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之前「馬語者眼中的《荒野大鏢客 救贖2》:西部的馬和馬術」的作者大四喜,現在改用新 ID 昭武天驊了,還請老朋友們多多捧場。
「世紀養生」大作《騎馬與砍殺2:霸主》發售後,相信不少朋友都和我一樣沉迷其中。作為騎砍老玩家到現在也十多年了,那時候帶著大學同學一起徵服大陸的感覺仍然記憶猶新,真的很感慨。
很多看過我文章的朋友,可能知道我是一位馬術工作者,其實準確的來講我是一名現役職業騎射運動員。最近看到有些沒有接觸過騎射的玩家,都在評論遊戲裡的騎射系統,真心覺得挺好。但站在職業選手的角度來看,《騎馬與砍殺2:霸主》中的騎射表現又如何呢?
一代版本一代神
既然提到了騎射,那自然離不開馬和弓。
馬起源於北美,後來走向世界各地,最後很可能是在大約 6000 年前被中亞居住的人類成功馴化,自此憑藉著馬匹的力量,人類文明交流的速度開始迅速提升。馬匹在人類生活中也有很多身份,食物、夥伴、戰友是我們最常見到的角色。
而人類掌握弓箭目前的考古證據顯示應該超過 40000 年,弓箭的產生直接讓人類穩穩坐上了食物鏈頂端的位置。結合上對馬的馴化,人類文明得以加速成長,也在戰爭領域解鎖了一條新的道路。
早期的騎兵馬具簡陋,甚至沒有馬鐙,因此有人質疑那時候沒有騎射,或者那時候的人沒有能力在馬上使用雙手武器。其實並非如此,沒有馬鞍具的騎馬我們叫做「孱騎」,也是馬術訓練的一部分。直至今日,「匈牙利騎射學派」依然強調訓練學員孱騎騎射的能力。
這些我們都能在後面 Kassai 老師的演示裡看到,也就是說,人類很早就能在馬上解放雙手去操作武器戰鬥了。
說到騎射的起源,目前來看很可能也是從中亞遊牧民族發源的,向東一直影響到中國甚至日本,向西到西班牙都有騎射手。
常說世界上有五大騎射民族,分別是斯基泰人、帕提亞人、匈奴人、蒙古人和滿洲人。事實上有著騎射文化的可不只這五大民族,它存在於世界的各個角落,但配合著幾張插圖,我們還是先把最主要的給介紹了。
現在新疆的洋海墓葬其實就是斯基泰人的墓葬,從出土的弓箭也是典型的斯基臺弓。斯基泰人便是以善於騎射聞名世界的,他們甚至還影響到了古希臘。
斯基泰人
帕提亞人則有著著名的戰例,曾經擊敗羅馬軍團,讓「帕提亞戰術」威名遠揚。至於帕提亞戰術是什麼,我們放到下文詳解。
匈奴人鼎盛時期曾有記載:盡為甲騎,控弦之士三十餘萬。這是一個全民皆兵,驍勇善戰的族群,至今很多人都認為當年入侵羅馬帝國的阿提拉就是匈奴人部隊。
匈奴人
而每當提起騎射,人們最容易聯想起來的就是蒙古人。實際上蒙古人並不是向大家印象中那樣完全靠著騎射打天下,他們其實是非常務實的,在徵服其他族群的時候會取長補短,形成了多種部隊協同作戰的風格。
蒙古人
滿洲人即使在建立清朝後依然強調「國語騎射,旗人之要務」,一直把騎射做為立國之本的體現之一,清代也成了弓箭騎射實戰最後的盛世。
滿洲人
