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茯苓丸和血府逐瘀湯,你用哪個?

2021-01-13 網易

2021-01-11 08:31:23 來源: 清冷淵

舉報

  

  I導讀:桂枝茯苓丸和血府逐瘀湯是活血化瘀的兩張名方,二者在臨證使用上有何不同呢?作者在跟診高建忠老師的過程中,對其進行了辨證思考。那大家在臨床中,使用這兩張方有何體會呢?

  兩張活血方,臨證用不同

  作者/賈南、唐建蘭

  從漢代張仲景的桂枝茯苓丸,到清代王清任的多個逐瘀湯, 活血化瘀法對後世醫家產生了一定影響,並在臨床上靈活應用。而桂枝茯苓丸和血府逐瘀湯作為活血化瘀兩張名方,常被後世醫家加減使用並取得很好的療效。

  乍一看,似乎兩方並沒有什麼相似之處。但在跟隨 山西中醫學院附屬醫院經方研究室高建忠主任抄方中,見他在辨為有瘀血證時,最多用的就是這兩張方劑。

  最初我理解的桂枝茯苓丸,只能治療瘀血阻滯胞宮或者下焦的疾病,治法為活血化瘀,緩消癥塊。但在跟診過程中發現,老師運用此方,上可治療聲帶結節,下可治療子宮肌瘤等病,幾乎涵蓋了全身的部位,換言之, 全身的瘀血都有用桂枝茯苓丸來消除的可能。

  而血府逐瘀湯,雖以「血府」定位,但實際上我們知道,在王清任的「血府逐瘀湯所治之症目」中,包含了各種雜病,並不局限於胸部。那麼問題就來了,臨床上兩方該如何選取?

  桂枝茯苓丸出自《金匱要略·婦人妊娠病脈證治》:「 婦人宿有癥病,經斷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動在臍上者,為癥痼害。妊娠六月動者,前三月經水利時,胎也。下血者,後斷三月,衃也。所以下血不止者,當下其癥,桂枝茯苓丸主之。」

  血府逐瘀湯所治之症目共有19條,即頭痛、胸痛、胸不任物、胸任重物、天亮出汗、食自胸右下、心裡熱(名曰燈籠病)、暓悶、急躁、夜睡夢多、呃逆(俗名打咯忒)、飲水即嗆、不眠、小兒夜啼、心跳心忙、夜不安、俗言肝氣病、乾嘔、晚發一陣熱。

  現代醫家將兩方治療範圍遠遠擴大,單單從條文上很難區分兩者。如若從兩方的藥物組成上,以方測證來分析是否可行呢?

  桂枝茯苓丸中,桂枝辛甘而溫,溫通血脈,以行瘀滯。桃仁味苦甘平,活血祛瘀。丹皮、芍藥以涼血散瘀,寒溫並用,則無耗傷陰血之弊。茯苓甘淡平,滲溼祛痰,健脾益胃,扶助正氣,以助消癥之功。

  對於血府逐瘀湯的組方思路,王清任並沒有提及。後世醫家多認為本方是由桃紅四物湯與四逆散合而為方,再加入了桔梗、牛膝,桔梗載藥上行,牛膝活血化瘀,又引藥下行,此二味並用,使氣血升降,而達到其治療效果。

  因此從藥物組成中來看,兩方最主要的區別是是否加有理氣藥。再進一步說,兩方可以區別為桂枝與柴胡的用藥不同, 桂枝溫通而柴胡理氣。桂枝茯苓丸更側重於消有形的瘀血,而血府逐瘀湯主治因氣血不和,氣滯血瘀而導致的瘀血。

  當然,導致瘀血的原因有很多,氣虛、氣滯、血寒、血熱、寒凝、外傷等,此兩方治療上也多有其局限性。

  值得一提的是, 膈下逐瘀湯與桂枝茯苓丸中均有桃仁、牡丹皮、赤芍。可否理解為膈下逐瘀湯是桂枝茯苓丸去茯苓滲溼之功,仿桂枝溫通行滯作用而改為香附、烏藥,為加強活血作用加元胡、五靈脂、紅花、川芎,加當歸養血活血,加枳殼行氣止痛。且在膈下逐瘀湯所治之症目中,第一條便是「積塊」。與桂枝茯苓丸條文中的「癥」頗有幾分相似。王清任在創立各種逐瘀湯時,是否也借鑑了桂枝茯苓丸呢?我想應該是有的吧。

  本文摘自《中國中醫藥報》,作者/賈南、唐建蘭,轉載請註明出處。

  註:文中所涉及到各類藥方、驗方等僅供專業中醫人士參考學習,不能作為處方,請勿盲目試用,本平臺不承擔由此產生的任何責任!

