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歷史學的「數字轉向」

2020-12-22 瀟湘晨報

過去幾個月以來,一場全球範圍的疫情,給人們帶來了程度不同的、各種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在同一事件裡,相近的生活經歷、創傷體驗,使得人們能夠藉由各自的經驗而對他人在此過程中的命運有了更為切身的理解,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感同身受」,在心理學上稱之為「移情作用」。

對於歷史學家來說,歷史經驗的「移情作用」不僅發生在有差異的個人之間,也突破了文化和地域的空間限制,更穿越了時間的維度。現時代的人生經歷、立場背景等,是我們在觀察過去的過程中無法擺脫的基礎,全球危機的親身體驗為歷史學家們更好地解讀歷史中的風雲際會提供了一定的啟示。疫情期間,課堂教學和會議研討不得不轉換為虛擬空間裡的交流;居家隔離的狀態下,一網聯通,便可以建立起有效聯繫。可以說,許多研究者多年來所預言的歷史學的「數字轉向」已然是不可逆轉的趨勢了。

以歷史教學為例,遠程視頻會議系統的開發早已相當成熟,但是在疫情之前,要改變並取代已延續了幾千年來師徒相授的傳統課堂教學,幾乎是天方夜譚;開放性的數位化遠程「慕課」,誕生至今已逾十年,雖也曾受到熱議和追捧,但始終無法撼動根深蒂固的傳統課堂。而如今,遠程教學已經成為世界範圍內普遍採用的教學模式之一,雖是迫不得已,但其優勢和效果即便在疫情結束之後也不能被輕易忽視。在突如其來的疫情之下,能夠平穩過渡、保持教學秩序的,正是那些前期在遠程技術應用、網絡課程開發方面有一定基礎的學校和課程。一個電腦課件做得比較完備的老師,肯定比一個主要依靠板書的老師,更能適應由實體課堂向線上教學的角色轉換。時至今日,蘭克倡導的「習明納爾」(即seminar,「專題討論」之意)恐怕也只能轉成線上的討論了。

回溯史學史,可以看到,史學進步、新陳代謝的動力,是學科自身強大而主動的反省、修復能力,是開放包容和兼收並蓄的學術精神。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歷史學都曾遭遇過不同程度的冷遇和低谷,但隨著新材料、新理論和新方法的引入,古老的歷史學得以不斷地迸發出新的活力。歷史學發生的「數字轉向」,便是已知的諸多新變化之一。

自19世紀以來,歷史學建立了一整套較為嚴格縝密的研究方法、學科體系和職業規範。僅以對歷史資料的收集、整理和考證為例,史料的範圍從一般的檔案、文獻、典籍等,逐漸拓展到考古、圖像、數據、口述等文字之外的形式。最近20年來,歷史資料的數位化與數位化原生史料的大量出現,成為歷史學「數字轉向」的重要標誌之一。

關於傳統史料的數位化轉換。自古以來,就一直存在史料在不同介質和載體之間的轉換,如由口述傳統向文字書寫的過渡,直接帶來了傳統史學的誕生;再如碑刻銘文的拓印,文稿的謄寫、抄錄與印刷,還有一度非常盛行的微縮膠片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歷史研究的進步。其中,文字書寫與近代印刷的發明和應用,對人類的知識生產和傳播產生過革命性的影響。現代數碼技術的發展,使得文件的存儲、攜帶、閱讀、檢索和傳播等各方面都發生了質的變化。單就史料本身而論,數位化使得歷史研究者有可能儘量多地獲取、佔有和運用史料,並且全面細緻地掌握相關的研究狀況。但是,海量的史料超出了人類自然的閱讀能力,這是之前任何時代都不可想像的新問題。於是乎,文本、資料庫和網絡範圍內的電子檢索,成為今天每一個研究者日常的基本操作技能;而再更進一步,就出現了利用計算機、人工智慧和統計學等方法的「數據挖掘」,以及在此基礎上展開的「大數據」模型分析。

