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應用之乾薑附子湯醫案

2021-01-08 騰訊網

導讀

此本太陽病,醫者先下後汗,治療失序,繼而出現煩躁、發熱,究屬何證?難以斷定。察患者不嘔則非少陽,不渴則非陽明,無表證則非太陽,說明本證不屬三陽病證,從而排除了陽熱實證煩躁之可能。究其因乃汗下陽氣暴虛,陰寒內盛所為。蓋白天陽氣旺,虛陽得天氣之陽助與陰寒抗爭,故「晝日煩躁不得眠」;夜間陰氣盛,虛陽無力與陰寒相爭,故「夜而安靜」。此處之安靜是與煩躁相對而言,實為陽氣不能養神,精神疲憊的表現,與恬然入睡之安靜迥別。虛陽外越於表,故身熱不甚。陽虛無力鼓動則脈見沉微。證屬陽氣暴虛,陰寒內盛,故治以乾薑附子湯以急救回陽。

組成

乾薑附子湯方:

乾薑一兩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八片)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淬,頓服。

方義

乾薑附子湯組成為乾薑、附子,即四逆湯去炙甘草而成。乾薑、附子為大辛大熱之品,急救回陽。因為陽氣暴亡,病勢較急,將脫之陽宜當速救,故去甘緩之甘草,並急煎頓服,取其單刀直入,藥精效專之意,回陽取效也捷。

臨證要點

主症: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脈沉微,身無大熱。

病機:陽氣暴虛,陰寒內盛。

治法:急救回陽。方用乾薑附子湯。

醫案舉例

01

寒性咽痛

李某,男,40歲。1986年4月16日診。患者6天前患風寒感冒,經治諸症悉減,但遺留咽痛,曾口服紅黴素及肌注青黴素,咽痛不但不減,反而加重。甚至不能進食及講話。乃到本院中醫科就診,診見患者面色觥白,身冷惡寒,口淡不渴,不思飲食,微有咳嗽,咳吐少許白色痰液。查咽峽部不紅不腫,扁桃腺不大,咽後壁無濾泡增生,舌淡,苔白,脈沉緊。證屬陽虛外感寒邪,滯結於咽部所致。法當溫陽散寒,投乾薑附子湯為治:熟附子15g,乾薑10g。二劑,久煎頻服。4月17日下午再診:藥未盡劑而咽痛大減,已能進食言談。囑其將原藥服完,遂告痊癒,隨訪至今未復發。[新中醫,1987,(3):43]

02

發熱

甄某,女,28歲。身發高熱不惡寒40.5℃,自汗出,口渴舌燥,有時譫語,脈象滑數有力。是病邪已轉向陽明,而成為陽明經證,因與以大劑白虎湯,加銀花、連翹之品,三劑後身熱全退。而食慾不思,精神困頓,汗出心煩,有時躁擾不安,中午尤甚,入夜則精神安靜,手足逆冷,大便溏稀,脈象沉微。以患者平素體質衰弱,氣血虧損,在抗病期間,由於發熱和苦寒藥的影響,使心腎之陽和脾陽受到損耗,而成陽氣衰微之證。因與加味乾薑附子湯:乾薑12g,炒白朮10g,烏附子12g,野黨參15g,杭白芍12g,茯苓12g,生龍齒12g,甘草10g。一劑後手足漸溫,心煩稍寧,汗斂氣暢。連服三劑,諸證均減,食慾增進,後以補氣健脾之劑調理而愈。[傷寒論臨床實驗錄.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

03

無根之火

李東垣治一人,惡熱目赤,煩渴引飲,脈七八至,按之則散,此無根之火也,與姜附加人參服之愈。[名醫類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57]

