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應用之茯苓甘草湯醫案

2020-12-25 騰訊網

導讀

傷寒發汗後,脾胃陽虛,水停心下,上逆於心則心悸;胸陽被阻,則陽氣不能通達敷布,則四肢冷;水飲停於中焦,水津尚能敷布,故口不渴;舌苔脈象亦均為水寒之象。

組成

茯苓甘草湯方:

茯苓二兩 桂枝二兩(去皮) 甘草一兩(炙) 生薑三兩(切)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澤,分溫三服。

方義

茯苓甘草湯由茯苓、桂枝、甘草、生薑四味藥組成。方中茯苓淡滲以利水,桂枝通陽化氣,生薑溫散胃中水飲,炙甘草和中以補虛,四藥合用溫陽以行水。

臨證要點

主症:心下胃脘部悸動不寧,推按之可聞及水聲,口不渴,脈弦而舌苔白滑。

病機:胃陽不足,水停中焦。

治法:溫胃陽,散水飲。方用茯苓甘草湯。

醫案舉例

01

心悸

患者某,女,50歲。訴心悸陣作10餘年,近來發作頻繁,數日一發,發則心悸不寧,胸悶如窒,氣短不續,四肢無力,甚則暈厥不知,片時方蘇。西醫診斷為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常需藥物終止其發作。見其體胖腹大,面呈黑暈(是有水氣之徵)。細詢病史,知其晨起即洩亦10餘年,腹脹滿,心悸發作前常有心下悸動。脈沉弦,舌淡苔白而滑。思《傷寒論》有云:「傷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當服茯苓甘草湯,卻治其厥,不爾,水漬入胃,必作利也。」此例雖非水飲阻遏陽氣不達四末之厥冷,卻是水氣凌心、濁陰上冒清陽之厥逆,其水氣凌犯心脾陽氣之病機則一。故予原方:茯苓45g,桂枝30g,生薑45g,炙甘草15g。6劑。患者見藥僅四味,且不過生薑、甘草之輩,心存疑慮,躊躇再三方離去。不意藥後腹中覺溫,矢氣通暢,腹脹大減,晨洩竟愈,且1周來未發作過心悸。二診時見其神色煥然,腹圍縮小近20cm。繼以上方小其劑,囑服2周以善後。2個月後來告,諸症大安,2個月來僅發作1次室上性心動過速,且屏氣後自行終止,持續時間明顯縮短。

原按:茯苓甘草湯蠲飲通陽,心悸乃定。(高飛.經方治療心病舉隅[J].國醫論壇,1996,11(6):19.)

02

水溼停瀦

程某,男,48歲。平素脾氣衰弱,常患噫氣胃滿,消化滯呆之證。後在溽暑季節,貪食瓜果,而患腹瀉。服健脾利水之劑,腹瀉止,而胸脘悶異常,逆氣上衝,煩躁不寧,頭眩欲嘔,心下漉漉作水聲,四肢逆冷,舌質淡,而苔白膩,脈象沉弦。此為脾不健運,水溼停瀦之證。脾居中州,可調劑上下之樞紐,若脾陽不運,水氣壅滯中州,不但消化滯呆,而上下之陰陽,亦無法維持平衡。並水為陰邪,水盛則陽感不足,其趨勢易成上虛下盛,往往產生水氣上衝之證。煩躁不寧,為水邪上衝所形成。故以扶陽溫胃行水之茯苓甘草湯治之。處方:桂枝15g,茯苓24g,生薑15g,甘草3g。連服兩劑,而躁煩不作,脘悶消失,衝逆平熄,脈象虛軟。後以健脾行水之劑調理而愈。[傷寒論臨床實驗錄.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

03

心下悸

閻某某,男,26歲。患心下築築然動悸不安,腹診有振水音與上腹悸動。三五日必發作一次腹瀉,瀉下如水,清冷無臭味,瀉後心下之悸動減輕。問其飲食、小便,尚可。舌苔白滑,脈象弦。辨為胃中停飲不化,與氣相搏的水悸病證。若胃中水飲順流而下趨於腸道,則作腹瀉,瀉後胃飲稍減,故心下悸動隨之減輕。然去而旋生,轉日又見悸動。當溫中化飲為治,疏方:茯苓24g、生薑24g、桂枝10g、炙甘草6g。服藥3劑,小便增多,而心下之悸明顯減少。再進3劑,諸症得安。自此之後,未再復發。(《劉渡舟臨證驗案精選》第94頁)

原按:本案脈證,主胃中停飲無疑,根據仲景治水之法,處以茯苓甘草湯溫胃化飲獲效。本方為苓桂術甘湯去白朮加生薑而成,因生薑有健胃化飲行水之功,用於水飲停胃,與氣相搏,阻礙氣機所致的「厥而心下悸」之證,甚為切中,故生薑為本方治療主藥,劑量一定要大,起碼是15g以上。病重者亦可改之用生薑汁衝服。本證的特點是水飲停滯於中焦胃腑,而非下焦之水邪,故治療總以溫中暖胃,通氣化飲為法。