再來看原生的數字史料,也就是運用數碼技術直接製造產生的各類電子文檔、信息和記錄。隨著數碼電子設備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的普及,我們已經在不知不覺中進入到一個「數碼」的時代。對於未來將要研究我們這個時代的歷史學家來說,他首先必須解決的就是如何獲取這個時代裡大量以數字形式出現並存在的歷史資料。例如,進行歷史人物的研究,一般較為傳統的研究路徑大致包括這樣幾個方面:一是通過檔案資料來挖掘耙梳人物的生平信息、人生軌跡等;二是藉由人物存世的著述、日記和書信等文本建構其思想、觀念和情感世界;三是追蹤人物的社會交往和關係網絡,從他人的觀察、記錄、回憶和評論裡還原並豐滿人物的形象。即使是依然沿用這一路徑,在未來的研究者所要處理的史料中,也會有大量的電子郵件、數碼通信信息、社交網絡記錄等。況且時代在變遷,信息存儲的設備和格式可能早已更新換代,加之電子信息缺乏實體的物理存在,更為隱秘、難以查找,也易被刪除、破壞、篡改和散佚,許多私人信息、官方文件和電子設備可能還設有加密保護。這些情況,對於仍然按照現有學術訓練模式培養的研究者來說,恐怕會成為難以逾越的障礙。因此,在一些對未來史學發展的展望中,常常會提到「數字考古」「數字考證」等概念,這些或許都將成為未來歷史學家們的學術基本功之一。

事實上,數位化對歷史學的影響是全方位的。數位化的媒體、技術和工具,已經深入到歷史學的各種實踐、演示、分析、教學、研究和傳播當中,取得的成果也不勝枚舉。但是,由於技術發展的日新月異以及傳統學科本身存在一定的滯後性,兩者之間還存在著不小的張力,對於歷史學的「數字轉向」這一議題也尚未達成一致的共識,亟待深入展開討論、更新學術規範、明確前進方向。歷史學的研究實踐,不僅需要廣泛借鑑各種新的技術手段、充分利用先進的高科技產品和工具,而且要前瞻性地思考歷史學本身在未來數字時代中的學科定位與理論特色。在這種背景下,對於歷史學的理解,不應該是僵化刻板的,歷史學家的形象也並不只有寒窗古卷、皓首書齋這一種。

歷史學,歸根結底是一門在時間序列上展開研究的學問,因此人們常常把歷史比作是現在與過去之間的對話。而作為對話參與者之一的歷史學家,通常站在其所身處的時代,帶著對現實生活的關懷,展開相應的研究和寫作工作。作為歷史學分支的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的研究,則為我們提供了審視自身學科的獨特視角,也促使我們思考與展望歷史學的前沿趨勢和未來前景。歷史學者應該抓住時代機遇,迎接歷史學的「數字轉向」。