現代臨證

現代臨床主要應用於各種疾病後期的虛脫者,也可用於心衰水腫、肝硬化腹水、腎炎浮腫、感染性休克而有腎陽虛者。

相關焦點

  • 經方應用之通脈四逆湯醫案
    (炙)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乾薑三兩(強人可四兩)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溶,分溫再服,其脈即出者愈。 方義 通脈四逆湯與四逆湯藥味相同,但重用附子,倍用乾薑,以大辛大熱之藥,急驅內寒,破陰回陽,通達內外。面赤,加蔥白宣通上下陽氣;腹痛,加芍藥緩急和絡止痛;乾嘔,加生薑溫胃降逆止嘔;咽痛,加桔梗利咽開結止痛;利止脈不出,加人參大補氣陰,固脫復脈。
  • 經方應用之四逆湯醫案
    組成 四逆湯方 炙甘草二兩 乾薑一兩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強人可大附子一枚,乾薑三兩。 方義 本方主治少陰陽虛陰盛之四肢厥逆,故方名四逆。方中生附子入腎經,為溫腎回陽之主藥;乾薑溫脾散寒,以壯後天之本;炙甘草健脾益氣,以資化源。三藥合用,共奏回陽救逆,溫補脾腎之功效。
  • 經方應用之四逆加人參湯醫案
    組成 四逆加人參湯方: 甘草二兩(炙) 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乾薑一兩半人參一兩 醫案舉例 01 少陰寒化 王某,男。一日忽染少陰寒化證,手足厥逆,脈微欲絕,下利清谷,其人反不惡寒。前醫用通脈四逆湯連服二三劑,不僅無效,且心中煩躁,方雖對而陽藥太重,無陰以維之也。
  • 醫聖張仲景常用的附子乾薑,二者搭配,究竟有哪些用處?
    素體陽虛並且有在服中藥的朋友,對於附子這味中藥肯定不會陌生,每次服用都需要久煎的附子,很難讓人不注意到。若要論起能夠溫陽散寒的中藥,附子必是帶頭的「老大哥」。西南地區流傳的火神派,便是因重用附子來治療各種寒證而著名。
  • 乾薑附子湯治療心動過緩
    導讀:乾薑附子湯由乾薑、附子、肉桂、麻黃、川芎組成,用於治療竇性心動過緩,療效滿意。 乾薑附子湯治療心動過緩 乾薑附子湯由乾薑、附子、肉桂、麻黃、川芎組成,出自《傷寒全生集》卷,是治療心陽不足、感受風寒、半身不遂、口面喎斜、骨節煩痛、洩利無度的古方。我在臨床根據其藥物組成,常用於治療竇性心動過緩,療效滿意。
  • 經方應用之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醫案
    方義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取當歸四逆湯養血通脈,外散經脈之寒,以復脈回厥;加吳茱萸、生薑內溫肝胃之寒,以除瘤疾。更有清酒以增強溫通血脈、溫散內寒之力。本方煎服法:將藥物放入水酒各半的溶液中,煎煮,分5次溫服。
  • 甘草乾薑湯——方小 藥少 力專
    □ 張林林    經方中一兩味、兩三味藥的處方,佔據了《傷寒雜病論》的多數章節,比如甘草乾薑湯、桂枝甘草湯、桔梗甘草湯、芍藥甘草湯、大黃黃連湯、梔子豉湯等。初學時潛意識裡認為小方平淡無奇、治不了大病。臨床後發現小方藥少力更專,往往直至病所。
  • 經方的治病原理
    比如,發生風溼免疫性疾病時,當我們將目光從激素和免疫抑制劑上轉移出來,考慮通過經方恢復自身正常的激素分泌水平及逐步恢復正常免疫功能時,治療手段會更加豐富。在相當多的類風溼性關節炎患者身上我們看到,採用扶助陽氣之法為本,辨證聯合應用補肝腎、活血化瘀、清利鬱熱、祛風除溼、軟堅散結等方法,可以顯著減少抗炎藥的減量。
  • 生薑解表、乾薑溫中、炮姜溫經,三種姜還有這些不為人知的妙用
    症狀較重者可服用中藥湯劑,多與麻黃、杏仁、乾薑配伍。3.治療虛寒胃痛虛寒不僅會引起感冒,同樣也會影響腹部。這類胃痛在空腹時較為明顯,吃了東西之後就可以得到改善。發病時,腹痛綿綿,泛吐清水,神倦乏力。生薑能溫胃散寒,對於症狀較輕者可服生薑紅糖水治療;《傷寒論》中記載治療胃寒疼痛小建中湯就配入了生薑,用生薑水送服理中丸、附子理中丸也會比原有的效果有所增強。
  • 經方應用之滑石代赭湯醫案
    導讀 百合病誤用攻下後使用滑石代赭湯救治。百合病本為陰虛內熱,理當清潤為治,若以為「意欲食,復不能食」是邪熱入裡的實證,而誤用攻下法,使陰液從大便洩出,勢必更傷津液,加重陰虛內熱,從而出現小便短澀不利症狀;同時,苦寒攻下之劑克伐胃氣,往往會導致胃氣上逆,而發生嘔惡諸症。治當養陰清熱,利水降逆,用滑石代赭湯。方中百合仍為主藥,用泉水煎煮以增強其清潤心肺的作用;滑石清熱利尿;代赭石重鎮降逆和胃。