在這之中,被我們國民所熟知的第一個民族應該是匈奴人,對中國的歷史影響非常深遠。但匈奴人並不是最早和中國打交道的騎射民族,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可能更早,而且還有更早的。無論如何,騎射從歷史上來看是從無到有、由盛轉衰的,曾經被稱為「地緣大錘」和「上帝之鞭」的騎射民族也有著很多區別。
早期馬具和武備落後的時代,騎射手只是輔助兵種,並未成為主力兵種;發展到後來馬和人的裝備越來越健全,越來越先進,騎射手開始成為一些族群的主力部隊。
從中國武周(武則天執政時期)開設武科舉開始,到清代最終廢除武科舉,騎射一直是作為重要科目存在,從未缺失,可見冷兵器時代統治者對於騎射的重視。遊戲圈有句俗話叫「一代版本一代神」,到了火器逐漸成熟、戰爭方式逐漸改變的年代,冷兵器時代的王牌也逐漸下線,到現在則是以競技體育項目和文化表演等形式保留了下來。
下一頁:遊戲中的騎射靠不靠譜
遊戲中的騎射靠不靠譜
與歷史相似,《騎馬與砍殺2:霸主》中的騎射兵種依舊很強,庫賽特(戰團裡「庫吉特」的祖先)兵更是從二級開始就直接能升級成騎兵部隊。不僅機動性大大增強,而且還有遠程火力。雖然箭的數量有限,但是面對往往以步兵為主的電腦而言,這就非常有優勢了。從基本設定來講,遊戲裡的騎射系統和現實還是比較接近的,能還原大部分現實中的騎射戰術。
不妨簡單的先從弓箭說起。這一代的弓形變多了,也有步戰弓和騎射弓的區別,很多歷史上有名的弓都有出現,能看出來製作組在做這部分內容的時候下了不少功夫。但問題也是有的,比如其中最高級騎射弓的弦竟然上在了弓腦,正常應該是在弓弰。
遊戲裡大部分的弓都有原型,我和朋友們在看了建模後發掘了遊戲美工的心路歷程 —— 很明顯是在網上搜索的素材。但因為不是非常專業,所以有一部分也不靠譜,剔除了重複的弓形後,可以給大家扒一扒這些原型的出處。
典型的土耳其弓
某寶兒童玩具
指環王裡的精靈弓
英國長弓
美式長弓
原始單體弓
沒上弦的埃及弓
Kassai 騎射弓(Kassai 的產品很多,遊戲裡的更像其他型號的產品)
外國人做的清代蒙古弓(匈牙利工匠 Grozer 做的)
其中做的最好的就是土耳其弓,畢竟是土耳其公司。不難看出,弓的不同樣式決定了弓的不同特性,沒有一種弓形是完美的。很多人問我射箭時該選擇什麼弓,我都會反問他們想打什麼項目。射準來說那長弓系自然會更加適合,但並不適合打騎射。而在騎射練習中,也需要根據項目去選擇不同的弓形,甚至射箭的方法,戴箭的方式都有很多區別。
遊戲中的射擊方式,是箭搭在弓左側,似乎是右手三指拉弓,俗稱「地中海式」。而在歷史中目前看到的騎射基本都是搭在弓右側,右手用拇指拉弓,俗稱「蒙古式」,這樣在馬上上箭會更容易。但並不是說地中海式不能騎射,現代「匈牙利學派」就是以地中海式稱霸騎射界的。
錯誤的櫜韉(弓囊和箭囊)佩戴
正確的櫜韉佩戴
總之,儘管可以知道製作組在弓箭武備上拿出了誠意,但和現實依然存在很多差異。因為這些東西大部分專業選手都說不上來,更何況一個遊戲公司呢?
