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路川教授組稿 | 葉再生等:從胃癌外科術式的演變感受影像學的...

2020-12-14 騰訊網

主編按語·陳路川教授

胃腸腫瘤精準外科治療的方向和啟示

隨著技術的創新,理念的變革,外科醫生在胃腸腫瘤診治中的地位和角色也隨之不斷變化。新時代背景下,「好鋼用在刀刃上」,這正是對一名優秀胃腸腫瘤外科醫生的最高要求。所以,我們提出,胃腸腫瘤的外科治療需要邁出精準化、個體化的步伐。這樣精準化、個體化的管理必須貫穿於胃腸腫瘤的整個診療過程。影像學的精準診斷伴隨著外科術式的演變,已經成為外科手術治療方向的「發令員」。

在選擇外科手術術野的進入方式時,我們經歷了血管解剖、淋巴清掃、整塊切除等時代,而今,精準膜平面解剖時代正在降臨,完整繫膜切除和神聖平面延續等理念和技術幫助外科醫生實現精準操作,從而降低了腫瘤復發率和併發症發生率。對合適的病人,選用全腔鏡/NOSES(經自然腔道取出標本手術)+快速康復+圍手術期營養管理的方案,可以實現微創、快速、精準的圍手術恢復過程。同時,我們也要關注到少見類型病種,總結諸如殘胃癌一類患者的精準診斷和治療方法。

綜上所述,胃腸腫瘤精準外科治療的建設必是全面而立體,但也是任重而道遠,我們希望這將為廣大胃腸腫瘤患者帶來更多的福音。

本期執行主編

陳路川 教授

主任醫師、教授、福建省腫瘤醫院胃腸腫瘤外科科主任。兼任福建省抗癌協會胃癌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上消化道外科醫師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結直腸腫瘤NOSES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NOSES聯盟副主席、中國抗癌協會胃癌專業委員會外科學組副組長、中國抗癌協會胃癌專業委員會常委、福建省抗癌協會大腸癌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抗癌協會胃癌科普福建教育基地主任、中國抗癌協會胃腸間質瘤專業委員會常委、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胃腸間質瘤專家委員會常委等。

No.1

執行主編陳路川教授推薦——

從胃癌外科術式的演變感受影像學的精準作用

本文作者:葉再生 曾奕 魏晟宏 陳路川 福建省腫瘤醫院胃腸外科

第一作者簡介

葉再生 博士

福建省腫瘤醫院胃腸外科主治醫師、醫學博士,日本國立癌症中心中央醫院、東病院、日本癌研有明醫院、韓國首爾國立大學醫院訪問學者、第18屆中華外科青年學者獎二等獎獲得者、福建省醫學會腫瘤分會青年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抗癌協會胃癌專業委員會青年委員會委員、國際胃癌協會(IGCA)會員、中國抗癌協會腫瘤支持治療外科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抗癌協會胃腸間質瘤專業委員會青年委員會委員、中國抗癌協會整合腫瘤學專業委員會青年委員會委員、中國醫師協會結直腸腫瘤專業委員會青年委員會委員等。

胃癌外科的術式在近百年漫長的發展歷史中,經歷了數次的演變。術式從小到大,從簡到繁,而又再次經歷變革,從大到小,從繁到精。例如,胃癌從單純的胃切除發展至淋巴結清掃的根治術,甚至多臟器聯合切除,最終回歸至精準淋巴結清掃及膜解剖根治。這些演變的核心目的在於以儘量少的代價,減少臟器切除,同時不斷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降低復發率。

一、胃癌外科術式演變——解剖學提供了可靠依據

日本胃癌術式 50 餘年來的探索和發展,奠定了當今世界以 D2根治術作為進展期胃癌的標準術式。隨著日本胃癌死亡率的不斷下降, 除了早診早治及化學藥物的功勞,其中更加得益於其對於個體病例精準的診斷和術式選擇。

