考應對之策。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上任何地方發生都會對我們每一個人構成風險。

  這次疫情在世界各地引發了一波有關新的生活和工作方式的大規模社會實驗浪潮,以及對未來社會發展趨勢的思考:近幾個月來,我們已經進入一個基本上無現金交易的經濟時代,未來貨幣的形式將會怎樣演變?當我們許多人開始習慣居家遠程辦公,未來的辦公室又將會如何演變?當人們的消費模式突然轉向大規模網購,繁華的商業街或購物中心在未來又將會怎樣?

  新冠肺炎疫情致使政府的支出高於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時期。要解決一個公共衛生問題及其所引發的經濟和許多聯動問題,這是我們絕大多數人從未經歷過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甚至將當前的緊縮或衰退與1929-1931年的大蕭條或1709年的大霜凍相比擬。世貿組織稱,新冠肺炎疫情將導致世界貿易在2020年縮減近三分之一。

  隨著各國不同程度地開放,這次全球流行病將重新定義全球經濟。迄今為止,數位化領軍企業已脫穎而出。愛奇藝訂閱量與2019年同期相比增長了23%。新技術能使我們在後疫情時代站穩腳跟嗎?如果可以,那麼在哪些技術領域的投資能幫助我們實現經濟復甦,並獲得抵禦未來衝擊的社會修復能力?

  在經濟修復中,如果說有哪一個領域可以令疫情後「新常態」的輪廓日漸清晰的話,那應當是文化和創意產業。一方面,新冠病毒是對人類文化的一種空前打擊。幾個月以來,劇院、畫廊、博物館、圖書館和音樂廳都閉門謝客,預計到年底或更晚才會重新開放。

  但從另一方面來說,在近幾個月,我們看到了世界眾多領先文化機構在直播、數字產品和在線內容方面的空前擴張。現在,我們只需按一下按鈕,就能體驗前者所提供的諸多文化產品。與此同時,電腦遊戲、付費視頻點播以及數位音樂和錄製音樂的收入和受眾數量,均呈正增長。在強制隔離期間,玩家們通過電腦遊戲建立在線友誼來尋求慰藉。中國的字節跳動公司旗下一款名為《我功夫特牛》的手機遊戲,在3月份連續4天成為日本下載量最大的免費遊戲。

  乍一看,在過去的20年裡,這個世界似乎都在為讓我們待在家裡而積極謀劃著:電子郵件取代了信件,網購取代了逛商場,而流媒體音樂則取代了現場音樂會。但是,並非所有形式的文化都能夠直接遷移到技術平臺上。數字領域或許可以通過各種不同形式擴展文化體驗,但它並不能完全取代現場觀看表演的感受。

  問題就在這裡:許多文化機構都希望在等待解封的漫長過程中成為最後幾個重新安全開放的機構之一。然而,對那些期待通過演出、展覽、巡演再次與觀眾現場互動的新一代演員、藝術家、音樂家和作者來說,未來又將如何?政府的一攬子救援計劃也許能夠架起連接封城孤島和彼岸陸地的橋梁,然而僅靠國家刺激計劃來解決所有問題是不可能的。

  政府將不得不通過其他方式按下重啟按鈕。政府的研發資助在推動經濟復甦中發揮著公認的關鍵作用。研發領域的資助計劃已經開始驅動新的數位技術,以及這些技術所依賴的文化內容的創新。從這場危機中將延伸出一個學習的階梯,幫助我們了解:在數字領域中,哪些因素可以促進或抑制文化領域的發展,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對所有國家來說,疫情後的重新開放都是一場規模巨大並極具風險的實驗。與剛剛關閉時的情形相比,重啟時的經濟狀態要有何變化?例如,當前有許多人在談論綠色經濟能夠降低環境風險,但正如諾貝爾獎獲得者保羅·克魯格曼最近給我們的警示,經濟的目的不僅是增加收入,它還應致力於提高生活質量。在全球大流行病後的復甦中,優先發展文化和創意產業關乎營生,亦關乎民生。在此次危機中,我們在文化生活中尋求慰藉,激勵我們著眼於人類的價值觀,而不被當下疫情所禁錮。在目前需要就政策和財政支出做出艱難的決策時,尤其需要將此牢記於心。

  (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合作局協助,王鐳統籌;英國國家科創署中國處主任郎琳翻譯)