遊戲中另一個重要的騎射元素就是馬具和馬了。這代馬具系統有升級、改動不大,基本比較還原現實中的一些形象,缺點非要說起來就是馬的建模不夠豐富準確。
馬的品種很多,體型差異也挺大,現實中基於馬的體型和性格,對它們從事的工作是有分類的。例如大多體型健碩的挽馬以做體力活為主,身材相對輕快的輕型馬就更適合做輕騎兵的戰馬,力量與靈活兼備的溫血系往往更適合重騎兵使用。當然,以上只是粗淺的科普,細分的話會非常繁瑣,甚至於馬的身高對戰術也會造成影響。
好的騎射馬應該性格穩定,肩高適中,140cm~160cm 為宜。插圖裡大家可以看到各方勢力騎的馬也不一樣,沙漠地區畫的就是典型的阿拉伯馬(希望日後能有人做一個馬匹建模 MOD,馬匹的參數可以更加詳細,也歡迎聯繫我獲取一些信息)。
我之前有幫助過廣州南越王博物館的復原馬甲做測試,而且也用過復原的宋代重騎兵馬甲。一個比較有趣的現象是,馬穿上沉重的鐵甲後衝刺速度更快了,我們推測應該是馬為了降低負重感而加速的。這樣看來,古代戰場上的披甲戰馬不僅增加了防禦力和質量,速度在短距離內也得到了加強,衝擊力真的更加恐怖了。
南越王博物館馬甲測試
下一頁:騎射的「兵種」有講究
騎射的「兵種」有講究
那麼,成為一個合格的騎射手有多難呢?從現代的兩大騎射體系也能看出端倪,一個是關於技術,一個是關於賽制,這部分我會把前文留下的坑給填了。
首先要介紹的是當今對世界騎射貢獻最大的人:匈牙利的 Kassai 先生。他的匈牙利騎射學院培養了一大批騎射選手,甚至一度出現只要是國際騎射賽事冠軍,一定在他的學院裡學習過的情況。
上圖演示的就是「匈牙利騎射賽制」,Kassai 先生用的靶子更為先進,場地數據也有細微調整。騎射的姿勢分為「分鬃」(分開鬃毛,向前射)、「對鐙」(目標對著腳蹬,向左側射)和「抹鞦」(傳統馬具裡有一個連接馬鞍與尾巴的部件叫做尾鞦,向後射的意思,也是所謂的帕提亞戰術)。
很多人都說騎射打不了遠距離,而在圖中我們可以看到最遠的射擊距離是在 50 米左右,而且是不斷變化的。相比之下,現在即便是常見的靜態射箭項目,最遠也不過 70 米。
以全參賽人數最多、全弓種高水平的廣東射箭聯賽為例,基本最遠也就打到 50 米,70 米只在大師賽中出現。這種比賽靶子傳統的組別多用 122cm 直徑靶,而匈牙利賽制的靶只有 90cm 直徑,難度可想而知。
不僅如此,現在的匈牙利賽制是很成熟的競技騎射賽制,對射箭動作極其開放包容,不限制任何拿箭方式,不限制射箭數量,只要保證在 20 秒內讓馬跑完全程,且全程讓馬保持跑步步態即可,如做不到則該輪無成績。分數計算是:靶面成績+(20-所用時間)=單輪成績。比賽一個人打 9 輪,非常強調個人持續射箭的穩定性和控馬的穩定性。
阿里老師也是一位對世界騎射貢獻很大的人,大家在網上看到的外國女孩騎射手,很多都是他的學生
談到射箭姿勢,上圖的射箭方式來自波斯的阿里老師,這種姿勢在實戰中有特殊用處。
騎射手可以打擊的角度在 180° 左右,所以很多人會通過練習左右開弓來彌補。不過他們也有攻擊死角,那就是右後方,如果敵方騎兵追擊突然貼緊右後方,這時候換手是來不及的,那就可以用到這個方法立刻加大抹鞦角度攻擊。
我的蒙古國朋友 Altan Nergui,一般騎射手的打擊範圍
就像打羽毛球裡的反手動作,往往是殺手鐧,輕易不用出來的,能打正手就儘量打正手一個道理。這種手法在馬上的作用和馬下的不一樣,有機會專門寫古典箭法的時候再細聊吧。
加大抹鞦角度,騎馬機上的演示
有人肯定會說,50 米的距離在戰場上根本不算遠,但一般射擊比賽打 50 米,是因為弓箭的射程只有 50 米嗎?