近10年以來,以日本學者為代表基於膜解剖相關理論提出有關膜解剖相關術式,更是為廣大的胃癌外科醫生提供了一種新的手術入路。

圖1 日本胃癌死亡率逐年下降

對此,解剖學提供了可靠的依據,我們認識到腹膜組成是由間皮細胞+結締組織的支持,筋膜是增厚的疏鬆結締組織,沒有間皮細胞,繫膜是兩層髒層腹膜之間包裹血管、神經、淋巴、脂肪組織,腹膜下筋膜是包裹腹膜外脂肪組織的薄層結締組織,具有深淺兩葉,為胃腸癌手術不可破壞之層面。融合筋膜是相鄰的漿膜組織逐漸固定並融合, 最終形成的薄層結締組織結構,最著名的 Toldt's 筋膜。融合具有不均一性,有的部位表現為漿膜猶存,有的部位漿膜融合成新的筋膜,有的部位則退化成疏鬆結締組織,比如常見的「天使髮絲」。1982年,Heald 提出TME手術,TME手術將患者局部復發率由 30%降至5%~8%,各期的總體 5年生存率由48%~50%提高到68%~74%;2009年,Hohenberger提出CME手術,CME手術可使結腸癌的5年復發率由6.5%降低至3.6%,5年生存率由82.1%提升至89.1%。Heald描述「筋膜」的重要意義:「筋膜是癌症擴散幾乎難以穿透的屏障,是髒層和壁層之間難以穿透的無血管平面」,故此,遵循膜解剖的手術可以減少「癌洩漏」,降低復發率,同時又可避免手術併發症的產生。

二、胃癌外科術式演變的引路先鋒?——影像學當仁不讓!

正如上所述,胃癌外科術式演變的最終結果是為了提供精準的診療,而在這其中,何者為引路先鋒?影像學當仁不讓!腫瘤學角度而言,其提供了TNM分期供外科醫生作出何時手術的時機,手術學角度而言,其提供了血管、淋巴結、繫膜的入路可行性,供外科醫生作出何處手術的抉擇。故影像學的精準作用對於外科術式的確立不言而喻。具體詳述如下。

1、胃癌術前T分期是影響根治程度的首要因素

其中cT4b的判斷尤為重要。cT4b在膜解剖理論中,屬於完全突破胃完整繫膜切除範圍外,在胃癌術式的演變過程中,1969年和田氏曾經提出過 Appley 術式(手術時需切斷腹腔動脈根部,施行2/3尾側半胰和脾的全胃切除)作為胃癌根治的究極術式。進入21世紀以來,大多數的外科醫生已經認識到,該術式並不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而將併發症置於極高風險。因此,新輔助治療的加入成為胃癌圍手術期治療的重要武器。影像學對於cT4b的精準判斷,則能避免類似 Appley術式等聯合臟器切除術式的盲目應用,而代之以新輔助治療來降期。除了cT4b以外,在日本胃癌新輔助治療指徵中,還明確提出Bulky N概念,將沿肝總動脈、腹腔動脈、脾動脈有長徑>3 cm的腫大淋巴結(包含2枚以上的融合淋巴結)或鄰接2枚以上、長徑>15 mm的腫大淋巴結定義為Bulky N,建議行術前S-1+順鉑方案化療後根治性手術切除。而判斷Bulky N2取決於影像學的細緻分析。

圖2 CSCO胃癌診療指南關於胃癌CT的T分期徵象

圖3 3個第 2 站淋巴結大於 1.5cm影像舉例

圖4 1個第 2 站淋巴結大於 3.0cm影像舉例

2、胃癌診療中經常遇到「腹膜後淋巴結腫大」攔路

世間所有的相遇並不都是久別重逢。也並非所有的「腹膜後淋巴結腫大」治療都混為一談。首先,16組(腹主動脈旁淋巴結)是最常見的影像學提供腹膜後淋巴結腫大位置。JCOG 0405 研究發現PALN轉移(16a2b1)的病人經新輔助化療後 R0 切除率可達82%,5年存活率甚至達 57%,與Ⅲ期胃癌病人的總體預後相仿。因此,精準影像學必須區分16a2b1淋巴結腫大和非16a2b1淋巴結腫大,對於懷疑16a2b1淋巴結轉移,可以經過新輔助治療後行D2+PAND術式(腹主動脈旁淋巴結清掃術),而對於非16a2b1淋巴結轉移,則屬於轉化治療範疇,預後和根治條件也完全不同。

