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仿寫古代的詩作,一般來說只能是討罵。
比如當年曾紅得很的作家張一一,就曾大言不慚地質疑範仲淹的《嶽陽樓記》,而且還自己仿寫了首《新嶽陽樓記》。結果可想而知,直接被網友群嘲得不敢開腔了。自那以後,就很少有文化名人再去仿古了,甚至連公開曬詩詞的人都少了。不過,這些「知難而退」的名人裡,顯然不包括詩詞大會的導師酈波。
酈波愛原創詩詞,並且愛公開曬詩詞,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其他名人的個人社交帳號基本上都是複製粘貼一些古人的作品,當成心靈雞湯,只有他是每天自己寫,產量之高令人讚嘆。不但愛寫,他還愛仿寫古人的作品,比如本期筆者要和大家說的這首詩,仿寫的就是一個流傳2000多年的千古名句: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喜歡《詩經》的朋友,應該對這個名句不會陌生,它出自其中的名篇《小雅·採薇》,這是一首古代將士回鄉時所寫的詩作,作者為民間無名氏,詩篇較長,只選其中最後一節大家品一品: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行道遲遲,載渴載飢。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以上就是其中最出名的一小節,2000多年來,一直受到眾多後世文人的推崇。確實寫得好!詩人通過對景物的細緻描寫,將自己的憂愁刻畫得淋漓盡致,頗具感染力。前4句的景物描寫,用詞清麗、悽美異常。自它後,這一節中的很多字句就經常被文人們寫到作品裡。
酈波的這次模仿的詩作,就是把「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改寫成七言詩句的形式,我們來看看他寫了什麼:
《故地》
今我來思雨雪霏,尋卿逝矣鎖重幃。
青鋒斬卻西風冷,寂寞人間誰與歸!
這首詩被曬在網上後,受到了不少詩迷的喜愛,有網友點讚稱酈波是:牛人。仔細品讀這首詩,確實是挺有水平的,雖無法和古代先賢相提並論,但在現代人寫的七言詩裡已經算是翹楚了。
首句開篇就是仿寫,把8個字的兩句詩改成7個字,雖達不到原句朗朗上口的目的,但基本意象並沒有改變,算是比較高明的。既然達不到前人的水平,就保留原意象,做一下加法或者減法,往往能達到不錯的效果。
次句「尋卿逝矣鎖重幃」中的「重幃」指的是一層又一層的帷幔,這個詞在李商隱的很多情詩裡見得到。重幃深鎖,卿已不在,由寫景到寫人,中間沒有過度,但讀來卻並不覺得突兀,這其實就是古典詩詞和現代白話文不一樣的地方,也是其更凝練的原因。
第三句「青鋒斬卻西風冷」其實頗有俠客的味道,與《詩經》中的原意倒是相吻合了。稍有瑕疵的是「鋒」和「風」字,顯然是撞了音的。
最後一句是筆者最喜歡的部分,原詩也是講回鄉人內心的寂寞,酈波用7個字把這種情緒概括了一下。用「寂寞」形容人間頗有深意,其實寂寞的只是詩人的內心而已,但一切景語皆是因情而生,所以他看到人間的一切都是悽冷的。雨雪是這樣,西風是這樣,深鎖的重幃也是這樣,詩寫到這裡用這樣的結語恰到好處。
必須承認,酈波這首詩存在一定的瑕疵,但整體上筆者認為是瑕不掩瑜的。從用字上來看,基本上是地道的,沒有出現白話文和文言文相夾雜的情況,這一點是比較難得的。其高明之處在於意境的渲染,各種意象的引入讓這首詩整個都處於一次對故地、故人的追思中,一氣呵成。從這首詩來看,酈波對文字的運用能力、對古詩的理解都是很有兩把刷子的,這也是網友會評論他是「牛人」的原因。
對於仿用前人的作品,私以為不用有太多的忌諱。王勃、蘇軾、李清照等名家,在早期寫詩詞時都是從模仿開始的,甚至人家蘇軾十多歲時還專門寫集句詩來練手。現代人雖然達不到仿得出神入化的程度,只要帶著敬意去嘗試,能寫出完整地、有一些小亮點的詩句來,就已經算是成功了。筆者還是那句話:敢於嘗試總歸是好的。酈波這首詩大家覺得寫得怎麼樣?歡迎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