現代臨證

現代臨床主要將茯苓甘草湯用於治療急性胃腸炎、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肺心病、產後尿瀦留等疾患,以心下悸,口不渴,手足不溫,小便不利等為辨證要點。

相關焦點

  • 經方應用之通脈四逆湯醫案
    方義 通脈四逆湯與四逆湯藥味相同,但重用附子,倍用乾薑,以大辛大熱之藥,急驅內寒,破陰回陽,通達內外。面赤,加蔥白宣通上下陽氣;腹痛,加芍藥緩急和絡止痛;乾嘔,加生薑溫胃降逆止嘔;咽痛,加桔梗利咽開結止痛;利止脈不出,加人參大補氣陰,固脫復脈。
  • 經方應用之四逆加人參湯醫案
    導讀 本方為霍亂利自止血停,亡陽脫液之證治。本方證之利止,不僅是亡血而陽亦衰微。諸藥相協,共奏回陽救逆,益氣生津之效。 臨證要點 主症:惡寒下利,利忽自止血停,脈沉微。 病機:霍亂利自止,亡陽脫液。 治法:回陽救逆,益氣生津。方用四逆加人參湯。
  • 經方應用之白頭翁湯醫案
    此即《素問·至真要大論》所云:「暴注下迫,皆屬於熱」之意也。是故溼熱邪毒壅滯大腸,腸中氣滯不通,則腹痛裡急,肛門重墜;溼熱之邪深陷血分,氣血與熱毒相搏,血肉腐敗,釀為膿血,則純下血利或赤白相兼;膿血挾熱毒下迫,則肛門灼熱;利下與熱邪皆可損傷津液,則渴欲飲水。舌苔脈象亦皆因熱之故。
  • 藥食之茯苓,古人與現代人的用法有什麼不同?
    《神農本草經》 (以下簡稱《本經》) 是我國現存第一部本草學專著, 大約成書於東漢時期,《傷寒雜病論》是我國現存首部中醫經方家著作, 成書於約漢獻帝時期, 二者成書年代相近, 故研究經方的用藥規律必遵《本經》。
  • 《傷寒論經方今注》之芍藥甘草湯
    01芍藥甘草湯[經方組成]得之便厥,咽中幹,煩躁吐逆者,作甘草乾薑湯與之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前人治驗]成尤己:芍藥白補而赤瀉,白收而赤散也。酸以收之,甘以緩之,酸甘相合,用補陰血。錢大米:拘急者,筋不得舒也。
  • 經方應用之乾薑附子湯醫案
    察患者不嘔則非少陽,不渴則非陽明,無表證則非太陽,說明本證不屬三陽病證,從而排除了陽熱實證煩躁之可能。究其因乃汗下陽氣暴虛,陰寒內盛所為。蓋白天陽氣旺,虛陽得天氣之陽助與陰寒抗爭,故「晝日煩躁不得眠」;夜間陰氣盛,虛陽無力與陰寒相爭,故「夜而安靜」。此處之安靜是與煩躁相對而言,實為陽氣不能養神,精神疲憊的表現,與恬然入睡之安靜迥別。虛陽外越於表,故身熱不甚。陽虛無力鼓動則脈見沉微。
  • 它被譽為「千古經方第一藥」,究竟有何玄機,且看醫聖張仲景如何運用
    桂枝於方中,通過合甘草,辛甘化陽,為溫通心陽;生薑合桂枝,辛甘發散,又去表邪;桂枝、甘草、生薑的配伍作用顯然可知,但除去了芍藥,它的原因正是因為芍藥陰柔,有礙陽氣宣通,所以去之不用。 桂枝去芍藥湯證中桂枝合甘草的運用起到溫通心陽的作用,而在太陽變證之心陽虛證中的桂枝甘草湯又正式現身了這樣一種功效——桂枝合甘草,辛甘化合,溫通心陽,使心陽得復,則心悸自平。
  • 經方應用之四逆湯醫案
    本方證可見於下列之因:急性傳染病後期三陰受損者,病熱危篤,邪盛正衰;誤治大汗或霍亂大吐大瀉,陰津耗渴,「氣隨液脫」,陽氣大衰;外感初期,病家素體陽虛,寒邪侵之,陽不御邪,而直中於裡。凡此種種,其因各異,而病機均為陽虛陰盛,腎陽虛衰,陰寒內盛是也。 寒為陰邪,易傷陽氣,寒邪入裡傷及腎陽,腎陽乃一身之本,溫煦生化五臟六腑。
  • 經方應用之滑石代赭湯醫案
    百合病本為陰虛內熱,理當清潤為治,若以為「意欲食,復不能食」是邪熱入裡的實證,而誤用攻下法,使陰液從大便洩出,勢必更傷津液,加重陰虛內熱,從而出現小便短澀不利症狀;同時,苦寒攻下之劑克伐胃氣,往往會導致胃氣上逆,而發生嘔惡諸症。治當養陰清熱,利水降逆,用滑石代赭湯。方中百合仍為主藥,用泉水煎煮以增強其清潤心肺的作用;滑石清熱利尿;代赭石重鎮降逆和胃。
  • 黃煌醫話 | 淺田宗伯方論醫案集序
