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清代名醫王清任重用黃芪,並創立經典良方

2021-01-13 金蘭健康

還記得「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一名句嗎?沒錯,他就是《嶽陽樓記》的創作者——北宋名臣範仲淹之作。在人們中間總是口耳相傳著這麼一句話,叫做「不為良相,則為良醫」,實際上,這句話也是北宋名臣範仲淹最先提出的。

範仲淹諡號「文正」,世稱范文正公。範仲淹還不出名的時候,曾經對他的朋友說過:「吾讀書學道,要為宰輔,得時行道,可以活天下之命。不然時不我與,則當讀黃帝書,深究醫家奧旨,是亦可以活人也。」

範仲淹將「醫和相」相提並論,使得學醫成了儒士們追求人生價值的一個重要目標。此後,醫功同相業可以相媲美,故而在我國醫學史上,有非常多的儒士在仕途順與不順之時,多數都會選擇轉而攻醫。

有人在仕途上有一片雄心壯志,希望能有一番作為,當然也有一批人在醫道上也毅然秉持著一顆赤子雄心。在我國醫學史上,也有這麼一位具有「赤子之心」的醫者道出了這樣一句話:「治國良相,世代皆有,著書良醫,無一全人」,當良醫未必比當良相容易,而能夠著書福澤後人者,更是少之又少。而吶喊出這句話的人正是清代名醫王清任。

醫者王清任是我國清朝時期非常著名的一位醫者,王氏出生於乾隆三十三年(1786),歿於道光十一年(1831),他在世的六十餘年當中,至少有四十餘年以上在進行人體解剖的觀察工作與臨床診療工作,在他去世的前一年,其著《醫林改錯》問世。

因為這一部書的問世,我們當中有非常多的人受其恩澤,有很多人多患上的難治的疾病因它當中的治學思想和方法而得到挽救。這位中國「大醫」因解剖著名,亦躋身於中國醫學之界,若大家只以為他在解剖上對我國醫學有所貢獻的話,那就大錯特錯了!因為這位大醫,在他在世從業醫療活動當中,所創立的很多名方,在今天看來,完完全全是彌足珍貴的!

我國古代素傳謹言慎行之風,在醫界更是如此,而醫者王氏其「立言」,在《醫林改錯》中,可一覽無餘。

在《醫林改錯》當中,王氏給我們留下了三十餘首方劑,每一首方劑於今來說,無一不是活人無數。今天給大家介紹的這個方劑,不僅將王清任的「實誠」醫風表現得淋漓盡致,其方藥療效更是在今天的臨床上大放光彩!

這是「補陽還五湯」,這首方劑有多少醫生將之視如奇珍。因為這是一個治療中風後遺症所致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病症的良方。從方藥上來看,我們知道它適用於治療氣虛血瘀之中風,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語言謇澀,口角流涎,大便乾燥,小便頻數,遺尿不禁,對於這些病症,它都可以應對。

我們常用這樣一首方歌來記住這個方子,叫做「補陽還五芎桃紅,赤芍歸尾加地龍;四兩生芪為君藥,補氣活血經絡通。」芎,是川芎;桃紅,分別是桃仁和紅花;君藥是黃芪,量較大,為四兩。一首方歌道盡方中玄機,即藥味、君藥之重以及這個方子的重點功效。

在《醫林改錯》當中,這個原方的組成是這樣的:「黃芪四兩生,歸尾二錢,赤芍一錢半,地龍一錢去土,川芎一錢,桃仁一錢,紅花一錢。」藥用一共7味。王清任重用黃芪為君藥,主以補氣,餘用赤芍、當歸、地龍、川芎、桃仁、紅花等活血通絡,所創立的這個方劑,堪稱經典良方。

王清任創立這個方子的思想是如何的呢?這個方所治療的為病家身體素來元氣虧虛,因而不能鼓動血脈運行,因虛而致四肢不養,又因虛而致脈絡瘀阻,這是必然之勢,所以肌肉筋脈失養。而人體的陽氣,分布周身,左右各半,如果氣虧得嚴重,十去其五,那麼剩餘的就會歸於一側,另一側則因為不得濡養就會出現半身不遂、口眼喎斜的情況。這種情況在我們在臨床上也可對證一些腦血栓的患者,比如腦部左側血栓形成,其對應的另一側(右側)面部及肢體會出現半身不遂的症狀;又氣虛瘀阻,舌體失養,那麼說話則謇澀不明;元氣虧虛,脾液不固而外流,故見口角流涎;受氣虛不足的影響,正常元氣固攝的功能也會降低,故而也會見到小便頻數、遺尿不禁的症狀。

