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代 中小學國際教育服務如何危中尋機?

2020-12-27 網易教育

新華社記者趙琬微、高敬

新冠肺炎疫情改變了全球教育的日常秩序。學校如何應對疫情?在應對挑戰之餘,國際教育服務還存在哪些新機遇?

在此間舉行的2020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上,多位中外嘉賓圍繞後疫情時代國際教育服務的新機遇展開討論,提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學習或將成為今後教育的常態。

趨勢一:混合式學習或將成為常態

老師變主播、上課變「上網」……疫情期間,在線教育迎來大發展。

服貿會期間,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會長劉利民在發言中說,疫情期間我國及時開通了國家中小學網絡雲平臺,面向高校免費開放包括1291門國家精品課程在內的3萬餘門在線課程,針對偏遠地區開設空中課堂,滿足2億多學生居家學習需求。在全球教育領域內,這是一個奇蹟。

劉利民表示,相對低成本、高效率、大規模的在線傳播形式為國際間教育交流合作打開了突破口,也為跨境教育提供了新渠道,有利於促進包括跨國網絡教育、遠程教育等教育服務貿易的發展。

「混合式學習現在非常方便,也為國際合作帶來機會。」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教育與技能司司長安德烈亞斯·施萊歇爾說,我們對一些國家進行了調查,超過一半的學校把混合式學習視為疫情後在校學習新常態。

北京第三十五中學副校長王紅軍說:「疫情推動了教育形態的變化,促進了線上教學資源的開發與使用,也促進了人才培養理念的轉變。教師的角色從知識的傳授者向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轉變,線上、線下的混合式學習將成為必然。」

趨勢二:中外合作辦學面臨新機遇

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司長劉錦在論壇上介紹,中國已與188個國家和地區、46個重要國際組織建立了教育合作與交流關係,與54個國家籤署了高等教育學歷學位互認協議。此外,目前在辦的各級各類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達2282個,中國還將加大中外合作辦學改革力度,在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方面實現政策突破。

寧波諾丁漢大學執行校長尼克·邁爾斯介紹,2020年經歷了新冠肺炎疫情的考驗後,我們對辦學更有信心了。該校教職員工和學生來自7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4月重新開放校園後,90%在國內的學生順利返校複課。

「為了幫助學生體驗在線教學,我們改造升級了六個樣板教室。」尼克·邁爾斯說,改建後的房間配備了靈活的課桌椅和在線互動技術,校外學生可實時看到老師,更好融合線上和線下教學。

上海紐約大學榮譽校長俞立中認為,雖然疫情影響了一些學生赴海外留學,但是大家嚮往優質教育資源的熱情並未減退。既有中國文化的「根」,又有海外教育資源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將成為一些學生的新選擇。

趨勢三:出國留學服務方式更豐富

疫情改變了全球教育的日常秩序,我們還能出國交流、留學嗎?

在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展臺,工作人員劉謙向參觀者介紹AFS青少年交流項目。「今天有不少人諮詢出國交流項目,關心是否繼續。」他說,我們與海外大約40個國家的學校聯繫保持暢通,目前大部分項目還在持續,將照常組織15歲到17歲半的青少年交流項目。

在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展臺,工作人員介紹,疫情推動了留學服務線上發展,人們了解海外留學資訊更方便了。「我們不久前舉辦了一系列線上國際教育巡迴展,針對人們關心的留學趨勢變化、海外生活安全、畢業就業等熱點話題進行解讀。」他說,該中心實現了從傳統「窗口服務」向數位化在線服務的轉變,參觀者可以在現場體驗留學存檔、就業報到等一站式在線服務。

受訪業內人士認為,儘管疫情打亂了國內外教育的常態,但也提供了新的機會。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時代,唯有開放合作才能更好地面對發展,共享發展中的機遇。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留學生輸出國、世界第三大留學目的地國以及引進合作辦學項目最多的國家,中國教育開放的大門必然越開越大。