顯然不是,這是能夠保證精準射擊的賽事距離,世界上還有遠射比賽,比較有名的是韓國延續至今的傳統射箭項目,目標距離為 145 米,靶子大小為 2*2.66 米。這種遠射項目標準是古代普遍採用的考核競賽方式之一,在中國古代武科舉裡也是常見項目,遠射的距離上百米,靶子的大小如門板,主要訓練拋射能力。
朝鮮靶弓是一種優秀的遠射弓形,射程超過兩三百米不是難事,但人能有效控制的射擊距離也就 100 多米。不僅是古代戰爭,即便是現代戰爭中讓狙擊手有效打擊 100 米外的目標也依然很有挑戰性。
從戰術上講,騎射手的射擊難度是遠遠大於步兵的,而且機動性非常強,對於能夠快速接近對手也能快速離開對手的他們來說,大部分情況下沒必要進行超遠距離射擊。
現代另一大騎射體系可以參考「WHAF 世界騎射大賽」,這是聯合國教科文下屬的騎射大賽,到今年應該是第 16 年了,每年都在韓國舉辦。該賽事是以「朝鮮花郎道」(一種訓練青少年的制度)為基礎,並添加世界各地的特色騎射項目而形成的,風格跟匈牙利賽制有很大不同,注重對世界各地傳統騎射文化的復原,項目多,追求快馬快箭。
第一個項目是 10 米單靶,對鐙位;第二個項目是雙靶,分鬃、抹鞦位;第三個項目是難度最大的個人賽,五連靶,對鐙位。雖然五連靶距離騎手比較近,只有 6 米,但是要想全部擊中就很不容易了,其中還有彎道。而快馬的速度在時速 30 公裡以上,很刺激,馬進了跑道你只能聽見呼呼的風聲。
玩過《騎馬與砍殺》的朋友們應該都很熟悉一種經典戰術,就是繞著敵人逆時針移動,然後不停的向敵人射擊。這是騎射手打步兵的經典戰術,五連靶模擬的就是這種戰術,一邊快速移動一邊不停射擊。
2018 年我作為中國隊一員打五連靶項目
最難的射擊方式無疑是對鐙了,因為得對於提前量做出判斷,所以一般對鐙位的靶子都比較近。但這並不代表對鐙打不了遠目標,哈薩克的金、銀、銅三靶是很具有代表性的高難度項目,靶子的直徑只有 30cm 左右,分別距離 10 米、20 米、30 米,基本就是要在高速移動下一箭突臉。
哈薩克高難度項目
世界各地還存在一些特殊的個人項目,比如《騎馬與砍殺2:霸主》開發商所在的土耳其有個「射天靶」,這是古代攻城的一個技巧,需要在天靶下方有效區域射擊,而且以團身射為最高分。
至於玩家們在遊戲中看到騎射手「射完切刀」的動作,可以追溯到中亞的「一箭一刀」。來自波斯的阿里老師跟我聊了很久,提到尤其是「舍施爾」這種彎刀起源于波斯,目的就是能夠在手中方便切換射箭或揮刀。
「一箭一刀」的比賽會模擬騎射手突擊的環境,在射完一箭分鬃後立刻切換手上的刀,挑起地上的盤子,挑起來不掉才得分。
馬上揮砍的技巧其實跟大家想的不太一樣。在現實中冷兵器的使用往往不是使勁揮舞的,而是靠武器自身慣性去控制,尤其是在馬上,本來就有加速(具體可以看下方由嘴客老師指導的動作,他曾獲得 Australia day 長劍冠軍,Swordplay 長劍冠軍、軍刀冠軍、迅捷冠軍,以及墨爾本 200 years tournament 長劍亞軍)。
2012 年約旦世界騎射大賽「一箭一刀」
嘴客老師指導我的馬上揮刀技術
除此之外,騎射賽制中也是有團體賽的。以團體「賽馬射戲」為例,這是朝鮮花郎道的傳統項目,每隊 3 名選手,自己安排出場順序,還是打五連靶,而且必須擊落才算得分。靶子是特製的重靶,邊長為 60cm/40cm/20cm,總共要打 3 輪,淘汰制。
