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偉民 | 後現代:歷史學的悼詞還是福音?

2021-01-11 澎湃新聞

作 者 | 仲偉民,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清華大學學報》常務副主編

原 載 |《歷史學家茶座》2005年第1輯,第123-127頁

擴展閱讀

王學典 | 從「河東」到「河西」——歷史學的冷熱輪迴

如果我說所有的歷史學著作都不可信,同文學家一樣,歷史學家寫作時也是在創作,構思情節,虛構故事,歷史學同文學沒有本質的不同——你可能根本不相信或者表示激烈的反對。因為我們對「歷史學是一門科學,不多也不少」「我們只知道一門科學,這就是歷史科學」等等說法太熟悉了,以至於已成為我們固定的思維方式,所以我們不太容易接受上述的看法,甚至認為非常荒唐。舉個最簡單的例子,現在歷史劇大行其道,這些歷史劇多是演義或戲說,離歷史學家所研究的歷史相去甚遠,也就是說離歷史真相相去甚遠。可是現在有人說,根本沒有什麼歷史真相,歷史學家講的也不是歷史的真相,發生過的歷史已經永遠消失了,永遠也不可知了,我們知道的只是歷史學家用語言編織的故事,歷史學本質上與歷史劇、小說、神話一樣。

上述主張不能被中國的史學家接受,甚至嗤之以鼻,是很正常的事情。因為中國的歷史學傳統太悠久了,而實證史學又是中國傳統史學的主流,求真求實是中國史學家追求的目標,這種傳統到清代的乾嘉史學達到了極致。我國史學界至今仍崇尚經院傳統,那些考證的論著最為學者推崇,被視為治學的最高境界。舉個簡單的例子,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或北京大學歷史系,評職稱時如果你拿一部紮實的考證著作或者一篇考證論文作為代表作,就比較容易通過;如果你拿一部理論性的論著作為代表作,那就很玄,十有八九是通不過的。就拿我個人說事兒吧。自認為自己的一丁點特長在理論,但我評職稱時始終不敢僅拿自以為是的理論文章給評委們看,因為理論容易被人家挑出毛病,越有新想法的理論就越容易被挑出毛病。所以我們都學得很「乖」,經常裝模作樣地擺弄一下自己的考證功夫,越是又小又偏的題目越好,越是別人看不懂的題目越好,尤其是以誰都看不懂的題目為最好,那是「絕學」,就你一個人明白,錯了也沒有關係。但自己心裡清楚,那些考證或對或錯,能有什麼價值呢?比如司馬遷生於哪一年、洪秀全有沒有鬍子之類,我考證出來又能怎麼樣呢?它無非表明,我從俗如流,做了所謂「真正」的學問而已。

然而,你做的是學問嗎?你能求到歷史的真實嗎?你能告訴我們歷史的真相嗎?你筆下的歷史就比別人寫的歷史更真實嗎?這一切,後現代史學的回答都是否定的。

這是一個致命的否定。因為,如果後現代的邏輯是成立的,那麼從認識論上來講,傳統的歷史研究就是毫無意義的,歷史學家的工作是毫無意義的,歷史學這個職業是沒有存在價值的,史學從業者應該統統下崗。因此有人驚呼:在歷史學領域,狼來了!

後現代史學的觀點自始至終遭到眾多歷史學家的反對,美國甚至成立了反對後現代史學的協會。澳大利亞學者凱斯•文沙特爾撰寫了多篇反對後現代史學的論著,其中最新的一部著作就是《謀殺歷史學:一門學術是怎樣被文藝批評家和社會理論家殺害的》,他把近年歷史學衰落的原因歸結為後現代的破壞。為了論證後現代史學的罪狀,文沙特爾列舉了一些數字:美國學習歷史的高中生比例由20世紀60年代的2/3下降為90年代的不足20%;在大學階段,美國高校歷史學專業每年的畢業生人數在1970年曾一度達到創記錄的45000人,20年後降到了不足20000人,美國同一時期被授予歷史學博士學位的人數也減少了50%以上,要知道這一切都是在同期的高校入學人數和學位授予人數都大幅度增加的背景下發生的。即使這種絕對和相對都減少了的歷史學專業學生人數對歷史學科的就業崗位來說,仍然是過剩的,而且在實際的就業中已經表現出來。1995年,美國歷史學會記錄在案的被高校吸收就業的歷史學博士畢業生人數降到了歷史最低點。在澳大利亞,歷史學專業畢業生的需求狀況同樣惡化,相當數量的學生不得不面對被委婉地稱作「提前退休」的處境,實際就是被精簡失業的窘況。對此,美國著名歷史學家C•範•伍德沃德在1998年評論說,形成上述現象,儘管有各種各樣的因素在起作用,包括很多職業因素以及大學生自身的變化,但後現代理論應當為這種尷尬局面承擔重要責任。

後現代真的有這麼大的威力嗎?後現代史學真的是魔鬼嗎?

