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任逐瘀湯類方證治分析

2020-12-04 衛生健康資訊

王清任(1768~1831年)是一位革新派的醫學家,他的《醫林改錯》雖然只有3萬餘字,但在中醫學發展歷程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特別是他所擬定的逐瘀湯類方,極大地豐富了中醫血瘀理論與活血化瘀法,在治療危重與疑難病症方面是可以信賴的經驗方藥。今就其逐瘀湯類方的證治分析敘述如下,以就正於同道。

1.逐瘀類方

逐瘀是一種治療方法,它的對應證候是瘀血。瘀血作為病證名稱,首見於張仲景《金匱要略·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證治》篇,雖然該篇未載活血化瘀方藥,但在其他篇幅確有許多行之有效的名方,如下瘀血湯、桃仁承氣湯、桂枝茯苓丸、大黃牡丹皮湯等。

王清任在繼承經方的基礎上,針對不同的瘀血證,創製了不少行之有效的逐瘀湯,常用的有十四首。有直名「逐瘀」的,如血府逐瘀湯、膈下逐瘀湯、少腹逐瘀湯、身痛逐瘀湯、通經逐瘀湯、會厭逐瘀湯等,計六首。有的雖未名「逐瘀」,但其「逐瘀」功效亦非常明顯,如補陽還五湯、通竅活血湯、解毒活血湯、止瀉調中湯、急救回陽湯、助陽止癢湯、足衛和榮湯、癲狂夢醒湯等,計八首。這些逐瘀湯類方是對經方的繼承與發揮,至今還在發揮著積極的臨床效應。

2.瘀血證候

《醫林改錯》中,有許多瘀血證的描述,在其六首逐瘀方劑中,所治病症均有「瘀血」二字(或雲血瘀,或雲血滯,或雲凝血,或雲氣血瘀滯);特別是血府逐瘀湯所治19條病症中,有12條明文為血瘀所致;膈下逐瘀湯所治6條病症,均為血瘀證候。通竅活血湯所治14條病症中有13條瘀血證;其他如補陽還五湯所治為「血中瘀滯」,解毒活血湯與癲狂夢醒湯所治均為「氣血凝滯」所致,只是前者為「壅塞津門,水不得出」,後者為「腦氣與臟腑之氣不接」;足衛和營湯有「和營」作用,急救回陽湯有「奪命」之功;其他如止瀉調中湯有活血化瘀的川芎、紅花;助陽止癢湯僅有六味藥,除黃芪外,其他五味(桃仁、紅花、皂刺、赤芍、穿山甲)均有活血化瘀功效。由此可見,王清任對於雜病的證治,非常重視瘀血證及其活血化瘀法的應用。

3.瘀血指徵

王清任對瘀血病症觀察的非常細緻。他在《醫林改錯·半身不遂論敘》中說:「凡遇是症必細心研究。審氣血之榮枯,辨經絡之通滯。四十年來頗有所得。」他將「平素所治氣虛血瘀之症,記數條示人以規矩。」這種「血瘀之症(註:與證同)可查,後有五十種。」若將五十種瘀血證進行分析歸納,其主要指徵有三。

一是疼痛:如頭痛、眼疼、胸痛、肩痛、臂痛、腰疼、腿疼、周身疼痛、腹痛、會厭痛等;

二是膚色異常:如酒糟鼻、白癜風、紫印臉、紫癜風、臉如墨、皮膚疹、皮膚斑、皮膚青筋;

三是積塊:如小兒痞塊、腹內積塊、經血或黑或塊等。

其他如久瀉、失眠、發熱、耳聾、牙疳等,在久治不愈的情況下,王清任將瘀血證考慮進去,加以對證治療,給後人增添了更多的思考餘地。

4.方藥選用

以上十四首方,選用藥物49味(包括老蔥、鮮姜、紅棗、黃酒)。最常用的藥物依次為桃仁(12首)、紅花(12首)、赤芍(10首)、當歸(9首)、甘草(9首)、川芎(7首)、柴胡(5首)、黃芪(4首)、枳殼(4首);其次是五靈脂(3首)、香附(3首)、地龍(3首)、黨參(3首)、白朮(3首)等。如果將以上藥物按方劑分類,顯然包含有兩首完整的方劑,即桃紅四物湯與四逆散。特別是以桃紅四物湯為主而加減的方藥有九首,以四逆散加減的方藥有二首;其中以桃紅四物湯合四逆散加減的方藥有四首。這說明王清任所創製的逐瘀湯,以針對血虛血瘀證與氣滯血瘀證而擬定的比較多。就血虛與血瘀而言,血瘀是疾病的主要證候,或者說是其主要矛盾。王清任在其逐瘀湯類方的敘述中,更多的是強調血瘀證。所用活血化瘀「對藥」最多的是桃仁與紅花(11首)、川芎與赤芍(5首),其次是元胡與五靈脂(2首)、蒲黃與五靈脂(1首)等。