    他的醫學不拘古今,但根植漢唐,氣勢磅礴,在日本醫學界有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之感。日·淺田宗伯,(1815-1894)初識淺田宗伯先生的醫學,是1990年春天。那一年我在日本京都大學進修,受時任細野診療所副院長中田敬吾先生的邀請,我參加了他們每周一次的讀書會。開始讀的是淺田宗伯先生的醫案《橘窓書影》。
  • 經方應用之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醫案
    素體血虛,復因寒邪凝滯,氣血運行不暢,故四肢失於溫養而現手足厥寒;血虛寒凝,血脈不暢,故脈細欲絕(按之如絲而指下明顯,將絕而不絕);又素有肝寒胃痛而兼嘔吐之證。 方義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取當歸四逆湯養血通脈,外散經脈之寒,以復脈回厥;加吳茱萸、生薑內溫肝胃之寒,以除瘤疾。更有清酒以增強溫通血脈、溫散內寒之力。本方煎服法:將藥物放入水酒各半的溶液中,煎煮,分5次溫服。
  • 古今醫案研讀:今天來看下趙冠英治療肝熱脾虛型克羅恩病的醫案
    懷著空杯心態研讀名家醫案,一案一故事,一醫一人生。今天來講講301總院趙冠英治療克羅恩病的醫案。至於什麼是克羅恩病,前面一篇文章我單獨介紹了,有興趣的可以看看。現在開始。白朮,茯苓,陳皮,白芍,柴胡,黃柏,黃連,桃仁。我們接下去看。辨證:證屬脾虛肝旺,肝脾不和。治法:舒肝理氣,健脾利溼解毒。處方:白芍、生苡仁、冬爪仁、黃芪、黨參、枳實、敗醬草、焦梔子、柴胡、神曲、香附、甘草。每日1劑,水煎服。
  • 素體痰溼 | 潘毅老師講醫案
    痰溼之人,常見體重肥胖,面部出油多,面部暗而黃,食少好睡,大便不成形,甚者還會出現聽力障礙。特別是在廣東這種常年悶熱潮溼的氣候裡,受痰溼困擾之人數不勝數。那麼痰溼者如何對證開方呢?下面便有一個關於痰溼證的醫案講解,看看潘毅老師和學員們是怎麼說的吧!
  • 指南針||中醫對眩暈的經方治療【新安堂】
    經方治療眩暈的方劑,我認為有幾個經方應該引起同道的高度重視,那就是五苓散、當歸芍藥散、真武湯、大柴胡湯、黃芪桂枝五物湯、苓桂術甘湯、桂枝茯苓丸、葛根湯等。 有青年中醫臨床遇到眩暈病人,感覺其治療無從下手。緣自病人症狀紛繁,除了暈主症之外,同時伴有睡眠不佳,乏力明顯等,讓你無所適從,難以抓住重心,難以辨別出究竟屬於寒還是屬於熱,屬於虛還是屬於實,不易處方。
  • 「德國名中醫」:不懂中文,卻用經方+針灸讓患者登門求治
    3月10日,在河南中醫藥大學三附院,這位「德國名中醫」專門向在該院坐診的全國著名經方大家李發枝教授討教《金匱要略》學習和應用中的一些問題。12日和13日上午,他還要在李發枝坐診時觀摩學習。
  • 經方苓桂術甘湯,簡單卻很實用
    經方中,有首使用頻率較高的方,叫苓桂術甘湯,只有四味藥組成,茯苓、桂枝、白朮和甘草。說它使用頻率高,除了大量臨床驗證外,與現代人胃腸疾患多有一定關係。苓桂術甘湯的主證,有小便不利,有心下逆滿,就是有股脹滿的氣往心肺往上衝,所以還有頭暈症狀。
  • 這張醫案來之不易,裡頭有學問
    也就是說,用補中益氣法,用滋陰添精法,用清化痰熱之法,用清瀉肝火之法,用和解少陽之法,都無效。你說這氣人不氣人?後來,此人找到了中醫臨床名家吳克純先生。唯一值得注意的,醫案記載,此人脈浮。好,你把他脈浮這個事兒記下來,一會兒我要仔細講這個問題。吳師仔細想了一下,提筆寫了一張配伍。但見——澤瀉30克,茯苓、白朮各15克,豬苓12克,桂枝、石菖蒲各9克。水煎服。
  • 300基層中醫師聽經方大家南沙論道 黃煌經方論壇落地南沙
    歷史的經驗,經方是中醫學的規範和準繩,是正宗主脈,歷代中醫大家無不研究和推廣經方。經方是中醫傳承的重點,經方興,則中醫興;經方衰,則中醫亂。經方脈絡未絕,延綿二千年,前景依然光明。黃煌教授指出,當今經方熱的出現是以中華文化復興為大背景的,是中醫界堅持文化自信的一種自發行動。經方熱不僅僅是臨床技術的復興,而是中醫思維的回歸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