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應用之通脈四逆湯醫案

2020-12-14 騰訊網

導讀

下利清谷,手足厥逆,脈微,為少陰寒化證典型脈症,在此基礎上,若見脈微欲絕,則提示此證非一般性少陰寒化證,而是真陽衰竭之危候。陽氣極虛,陰寒內盛,病生格拒之變,陰盛格陽,虛陽外浮,則身反不惡寒。虛陽上浮則面色赤,特點為嫩紅色,且遊移不定,與屬熱屬實的陽明病「面合色赤」及二陽並病的「面色緣緣正赤」而不遊移截然不同。本證為陰盛格陽證,論中所云「裡寒外熱」實指內真寒外假熱。由於陰陽格拒證勢危重,複雜多變,故除主症外,又多有或然症:陰寒凝結,脾絡不通則腹痛;陰寒犯胃,胃失和降,胃氣上逆則乾嘔;虛陽上浮,擾及咽部則咽痛;陽氣欲絕,下利至甚,無物可下,陰液將竭則利止脈不出。此證較四逆湯證危重,如進一步發展則會陰陽離決,已非四逆湯所能勝任,需大力回陽,急驅內寒,故用通脈四逆湯破陰回陽,通達內外。

組成

通脈四逆湯方:

甘草二兩(炙)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乾薑三兩(強人可四兩)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溶,分溫再服,其脈即出者愈。

方義

通脈四逆湯與四逆湯藥味相同,但重用附子,倍用乾薑,以大辛大熱之藥,急驅內寒,破陰回陽,通達內外。面赤,加蔥白宣通上下陽氣;腹痛,加芍藥緩急和絡止痛;乾嘔,加生薑溫胃降逆止嘔;咽痛,加桔梗利咽開結止痛;利止脈不出,加人參大補氣陰,固脫復脈。方後提出「病皆與方相應者,乃服之」,示人處方選藥必須符合病機,兼症不同,又當隨症加減,才能收到預期效果。

臨證要點

主症:下利清谷,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色赤。

病機:陰寒內盛,格陽於外。

治法:破陰回陽,通達內外。方用通脈四逆湯。

醫案舉例

01

少陰格陽

某患者,男,1歲。其母代訴,7天前發燒,經西醫診斷為重感冒,用百乃定、青黴素、鏈黴素等藥治療,數天後燒終未退。症見眼睛無神,閉目嗜睡,四肢厥逆,脈浮大無根,心肺正常,腹部無異常。體溫39.5℃,白細胞19800/mm3,中性80%,淋巴15%。符合於少陰格陽證之但欲寐。診斷為少陰格陽證。法宜溫中回陽,兼以散寒。方用通脈四逆湯:乾薑24g,附子1.5g,甘草1.5g。開水煎,冷服。藥後患兒熟睡4小時。醒後精神好,四肢不逆冷,眼睛大睜。體溫37℃。化驗白細胞8400/mm3,一切症狀消失而痊癒。[中醫雜誌,1962,(2):14]

02

下利

霍某,男,53歲。平素體質衰弱,夏令過食瓜果因而致下利。經醫院治療兩日,時好時壞,漸至骨瘦如柴,飲食少思,身體睏倦,精神萎靡而每日仍溏瀉4~5次。經常自汗淋漓,氣短不足以息,心煩不能入寐,有時面色緋紅,四肢時發厥逆。脈象沉微,兩尺似有若無。此乃病久氣血虛憊已極,陽氣有欲脫之勢。治宜溫中回陽,止利固脫。方用加味通脈四逆湯:甘草15g,烏附子10g,乾薑18g,生石脂10g,人參6g,茯苓10g。一劑後,肢溫厥回,便洩亦減,脈象略顯有力,精神稍安,可以入寐。3劑後,下利止,而食慾漸復,精神好轉,後以健脾回陽固脫之劑,連服20餘劑,諸證方始痊癒。[傷寒論臨床實驗錄.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

03

痛痺

盧某,女,42歲。訴陰道流出粘液及血液已年餘。近來下腹脹滿不舒,神疲乏力,足跗浮腫,經婦科檢查為宮頸糜爛。先按溼熱論治,後又按氣血兩虧投藥,均未效。查患者面色萎黃,脈微弱,尤以尺脈為甚,舌白滑無苔。證屬脾腎兩虛,以腎虛為主。治以溫經散寒,補腎固脫。方擬桃花湯加味治療。連服2劑,精神轉佳,帶下大減;再服3劑,帶下腹脹消失,足跗浮腫消退,脈緩有力。[經方應用.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1.404]