5.藥物配伍

《醫林改錯》的藥物配伍簡明而實用,以十四首方為例,其配伍規律大致為:益氣活血、理氣活血、養血活血、溫陽活血、健脾活血、芳香活血、通絡活血等。

益氣活血王清任非常重視益氣活血法,他在《醫林改錯》「半身不遂本源」「口眼歪斜辨」「辨口角流涎非痰飲」「辨大便乾燥非風火」「辨小便頻數遺尿不禁」「辨語言蹇塞非痰火」等篇,分別論其病機為「氣虧」「氣不上達」「氣虛不固津液」「無氣力催大恭(指大便)下行」「氣虛溺孔開張」「半邊無氣」等。每以黃芪益氣為主,且重用之,如黃芪桃紅湯用之八兩,補陽還五湯、黃芪防風湯與黃芪甘草湯等用之四兩,黃芪赤風湯用之二兩,可保立蘇湯用之一兩五錢,助陽止癢湯、足衛和榮湯與保元化滯湯用之一兩,少則用之八錢如止瀉調中湯等。雖然全書沒有專論黃芪篇,但他的主導思想是補氣化瘀。他說:「元氣既虛,必不能達於血管,血管無氣,必停留而瘀。」故借黃芪大補元氣,以促血活。所配活血化瘀藥以桃仁、紅花為多,其次是赤芍等。

理氣活血王清任用理氣活血法的代表方藥為血府逐瘀湯。該方基本是桃紅四物湯與四逆散的合方,只是加入了兩味引經藥,即桔梗與牛膝,所治證候為「血府血瘀」,說明血府之瘀與氣分鬱滯有著密切關係。其他如會厭逐瘀湯、解毒活血湯等,均由桃紅四物湯去川芎合四逆散加味組成,只是前者加清利咽喉的桔梗與清熱涼血的玄參,後者加清解熱邪的葛根與解毒散結的連翹。有了理氣藥,更有利於瘀血的消散。

養血活血王清任的養血活血法以桃紅四物湯為主方,如血府逐瘀湯取用桃紅四物湯全方。其他如膈下逐瘀湯(未用生地)、補陽還五湯(未用當歸、生地)、會厭逐瘀湯(未用川芎)、解毒活血湯(未用當歸、川芎)、身痛逐瘀湯(未用生地、赤芍)等。由此可見,常用養血藥以四物湯為主,隨證去留;活血藥以桃仁、紅花為主。

溫陽活血以急救回陽湯為主劑,方以四逆湯(乾薑、附子、甘草)溫陽救逆,合黨參、白朮健脾益氣,配以桃仁、紅花活血化瘀,正如方歌所云:「急救回陽參附姜,溫中術草桃紅方。」寓活血藥於益氣回陽藥之中,使陽回而血活。其他如止瀉調中湯,則取附子、黃芪、高良姜、官桂配以當歸、紅花、川芎等,用於洩瀉日久,陽氣隨之而減且血瘀不化等證。

健脾活血取黃芪、黨參、白朮、甘草益氣健脾,配以桃仁、紅花、當歸、白芍活血養陰,如足衛和營湯治療痘後抽風、口噤不開、項背反張等。而在急救回陽湯、止瀉調中湯中,亦有健脾與活血藥的配伍。

通絡活血取穿山甲、皂刺、地龍通經活絡,配以桃仁、紅花、赤芍活血化瘀,如通經逐瘀湯,「方中藥性不大寒大熱,不大攻大下,真是良方也。」用於治療瘀血凝滯於血管者。又如助陽止癢湯,亦有穿山甲、皂刺與桃仁、紅花的配伍,以除卻痘後皮血不和,皮膚作癢、失音聲啞等。

芳香活血王清任善用麝香,「通竅全憑好麝香」。該物芳香走竄,通行十二經,開通諸竅,善入細絡,代表方藥為通竅活血湯,是方治療病症竟有十四條之多。其他如通經逐瘀湯亦用麝香,目的在於通達諸竅。