圖5 JCOG0405研究中16a2b1清掃組的5年總生存率和無病生存率

圖6 16組淋巴結各亞組

圖7 16a2組淋巴結腫大

當然,除此以外,還有非16組淋巴結轉移的「腹膜後淋巴結腫大」。例如,13組淋巴結(胰頭後淋巴結),屬於腹膜後淋巴結,但在胃竇癌侵犯十二指腸算區域淋巴結,仍在D2根治範圍內;8p(肝總動脈後方),12p(門靜脈旁淋巴結)淋巴結也屬於腹膜後淋巴結,但對於完整繫膜切除術式來說,這兩組淋巴結仍在其範圍之內;9組(腹腔動脈根部淋巴結)有時也出現在腹膜後,但它屬於D2根治範疇。所以,「腹膜後淋巴結腫大」是一典型依靠精準影像學確立診療方向的案例。

圖8 13組淋巴結腫大 圖9 9組淋巴結腫大

3、精準影像學對AEG診療的意義

對於食管胃結合部癌(AEG),即位於食管胃連接線EGJ(齒狀線)上下5 cm範圍內的腺癌,精準影像學對於其診療更具有特殊意義。

Siewert分型由1987年德國醫生Siewert提出,按腫瘤中心的可分3型:I型:遠端食管腺癌,腫瘤中心位於EGJ上1~5 cm,目前共識推薦經胸入路,Ⅲ型:賁門下癌, EGJ下2~5 cm,Ⅲ型目前共識推薦經腹入路,Ⅱ型:賁門癌,EGJ 上 1cm~下 2 cm,Ⅱ型則根據食管侵犯距離視情況而定。

此外,日本 Nishi 分型也曾廣泛應用,E型位於EGJ近端;EG型位於EGJ近端為主;E=J型腫瘤中心位於EGJ上;GE型位於EGJ遠端為主;G型位於EGJ遠端。精準影像學首先應推測 EGJ 線的位置,通常從上消化道造影(GI)來看,EGJ線位於食管下段最狹窄的部位,如果存在食管裂孔疝等情況,則以胃大彎縱行皺襞的近側終末端為標誌,其次,增強CT對於腫瘤中心位置的判斷具有一定參考意義。

結合術前TNM的分期,精準影像學在食管胃結合癌的診療中具有立體化的建設意義。

圖10. 食管胃結合部癌Siewert分型

三、結語

規範化的胃癌診治應該因期施治,結合多種治療方案,力爭降期,避免擴大手術,減小創傷,同時提高生存率。胃癌外科術式演變的任何階段都離不開精準影像學的作用。胃癌外科與影像學在多學科協作理念(MDT)指導下,始終合作共贏,協同發展。

主編評語·陳路川教授

胃癌外科術式演變的核心目的在於以儘量少的代價,減少臟器切除,同時不斷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降低復發率。影像學的精準作用對於外科術式的確立不言而喻。從腫瘤學角度而言,其提供了 TNM 分期供外科醫生作出何時手術的時機,手術學角度而言,其提供了各種手術入路的可行性,供外科醫生作出何處手術的抉擇。該篇述評從胃癌診療的各個角度對其中精準影像學的作用進行了詳述,為胃癌外科及影像學科之間鋪路修道,牽線搭橋!