相關焦點

  • 王清任逐瘀湯類方證治分析
    由此可見,王清任對於雜病的證治,非常重視瘀血證及其活血化瘀法的應用。3.瘀血指徵王清任對瘀血病症觀察的非常細緻。他在《醫林改錯·半身不遂論敘》中說:「凡遇是症必細心研究。審氣血之榮枯,辨經絡之通滯。四十年來頗有所得。」他將「平素所治氣虛血瘀之症,記數條示人以規矩。」這種「血瘀之症(註:與證同)可查,後有五十種。」
  • 清代名醫王清任:這三味中藥配伍在一起,對調理「耳聾」有幫助
    比如在清代名醫王清任編撰的《醫林改錯》當中,有這麼一個方劑,叫做通氣散,專門用於耳聾一疾的治療的。《醫林改錯》的原文是這樣說的:「通氣散:治耳聾不聞雷聲。餘三十歲立此方。柴胡一兩,香附一兩,川芎五錢。為末,早晚開水衝服三錢。」通氣散原方一共只有柴胡、香附、川芎三味中藥。
  • 清代名醫王孟英:口渴煩躁、咽喉腫痛、皮膚丹痧,這個良方可以用
    在炎熱的夏天,瀉火解毒類的中藥會備受歡迎,而在眾多瀉火解毒方藥裡,有一個良方不得不說,它就是涼膈散。提到涼膈散,中醫人都知道這是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簡稱《局方》)的經典名方,然後後世醫家也出現了許多「涼膈散」、「涼膈湯」,比如《銀海精微》《外科正宗》等都可查見,後世有些醫家所用的「涼膈方」,有的名同藥不同,有的就是原方新用。涼膈散的奇妙之處在於「瀉火解毒,清上瀉下」,這是一個很有特色的奇效良方。
  • 清代名醫吳鞠通:溫熱邪氣所致的乾嘔、口苦等症,可以用這個良方
    後至清代溫病多發,清代名醫吳鞠通在其著作《溫病條辨》中收錄一方,名為黃連黃芩湯。那麼,這個良方,是醫聖張仲景所創的兩方相加嗎?不妨一起來了解一下。清代名醫吳鞠通所創的黃連黃芩湯,由黃連(二錢)、黃芩(二錢)、鬱金(一錢五分)、香豆豉(二錢)等中藥組成,見於中焦篇第十九條,與張仲景的黃連湯(黃連、乾薑、桂枝、人參、半夏、大棗、甘草)、黃芩湯(黃芩、白芍、大棗、甘草)的藥物組成相差甚遠。那黃連黃芩湯是為何而設呢?究竟有什麼妙用呢?
  • 清代名醫傅青主:可以用這個奇妙的方子
    古時候老人們通常都認為痛經不是病,所以只能自己忍著,後來隨著中醫學家對婦科的研究和發展,在對於女性月經疾病包括痛經在內有了系統的理論,並逐步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這讓緩解和痊癒女性痛經問題變成了可能,也因此誕生了很多中醫婦科名醫。
  • 「肺燥」所致的咳嗽、咽炎、便秘,明代名醫喻嘉言:可用這個良方
    而明代醫學家喻嘉言為此創立了清燥救肺湯,是清燥潤肺、養陰益氣的良方,臨床常用來治療「肺燥」。在喻嘉言之前,沒有專門針對「肺燥」的方藥,懂得治療「肺燥」一證正確用藥方向的醫家也不多,遣方用藥上往往多用辛香行氣或苦寒下氣,所以大多治療效果不好。因此,明代名醫喻嘉言擬方名為「清燥救肺」,就是專為「肺燥」而設,全方由桑葉、石膏、甘草、人參、胡麻仁、阿膠、麥冬、杏仁、枇杷葉等中藥組成。
  • 黃芪與它一起泡水喝,原來卻是醫聖張仲景的一個經典良方,知道嗎
    黃芪和防己,誒?怎麼這麼熟悉?我們是在哪裡見過呢?嗨!《金匱要略》裡可不就是有個方叫做「防己黃芪湯」嗎!如果你發現自己或身邊人有這樣的症狀,防己黃芪水或許可嘗試一番。不過,要注意的是,防己苦、辛,性寒,其苦寒之性還較重,不宜大量使用和過久服用,如果有平素食慾不佳或沒有溼熱之症,這個藥最好敬而遠之,因為它不適合你。脾胃稍弱一點兒的,就一定要加上白朮、甘草,用上整個方,甚至可以再配伍一些健脾益氣之品以免損傷胃氣。
  • 突然間就嘴巴和眼睛都歪斜了?或是這3個問題出現了,得及時處理
    有很多人突然間就出現了口眼歪斜的現象,而口眼歪斜跟往往跟某些疾病發展有關,還需重視治療,通過合理的方式來改善,否則口眼歪斜現象嚴重,人體健康會受到威脅。那麼,突然間口眼歪斜跟哪些原因有關呢?1、腦梗突然間有口眼歪斜的表現,有可能是腦梗引起。