相關焦點

  • ...Kulldorff)、牛津大學理論流行病學教授古普特(Sunetra Gupta...
    美媒曝:衛生部長正研究;正當新冠疫情造成全美20多萬人喪生之際,美媒曝出,美國衛生與公眾服務部部長阿扎正在與一批專家探討「群體免疫」的可行性,儘管該防疫策略已經受到多位專家的否定及質疑。據《國會山報》報導,美國衛生與公眾服務部部長阿扎及白宮新冠病毒顧問斯科特·阿特拉斯(ScottAtlas)正與一批專家商討在美國施行「群體免疫」(herd immunity)的可行性。
  • 牛津大學今年第二起戀童醜聞曝光 涉事教授獲刑,稱「被捕後感到...
    據英國《衛報》22日報導,牛津大學神學教授詹·尤斯登(Jan Joosten)因下載虐童圖片、視頻,在法國被判入獄一年,並被列為性犯罪者。已是四個孩子父親的尤斯登教授承認過錯,並接受了這一判決。他告訴法庭稱,自己「在被捕後反倒覺得釋然」,他將自己的這種性癮癖描述為「跟我自己有衝突的秘密花園」。▲詹·尤斯登教授。圖據牛津大學官網據悉,現年61歲的尤斯登教授是牛津大學的神學教授,一直被視作傑出學者。他曾先後在比利時、美國和以色列學習,並在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從事教學工作長達20年。
  • 清華大學只有3485名教師,你知道牛津大學有多少教授嗎?
    而在世界上,有這麼一所大學,教職工高達13454人,教授、準教授(介於教授與副教授中間)、副教授合計佔比超過九成。而這所大學,培養了64位諾貝爾獎得主。這所大學就是——牛津大學!一、機構介紹牛津大學(University of Oxford),最早成立於1096年,是一所譽滿全球的世界頂級研究型大學,與劍橋大學、倫敦大學學院、帝國理工學院、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同屬「G5超級精英大學」。
  • 柳博贇|牛津教授行騙記
    筆者有幸跟隨自己的敘利亞語教授參與了手稿研究學會第一次會議,在會議上結識的尼爾森(Melinda Nielsen)博士從聖母大學畢業後到貝勒大學做博士後,其資助者正是格林家族。尼爾森博士教學與科研水平很高,博士後出站即留校任教,現在是貝勒大學經典文本項目(Great Texts Program)副教授。
  • 牛津大學出版社壓箱底的歷史書,一本書帶你讀懂古羅馬
    羅馬塑造了西方的方方面面:政治制度、思想傳統、法律原則、藝術形態、語言文字……牛津大學榮譽教授,也是「牛津世界史」系列的主編和發起人博德曼教授,在談起古羅馬重要性的時候,給出了這樣提綱挈領的論述:「羅馬始終是模仿與效法的榜樣,因而有兩種思想被構建起來
  • ...兩人邀請哈佛醫學院教授庫爾多夫、牛津大學理論流行病學教授古...
    報導稱,兩人邀請哈佛醫學院教授庫爾多夫、牛津大學理論流行病學教授古普特,以及史丹福大學醫學教授巴特查裡亞等專家進行商討,阿特拉斯更是多次向美國總統鼓吹這一策略。不過,報導指出,其他專家警告,讓病毒不受控地傳播只會造成不必要的死亡人數攀升,具有極大危險性,醫院也將承受極大壓力,且「群體免疫」通常須等到足夠民眾接種疫苗。(環球網)。[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市商網無關。
  • 大咖來解讀:後疫情時代 讓美好如常——2020天地源大講堂即將開講
    「物業服務和人性化的產品設計,將成為決定樓盤價值的最重要因素之一。」3月初,疫情剛接近尾聲,但這幾乎已經成為輿論共識。8月22日,2020天地源大講堂,將邀請國內國際關係及本地金融權威學者,以「後疫情時代 讓美好如常」為主題,解析疫情之下人們在經濟、生活中的種種變化及應對之策。
  • 牛津大學教授陳錚鳴:病毒目前還沒變異,現在是黎明前的黑暗
    11月26日,牛津大學醫學院終身教授、流行病學專家陳錚鳴在 「《財經》年會2021:預測與戰略」大會上做出了他的判斷。牛津大學醫學院終身教授、流行病學專家陳錚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不到一年的時間,全球已經有近三百種疫苗,目前約有十幾種疫苗完成了一期、二期,最近據相關研發機構公布的研究結果顯示
  •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第二屆歐洲論壇 | 格雷姆·羅伊——後疫情時代下...
    年海外論壇暨第二屆歐洲論壇並發表題為「後疫情時代下工作場所的未來發展」的線上演講。圖丨格雷姆·羅伊教授發表演講格雷姆·羅伊教授著重分析了新冠疫情對工作場所、工作方式和工作效率的影響,並提出後疫情時代下工作場所選擇的發展趨勢。
  • 放任自流的時光中,那些牛津大學的年輕人