其他配伍在王清任逐瘀湯類方中,還有清熱解毒配以活血化瘀藥者,如解毒活血湯中連翹、葛根配桃仁、紅花等;理氣消痰配以活血化瘀者,如癲狂夢醒湯中半夏、陳皮、蘇子、桑白皮配桃仁、赤芍等。

由於病情複雜,證候非一,王清任常將數法溶於一方,這對於那些疑難病症是非常必要的。

6.繼承創新

王清任的《醫林改錯》,是對《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血實宜決之」的應用與發揮。由於科學技術的限制,他所繪製的臟腑圖,並未真正起到「改錯」之用。但瑕不掩瑜,賈得道先生在《中國醫學史略》中說:「嚴格說來,真正開闢了我國解剖學途徑的,是清代的王清任。」

該書對中醫臨床治療學的影響如同張錫純在《醫學衷中參西錄》第一卷所云:「王清任著《醫林改錯》一書,立活血逐瘀逐湯,按上中下部位,分消瘀血,統治百病,謂瘀血去而諸病自愈。其立言不無偏處,然其大旨則確有主見,是以用其方者,亦多效驗。」 這種評述恰當而公允。

對於《醫林改錯》的學習與應用,現在乃至將來仍然會不斷有所發現,有所創新。雖然有的方藥已經改制成中成藥,如血府逐瘀湯改制為血府逐瘀口服液等,但距離安全、有效、價廉、方便的藥物,仍有一定差距。筆者希望,藉助於現代科學認知與技術,對其逐瘀諸方進行方證學方面的分析,以冀找出能解決疑難雜病的最佳方藥配伍,研製出新的方劑或新的中成藥,造福於更多患者。(來源:中國中醫藥報, 作者:河南省中醫院 毛德西)