相關焦點

  • 全國150餘名整形領域教授齊聚重慶 共賀星榮整形外科醫院大型開業...
    復星醫療集團醫美旗艦院——星榮整形外科醫院自8月29日試營業以來備受矚目,由行業領軍人物李世榮教授引領的專家團,更是吸引全國各地患者及愛美人士紛沓而來,感受整形領域高品質診療體驗。10月15日,星榮整形外科醫院終於迎來正式開業。
  • 黃柏榮:乳腺癌的分子影像學篩查
  • 安慶市第六屆腹部外科手術學沙龍暨安慶市第三屆青年外科醫師論壇...
    12月5日-6日,安慶市立醫院腫瘤外科成功舉辦安慶市第六屆腹部外科手術學沙龍暨安慶市第三屆青年外科醫師論壇,來自安慶市及周邊地區醫院近100人參加會議。黨委副書記、院長劉建出席會議並致辭。此次會議由腹部外科手術學沙龍和青年外科醫師論壇組成,其中青年外科醫師論壇設胃腸一、二,肝膽一、二、疝及軟組織等五個專場,「腹部外科手術學沙龍」聚焦相關領域研究熱點,邀請了省內外知名專家現場授課。
  • 湖南省知名胃腸外科專家陳超武教授親臨常德四醫!
    為積極響應國家衛健委關於優質醫療資源下沉,促進基層醫療技術提升,加強學科能力建設的號召,6月12日,常德市第四人民醫院特邀湖南省醫學會腸瘻學組主任委員、湖南省人民醫院普外科兼胃腸外科主任陳超武教授來院講學、查房。
  • 徐文東教授:手外科醫生發現腦的奧秘
    圖說:徐文東教授團隊在做手術 採訪對象供圖(下同)許多年來,全世界都在研究人腦這顆「智慧星球」,它的未知潛能值得不斷挖掘。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手外科徐文東教授團隊就通過對「手」的研究發現了「腦」的秘密:當一側大腦半球損傷偏癱時,另一側健康半球在支配對側健康上肢時,也可以獨立支配同側癱瘓上肢。
  • 良醫|外科醫生真的會消失嗎?
    沈柏用教授解釋了「華亭書院」名字的寓意。當天,多位上海外科醫學界前輩也參加了活動。瑞金醫院李宏偉教授說:「華亭書院」這個名稱啟示我們,外科醫生要有文韜武略,不僅要有技術,還要有「人文精神」。沈柏用教授說,普外科進入了新的時代,外科醫生普遍專科化,不再是什麼刀都能開的外科醫生。
  • 胃癌術後CA724升高,是腫瘤復發了嗎?還有沒有辦法再治療?
    腫瘤標誌物多種多樣,血液、痰液、胸腹腔積液中都可能存在,那麼,胃癌一般要查哪些標誌物呢?CA(糖類抗原)724在胃癌中的陽性率是50%左右,也就是一半的胃癌病人CA724會升高,它的參考值是≤6.9ng/ml,若聯合CEA(癌胚抗原)、CA125、CA199則陽性率達到70%左右。因此,CA724是胃癌術後需要監測的一種重要標誌物!
  • 女子宮頸癌術後下肢成「象腿」 湘雅專家創新術式擊退淋巴水腫
    ▲患者入院檢查時的左腿近日,中南大學湘雅醫院手顯微外科唐舉玉教授團隊創新術式擊退淋巴水腫 湘雅醫院唐舉玉教授團隊成功幫助患者解憂令人欣慰的是,當地貧困家庭都有一支固定服務他們的醫生隊伍。去年,當地醫生告訴她,湘雅醫院手顯微外科對她這種疾病有了新的治療方法,她有治癒的可能性。這一消息,燃起了劉蓮對重獲健康的新希望。
  • 健康大咖談|胃癌年輕化是殘酷的真相,遠離胃癌,一定要做好幾件事!
    最近,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翟惠虹教授接診了一位30歲出頭的胃癌患者小劉(化名),發現時已是胃癌晚期。抽菸、喝酒、熬夜、吃飯沒規律,曾經是小劉的生活常態。在我國,胃癌等惡性腫瘤早已不是老年人的「專屬」,在惋惜和痛心的同時,我們更應該了解,如何遠離這種疾病。
  • 「換頭術」焦點:義大利外科醫生和哈醫大教授能否修復脊髓?
    義大利神經外科醫生塞爾吉·卡納韋羅(Sergio Canavero)和他的「親密中國朋友」、哈爾濱醫科大學教授任曉平再次因為「換頭術」走進公眾視野。11月17日,卡納韋羅在奧地利維也納舉辦新聞發布會,宣布世界第一例人類頭部移植手術在一具遺體上「成功實施」,地點正是哈爾濱醫科大學。任曉平參與指導了這次手術。
