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此本太陽病,醫者先下後汗,治療失序,繼而出現煩躁、發熱,究屬何證?難以斷定。察患者不嘔則非少陽,不渴則非陽明,無表證則非太陽,說明本證不屬三陽病證,從而排除了陽熱實證煩躁之可能。究其因乃汗下陽氣暴虛,陰寒內盛所為。蓋白天陽氣旺,虛陽得天氣之陽助與陰寒抗爭,故「晝日煩躁不得眠」;夜間陰氣盛,虛陽無力與陰寒相爭,故「夜而安靜」。此處之安靜是與煩躁相對而言,實為陽氣不能養神,精神疲憊的表現,與恬然入睡之安靜迥別。虛陽外越於表,故身熱不甚。陽虛無力鼓動則脈見沉微。證屬陽氣暴虛,陰寒內盛,故治以乾薑附子湯以急救回陽。
組成
乾薑附子湯方:
乾薑一兩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八片)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淬,頓服。
方義
乾薑附子湯組成為乾薑、附子,即四逆湯去炙甘草而成。乾薑、附子為大辛大熱之品,急救回陽。因為陽氣暴亡,病勢較急,將脫之陽宜當速救,故去甘緩之甘草,並急煎頓服,取其單刀直入,藥精效專之意,回陽取效也捷。
臨證要點
主症: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脈沉微,身無大熱。
病機:陽氣暴虛,陰寒內盛。
治法:急救回陽。方用乾薑附子湯。
醫案舉例
01
寒性咽痛
李某,男,40歲。1986年4月16日診。患者6天前患風寒感冒,經治諸症悉減,但遺留咽痛,曾口服紅黴素及肌注青黴素,咽痛不但不減,反而加重。甚至不能進食及講話。乃到本院中醫科就診,診見患者面色觥白,身冷惡寒,口淡不渴,不思飲食,微有咳嗽,咳吐少許白色痰液。查咽峽部不紅不腫,扁桃腺不大,咽後壁無濾泡增生,舌淡,苔白,脈沉緊。證屬陽虛外感寒邪,滯結於咽部所致。法當溫陽散寒,投乾薑附子湯為治:熟附子15g,乾薑10g。二劑,久煎頻服。4月17日下午再診:藥未盡劑而咽痛大減,已能進食言談。囑其將原藥服完,遂告痊癒,隨訪至今未復發。[新中醫,1987,(3):43]
02
發熱
甄某,女,28歲。身發高熱不惡寒40.5℃,自汗出,口渴舌燥,有時譫語,脈象滑數有力。是病邪已轉向陽明,而成為陽明經證,因與以大劑白虎湯,加銀花、連翹之品,三劑後身熱全退。而食慾不思,精神困頓,汗出心煩,有時躁擾不安,中午尤甚,入夜則精神安靜,手足逆冷,大便溏稀,脈象沉微。以患者平素體質衰弱,氣血虧損,在抗病期間,由於發熱和苦寒藥的影響,使心腎之陽和脾陽受到損耗,而成陽氣衰微之證。因與加味乾薑附子湯:乾薑12g,炒白朮10g,烏附子12g,野黨參15g,杭白芍12g,茯苓12g,生龍齒12g,甘草10g。一劑後手足漸溫,心煩稍寧,汗斂氣暢。連服三劑,諸證均減,食慾增進,後以補氣健脾之劑調理而愈。[傷寒論臨床實驗錄.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
03
無根之火
李東垣治一人,惡熱目赤,煩渴引飲,脈七八至,按之則散,此無根之火也,與姜附加人參服之愈。[名醫類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57]
現代臨證
現代臨床主要應用於各種疾病後期的虛脫者,也可用於心衰水腫、肝硬化腹水、腎炎浮腫、感染性休克而有腎陽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