本文來源:新華社 責任編輯:於彩虹_NBJ11060

相關焦點

  • 後疫情時代國際教育何去何從?北京二十一世紀國際學校董事長張杰庭...
    來自國內外800餘位教育專家齊聚一堂,為後疫情時代的教育發展建言獻策,他們將就教育國際交流、教育質量提升與教育創新發展等眾多議題交流經驗、達成共識。 在下午結束的國際教育合作論壇上,全聯民辦教育出資者商會會長、中國民辦教育協會常務副會長、北京市二十一世紀國際學校董事長、校長張杰庭發出2020國際教育行動成都宣言。
  • 後疫情時代,加快推進建設更具全球競爭力的國際教育人才培養體系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 12月7日,由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廣州市南沙區教育局承辦的「新時代教育開放發展論壇」在廣州南沙舉行。本次論壇聚焦「後疫情時代」教育國際交流發展趨勢,就如何加快推進建設更具全球競爭力的國際教育人才培養體系進行深入交流探討。
  • 後疫情時代,線上教育如何開闢新藍海?
    11月23日, GET2020教育科技大會在京開幕,大會以「或躍在淵,教育的信心與發展」為主題,來自海內外的教育行業專家及從業者們從自身實際出發,並結合疫情帶來的影響,暢談了教育各細分領域的信心重塑與未來發展趨勢。後疫情時代,線上教育與線下教育如何融合發展?素質教育怎樣能成為一種「剛需」?
  • 後疫情時代,國際教育何去何從?
    疫情在全球爆發,雅思、託福考試都接連取消,學校延期開學了;留學在外的學生,也都紛紛想著要回國。那麼,這一次的疫情對留學影響到底有多大?接下來這些學生們該怎麼辦,後疫情時代對於整個長三角,這個國際學校佔了國內三分之一份額的地方,又會帶怎樣的影響。在上海的一些留學機構中,記者卻見到了不少仍然抱定決心要出國留學的學生。
  • 聚焦後疫情時代教育公平,「2021聯合國國際教育日——中國活動...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月15日電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孫慶玲) 1月24日國際教育日即將到來。今天,記者從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舉行的發布會上獲悉,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北京師範大學將於1月20日聯合主辦「2021聯合國國際教育日——中國活動」。
  • 「2021聯合國國際教育日-中國活動」將聚焦應對後疫情時代的教育公平
    攝影:中國網記者 吳瓊靜中國網1月15日訊 (記者吳瓊靜)15日,記者從發布會上獲悉,由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和北京師範大學聯合主辦的「2021聯合國國際教育日-中國活動」將於2021年1月20日以線上線下結合的形式舉行。本次活動的主題為「後疫情時代教育公平與可持續發展」,將重申《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發展目標及教育對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
  • 後疫情時代家校如何共育?廣州番禺這場研討會來支招!
    後疫情時代家校如何共育?廣州番禺這場研討會來支招!他指出,家校合作要有邊界和取向,家校合作要有專門的教育機構與家長、社區共同承擔兒童成長,促進兒童的學習與社會化的成長。同時介紹了「以家為本」、「以校為本」的家校合作模式。  市橋城區教育指導中心就「家校共育區域探索」作經驗介紹,展示老師們在家校共育方面取得的成果。專家代表、學校代表、家委會代表及教師代表們就「後疫情時代家校合作共育的新探索」的話題展開研討。
  • 線上線下融合教育 ClassIn引領後疫情時代新趨勢
    10月13日電 隨著「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教育、學習方式的改變是大勢所趨。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和衝擊,使傳統的課堂教育受到了根本挑戰,線上教育實現更為明顯的快速發展,線上教育與線下教育相結合逐步成為一種教育新常態。
  • AI教育落地中小學,如何為課程「把脈」為教學「開方」?
    在中小學開展人工智慧教育,使中小學能夠正確認識、對待與使用人工智慧技術與產品,顯得十分迫切。中小學AI課程教什麼?儘管我國的部分地區也進行了中小學人工智慧教育教學的探索,但關於中小學人工智慧課程採用什麼樣的教材?教學目標如何制定?