【來源:央廣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我們應更主動地迎接史學的數字轉向
    如何看待數字史學【我們應更主動地迎接史學的數字轉向】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教授王濤:「數字史學」從概念提出到正式進入史學方法論,成為史學培養體系中的一環,大概有30年的時間。這個漫長的過渡階段,似乎是很多新的史學研究領域都需要經歷的沉澱期。但從國際史學界的整體面貌來看,數字史學正在獲得越來越好的發展態勢。
  • 新機遇與新可能:數字人文視野下的歷史學
    本刊組織幾位作為數字人文引入歷史學科的見證者、參與者和推動者的青年學者,圍繞數字人文與歷史學發展這一主題進行研討,從理念到方法再到實踐,回顧數字人文引入歷史學的歷程和得失,展望未來的新可能,以期對深化相關研究與探討有所助益。
  • 歷史學門類——歷史學專業解讀
    一、歷史學是什麼在中國古代,史學是一門關於如何認識、敘述或編纂過去的事件的學問。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孔子就已經開始了歷史學教育;到漢代,司馬遷父子建立了更加完善的歷史學體系和創作形式,歷史學開始成為官方研究的重點。
  • 陳新:歷史學為什麼重要
    近期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了美國歷史學家林·亨特著作——《歷史學為什麼重要》。這是歷史學家寫給公眾的一本小書,圍繞「歷史學為什麼重要」這一問題,探討歷史學的一些基本問題。本文選摘其中兩篇——一為新書序言,由浙江大學歷史學系教授陳新所撰,為讀者做一導讀;一為書中「歷史與公民身份」一節。
  • 歷史學與想像力
    歷史學與想像力 2020年05月20日 10:47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薛平拴 字號 內容摘要:關於歷史學需不需要想像力的問題,學界頗多爭議。
  • 仲偉民 | 後現代:歷史學的悼詞還是福音?
    澳大利亞學者凱斯•文沙特爾撰寫了多篇反對後現代史學的論著,其中最新的一部著作就是《謀殺歷史學:一門學術是怎樣被文藝批評家和社會理論家殺害的》,他把近年歷史學衰落的原因歸結為後現代的破壞。為了論證後現代史學的罪狀,文沙特爾列舉了一些數字:美國學習歷史的高中生比例由20世紀60年代的2/3下降為90年代的不足20%;在大學階段,美國高校歷史學專業每年的畢業生人數在1970年曾一度達到創記錄的45000人,20年後降到了不足20000人,美國同一時期被授予歷史學博士學位的人數也減少了50%以上,要知道這一切都是在同期的高校入學人數和學位授予人數都大幅度增加的背景下發生的。
  • 迎接既美又善的數字未來
    我們的答案是通過數字賦能,帶來優質的睡眠。」展區工作人員曾海倫告訴記者,目前該公司已在全國25個省級行政區開設100多家門店,使越來越多的人體驗到科技的「善解人意」。  「善解人意」的不僅僅是智能床。而在古樸的烏鎮,「5G生活」正在賦予其強烈的時代氣息:散步逛街時,手機掃碼參與店商AR互動,現實場景和虛擬元素疊加,更有趣味;宅家生活時,雲遊數字景點,天涯海角盡觀賞;政務服務中,智慧社區精細治理;經營生產時,協作平臺配置資源,提質增效……   網際網路發展最終是要造福人民。
  • 【大家訪談】彭衛:我們今天需要怎樣的歷史學
    然而, 歷史學還有一些內在的屬於這個學科的永久的內容, 變動的歷史學前行的軌跡是與不變的歷史學以往的歷程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每一個「今天」所需要的歷史學都來自這兩個方面的共謀。 不變的歷史學告訴我們的是求真的勇氣。秉筆直書是中國傳統史學的優良傳統, 在中國古代, 那些偉大的前輩們不僅用筆也用生命捍衛著歷史學的尊嚴。他們將對歷史學的尊重和熱愛融入到自己的生活當中。
  • 北京論壇雲端國際論壇系列之「數字人文視角下的中國歷史研究」線...
    秉承北京論壇「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宗旨,研討會以「數字人文視角下的中國歷史研究」為題,邀請了在中國歷史研究領域卓有建樹的學者大家,圍繞數字人文方法如何推動歷史學發展、傳統史學的格局將如何改變、研究者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工具來從事研究、數字人文方法面臨的挑戰與需要突破的瓶頸等前沿學術問題,展開了深入的交流和對話。
  • 2021軍隊考試文職歷史學知識:中國近代史重要事件
