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從本質上講,《易經》是一條純粹的規律,「百姓日用而不知」。每個人的潛意識或多或少都能感知到「易」法則的變化,這種變化以直覺或靈光的形式呈現,只是人們並不知情而已。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易經》最簡單的用法之一:通過識別這三個信號,你就能知道你的處境是否有利。
第1種信號:你內心的直覺反應。
我們高中哲學課上,老師說:「內因決定外因。」
《易經》中,法律也是如此。
六十四卦每卦由內卦和外卦組成。內卦是其中最主要的,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對於人來說,內因是由你的思想,你的洞察力,你的思維模式,你的直覺,你的信念,你的意志力和你的主觀能動性組成的。
無論儒、釋、道,都強調靜。清靜為正,定靜生智慧。
為什麼?
因為只有當一個人清靜的時候,才能感受到他的內在直覺。在這種無雜念,無幹擾的狀態下,人的感知最接近覺悟,也最能感悟到「易」的規律。
如果你的直覺感到煩躁不安,很可能一股排斥能量正在逼近。排斥能是指陰陽的衝突。對你來說,輕的是不舒服的,緊張的和有壓力的,重則就是受挫,陷入困難和不利的境地。
其實很多事情發生的時候,都有一定的徵兆,但大多數人視而不見,只有直覺的人才能捕捉到它。
我們需要做的是減少思考量,穩定情緒,經常靜下心來,從內心直覺中,讀出相應的信號,培養自己的洞察力。
第2種信號:環境和他人的映射。
讀書前,有句名言:「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
當時,我無法理解。許多年後,當我通讀漢學經典時,我知道這句話是對的。外面沒有人。你所看到的,你遇到的,你的經歷,你的環境和其他人都是你內在的反映。
「境由心生,物隨心轉,心之所向,境之所在。」
當然,大多數人,像我那時一樣,很難理解。如果我們能明白「非風動,非幡動,而是仁者心動。」,你將直接到達禪宗的覺悟境界。
我想用一句簡單的話來總結:你可以通過外界和他人的表現,反推過來,知道自己的處境。
第3種信號:識別徵兆,做好準備。
舉一個我自己的案例:
在過去的半個月裡,我一直都是非常的順利的。然而,突然出現了三個跡象,告訴我繁榮可能正在逆轉。
第一個徵兆是:我的鄰居平時很安靜,半夜突然不睡覺,從12點到凌晨2點,一直在大聲播放音樂,讓我睡不著覺。
第二個標誌:同一樓層的人,因為一些糾紛,正在和物業鬧得很兇。我碰巧經過他們兩次。
第三個標誌:我在約定的時間去做某事,但對方不在。我等了很長時間,對方才出現。
這些其他和外在的信號告訴我一種可能性:不和諧的能量已經到來,所以我們應該注意我們的言行,儘量避免衝突。
只要自己內心足夠警醒,出現不順的苗頭,皆可以得到控制。
果然,我犯了一些意想不到的錯誤,失去了投資。屋漏偏逢連夜雨,船晚點時,會有逆風。有人落井下石,對我惡意嘲諷和貶低。
因為,通過三個徵兆,提前感知到自己的處境,當不順的事情真正發生時,我能迅速調整自己的心態,不讓負面的能量蔓延。
當我失去投資時,我不會感到不安;我不在乎別人是否傷害了我。
如果你保持冷靜和冷靜,多米諾骨牌效應就不會在不利因素中發生,而踢貓效應也會在第一個環節停止。(註:心理效應踢貓效應)
止而停。因為你的內心止,所以外部的處境也會止。
《易經》的規律,用之四海而皆準,和其它典籍,皆能找到相通之處。
可以說,讀懂了《易經》就讀懂了人生,孔子說讀懂了《易經》,人生就不會犯大錯誤。馬雲也常說:我的成功得益於比別人更早地讀《易經》。
所以不要再說《易經》是封建迷信了,它只是幫你排憂解難,幫你尋找正確方向,引導你做出正確決策的一本書,具體怎麼做還是在於自己。
關於職場、生活、婚姻、教育等等這些瑣碎的問題,《易經》中早有預示。
但是讀原文的周易實在是過於深奧晦澀難懂,所以我讀的是這種帶有注釋、解釋以及白話文講解的《圖解周易》,裡面全都是大白話。
從五行、天幹、地支、太極和八卦的講解,再到《易經》中的象、數、理的介紹,再深刻的道理,也讓你一目了然。
這本書還通過結合實際的例子來告訴你如何去分析問題,通俗易懂,一看就會。
所以擔心上文的口訣看不懂的夥伴們可以選擇看看這本書,再加上口訣,就非常的簡單好理解了,對於易經感興趣的夥伴真的可以試試。
而且這本書才56元,現在56還能幹點啥?看個電影就差不多了,但是卻能讓你近距離接觸古代先賢的思想文化,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