自啟蒙運動以來,進步觀念、必然性觀念、理性主義、科學主義、客觀主義、真理性、普遍性等成為現代主義思潮的核心特徵。20世紀後半期,西方社會發生了許多重大變化,使得人們產生了與現代社會和啟蒙傳統之間的深刻的「斷裂感」,產生了很多的疑問,比如全球化的加速、消費社會的形成、貧困現象的加劇、種族與宗教矛盾的突出等等。這些都促成人們對現代主義思潮進行深刻反省。後現代主義就是反省現代主義的成果之一,它的出現有其必然性,也有其合理性。在理論上,後現代主義的普遍特徵可以歸納為:去「中心」、斥「整體」、非「理性」、遠「結構」、反「基礎」,強調暫時性、特殊性、差異性、不確定性、非延續性、非方向性、非目的性等等。後現代首先影響了藝術,次及文學、人類學、社會學、教育學等學科,歷史學「感染」最晚,被稱為現代主義的最後堡壘,而今歷史學終於未能倖免。於是出現了文章開頭所說的那一幕。

這麼說仍是太抽象。具體到歷史學研究,後現代思潮主要影響到了歷史認識論和歷史研究選題兩個方面。

20世紀歷史認識論方面的重大進步是歷史主體性的引入,學者們認識到:在歷史學家筆下,純粹客觀的歷史是不存在的,因為你在收集、整理材料及寫作的過程中,已經自覺或不自覺地參與了歷史的創造,歷史著作滲入了歷史學家個人主觀的因素,這些主觀因素可能有個人興趣的影響,也可能有黨派、民族、宗教感情等等的影響。我隨便提幾個名字,大家都不會感到陌生,如雷蒙•阿隆、卡爾、魯濱遜、柯林武德、克羅齊等;至於他們提出的命題如「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一切歷史都是思想的歷史」「歷史是歷史學家心目中的歷史」等,大家可能就更熟悉了。上述觀點對後現代史學產生了影響,但後現代學者並不滿足於此,他們通過分析語言的運用和語言的結構來解構傳統史學。他們認為,歷史描寫釆取陳述的形式,而陳述要通過語言來實現;我們所了解的歷史事實只是通過語言中介構建的歷史,歷史的真相我們永遠無法知道。德希達就說,只存在文本,這些文本除自身外毫無意義,它們之間沒有內在的聯繫。懷特認為,即使歷史學家儘量去擺脫政治、宗教等主觀的因素,他們還會受到另一種主觀的、甚至是先驗因素的影響,這就是語言風格和修飾形式。因為歷史著作通過語言來敘述,實際上就是講故事;故事有情節,於是歷史學家在寫作的時候,自然而然地就會設置、安排情節;至於設置什麼樣的情節,講什麼樣的故事,是喜劇還是悲劇,什麼時候開始,什麼時候結束,則與歷史學家個人的愛好、性情、人格等因素有關。在懷特看來,歷史學家的工作與文學家的創作沒有根本的區別,歷史和文學沒有根本的區別。「文學」一詞,懷特用的是「fiction」,而「fiction」在英文中是「虛構」「虛擬」「杜撰」的意思。與極端的後現代史學家稍有不同的是,懷特仍然承認歷史事實是客觀存在的(因此他寧願稱自己是最後一位現代主義者),只是它的存在已沒有實際的意義,因為一旦歷史學家將歷史事實編織到歷史敘述中去,該事實的客觀性就喪失殆盡了。