比賽的時候是看誰能用最少的選手、最少的時間、去擊落最多的靶,所以對隊員的安排非常重要。強力選手一般排第一,能打多少打多少,能打完最好;第二個選手要去打掉第一個選手沒打掉的靶子,如果場上還有靶,那就需要第三位選手上場;第三位選手一般會選速度不是很快的馬,目的是打得穩,以清理剩下的靶,因為賽制以打靶數量為優先評分,兩隊擊落靶數相同再比誰時間用得少。
馬射戲
另一個比較有趣的團體賽是「射地球」,A 隊一名選手會騎馬拖著球從起點到終點,B 隊得跟在後面射擊地球。A 隊的目標是從起點到終點這段距離儘量不讓 B 隊打中地球,B 隊則是要儘可能多的擊中地球。
2012 年約旦世界騎射大賽「射地球」
下一頁:貴族是真的很厲害
貴族是真的很厲害
《騎馬與砍殺2:霸主》中庫賽特徵兵系統裡有兩種一級兵,常見的是庫賽特遊牧民,還有一種比較少見的是庫賽特貴族之子。貴族之子一開始就是帶馬的,升級後可以變成庫賽特闕薛,這其實很有講究。
在 2018 年我去參加了一場阿拉善左旗的騎射比賽,就是「闕薛克杯」,我和賽事負責人喇西道爾吉大哥請教過闕薛克的含義,包括比賽的歷史。要說清這些,還得從蒙古帝國說起。
蒙古稱為帝國不是很合適,準確的來說是聯邦制。最早的那達慕大會也不是現在的嘉年華,而各部落首領帶著自己的精銳衛隊來開會,闕薛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武士團。
闕薛並不是一個隸屬於可汗的部隊,而是限制可汗權利的暴力機關,他們甚至有彈劾和處死可汗的權力,一般是由各部落領主的子弟組成。那達慕的原型就是一種軍事實力的展示,而且主要是為了展示給可汗看,以威懾可汗。
其中「三鼓九箭」是其中最重要的比賽,最早的是闕薛武士要去快速馴服野馬,並且投入騎射比賽使用,這對個人能力的要求非常高。最後比賽的冠軍需要由可汗陪同騎馬,並且可汗的馬不可以超過冠軍的馬。
清代也有自己的弓騎選拔體系,那就是武科舉中的騎射。清代武科舉裡射地球項目類似朝鮮的馬射戲,也是要求擊落目標才得分,球靶需要好的打擊角度並且大拉力的弓才能擊落。
在清代騎射火器早已大規模應用於部隊,所以騎射的戰術與之前的朝代不同,包括清代早期和清中晚期戰術也有較大改變。具體體現在弓箭形制的改變,最終形成了不用抹鞦的騎射打法,可以從武科舉項目看出來,這時候的騎射更偏重於突擊,而不是消耗和周旋。
上述這些晚清武科舉的內容是由法國人記錄的。大家對於古代戰爭不用瞎猜,文獻就在那,文物就在那裡,很多數據都是公開的。去查一查武科舉項目,看一看文物實物,就能知道那個時代戰爭的很多信息,我們的史學觀建立在文、物、實踐經驗的結合。
我看到很多人對日本流鏑馬(騎射)也有誤解,覺得現在流鏑馬打的靶子很近,以前就是這樣,其實並不對。日本的宮川升先生就是一個日本著名的流鏑馬選手,他跟我普及過很多關於日本流鏑馬的知識。
我們現在傳下來的騎射姿勢名稱就三種:分鬃、對鐙、抹鞦。而日本分的非常詳細,分鬃向上向下,向左向右都有名稱,這意味著日本在當時對於這項技能的重視程度,並且有系統的針對性訓練。
現在大眾常見的流鏑馬表演更多是出於傳統文化的表演儀式,而非實戰傳承。就像現在還有人認為日本弓不能遠射一樣,其實別人也有遠射比賽,對於不了解的事情一定要有一分敬畏和嚴謹。我們騎射部分就先講到這裡,日後有機會再跟大家聊聊關於古代的弓箭文化。
作者信息
2016-2017 全國傳統弓速射兩連冠
2018 WHAF世界騎射大賽中國隊主力選手
2019 ULC/NCPA/英東中學射箭教練
2020 雲步騎士會騎射總教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