相關焦點

  • 桂枝茯苓丸和血府逐瘀湯,你用哪個?
    那大家在臨床中,使用這兩張方有何體會呢?  兩張活血方,臨證用不同  作者/賈南、唐建蘭  從漢代張仲景的桂枝茯苓丸,到清代王清任的多個逐瘀湯, 活血化瘀法對後世醫家產生了一定影響,並在臨床上靈活應用。而桂枝茯苓丸和血府逐瘀湯作為活血化瘀兩張名方,常被後世醫家加減使用並取得很好的療效。
  • 土鱉蟲 《傷寒雜病論》中的蟲類藥
    《傷寒雜病論》在其300餘首方劑中用土鱉蟲、水蛭、虻蟲、蜣螂、蠐螬、蜘蛛、蜂窠、鼠婦、白魚9味蟲類藥,散在於抵當湯、抵當丸、鱉甲煎丸、大黃 蟲丸、下瘀血湯、蜘蛛散、土瓜根散等7個方劑中,主要用治蓄血證,瘀血內閉的經閉、腹痛、癥積、瘧母,寒氣凝結肝脈之陰狐疝氣等,以達破血逐瘀、活血通經止痛、消積化癥、破結通利除疝等多重治療目的,
  • 蟲類藥「大黑螞蟻」入藥蟻黃口服液後治療疑難雜症的效果分析
    張仲景之《傷寒雜病論》,其中運用蟲類藥的方劑,法度嚴謹,寓意良深,如下瘀血湯、抵當湯(丸)、大黃䗪蟲丸、鱉甲煎丸等方,對後世應用蟲類藥起著示範、推動的作用。成於漢初的《神農本草經》是總結蟲類藥醫療作用最早的書籍,其中列載蟲類藥28種,佔全書所載藥物的8%,佔所收動物藥(65味)的43%。這說明在漢代對蟲類藥的使用就已取得寶貴的經驗。
  • 清代名醫王清任:這三味中藥配伍在一起,對調理「耳聾」有幫助
    眾所周知,中醫學有著幾千年的積澱,在過去,有很多的醫者將臨證診療經驗收集整理,然後歸納上升為理論知識記載於眾多的古醫籍當中。我們現在所傳承的中醫學,除了源自於世代醫者口口相傳的醫道以外,更多的是需要從古醫籍上學習積累。
  • 傷寒論:太陽蓄水證與蓄血證的病因病機及治法的比較
    治宜化氣行水為主,兼解表邪,予五苓散。(白飲和服,日三服,多飲暖水。有豬苓、澤瀉、白朮、茯苓、桂枝組成,五味為散,每次六至九克)第71條:「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第74條:「中風發熱, 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裡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 治胃病:李東垣擅長這個方
    (編輯/青立) 從枳術湯到枳術丸 作者/高建忠 一、枳術湯治飲與積,枳術丸治食與痞 《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並治第十四》中有枳術湯:「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盤,水飲所作,枳術湯主之。
  • 院士分類的6種胃痛,瘀痛最難治,用中醫理氣活血止痛法效果好
    張仲景《金匱要略》涉及到胃痛的論治,提出「按之不痛者為虛,痛之為實」的辨證要點。創立了大建中湯、小建中湯、黃芪建中湯、理中湯、吳茱萸湯、芍藥甘草湯等治療胃痛有效的方劑。第四類:瘀痛:這種疼痛就是氣血不通,不通則痛引起的胃痛。臨床表現為胃脘久痛,持續痛,刺痛,痛有定處,疼痛拒按,舌質紫黯或有瘀斑。對於瘀痛,董老重視舌診,一般分為淡紅、淡白、紅、絳、紫、青6種。董老發現,有一種介於紅舌和紫舌之間的舌色―黯舌。黯舌是血流不暢,內有瘀滯的早期表現,更應引起重視。
  • 失眠從氣血論治,陽氣盡,陰氣盛,則目瞑
    陰氣盡而陽氣盛,則寤矣」,是其生理特點,而「老者之氣血衰,其肌肉枯,氣道澀,五藏之氣相搏,其營氣衰少而衛氣內伐,故晝不精,夜不瞑」,是其病理特點,為後世醫者論治失眠奠定了基礎。歷代醫家對失眠的病因及證治多有發揮。雖主要從虛立論,但總不離乎氣血。長期的臨床經驗提出「失眠從氣血論治」的理論。
  • 張仲景的一方,為後世提供了血分熱毒由裡達表的治法與方藥的範例
    升麻鱉甲湯出自張仲景《金匱要略·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脈證並治》中,關於陰陽毒的病證的描述,我們首先看原文。《金匱要略》說:「陽毒之為病,面赤斑斑如錦文,咽喉痛,唾膿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鱉甲湯主之」。
  • 《金匱要略》:對於「五勞極虛」之證,張仲景的一方最為適用
    由此我們看到,大黃蟄蟲丸證,其實是人體的各個臟器都出現了問題,本質為血枯而凝結,屬陰虛之極,因此條文開始就言明「五勞虛極」。這就要從肝強脾弱的角度來分析這個病證,我們知道,脾土克腎水,脾土虛,則土不制水,因此,腎水凝鬱,陰盛格陽,上克於心,心火受邪。《黃帝內經·素問》說:「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寒勝熱;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鹹,鹹生腎,溼勝寒」。
  • 5分鐘讀懂圓運動十六方之「麥門冬湯」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在《圓運動的古中醫學》的「麥門冬湯證治本位的意義」這一篇中,是如何配伍來用好麥冬的。 本方用麥冬的原則,一定要弄清楚原文中的關鍵詞—— 「治火逆,咳嗽上氣,咽喉不利者。脈象虛而澀。」 火逆,多是因大汗或嘔吐,或二便排洩過多等原因,導致體內水液虧損,陰虛則陽亢,陰不能制約陽,陰陽失去平衡則陽相對偏亢而出現熱象,這就形成了我們常說的「陰虛火旺」。
  • 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清代名醫王清任重用黃芪,並創立經典良方
    而吶喊出這句話的人正是清代名醫王清任。醫者王清任是我國清朝時期非常著名的一位醫者,王氏出生於乾隆三十三年(1786),歿於道光十一年(1831),他在世的六十餘年當中,至少有四十餘年以上在進行人體解剖的觀察工作與臨床診療工作,在他去世的前一年,其著《醫林改錯》問世。
  • 經方應用之乾薑附子湯醫案
    證屬陽氣暴虛,陰寒內盛,故治以乾薑附子湯以急救回陽。 組成 乾薑附子湯方: 乾薑一兩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八片) 上二味
  • 《神農識藥》疏調氣機湯之香附
    哈嘍,大家好呀,又到了疏調學派的科普小課堂——神農識藥的時間啦,今天是疏調氣機湯系列的 一份 用茴香湯浸,滋腎水,補腰膝。 一份 用益智仁湯浸,上行暖胃,下行補腎強志。 一份 用蘿蔔湯浸,消痰,消食積也。 春浸二日,夏浸一日,秋浸三日,冬浸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