    當時他並不知道,他的鏡頭對準的那些迷茫的學生,未來會成為什麼樣的人。1985年,基督教堂舞會,照片中帶領結的男人正是當時就讀於牛津大學的英國現任首相鮑裡斯·詹森。20世紀80年代的剪影瓊斯不是牛津大學的畢業生,卻是位「老牛津人」。
  • 牛津副校長:中國打造世界級大學需獨立精神
    資料圖片:牛津大學  港媒稱,如何才能成為一個好大學?儘管即將離任的牛津大學副校長安德魯·漢米爾頓教授婉言拒絕了告訴亞洲各大學如何應對21世紀挑戰的邀請,但是,他通過一個演講、一次小範圍的討論、一次採訪以及與一些牛津校友進行的兩個小時的閒聊給出了人們需要的答案。香港和內地的大學應該銘記下來。
  • 人類文明的標杆之——牛津大學(圖)
    牛津大學萬靈學院牛津大學位於英國牛津市,英文名為:University of Oxford,簡稱「牛津」,是世界著名的公立研究型大學,採用書院聯邦制。牛津大學與劍橋大學並稱「牛劍」,並且與劍橋大學、倫敦大學學院、帝國理工學院、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同屬「G5超級精英大學」。 牛津大學的具體建校時間已不可考,但有檔案明確記載的最早的授課時間為1096年,之後1167年得到了英國皇室的大力支持而快速發展。 牛津大學為英語世界中最古老的大學,也是世界上現存第二古老的高等教育機構。
  • 牛津大學警告:動物傳染疾病給人類的風險正在增加
    來源:海外網圖源/英國《鏡報》海外網8月31日電據英國《獨立報》31日消息,英國牛津大學負責研發冠狀病毒疫苗的科學家警告稱,疾病由動物傳染人類,從而使疫情大規模暴發的風險正在增加牛津大學教授薩拉·吉爾伯特(Sarah Gilbert)認為,由於人類的生活方式的變化,人畜共同患病的可能性變得越來越大,比如人口密度不斷提高、出國旅行不斷增加、亂砍濫伐森林植被等。新冠病毒病原體的起源仍然成謎,但大部分研究人員認為,這種病毒首先是在蝙蝠中出現,然後再通過另一種動物進入人體。
  • 威斯敏斯特公爵向牛津大學COVID-19心理健康研究捐贈百萬英鎊
    威斯敏斯特公爵(Duke of Westminster)休·格羅夫納(Hugh Grosvenor)近日向牛津大學COVID-19心理健康研究項目捐贈100萬英鎊。這是威斯敏斯特基金會上個月宣布的1000萬英鎊捐款中的一部分,用於支持英國對抗COVID-19疫情的工作。
  • LSE教授:疫情後不靠美國和歐盟,英國該怎麼「活」?
    圖:紐約時報就此問題,圈哥採訪了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經濟史系教授、英國皇家史學會院士鄧鋼,蘭卡斯特大學政治和哲學系教授曾敬涵,華威大學政治與國際研究學院副教授Tom Long和講師Fumihito Gotoh,就疫情對時下世界局勢的影響作出分析。
  • 9大揭秘:牛津疫苗獲全球最高讚賞,威廉王子也打call
    2.這次快速研發新冠疫苗,並不是從零開始,得益於牛津大學詹納研究所莎拉·吉爾伯特和阿德裡安·希爾教授幾十年的功力和掌握的前沿技術。這款疫苗是由黑猩猩的普通感冒病毒的弱化版本製成的。這是一種腺病毒,經過無害化改造後,攜帶病毒的基因信息進入人體,使免疫系統產生反應。牛津的研究小組已經利用這項技術研發過其他疾病的疫苗,包括流感、MERS病毒。
  • 驚爆牛津教授自創「一帶一路院士」頭銜給...
    近日,一則關於牛津大學學位頒發的新聞,引爆了英國媒體,引起廣泛關注: 牛津大學一位教授,在去年於上海隆重舉行的頒獎典禮上,向一位香港商人頒發了「毫無含金量」的牛津大學證書。
  • 長沙17歲女孩圓夢牛津大學
    華聲在線1月16日訊(科教新報·華聲在線記者 董以良 通訊員 蘇曉玲)今日記者從湖南師大附中獲悉,該校高三女生蔣品已被牛津大學莫德林學院(magdalencollege)數學專業錄取。北京時間14日19時,守在電腦前一整天的蔣品和媽媽在收到錄取通知郵件後緊緊相擁,激動得淚流滿面:「夢想實現的感覺太美好了。」
  • 14歲進入大學,17歲入牛津大學,連英國首相都甘願自稱他的學生
    在14歲那年,便被格拉斯哥大學錄取,在大學期間學習數學、小語種和哲學,另外他對經濟學也十分感興趣。天才少年,進入牛津深造在亞當斯密在大學期間,遇到了一位教授,叫哈奇遜,他是一位頗有創見的思想家,也是亞當斯密一生之中獲益最深的一位師長。
  • 對話全球城市競爭力項目主席克羅索:後疫情時代經濟發展 關鍵在...
    每經記者:文巧 每經編輯:高涵因新冠肺炎疫情推遲兩個多月後,全國「兩會」正在北京舉行。伴隨著疫情的減緩趨勢,許多國家已經將重啟經濟擺在了議程之上。在此背景下,中國重啟經濟的經驗也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