從認識論和邏輯的層面來說,我們不得不承認,後現代史學的這些觀點是成立的。但是,我們卻只能姑妄聽之,不可信而行之。為什麼?因為歷史學作為一門學術,我們要通過這門學術來了解過去,了解人類昨天的生活、成就、教訓等等,如果我們放棄這門學術,放棄語言和文字,過去的一切我們就永遠無法知曉——雖然它可能模糊、凌亂、抽象、不連貫、不準確,但畢竟是一種中介,在此前幾千年的時間裡,我們了解歷史只能藉助於文字和語言。今天雖然有了各種各樣的聲像圖片資料,但這些資料仍是經過了人們的加工,而且仍然只是局部、片段,將來的科學技術再發達,也不可能為我們提供一個全方位全圖景全時段的歷史。歷史學家批評後現代史學是「歷史虛無主義」觀念,是對歷史學的「謀殺」,此觀點雖然偏激,但從另一個角度看,也說明後現代史學在歷史認識論方面的確擊中了傳統史學的要害。好在後現代論者多非歷史學家,歷史學作為一門學術,有自己多年形成的「行規」,只要按「行規」進行研究,還是會繼續存在下去並被人們重視的。因為通過語言文字是我們了解歷史的最好的辦法,除此之外,我們尚無更加高明的手段。

如果說後現代史學在認識論方面是「破而不立」的話,在歷史編纂學方面,後現代史學是有破有立的,對中國史學尤其具有啟發性,這在歷史研究的選題上表現很明顯。20世紀以來,我國現代史學在部分繼承傳統實證史學和鑑戒史學的基礎上,幾乎全盤照收了西方的科學主義和理性主義。我國雖然是非西方國家,經濟文化發展水平與西方相比也還有很大差距,但是中國現代史學的一些基本概念和方法卻差不多完全跟隨或照搬西方,在某些方面可能有過之而無不及,比如我們對歷史進化論的尊奉,對現代化的狂熱,對歷史規律性的追求,對一元歷史發展觀的信仰等等。對於上述種種觀念,我們長期以來缺乏反思和批判,更缺乏創新。比如,我們長期習慣於「大歷史」「宏大敘事」,出版了成千上百種通史、黨史、革命史、社會發展史等等,但空洞無物,重複雷同,枯燥乏味,普遍缺乏對人、對歷史深刻和細緻的研究和描述。在後現代思潮的影響下,傳統歷史學研究中的「宏大敘事」不見了,代之以日常生活、底層人物、突發事件、婦女、性行為、精神疾病等微觀和細節,地方史、家庭史、婦女史、心理史、疾病史等方興未艾,這差不多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社會史研究的勃興。當然社會史研究的興起有多種原因,決不僅僅是因為後現代的影響,但後現代在其中的推動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另外,西方近代化運動的先行造成了「西方中心論」(或「歐洲中心論」)話語霸權的牢不可破,而後現代主義將它打得粉碎,薩義德就認為,「東方主義」源於西方文明的排他性,西方需要人為地製造一個「他者」,以襯託西方文明的優越和超前。我們看到,史學領域裡的「非西方中心論」新論迭出,如「中國中心論」「白銀時代」「大分流」等等,都是直接或間接地受到了後現代主義的影響。

後現代史學的確是「破」多「立」少,比如對歷史研究釆取虛無主義的態度就是不可取的。但是,在對理性主義和科學主義產生迷信的時代,不首先「破」,何能談「立」呢?有人認為,中國至今還沒有完成「現代性」,怎有資格談論「後現代」?我想對持這種觀點的人說,現實與觀念可能脫節,有時觀念可能先行,在全球化時代的今天尤其如此,因為地球變小了。