  • 經方應用之茯苓甘草湯醫案
    醫案舉例 01 心悸 患者某,女,50歲。訴心悸陣作10餘年,近來發作頻繁,數日一發,發則心悸不寧,胸悶如窒,氣短不續,四肢無力,甚則暈厥不知,片時方蘇。西醫診斷為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常需藥物終止其發作。
  • 《傷寒論經方今注》之芍藥甘草湯
    得之便厥,咽中幹,煩躁吐逆者,作甘草乾薑湯與之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前人治驗]成尤己:芍藥白補而赤瀉,白收而赤散也。酸以收之,甘以緩之,酸甘相合,用補陰血。錢大米:拘急者,筋不得舒也。
  • 附子理中丸可以治什麼病?效果怎麼樣?你真的知道?看專家的理解
    我們查詢了一些相關的文獻,對於此方之中的「參」,我個人的理解還應該是「黨參」,而其功效與人參比較的類似,補脾健胃之功效更專。乾薑又是一味散寒解表的要藥,乾薑性味辛,熱,歸脾、胃、腎、心、肺經,具有溫中散寒,回陽通脈之功效,對於脘腹冷痛,嘔吐洩瀉,乾薑都有比較良好的功效。
  • 專業篇:附子超量不中毒的秘密、附子配伍運用匯粹
    一、附子配乾薑 附子長於回陽救逆,走而不守,能通徹內外上下。乾薑具有回陽通脈之功,守而不走,溫中回陽。二藥配伍,相須並用,乾薑能增強附子回陽救逆的作用,正如前人所說:「附子無姜不熱」。且附子有毒,配伍乾薑後,乾薑能減低附子毒性,附子配乾薑有增效減毒之功。故附子用於亡陽證,常與乾薑配伍。
  • 經方應用之白頭翁湯醫案
    此即《素問·至真要大論》所云:「暴注下迫,皆屬於熱」之意也。是故溼熱邪毒壅滯大腸,腸中氣滯不通,則腹痛裡急,肛門重墜;溼熱之邪深陷血分,氣血與熱毒相搏,血肉腐敗,釀為膿血,則純下血利或赤白相兼;膿血挾熱毒下迫,則肛門灼熱;利下與熱邪皆可損傷津液,則渴欲飲水。舌苔脈象亦皆因熱之故。
  • 《輔行訣》的出土,解開了《傷寒論》中「陽旦湯」之謎
    《傷寒論》在論述傷寒誤服桂枝湯致變證及隨證施治之法時曾自設問答,從而引出了「陽旦」證。「問曰:證象陽旦,按法治之而增劇,厥逆,咽中幹,兩脛拘攣而譫語,……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脈浮而大,浮為風,大為虛,風則生微熱,虛則兩脛攣,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參其間,增桂令汗出,附子溫經,亡陽故也。厥逆,咽中幹,煩躁,陽明內結,譫語煩亂,更飲甘草乾薑湯……故知病可愈」。
  • 通俗解讀關於中藥配伍的應用關係
    兩方均以白朮為主藥治療脾病腹痛洩瀉,前者佐以補腎陽的附子,後者佐以舒肝木的防風,都是按照臟腑相關、生克制化之機理而進行藥物配伍的。②根據氣血相關的理論進行配伍——如治療血虛證,常在補血藥中配用補氣的物,因有形之血生於無形之氣,所謂陽生則陰長,氣旺則血自生。所以當歸補血湯中既用當歸以補血,又重用黃芪以補氣,補氣即所以生血。
  • 黃煌醫話 | 淺田宗伯方論醫案集序
    那是一本用古代日語寫成的醫案,寫作風格與我國宋明醫案非常相近,案語簡潔,診治過程清晰,辨證要點明確,所用方不僅有漢唐方,還有宋明方以及日本本土經驗方。《橘窓書影》對於讀書會的日本青年醫生來說,讀起來有點艱澀,但對我來說,讀來十分親切,講解也得心應手。從此我對淺田宗伯先生有了良好的印象。我在中田敬吾先生的診室見習時,看到他經常會翻閱一本小冊子,書名《勿誤藥室方函口訣》,這是細野診療所醫生們的必讀書。
  • 附子是什麼 附子與這東西同食竟會中毒
    附子這個名字聽起來我們都不怎麼熟悉,但是,它在我國的歷史上有比較廣泛的是要,如果能夠科學的服用,對身體有一定的好處,那麼,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附子是什麼?附子泡水喝的功效有哪些?服用附子的禁忌?附子是什麼附子,又名烏頭或附片,別名:草烏、鹽烏頭、鵝兒花、鐵花、五毒,毛茛科、烏頭屬植物的子根的加工品。主產於四川、湖北、湖南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