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的基本規律是:物極必反。
也就是說,危中有機,一個人最艱難的階段,通常隱藏著崛起的契機。
那麼,怎樣能夠化危機為轉機?你需要做到下面3點。
1、順應趨勢做事,保持自己的節奏。
《易經》豫卦說:「豫,順以動。天地以順動,日月不過,四時不忒。豫之時義大矣哉。」
豫的內卦,是坤,柔順和包容,代表一個人的柔韌性和意志力。外卦是雷,雷是震動,代表一個人的行動力。
順以動。當面對困境時,前提不要抱怨,而是要調整自己的心態,順應和接納現狀。在你冷靜下來,自然而然,便會找到事情的解決方法或出路。
天下萬事萬物,皆有規律,都有解決的方法。
關鍵是,我們做事,先要順著規律而走。事情和處境發生變化了,你也應當隨機應變,不可固執一種方法,要不斷嘗試和創新。新的機會就隱藏在這其中,等待你去探索和發現。
2、堅定自己的信念,靜等時機。
人們面對困境和阻礙,屢次前行受挫,事情不遂己願,感到煩惱和壓力,失去冷靜和耐心。
陷入困境的人,本能反應便是掙扎,期待儘早擺脫困境,心態上會急躁。努力掙扎,難以改變突圍時,便會產生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慢慢地,認輸放棄。
《易經》豫卦說:「介於石,不終日,貞吉。」
困境,最考驗一個人的信念和意志。
只有像石頭一樣,介然不動,堅定自己的信念,斷然不疑地行動,才能得到貞吉。自我懷疑,意志動搖,是走向失敗的開始。
堅定自己的信念,做好自己該做的事,靜等時機。
在你冷靜下來,重新看待困難,認真尋找更好的解決方案,新的機遇,便會自己跳出來。
3、困難產生的壓力,通常是崛起的動力和契機。
親身實踐:我自己有好幾次成功的突破和蛻變,都是在困境中產生的。
要是不受挫折,我就不可能去尋找更好的方法,也不會反省和糾正自己的過錯。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經意中又發現新的機遇,非但帶我突破困境,還上到一個新的臺階。
困難產生的壓力,通常是崛起的動力和契機。
《易經》豫卦說:「冥豫,成有渝,無咎。」
冥豫,好比一個人身處困境中,看不清前方的路,也看不到一線希望,處境冥暗,使人感到很艱難。
殊不知,物極必反,這只是黎明前的黑暗。光明在黑暗中醞釀,契機在危機中產生。
只有你相信自己一定行,一定能克服困難,同時百折不撓,不斷地修正漏洞,彌補不足,事情必定會慢慢地轉好。
當然,《易經》的規律是中性的,有它自然的走勢。
殊不知,人在其中,發揮重要的作用。在你意志堅定,不斷優化行動和方案,會轉危為機;如果你自我懷疑,行動力薄弱,找不出應對的方法,那麼危機就只是危機,不會轉化。
嚴格來說,一萬個人用《易經》,就會有一萬種結果。這就是易變的魅力。
縱觀古今,我們不難發現一個規律:
但凡是能夠在逆境中找到破局之道,並且尋找到正確的方向,作做對人生決策,從此平步青雲的成功人,都是通讀過《易經》的人。
古代 ,像孔子、鬼谷子、諸葛亮、王陽明等人,他們雖然身處不同時代,有過不同的功績,但是卻都在26歲之前,就熟讀了《易經》。
孔子說,讀懂了《易經》,人生就不會犯大錯誤;
曾國藩說,《易經》是安身立命的根本;
再看看如今。
李政道、楊振寧等華人諾貝爾獎獲得者都曾經在公開場合承認自己的科學思想受易經的影響很大。
李嘉誠稱易經智慧受用終身,易經中「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一直是他的座右銘;
馬雲演講時曾說:做生意做到一定程度多看看《易經》,很有幫助;
我經常聽到身邊看易經的朋友抱怨說:古書文言文看不懂,解讀得很無聊看不下去,不知道如何用到實際生活中啊等等問題。
因此,我總是會向他們推薦自己正在學習的《圖解易經》,很多人向我反映都是完全沒了因為文言文導致的閱讀困難的問題,還用以圖解文的方式,全面系統地為我們講授學習《易經》所需要的基礎知識。
它從五行、天幹、地支、太極和八卦的講解,再到《易經》中的象、數、理的介紹。
在尊重原著內容的基礎上,還原最真實的《易經》,並且通過結合實際的例子來告訴你如何去分析問題,《易經》六十四卦不再是冰冷冷的符號,而是變成讓我們聽得懂、學得會、用得上的大智慧,著實讓我受益無窮。
一本僅需要59.8塊錢,就是一頓飯錢,便能讓自己受益一生,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