最後,我想說,後現代既不是歷史學的悼詞,也不是歷史學的福音,它只是對傳統史學產生了衝擊,盲目信從或排斥都不是科學的態度。

原標題:《仲偉民 | 後現代:歷史學的悼詞還是福音?》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歷史學門類——歷史學專業解讀
    一、歷史學是什麼在中國古代,史學是一門關於如何認識、敘述或編纂過去的事件的學問。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孔子就已經開始了歷史學教育;到漢代,司馬遷父子建立了更加完善的歷史學體系和創作形式,歷史學開始成為官方研究的重點。
  • 馮侖:默哀、訃告與悼詞
    但表達的也是一種對生命的態度,只不過,這個表達方式摻雜了一些現代文化和流行文化的要素。我記得,在很多年前,一個朋友去世,我去參加他的追悼會。在追悼會上,他的家屬放了一首他生前特別喜歡的俄羅斯音樂。他的家人大概是希望用這樣一首他喜歡的曲子,陪伴他走完人生的最後一程。
  • 歷史學與想像力
    歷史學與想像力 2020年05月20日 10:47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薛平拴 字號 內容摘要:關於歷史學需不需要想像力的問題,學界頗多爭議。
  • 迎接歷史學的「數字轉向」
    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歷史學都曾遭遇過不同程度的冷遇和低谷,但隨著新材料、新理論和新方法的引入,古老的歷史學得以不斷地迸發出新的活力。歷史學發生的「數字轉向」,便是已知的諸多新變化之一。自19世紀以來,歷史學建立了一整套較為嚴格縝密的研究方法、學科體系和職業規範。
  • 文學、歷史學介紹
    其實不然,在13大學科門類中有7個學科門類都是對文科生開放的喲~文科生可以報的專業:哲學、經濟學(可看上一篇專業介紹)、文學、教育學、歷史學、法學、管理學,甚至藝術學大多數也都是文科生哦!文學有文學理論、古代文學、現代文學、當代文學、文獻學、比較文學、外國文學等;語言學有語言學綱要、現代漢語、古代漢語等。就業方向:語文教師、高校文學教師(博士畢業)、黨政機關撰稿人、文案、新媒體、記者、編輯、配音演員(漢語言文學學習普通話教程)、編導、公務員、自媒體等一系列需要文字的工作。當然有些工作除了本專業所學的知識還需要你學習一些別的拓展知識才能去從事。
  • 劉青峰 金觀濤:歷史學和文學的脫胎與重構|雙體實驗室
    由於地理和語言文字兩門學問的工具性很強,在中國傳統學術中又處於附屬地位,因此在與西學碰撞過程中最早、並逐漸擺脫儒學,中國的現代地理學和語言學得以在十九世紀末確立。而相對於地理學和語言學,歷史學、文學和哲學這三門主要現代人文學科對應的中國傳統學問的現代轉型就困難得多了。這是因為它們與儒家經典和倫理規範結合得更為緊密,深受經世致用主導原則的約束。
  • 誰說歷史學是冷門專業?先看看美國歷史專業的優勢
    很多不了解歷史學專業的學生,都認為歷史學是冷門專業,其實不然。在美國,歷史學是非常受重視的一門學科,也是很多留學生的申請熱門專業之一!今天就和小編一起來了解下美國歷史學專業的留學情況吧~美國獨立至今,只有200多年歷史,怎樣把不同種族、不同膚色、不同國籍、不同宗教的人凝聚在一起,使他們獲得歸屬感、認同感?
  • 陳新:歷史學為什麼重要
    她提出,我們需要一種整體地球時間,以豐富範例史觀和進步史觀;我們需要把握歷史學中運用現在主義的劑量,才能平衡歷史學針對過去、現在和未來所表現的各種傾向性,從而保持自身對於歷史的尊重,又不會因迷戀過去而忽視現實的訴求。林·亨特的敘事,保持著歷史學家的執著。她在擺出事實、提出問題後,分析中都少不了學術史的脈絡。
  • 在教育中的歷史學,發揮出的作用,表現為……
    歷史學進入中學不僅比進入小學早,而且也比進入大學要早,中學裡的歷史課因此顯得尤為引人注目。在大學有歷史課之前,高中、初中早已開始上歷史課。這乍看上去殊為可怪,但要是知道中等教育在法國社會裡的中心地位,也就沒什麼奇怪了。在19世紀80年代之前,大學文科的主要功能不就是負責中學會考麼?
  • 2021歷史學考研:專門史專業就業方向
    新東方網>大學教育>考研>考研資訊>專業嚮導>正文2021歷史學考研:專門史專業就業方向 2020-03-06 19:16 來源:新東方網整理
  • 新機遇與新可能:數字人文視野下的歷史學