  • 肝內膽管癌的外科治療——上海東方肝膽外科醫院夏勇
    本文轉自微信公眾號:夏勇專家簡介:夏勇,醫學博士,海軍軍醫大學(原第二軍醫大學)東方肝膽外科醫院副主任醫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擅長肝膽胰脾疾病的外科診治。尤其是不同臨床病理特徵的肝癌、肝內膽管癌以及轉移性肝腫瘤等的個體化外科治療,並建立了肝癌術後復發的預防和治療的個體化新方案。
  • 乘風破浪的肝膽外科醫生
    在完善相關檢查後,張大伯被確診為肝尾狀葉癌伴門靜脈癌栓。周玉坤發現,患者肝門部側支血管迂曲擴張且有大量腹水,手術風險較大。 周玉坤分析,手術的關鍵在於將門靜脈癌栓清除,因為只有血管通了,壓力減小,才能避免術中意外大出血,從而有利於進行肝切除手術。但患者的腫瘤正好夾在兩個血管中,一碰就會出血,所以先行門靜脈切開取栓術」。
  • 虞巍教授、何志嵩教授解讀恩扎盧胺真實世界研究PREMISE
    醫脈通特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泌尿外科虞巍教授和何志嵩教授,對這篇研究結果進行詳細解讀。 在不同隊列中,停用恩扎盧胺的主要原因為PSA進展(隊列1為16%,隊列4為23.7%)和影像學進展(隊列2為23.9%,隊列3為21.4%)。
  • 劉續寶教授及柯能文副教授團隊完成國際首例腹腔鏡經結腸下區原位...
    近日,我院胰腺外科劉續寶教授及柯能文副教授團隊完成了國際首例腹腔鏡經結腸下區原位胰十二指腸切除聯合門靜脈切除的胰頭癌根治術。該手術由團隊中柯能文副教授主刀,歷時6小時,患者術後恢復順利。經文獻檢索,目前國際上尚未見類似手術病例報導。
  • 中國科大附一院陳炯教授入選美國外科醫師學院會員
    屆年會在美國芝加哥會議中心(Moscone Center)通過網絡召開,我院陳炯教授入選美國外科醫師學院會員(Fellow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Surgeons,ACSFellow),他也是安徽胰腺腫瘤研究領域首位入選專家。
  • 我國著名胸心血管外科專家潘鐵成教授逝世,享年68歲
    12月17日,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發布訃告:我國著名胸心血管外科專家、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教授、主任醫師,原胸心外科主任潘鐵成教授因病醫治無效
  • 海軍總醫院全軍微創神經外科研究所介紹
    年海軍批准成立海軍功能神經外科中心;1992年總後勤部批准成立全軍神經外科中心;1989年成為第二軍醫大學碩士學位授權單位,2000年為博士學位授權單位;2011年12月總後勤部批准成立全軍微創神經外科研究所;2012年11月成立海軍總醫院神經外科醫院。
  • 醫學部舉辦2020級醫學影像學專業教育報告會
    新聞網訊 11月18日,醫學部2020級醫學影像學專業教育在醫學部學術報告廳舉行。醫學影像學系主任、附屬醫院放射科主任徐文堅教授主講,醫學部黨工委副書記於文潔出席報告會。徐文堅教授從中國的傳統醫學理念出發,深入淺出的講述了醫學影像學的前世、今生和未來,讓同學們對所學專業有了清晰而完整的認知。
  • 為什麼日本胃癌5年生存率遠超中國和美國,秘密在這裡!
    3、生活細節湖北省腫瘤醫院胃腸泌尿外科副主任醫師魯力2018年07月06日在健康時報刊文指出,除了篩查,防胃癌還體現在日本人的生活細節中:用冰箱:在日本、美國都有冰箱大規模進入家庭使用後,胃癌發病率大幅下降的現象。冰箱的好處是可以讓食物裡的細菌不要那麼瘋長,不用使用那麼多的防腐劑,包括使用鹽來醃製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