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鼎足寺寨
張正超 姚澤遠 文 姚澤遠 圖
華鎣雙河附近寨子多,哪個最高?明月鎮的鼎足寺寨!
鼎足鼎足,有足才成鼎。鼎有了足方能形神俱佳!
有人說,鼎足風水好,鼎足出人材。鼎足倒底出了些啥人物?鼎足現在怎麼樣了?
鼎足,與我們有緣,因為這是母親的故鄉。鼎足,又是我下鄉的地點,是魂牽夢縈的地方。寨上的大隊部,寨上的小學校,寨上的合作醫療,寨上的人······偏僻的鄉下,高高的古寨,多想重溫,多想親近!
早春二月,豔陽高照,終於回到鄉下。
鼎足寺寨現屬鼎足村,是漂亮的水泥公路把我們送到半山腰,是微微的春風把我們送上古寨。寨子比記憶中矮了半截,完整的寨牆沒了,高大的寨門沒了,寬大的石板路沒了,成片的房屋沒了。大隊部、小學校、合作醫療變成了菜地。部分寨牆,還閃著餘光;兩戶老小,還守著家園。他們的忠厚,他們的熱情,還是我們記憶中的鼎足人!
地壩裡,屋簷下,果園裡,鼎足人有說不完的精彩人生,有擺不完的龍門陣。
鼎足山,一個平常的小山包,頂上徑長也就二十丈大小。因為比其它山高,因為它有四條山梁,象蜘蛛的腿,象寶鼎的腳,引起人們的重視。認為這裡風水好,於是在山頂建寺廟,就叫鼎足寺。認為山勢險要,於是在山頂修寨子,就叫鼎足寺寨。
寨子修得很特殊,其它的寨子都是幾道門,方便進出。鼎足寺寨卻只修一處門,據說,從藏風聚氣的角度看,是要關住好運。而且是從西邊的一隻腳往上爬,認為福(佛)在西方,福從西來。一條獨路,沒有遮攔,便於打擊來犯的敵人。雖然寨門只有一道,卻是個四重門,還是花了建寨人不少的心血和錢財。
外門為石門樓,二門為石拱大門。它們之間有一藥鋪,對面有間石屋,是關押人犯的地方。門樓簡潔而高大,大門寬闊而精緻。大門有四尺多寬,門柱石九尺多高,四稜方正,雕刻有飛禽走獸。門拱上刻「太平城」三個大字,門柱對聯:「垣圍鞏固何易金城湯池,形勢巍峨不殊五雲消遺」。落款「鹹豐三年孟春月立」。三門和四門為重門,有人防守,為最後的關口。通過第四道門,就是鼎足寺古建築群。
聽說,鼎足寺初建於宋,與永興褒先寺同期修建。該建築群的布局呈階梯式,分四層。第一層是山門殿,也稱下殿,供韋駝、金鋼力士等像;第二層為上殿,又是羅漢堂,供有十八羅漢像;第三層是大殿,供奉佛祖釋迦牟尼像;第四層最高,是觀音樓,供千手觀音像。寺院長年香燭不斷,氣勢肅穆。建築群面積雖然不是很大,卻很有檔次。飛簷翹角,雕梁畫棟。所有佛象木雕金漆,一派金碧輝煌。大殿兩廊分置大形鐘鼓,有人說,為廣安、南充、重慶寺廟之最。就連重慶羅漢寺的鐘鼓,也只有本寨鐘鼓的一半大。鐘鼓齊鳴時,聲震四方,明月、雙河都能聽見。民居沿寨上大路修建,有古街味道。解放初期,不但四重門和寨牆完整,古寺和寨民住房完好,還有碉樓十三座,倉庫三座,學校一座。真是建築密集,規模宏大呵!
明月鼎足寺寨
本寨地靈生人傑,真還出過不少傳奇人物。說是人物,是說在這小地方,在這窮鄉僻壤,在普通老百姓眼裡,還真是成龍成鳳了。
且不說清朝的翰林學士。近代的劉少白,是黃甫四期的學員,任國民黨三十八軍二十一補訓處軍需處長。抗日戰爭中,曾赴緬甸對日作戰,立下赫赫戰功。臨解放時,思想傾向進步,為力保南京大學張校長,與當局發生衝突,不願去臺灣,憤而歸鄉。解放後,卻選擇了自殺。雖不好評價他的結局,只覺得,風水寶地並未撫慰他的晚年。
也許是寨子的僻靜,寨子的安全感,引來地下黨,引來遊擊隊,引來紅色思想。紅色席捲了古寨,紅色造就了新人。更多的人受紅色思想影響,成為優秀的地下黨員。傑出的有劉懷大、陳永惠、陳永豐、陳永恆、陳代錄等人。解放後,劉懷大在天津市檢查院任院長,陳永豐任萬縣軍分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寨上還出了些大學生和公務員,包括縣、鎮級領導。現在,寨上寨下,已溶為一體。更多的打工仔遍布祖國各地,企業家大展宏圖偉業。鼎足村,正煥發著蓬勃朝氣!
我們站立寨上最高處,不想談論風水。春風吹拂著,陽光特別驕豔。舉目四望,雙河的眾寨都在腳下,確有山高人為峰的感概!明月鼎足寺寨。
作者簡介
姚澤遠,筆名姚遠,號常青館主。49年生於四川廣安。
曾任職華鎣市文化館,副研究館員。四川省美術家協會會員、省攝影家協會會員、省書法家協會會員,廣安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攝影家協會常務理事、書法家協會理事,華鎣市美術家協會、書法家協會常務副主席,攝影家協會副主席、秘書長。
投稿方式
End
本號申明「原創」內容,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非原創圖文內容來自網絡,幸福華鎣整理髮布,不代表編輯觀點,主要目的在於分享信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