現代臨證

通脈四逆湯常用於現代醫學之冠心病心衰、休克、腦血管意外、無名熱、急慢性腸胃炎等,辨證屬於陽虛陰盛,格陽於外者。

相關焦點

  • 經方應用之四逆湯醫案
    方用四逆湯。 醫案舉例 01 直中少陰 蘇某妻,30餘歲。月經期中不慎衝水,夜間忽發寒戰,繼即沉沉而睡,人事不省。脈微細欲絕,手足厥逆。當即針人中、刺十宣出血。血色紫黯難以擠出。針時呼痛,並一度甦醒,但不久仍呼呼入睡。
  • 經方應用之乾薑附子湯醫案
    證屬陽氣暴虛,陰寒內盛,故治以乾薑附子湯以急救回陽。 方義 乾薑附子湯組成為乾薑、附子,即四逆湯去炙甘草而成。乾薑、附子為大辛大熱之品,急救回陽。因為陽氣暴亡,病勢較急,將脫之陽宜當速救,故去甘緩之甘草,並急煎頓服,取其單刀直入,藥精效專之意,回陽取效也捷。
  • 經方應用之四逆加人參湯醫案
    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率,分溫再服。諸藥相協,共奏回陽救逆,益氣生津之效。 臨證要點 主症:惡寒下利,利忽自止血停,脈沉微。 病機:霍亂利自止,亡陽脫液。 治法:回陽救逆,益氣生津。方用四逆加人參湯。
  • 經方應用之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醫案
    方義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取當歸四逆湯養血通脈,外散經脈之寒,以復脈回厥;加吳茱萸、生薑內溫肝胃之寒,以除瘤疾。更有清酒以增強溫通血脈、溫散內寒之力。本方煎服法:將藥物放入水酒各半的溶液中,煎煮,分5次溫服。
  • 經方應用之滑石代赭湯醫案
    百合病本為陰虛內熱,理當清潤為治,若以為「意欲食,復不能食」是邪熱入裡的實證,而誤用攻下法,使陰液從大便洩出,勢必更傷津液,加重陰虛內熱,從而出現小便短澀不利症狀;同時,苦寒攻下之劑克伐胃氣,往往會導致胃氣上逆,而發生嘔惡諸症。治當養陰清熱,利水降逆,用滑石代赭湯。方中百合仍為主藥,用泉水煎煮以增強其清潤心肺的作用;滑石清熱利尿;代赭石重鎮降逆和胃。
  • 經方應用之茯苓甘草湯醫案
    ,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澤,分溫三服。脈沉弦,舌淡苔白而滑。思《傷寒論》有云:「傷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當服茯苓甘草湯,卻治其厥,不爾,水漬入胃,必作利也。」此例雖非水飲阻遏陽氣不達四末之厥冷,卻是水氣凌心、濁陰上冒清陽之厥逆,其水氣凌犯心脾陽氣之病機則一。故予原方:茯苓45g,桂枝30g,生薑45g,炙甘草15g。6劑。患者見藥僅四味,且不過生薑、甘草之輩,心存疑慮,躊躇再三方離去。
  • 經方應用之白頭翁湯醫案
    方義 方中白頭翁味苦性寒,擅清腸熱而解毒止利,並能疏達厥陰肝木之氣;黃連、黃柏味苦寒,清熱燥溼,厚腸胃以止利;秦皮亦屬苦寒,能清肝膽及腸道之溼熱,涼解以堅陰。四味相協,具有清熱燥溼,涼血解毒之功。
  • 經方的治病原理
    比如,發生風溼免疫性疾病時,當我們將目光從激素和免疫抑制劑上轉移出來,考慮通過經方恢復自身正常的激素分泌水平及逐步恢復正常免疫功能時,治療手段會更加豐富。在相當多的類風溼性關節炎患者身上我們看到,採用扶助陽氣之法為本,辨證聯合應用補肝腎、活血化瘀、清利鬱熱、祛風除溼、軟堅散結等方法,可以顯著減少抗炎藥的減量。
  • 四逆散「家族」
    四逆散也是柴胡劑。第318條:「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洩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本方芍藥、甘草為芍藥甘草湯,芍藥、枳實則為枳實芍藥散,經方中芍藥是治「急痛」的要藥,凡「腳攣急」、「腹中急痛」、「虛勞裡急腹滿時痛」都用芍藥。如芍藥甘草湯(四兩)、小建中湯(六兩)、桂枝加芍藥湯(三兩)均重用芍藥。小柴胡湯有胸滿,但腹痛者尚加芍藥。「婦人腹中諸疾痛,當歸芍藥散主之」,所以曰「緩急止痛」。
  • 甘草乾薑湯——方小 藥少 力專
