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5月20日 10:47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薛平拴
字號內容摘要:關於歷史學需不需要想像力的問題,學界頗多爭議。否定者認為史學是一門實證的學問,而想像存在虛構,脫離歷史本真筆者理解,以上兩種觀點從不同側面說明了歷史學的學科特點:史料是基礎,史論是價值;求真是歷史學的本質要求
關鍵詞:
作者簡介:
關於歷史學需不需要想像力的問題,學界頗多爭議。否定者認為史學是一門實證的學問,而想像存在虛構,脫離歷史本真,必須堅持「有一分史料說一分話」,更有甚者認為「史學就是史料學」。贊同者則認為歷史學不僅在於還原歷史真相,探求細節的真實,更要求研究者擁有超凡的想像力,在大的歷史視野中追尋其結構與意義,正如李劍鳴在《歷史學家的修養和技藝》中所指出的「在掌握翔實可靠的史料的前提下,參照一定的理論和概念來闡釋史實的意義,以求得史識」;王爾敏在《史學方法》中所言「世間沒有所謂自然存在之史料,凡一切資料俱必通過史家之覺識與命義始具史料意義與功能」。
謀求史實史論史識相結合
筆者理解,以上兩種觀點從不同側面說明了歷史學的學科特點:史料是基礎,史論是價值;求真是歷史學的本質要求,義理是歷史學的內涵與意義。兩者兼而有之,不能絕對化。過於強調史料,追求所謂的實證性、科學性,致使史實淹沒在文獻資料中而日益碎片化,缺失整體的歷史視野與深層的意義闡釋。過於追求義理,則容易出現米爾斯在《社會學的想像力》裡所說的「抽象經驗主義」,理論和方法高於事實和經驗,不能得出客觀史論,陷入相對主義泥沼。只有將兩者有機融合,才是理想的研究進路,這也被許多研究者認同和踐行。如胡適認為:「歷史家需要有兩種必不可少的能力:一是精密的功力,一是高遠的想像力。」美國漢學家魏斐德說:「一個完美的歷史學家必須絕對具有足夠的想像力,才能使他的敘述既生動又感人,但他必須絕對地掌握自己的想像,將它限制在他所發現的材料上,避免添枝加葉,損害其真實性。他必須進入深入而巧妙的推論,又具有充分的自制力,以免將事實納入假說的框架。」
當代歷史研究不僅史料學和史學思想並重,而且吸納了現代社會科學的理論與方法,呈現宏觀與微觀、學術與時代、理論與材料等會通的研究特徵,研究視野大大開拓,出現了一批考據與義理並重的優秀學術成果。《宋代文化消費研究》(秦開鳳著,商務印書館2019年10月版)就是一本史實、史論和史識結合較好的著作。
重視研究具體消費過程
宋代在文化領域取得非凡成就,達到中國古代社會頂峰,相應地,文化消費活動也異常活躍。該書以文化消費的內容為線索,文化消費的主體(具體消費者)為切入點,從經濟、社會和文化史等視角著眼於消費過程,探索宋代文化消費狀況、特點、影響及其意義等問題,豐富並拓展了宋史研究。
宋代文化消費涉及的內容廣泛而複雜,首要問題就是對文化消費分門別類並逐類逐項地加以釐清,這無疑具有一定難度,需對宋代經濟文化生活有較全面的認識和把握。該書首先對研究對象進行界定和劃分,並從紛繁複雜的研究內容中選取休閒娛樂消費、宗教信仰消費、文化教育消費和藝術品消費4大類(包括13小項),逐一進行專題性質研究。這種架構使群體中蘊含個體,專題研究和綜合研究較好地結合在一起,避免了「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不足。
書中文獻資料豐富準確、運用嫻熟,體現了研究者紮實的史料研究功底。作者著眼於具體的消費過程,對各個文化客體或文化文本如何被購買、被消費,其價格如何、受何因素制約等問題進行一一考證。如文化消費主要內容和具體價格列表就達十餘個,價格表列出了交易時間、買或賣者、物品名稱、數量單位、價格、資料出處等。從散見史料中將相關資料幾乎全部收集整理於一張表內,看似簡單明了,實則要求作者必須對相關史料有相當的把握和熟知,以「宋代筆墨紙硯之價格」表為例,所列資料出處達30餘種。正是在這些豐富的文獻資料支撐下,該書呈現出言之有物、持之有據、厚重紮實的研究特點。
雅俗文化交流匯通
一項研究,如果只停留於通過史料的鋪陳和羅列說清是什麼、有什麼,還只是比較淺顯和基礎的研究,不足以彰顯其意義和價值。在此基礎上探析其原因、作用和影響等,則需要作者擁有豐富的史學想像力、清晰的邏輯思維能力和一定的理論思辨能力。該書的可貴之處在於在廓清宋代文化消費基本狀貌基礎上,將文化消費置於宋代整體的經濟社會結構之中,分析其特點、地位、影響以及對當代的啟示等,使研究展示出開闊的理論視野。譬如書中從文化和社會史角度探索了宋代文化消費所具有的文化和社會意義,宋人消費觀念的嬗變對社會流動的作用進而對社會結構的影響,尤其是挖掘出文化消費所具有的社會分層意義,指出宋代文化消費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具有良性互動的關係。宋代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因素的融合發展奠定了文化消費基礎,促進了文化消費的勃興。文化消費則推動了經濟社會加速發展:促進生產發展、助推行業分工、優化消費結構、推進社會流動。以對社會流動的影響為例,該研究認為宋時社會流動性明顯加劇。一方面,不講門第、不論貧富、只問成績的科舉制為下層民眾提供了向上流動的階梯;另一方面,文化消費促使人口地理空間上的橫向流動加速,如士人四處遊學、學子進京趕考、歌舞伎人流動演出、遊人四處遊玩等,空間位移帶來人口聚集與經濟活躍;同時,職業間的橫向流動加速、細化了分工,優化了經濟結構。文化消費所具有的彰顯身份、抬高社會地位的作用,潛移默化地激勵人們追求更高層次的文化消費,進而形成向上垂直流動的強勁動力。另外,自上而下的流動也不乏見,如在文藝領域出現了雅俗文化交融匯通的情況,大眾參與到文藝的生產和消費中來,打破了長期以來文化藝術被上層社會獨佔的局面。它的下移,使文藝消費逐漸成為下層民眾、市井百姓的日常生活方式。
該書以文化消費為研究主線,不僅明晰了文化消費在宋代商品經濟中的地位與影響,還從中透視出宋代經濟社會文化生活中出現的種種變革與發展趨勢。這需要研究者有一種大的歷史觀,突破靜態的具物研究,即不是「就消費而言消費」,而是通過文化消費的視角探析宋代社會的整體發展,如社會結構的變動、新興社會力量的崛起以及原來社會階層的分化、雅俗文化的消長、文化的層間互動、消費觀念的嬗變等,同時對宋型文化和宋型社會的形成與變遷也有了另類解讀。書中尚有一些尚可繼續探索和研究的空間,如文化消費的內容龐雜,除了集中研究的13項,還有許多內容並未列入,值得進一步挖掘;沒有研究文化消費在宋代消費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沒有將宋代文化消費置於整個中國古代社會發展進程中探析其地位和影響等,期待作者在未來研究中對這些問題進行深拓。
(作者單位:陝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