  • 清代名醫葉天士:疫邪重解毒,這個配方及用藥思路,不妨了解一下
    明代著名的醫學家喻嘉言在《尚論篇》中指出,「兼以解毒」,清代著名的醫學家、溫病學派四大家之首的葉天士也受此啟發,提出「疫邪不與傷寒同例,法當芳香闢邪,參以解毒,必得不為溼穢蒙蔽,可免痙厥之害」。對於這種情況,葉天士常用的解毒中藥主要有金銀花、連翹、玄參、金汁、犀角等中藥。在葉天士時代,曾有疫氣流行,葉天士擬定神犀丹緩解疫毒。
  • 黃芪藥茶出恆山
    作為渾源縣一名黃芪經紀人,他要去走訪農戶,商談今年「刨黃芪」的事。「咱這都是6年生的,品質絕對保證。」常年與藥商打交道,趙貴富的理論和實踐經驗都很豐富。他說,「黃芪被稱作『補藥之長』,已有2000餘年的入藥史,在民間有『百本草』之稱。渾源縣被譽為『中國黃芪之鄉』,恆山黃芪從明代大面積栽培,清代成為皇家直供藥材,以產地北嶽恆山取名北芪,守護了無數人的健康。
  • 中山大學眼耳鼻喉頭頸外科名醫團隊在黃江醫院開展惠民義診
    當天下午2:00-4:00,廣東省眼耳鼻喉頭頸外科領域專家名醫將在黃江醫院開展惠民義診活動,他們分別是: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史劍波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耳鼻咽喉科醫院副院長、鼻專科主任技術專長:自1991年開始從事鼻內鏡外科的臨床研究,是國內最早從事該領域的鼻科專家之一,至今已經獨立完成鼻內鏡外科手術10000餘例。
  • 流感高發季,這張中醫「良方」請收好
    流感高發季,這張中醫「良方」請收好 2020-12-14 17: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溫故知新——名醫驗方
    精彩文章 溫故知新——名醫驗方 作者:李超 瓜蔞甘草紅花湯——《醫旨緒餘》方·治療帶狀皰疹 大瓜蔞一枚,重一二兩者,連皮搗爛
  • 黃芪補氣健脾,西洋參補氣養陰,哪個補氣效果更好?藥師說出實情
    在中藥學上,黃芪和西洋參都屬於補氣藥這一大類,但是黃芪側重於補氣健脾,西洋參側重於補氣養陰。各有所長,不能一概而論誰的補氣效果好,要看具體情況針對的是什麼樣的患者,再考慮使用黃芪還是西洋參。二、黃芪擅長補脾肺之氣黃芪,擅長入脾胃,為補中益氣的要藥,對於脾氣虛弱,經常感到疲倦沒有力氣、不想吃飯、大便還稀的人,是可以單用黃芪來熬膏服用的。也可以加上黨參、白朮等補氣健脾的中藥,效果會更好。
  • 名醫每天必喝一杯,保命延壽
    臺灣名醫有一個秘方,每天必喝一杯,保命延壽,非常實用!一生兩大關口,關乎長壽和性命!140歲,健康的分水嶺!到了65歲,則進入第二大關口,SOD和褪黑激素分泌量又再下降一半,身體日益衰老。如果到了65歲,您身體健康,吃嘛嘛香,那恭喜您,您是健康幸福的!而也有很多人在65歲時,已經和慢性病、老年病鬥爭了十幾二十年,說不上久病成醫,但也備受這些慢性病、老年病的折磨。
  • 陝西名醫景莘農重用炙枇杷葉治療4年陰虛呃逆醫案研讀
    【名醫簡介】 景莘農(1884~1964),字志伊,陝西富平寺後堡人,因其父景天相在衡陽為官,故出生于衡陽,童年和少年時期求學於湖南。1898年以優秀生員選拔入三原宏道書院,又先後就讀於京師法政學堂、協和醫學堂。
  • 山西大同:讓恆山黃芪成為「中華之寶」
    面對市場急需,作為道地黃芪原產地的渾源各部門緊急行動,保障供給。這份底氣緣自近年來全縣對黃芪產業的堅守與壯大。通過固守傳統、擴大種植、強化品質、科學管理,渾源縣不斷在黃芪產業化的道路上交出亮眼成績單,一步步推進恆山黃芪成為名副其實的「中華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