    2021軍隊考試文職歷史學知識:中國近代史重要事件 2020-12-04 16:44:08| 來源:中公教育 【導語】:2021年軍隊文職筆試即將開始,為幫助大家備考,山東中公教育小編
  • 文學、歷史學介紹
    其實不然,在13大學科門類中有7個學科門類都是對文科生開放的喲~文科生可以報的專業:哲學、經濟學(可看上一篇專業介紹)、文學、教育學、歷史學、法學、管理學,甚至藝術學大多數也都是文科生哦!0503新聞學該專業學科主要以文學、政治學和社會學為學科基礎,同時又與哲學、經濟學、管理學、藝術學、心理學和歷史學等學科密切相關。專業具有較強的政治性,要求學生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和正確的政治立場。
  • 2020年研究生考研複試分數線預測:歷史學(學碩)
    2020年研究生考研複試分數線預測:歷史學(學碩)提示:分析了【歷史學】學科2012-2019近8年的研究生(學碩)考研複試國家控制【歷史學】學碩國家線(2012年-2019年)【歷史學】學碩國家線(2016年-2019年)以上四圖給出了明顯的幾個信息:第一:【歷史學】總分近四年穩中有增,可以預計2020年總分將保持穩定.
  • 誰說歷史學是冷門專業?先看看美國歷史專業的優勢
    很多不了解歷史學專業的學生,都認為歷史學是冷門專業,其實不然。在美國,歷史學是非常受重視的一門學科,也是很多留學生的申請熱門專業之一!今天就和小編一起來了解下美國歷史學專業的留學情況吧~美國獨立至今,只有200多年歷史,怎樣把不同種族、不同膚色、不同國籍、不同宗教的人凝聚在一起,使他們獲得歸屬感、認同感?
  • 日本歷史學的「維新」:匈牙利流亡者與明治政府修史事業
    這是日本近代歷史學的起點。永原慶二在《20世紀日本歷史學》中指出,明治時代日本存在四種史學的潮流,第一是以儒教的名分論、尊王論為意識形態的群體;第二是受到清朝考證學影響的士族出身漢學者,其代表人物就是重野安繹與久米邦武(1839—1931)、星野恆(1839—1917)等人;第三是國學、神道系統的學者;第四是以福澤諭吉為代表的文明史、開化史。
  • 2021歷史學考研:專門史專業就業方向
    新東方網>大學教育>考研>考研資訊>專業嚮導>正文2021歷史學考研:專門史專業就業方向 2020-03-06 19:16 來源:新東方網整理
  • 鄧小南、包弼德、薛鳳、魏希德、陳熙遠:數字人文與歷史研究
    鄧小南教授談到,進入20世紀以後,學術界一直面臨著學術創新的壓力,數字人文即為一種重要的嘗試路徑。「面向歷史,也面向未來」的歷史學研究者不斷在尋求新的歷史學發展路徑。數字人文是一種新的學術導向,其產生和推進都是基於數字和人文的雙向需求和動力。
  • 美本歷史學專業簡介——以斯坦福為例
    歷史學是一門很廣泛的學科,其各分支方向所涉及的課程也並不相同。 歷史學畢業生以嚴謹的眼光接觸政治,文化和社會領域的能力可以幫助他們捕獲和傳達一些最難忘的新聞故事。 5、營銷,廣告和公關職業 了解社會和文化如何在整個歷史中形成,可以幫助他們有效地與不同的目標受眾進行溝通,歷史專業畢業生在其他專業領域中的工作還包括法律,商業和金融,政治和公共部門。
  • 推動考古學與歷史學對話融合
    本網記者 張哲/攝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 張娓 高瑩 通訊員 荼荼)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時的重要講話精神,推動考古學與歷史學對話融合,促進中華文明起源研究的深入,12月16日,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學部主辦的「文明起源研究相關問題討論會」在京舉行。
  • 劉青峰 金觀濤:歷史學和文學的脫胎與重構|雙體實驗室
    而相對於地理學和語言學,歷史學、文學和哲學這三門主要現代人文學科對應的中國傳統學問的現代轉型就困難得多了。這是因為它們與儒家經典和倫理規範結合得更為緊密,深受經世致用主導原則的約束。在本周的推文中,我們摘編了兩位老師所寫的《經學去中心化:歷史學和文學的脫胎與重構》主題內容,闡述傳統的歷史學和文學是如何實現現代轉型的。
  • 在教育中的歷史學,發揮出的作用,表現為……
    歷史學進入中學不僅比進入小學早,而且也比進入大學要早,中學裡的歷史課因此顯得尤為引人注目。在大學有歷史課之前,高中、初中早已開始上歷史課。這乍看上去殊為可怪,但要是知道中等教育在法國社會裡的中心地位,也就沒什麼奇怪了。在19世紀80年代之前,大學文科的主要功能不就是負責中學會考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