  • 服務全國1/3的公立中小學,一起教育科技登陸納斯達克
    新京報訊(記者 馮琪)12月4日,正式在納斯達克掛牌上市的一起教育科技,迎來「高光時刻」。有業內人士稱,一起教育科技上市後,在資本、技術、市場的合力下,有望推動「網際網路+教育」行業整體向前發展。圖為一起教育科技登陸納斯達克。
  • 疫情防控期間,中小學校線上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各個行業都受到嚴重影響,為了保證中小學生「停課不停學」,2月27日,教育部專門下發了《關於深入做好中小學「停課不停學」工作的通知》。全國各地認真貫徹執行教育部的通知精神,組織學生開展線上學習,實行線上教育。
  • 「一帶一路」高校聯盟探討後疫情時代國際交流與合作
    新華社蘭州11月27日電(記者張文靜)27日,「一帶一路」高校聯盟多個成員單位以「線上+線下」的方式,圍繞「後疫情時代國際合作與交流的新模式探索」等主題進行探討,為不同高校吸引和借鑑先進經驗提供新思路。
  • 2020年中小學校長關注的教育話題盤點
    疫情暴發後,教育部迅速建設開通了國家中小學網絡雲平臺和中國教育電視臺「空中課堂」,有效整合國家、地方、學校、教師等各個層面的優質教學資源,迅速建成門類齊全、豐富多樣、全域覆蓋、可供個性化選擇的信息化數位化教學資源體系。
  • 中國國際電視臺專訪三立教育聯合創始人
    摘要:三立教育聯合創始人束裕老師表示,三立教育將繼續堅定不移地深耕耘北美留學教育業務,結合中國學員的學習特點,打磨優質課程體系,為更多學員提供優質留學服務,塑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公民,讓每一個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擁抱更大的世界。暑假已經來臨,如何為孩子選擇優質的教育培訓機構,助力孩子學習和成長,成了近期的熱門話題。
  • 後疫情時代的少兒出版與K12教育
    (持續分享請關注「北京開卷」公號)一、後疫情時代的少兒出版與K12教育今天是11月26日,按慣例離年底復盤還有段時間,一直在忙著一路向前,沒有好好停下來抽離、思考。2020即將收官,這個不平凡的2020,對每個人,每個出版人,都有不一樣的味道。今年一場突如其來疫情席捲全球。
  • 後疫情時代留學生網絡愛國主義教育初探
    因而,順應時代潮流,中國留學生網絡愛國主義教育應當也可以在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工作中大顯身手。把愛國之情、強國之志、報國之行統一起來「近代以來,我國大批留學人員負笈求學的足跡,記錄著中華兒女追尋民族復興的夢想,伴隨著我國從封閉到開放、從落後到富強的偉大歷史性跨越。
  • 國際中文教育的未來之路
    持續升溫,大有可為世界漢語教學學會會長、天津師範大學校長鍾英華表示,語言是了解一個國家最好的鑰匙,也是促進民眾相知相通、交流互鑑、消除障礙、彌平鴻溝、達成心靈共鳴、實現發展共贏、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抓手,「國際中文教育在當今時代大有可為」。
  • 【GET2020】核桃編程鄭悅韜:後疫情時代,教育行業的三大破局思維
    他提出,疫情給教育培訓行業主要帶來了3個方面的變化:教育與資本的平衡,教育與科技的融合,教育與地方的共贏。鄭悅韜認為,在後疫情時代的市場大環境下,教育企業需要具備「知變、應變、適變」三大破局思維。只有及時知變,快速應變,高效適變,企業才能在各種不同的環境下持續發展。他結合疫情期間的「下沉熱」,從核桃編程在市場運營和教學賦能等方面的破局經驗,向我們闡釋了教育企業該如何「唯變所適」。
  • 後疫情時代,AI如何趨利避害?清華大學首屆AI國際合作與治理高峰...
    12月18日,由清華大學人工智慧國際治理研究院(I-AIIG)和聯合國開發計劃署(NUDP)共同舉辦的首屆人工智慧國際合作與治理高峰論壇如期舉行。此次論壇採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聚焦「後疫情時代」的AI治理與發展,邀請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工智慧頂級專家、學者和企業代表,共同探討人工智慧合作與治理的機遇與挑戰。
  • 【GET2020】藍象資本創始合伙人寧柏宇:後疫情時代教育創投的變局...
    【GET2020】藍象資本創始合伙人寧柏宇:後疫情時代教育創投的變局與展望 作者:胡一刀 發布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