    □ 張林林    經方中一兩味、兩三味藥的處方,佔據了《傷寒雜病論》的多數章節,比如甘草乾薑湯、桂枝甘草湯、桔梗甘草湯、芍藥甘草湯、大黃黃連湯、梔子豉湯等。初學時潛意識裡認為小方平淡無奇、治不了大病。臨床後發現小方藥少力更專,往往直至病所。
  • 《傷寒論經方今注》之桂枝湯
    10) 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裡;後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救裡宜四逆湯,救表宜桂枝湯。(按:表裡並病,若裡虛寒,當先救裡,而後解表,此為定法,須記。又與四逆湯,下利清谷已,而身疼痛不解者,當然亦宜桂枝湯,自在言外。)
  • 它被譽為「千古經方第一藥」,究竟有何玄機,且看醫聖張仲景如何運用
    在這個湯證當中,有胸滿,脈促,惡風寒,發熱,汗出或不汗出,其病機為胸陽不振,表證未解。治療方是桂枝去芍藥湯。為什麼去掉了芍藥?桂枝在方中又起到了什麼作用? (2)通陽化氣 桂枝通過配伍茯苓可以達到通陽化氣的功效,比如太陽蓄水證之五苓散中的桂枝,桂枝合茯苓以通陽化氣利水(注意:桂枝宣通之力,配合茯苓能導引三焦下通膀胱以利小便),桂枝又兼以解表(取用桂枝兼用功效的方劑也比較多,例如甘草附子湯,取桂枝溫經散寒助陽、祛風散寒的功效
  • 黃煌醫話 | 淺田宗伯方論醫案集序
    那是一本用古代日語寫成的醫案,寫作風格與我國宋明醫案非常相近,案語簡潔,診治過程清晰,辨證要點明確,所用方不僅有漢唐方,還有宋明方以及日本本土經驗方。《橘窓書影》對於讀書會的日本青年醫生來說,讀起來有點艱澀,但對我來說,讀來十分親切,講解也得心應手。從此我對淺田宗伯先生有了良好的印象。我在中田敬吾先生的診室見習時,看到他經常會翻閱一本小冊子,書名《勿誤藥室方函口訣》,這是細野診療所醫生們的必讀書。
  • 陝西名醫景莘農重用炙枇杷葉治療4年陰虛呃逆醫案研讀
    懷著空杯心態研讀名家醫案,一案一故事,一醫一人生。 【名醫簡介】 景莘農(1884~1964),字志伊,陝西富平寺後堡人,因其父景天相在衡陽為官,故出生于衡陽,童年和少年時期求學於湖南。
  • 國醫大師李士懋教授:應用梔子豉湯治療冠心病醫案一則
    辨虛實之要,在於脈之沉取有力無力。脈以沉為本,以沉為根。 沉而有力為實,沉而無力為虛。 若過於強勁之脈,反是胃氣已絕之真髒脈,不以實看。
  • 《傷寒論經方今注》之芍藥甘草湯
    >芍藥四兩 甘草四兩(炙)[調劑用法] 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再服。得之便厥,咽中幹,煩躁吐逆者,作甘草乾薑湯與之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前人治驗]成尤己:芍藥白補而赤瀉,白收而赤散也。酸以收之,甘以緩之,酸甘相合,用補陰血。錢大米:拘急者,筋不得舒也。
  • 王清任逐瘀湯類方證治分析
    瘀血作為病證名稱,首見於張仲景《金匱要略·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證治》篇,雖然該篇未載活血化瘀方藥,但在其他篇幅確有許多行之有效的名方,如下瘀血湯、桃仁承氣湯、桂枝茯苓丸、大黃牡丹皮湯等。王清任在繼承經方的基礎上,針對不同的瘀血證,創製了不少行之有效的逐瘀湯,常用的有十四首。
  • 藥食之茯苓,古人與現代人的用法有什麼不同?
    主胸脅逆氣, 憂恚, 驚邪恐悸, 心下結痛, 寒熱煩滿, 咳逆, 口焦舌幹, 利小便。久服安魂養神, 不飢延年。」《神農本草經》 (以下簡稱《本經》) 是我國現存第一部本草學專著, 大約成書於東漢時期,《傷寒雜病論》是我國現存首部中醫經方家著作, 成書於約漢獻帝時期, 二者成書年代相近, 故研究經方的用藥規律必遵《本經》。
  • 300基層中醫師聽經方大家南沙論道 黃煌經方論壇落地南沙
    歷史的經驗,經方是中醫學的規範和準繩,是正宗主脈,歷代中醫大家無不研究和推廣經方。經方是中醫傳承的重點,經方興,則中醫興;經方衰,則中醫亂。經方脈絡未絕,延綿二千年,前景依然光明。黃煌教授指出,當今經方熱的出現是以中華文化復興為大背景的,是中醫界堅持文化自信的一種自發行動。經方熱不僅僅是臨床技術的復興,而是中醫思維的回歸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