  版權聲明:我們注重分享,文章、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如有異議,請告知小編,我們會及時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王清任逐瘀湯類方證治分析
    瘀血作為病證名稱,首見於張仲景《金匱要略·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證治》篇,雖然該篇未載活血化瘀方藥,但在其他篇幅確有許多行之有效的名方,如下瘀血湯、桃仁承氣湯、桂枝茯苓丸、大黃牡丹皮湯等。王清任在繼承經方的基礎上,針對不同的瘀血證,創製了不少行之有效的逐瘀湯,常用的有十四首。
  • 醫聖張仲景常用的「桂枝」究竟是什麼?是桂枝還是肉桂?你知道嗎
    因而,在解表藥中,陸氏終究未敢用肉桂試驗,而八味丸、復脈湯當照那個年代規矩用藥肉桂的,陸氏卻常常代以桂枝,結果是依然有效,最後陸氏指出:「甚而至於桃仁承氣湯、桂枝茯苓丸等,桂枝、肉桂任意亂用,不過分量上注意,其功效也一般無二。」
  • 投稿與評析 | 錫類散、血府逐瘀、三七的應用心得
    除了有皰疹性咽峽炎的時候可以用,在口腔出現潰瘍的時候,如果塗抹上一點錫類散,會起到很好的效果,一般對熱證的效果尤其好。第二個是小兒發燒的應對方法,看出來作者在家做足了準備,非常好,大家也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選用一二。
  • 金匱腎氣丸,你吃對了嗎?
    最早見於《金匱要略·血痺虛勞病脈證並治》:「虛勞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腎氣丸主之。」具體由幹地黃八兩、山藥四兩、山萸肉四兩、茯苓三兩、丹皮三兩、澤瀉三兩、附子(炮)一兩、桂枝一兩八味藥組成。上八味,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5丸,用酒送下,一日三次。這個方劑在中醫界裡,堪稱治腎的祖方。2.金匱腎氣丸的配伍有什麼特點?
  • 中藥茯苓知多少?
    茯苓為利水滲溼的要藥,舉凡水腫、小便不利、身重難以轉側者,皆可用其下行滲利之性加以調治。如治療水氣停蓄之小便不利、口渴,常與豬苓、澤瀉、白朮、桂枝、大腹皮、車前子、瞿麥等同用,如五苓散。治療水腫兼陰虛之小便不利、心煩等,可與豬苓、澤瀉、滑石、阿膠等配伍,如豬苓湯。
  • 藥食之茯苓,古人與現代人的用法有什麼不同?
    《傷寒論》第67條:「傷寒若吐、若下後, 心下逆滿, 氣上衝胸, 起則頭眩, 脈沉緊, 發汗則動經, 身為振振搖者,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主之。」《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曰:「心下有痰飲, 胸脅支滿, 目眩, 苓桂術甘湯主之。」張仲景謹遵「病痰飲者, 當以溫藥和之」的治則, 以苓桂術甘湯健脾利水, 溫陽化飲。現代人飲食上多肥甘厚味, 故痰溼體質較為常見, 所以此時醫家在使用中必加茯苓。
  • 《神農識藥》疏調氣機湯之香附
    調血中之氣也,則有推行之意。開鬱氣而調諸氣,寬中消食,止嘔吐,和中養胃,進食。氣血調而陰陽固守,憂鬱開而疾病不生,開鬱調氣要藥,女人之至寶也。 (補註)先賢制十珍香附丸。 大理府香附十四兩,每份二兩,分為七份。
  • 知柏地黃丸,金匱腎氣丸都是腎虛用藥,但選用時分清 陰 陽很重要
    熟地知柏地黃丸,金匱腎氣丸的主要成分與作用知柏地黃丸的成分:知母、黃柏、熟地黃、山茱萸(制)、牡丹皮、山藥、茯苓、澤瀉。輔料為蜂蜜。主要作用:滋陰降火。用於陰虛火旺,潮熱盜汗,口乾咽痛,耳鳴遺精,小便短赤。
  • 久坐伏案、久立的腰肌勞損,金匱腎氣丸了解一下
    三曰腎虛,役用傷腎,是以腰痛。四曰暨腰,墜墮傷腰,是以腰痛。五曰取寒眠地,為地氣所傷,是以腰痛,痛下止,引牽腰脊,皆痛。  也就是說腎陽虛、重工勞作導致的腎氣虛、外傷、受外感風寒和地氣之涼都會讓人腰疼。而腰肌勞損的原因基本為前三項。
  • 四肢麻木刺痛難治癒,可能是「血痺」了,不妨試下中醫名方
    你有遇到過這種情況嗎?其實,這有可能是受風寒引起的血痺症!有病友對「血痺症」這一詞還是比較陌生的,那血痺症到底是什麼?又該如何對症治療?血痺症到底是什麼?雷諾現象的病理機制為指(趾)端陣發性缺血,蒼白便是小動脈痙攣所致,動脈痙攣後繼而發生小靜脈血液瘀滯、組織缺氧,造成發紺,表現為皮膚青紫,當血管痙攣解除後再充血便表現為潮紅,最後再轉為正常膚色。繼發於風溼免疫病的雷諾現象(血痺)若未經控制、頻繁發作可能會導致發生肢端壞疽。
  • 辛溫解表,疏散風寒,你了解哪幾種中藥?如何應用,一文讀懂
    一起看看,你了解哪幾種吧?麻黃麻黃(一般是指草質莖)味辛,微苦,性溫;歸肺、膀胱經;本品可發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腫,治風寒表實無汗兼咳喘者最宜,水腫兼有表證者,肺氣不宣之喘咳者可用。生用發汗力強,發汗利水解表宜用;炙用發汗力弱,蜜炙兼能潤肺,止咳平喘宜用;小兒與年老體弱者宜用麻黃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