    主持人:今天的歷史學教學、研究、大眾傳播等都在不同程度上處於數字人文環境下,數字人文是怎樣一步一步介入史學研究的具體過程呢?  潘威:我認為,數字人文最初被引入史學領域還是出於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減輕學者在查閱、檢索龐雜史料時的勞動強度,其實這也將是數字人文長期發揮作用的方向。
  • 中村勘三郎舉行葬禮 大竹忍含淚致悼詞
    據日本媒體報導,12月27日,5號因病去世的歌舞伎演員中村勘三郎的正式葬禮在東京築地本願寺舉行,他生前的好友坂東三津五郎、女星大竹忍等人含淚致悼詞
  • 【大家訪談】彭衛:我們今天需要怎樣的歷史學
    然而, 歷史學還有一些內在的屬於這個學科的永久的內容, 變動的歷史學前行的軌跡是與不變的歷史學以往的歷程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每一個「今天」所需要的歷史學都來自這兩個方面的共謀。 不變的歷史學告訴我們的是求真的勇氣。秉筆直書是中國傳統史學的優良傳統, 在中國古代, 那些偉大的前輩們不僅用筆也用生命捍衛著歷史學的尊嚴。他們將對歷史學的尊重和熱愛融入到自己的生活當中。
  • 賭王靈堂內景曝光,三位太太輓聯悼詞有深意,一眼看出誰是妻!
    賭王的追悼會在7月9日繼續舉行,賭王靈堂的內部布置情況也被媒體曝光出來,賭王的靈堂被布置成了花的海洋,而且不只是白色玫瑰,還有色彩鮮豔的紅色玫瑰,尤其是賭王的三位遺孀敬獻的花圈都是紅色玫瑰紮成的心形,也是表達出了三位太太對已故賭王的思念和愛意,不過三位太太的輓聯悼詞卻各有深意,一眼就可以區分出誰是妻子
  • 2020年研究生考研複試分數線預測:歷史學(學碩)
    2020年研究生考研複試分數線預測:歷史學(學碩)提示:分析了【歷史學】學科2012-2019近8年的研究生(學碩)考研複試國家控制【歷史學】學碩國家線(2012年-2019年)【歷史學】學碩國家線(2016年-2019年)以上四圖給出了明顯的幾個信息:第一:【歷史學】總分近四年穩中有增,可以預計2020年總分將保持穩定.
  • 日本歷史學的「維新」:匈牙利流亡者與明治政府修史事業
    Zerffi,1821-1892),請他為日本專門撰寫一本關於歷史學和史書編纂方法的書。澤菲隨即允諾,將這部書稿取名「歷史科學」(The Science of History),並在未出版之前就交給末松謙澄寄回日本。書稿寄抵日本後,重野安繹安排中村正直著手翻譯,取名《史學》。1879年,本書的英文版才在倫敦出版。
  • 聖經揭秘 路加福音 耶穌出生後是放在馬槽裡還是牛槽裡
    耶穌降生的事在四大福音書裡只有馬太福音(1:18-25)和路加福音有寫,兩邊寫的是完全不一樣,除了馬利亞生了耶穌這點一樣之外,其它的描述連一點相似的都沒有。按照馬太福音,在耶穌出生後,希律想要去謀害他。
  • 徐志摩遇害現場:頭上一個洞,左邊身軀全折斷,冰心悼詞暗有所指
    徐志摩性格浪蕩不羈,在有妻子的條件下還是追求女神,但每一段感情都留下詬病,被人一直批評至今,儘管徐志摩不被所有人喜歡,但一提到他35歲墜機英年早逝,還是讓人忍不住說一聲可惜。徐志摩這個人,家世背景顯赫,人生經歷曲折波瀾,連離開的方式都那麼不同,再好的編劇也寫不出他那麼精彩的人設。
  • 陳毅病逝,毛主席穿著睡袍參加追悼會,周總理讀悼詞幾度哽咽失語
    但到了1971年的11月,陳毅元帥的病情還是復發了。在做完第二次手術後,陳毅的身體徹底垮了。原先的老戰友,劉伯承、聶榮臻、王震、徐向前等人紛紛前來看望。陳毅元帥逝世後的第三天,毛主席處理完日常的政務,躺在床上要休息。可那天他絲毫沒有睡意,一直都沒睡著。在床上輾轉反側,心情略顯煩躁。據機要秘書張玉鳳回憶:「主席從床上起來,坐在沙發上,隨手抓起一本書看,沒過一會又點了一根煙,無論怎樣看,他都是顯得心神不寧,好像還有一件大事,還等著他去作。」
  • 推動考古學與歷史學對話融合
    本網記者 張哲/攝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 張娓 高瑩 通訊員 荼荼)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時的重要講話精神,推動考古學與歷史學對話融合,促進中華文明起源研究的深入,12月16日,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學部主辦的「文明起源研究相關問題討論會」在京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