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一名句嗎?沒錯,他就是《嶽陽樓記》的創作者——北宋名臣範仲淹之作。在人們中間總是口耳相傳著這麼一句話,叫做「不為良相,則為良醫」,實際上,這句話也是北宋名臣範仲淹最先提出的。
範仲淹諡號「文正」,世稱范文正公。範仲淹還不出名的時候,曾經對他的朋友說過:「吾讀書學道,要為宰輔,得時行道,可以活天下之命。不然時不我與,則當讀黃帝書,深究醫家奧旨,是亦可以活人也。」
範仲淹將「醫和相」相提並論,使得學醫成了儒士們追求人生價值的一個重要目標。此後,醫功同相業可以相媲美,故而在我國醫學史上,有非常多的儒士在仕途順與不順之時,多數都會選擇轉而攻醫。
有人在仕途上有一片雄心壯志,希望能有一番作為,當然也有一批人在醫道上也毅然秉持著一顆赤子雄心。在我國醫學史上,也有這麼一位具有「赤子之心」的醫者道出了這樣一句話:「治國良相,世代皆有,著書良醫,無一全人」,當良醫未必比當良相容易,而能夠著書福澤後人者,更是少之又少。而吶喊出這句話的人正是清代名醫王清任。
醫者王清任是我國清朝時期非常著名的一位醫者,王氏出生於乾隆三十三年(1786),歿於道光十一年(1831),他在世的六十餘年當中,至少有四十餘年以上在進行人體解剖的觀察工作與臨床診療工作,在他去世的前一年,其著《醫林改錯》問世。
因為這一部書的問世,我們當中有非常多的人受其恩澤,有很多人多患上的難治的疾病因它當中的治學思想和方法而得到挽救。這位中國「大醫」因解剖著名,亦躋身於中國醫學之界,若大家只以為他在解剖上對我國醫學有所貢獻的話,那就大錯特錯了!因為這位大醫,在他在世從業醫療活動當中,所創立的很多名方,在今天看來,完完全全是彌足珍貴的!
我國古代素傳謹言慎行之風,在醫界更是如此,而醫者王氏其「立言」,在《醫林改錯》中,可一覽無餘。
在《醫林改錯》當中,王氏給我們留下了三十餘首方劑,每一首方劑於今來說,無一不是活人無數。今天給大家介紹的這個方劑,不僅將王清任的「實誠」醫風表現得淋漓盡致,其方藥療效更是在今天的臨床上大放光彩!
這是「補陽還五湯」,這首方劑有多少醫生將之視如奇珍。因為這是一個治療中風後遺症所致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病症的良方。從方藥上來看,我們知道它適用於治療氣虛血瘀之中風,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語言謇澀,口角流涎,大便乾燥,小便頻數,遺尿不禁,對於這些病症,它都可以應對。
我們常用這樣一首方歌來記住這個方子,叫做「補陽還五芎桃紅,赤芍歸尾加地龍;四兩生芪為君藥,補氣活血經絡通。」芎,是川芎;桃紅,分別是桃仁和紅花;君藥是黃芪,量較大,為四兩。一首方歌道盡方中玄機,即藥味、君藥之重以及這個方子的重點功效。
在《醫林改錯》當中,這個原方的組成是這樣的:「黃芪四兩生,歸尾二錢,赤芍一錢半,地龍一錢去土,川芎一錢,桃仁一錢,紅花一錢。」藥用一共7味。王清任重用黃芪為君藥,主以補氣,餘用赤芍、當歸、地龍、川芎、桃仁、紅花等活血通絡,所創立的這個方劑,堪稱經典良方。
王清任創立這個方子的思想是如何的呢?這個方所治療的為病家身體素來元氣虧虛,因而不能鼓動血脈運行,因虛而致四肢不養,又因虛而致脈絡瘀阻,這是必然之勢,所以肌肉筋脈失養。而人體的陽氣,分布周身,左右各半,如果氣虧得嚴重,十去其五,那麼剩餘的就會歸於一側,另一側則因為不得濡養就會出現半身不遂、口眼喎斜的情況。這種情況在我們在臨床上也可對證一些腦血栓的患者,比如腦部左側血栓形成,其對應的另一側(右側)面部及肢體會出現半身不遂的症狀;又氣虛瘀阻,舌體失養,那麼說話則謇澀不明;元氣虧虛,脾液不固而外流,故見口角流涎;受氣虛不足的影響,正常元氣固攝的功能也會降低,故而也會見到小便頻數、遺尿不禁的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