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中文教育的未來之路

2020-12-19 人民日報海外網

來源:海外網

(本文配圖均來自網絡)

第13屆「漢語橋」世界中學生中文比賽全球總冠軍甜甜是土生土長的加拿大人,但她從小有一個中文夢,3歲起便開始在中文學校學習,至今已堅持了12年。她是自己所讀中文學校不斷壯大的親歷者,用她的話說,「現在,我們的中文學校可是當地響噹噹的知名品牌」。

「中文學校的學習讓我對中國十分嚮往,這些年我和父母去過中國很多地方,我見識過它美麗的山川河流,領略過它雋永的文化氣息,體驗過它純樸的風土人情,感受過它那令人驚豔的時尚和令人震撼的科技力量。中國就是這樣一個充滿活力和創造力的地方,讓我十分著迷。」甜甜的願望是將來能到中國學習,「因為那裡是離我夢想最近的地方」。

據粗略統計,目前中國以外正在學習中文的人數約2500萬,累計學習和使用中文的人數近2億。甜甜的故事正是眾多海外中文學習者的縮影。

持續升溫,大有可為

世界漢語教學學會會長、天津師範大學校長鍾英華表示,語言是了解一個國家最好的鑰匙,也是促進民眾相知相通、交流互鑑、消除障礙、彌平鴻溝、達成心靈共鳴、實現發展共贏、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抓手,「國際中文教育在當今時代大有可為」。

切實的數據為鍾英華的判斷提供了有力的支撐。「目前全球已有70多個國家將中文納入國民教育體系,4000多所國外大學開設了中文課程。」在日前在京舉辦的「2020國際中文教育交流周」啟動儀式上,教育部副部長田學軍透露的這組數據從側面印證了國際中文教育擁有廣泛而堅實的基礎。

作為歐洲中文教育開展較早、基礎較好、規模較大的國家之一的英國,近年來將中文列為中小學外語選修課程,納入素有「英國高考」之稱的A-level考試,還於2016年啟動「中文培優項目」,計劃到2020年培養5000名流利使用中文的中學生。「對英國年輕人來說,了解中國、學習中文以及中國文化極其重要。」 英國駐華大使館文化教育公使包邁岫說。

當地時間2020年9月7日,中國駐埃及大使與埃及教育與技術教育部長共同籤署諒解備忘錄,將中文納入埃及中小學課程。對國際中文教育關注者來說,這不僅標誌著埃及正式將中文教學納入該國中小學教育體系,還標誌著國際中文教育又邁出新的一步。數據顯示,中文教學納入埃及國民教育體系後,預計將覆蓋埃及約1200萬的中小學生。

埃及駐華大使館文化教育參贊烏麥伊麥·迦尼姆還介紹了另一組數據作為埃及中文教育蓬勃發展的補充——目前埃及已建成兩所孔子學院、多所孔子課堂,同時有16家大學開設中文系或者中文課程。

相關專家認為,隨著外國民眾對中文及中國文化的熱情持續升溫,國際中文教育將會繼續升溫。

「線下搬家,做不好線上教育」

對國際中文教育界來說,2020年是充滿新變化的一年。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給各國教育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衝擊,國際中文教育也面臨巨大挑戰。

在疫情倒逼之下,國際中文教育教學模式從線下學習為主轉向線上學習為主,教育生態發生了改變。這種改變對教師和學生將帶來怎樣的改變,線上教育能否接過國際中文教育未來發展的接力棒……都是待解題。

「對國際中文教育來說,線下搬家是做不好線上教育的。」北京語言大學中國語言文字規範標準研究中心主任李宇明強調的是線上教育和線下教育的協調。在他看來,線上中文教育需要技術支撐,需要整合教育資源,需要建立現代化的教學團隊,需要新的教學管理,「做好協調非常重要」。

在線上線下融合發展方面,北京語言大學做了積極探索。據北京語言大學校長劉利介紹,除了利用中文聯盟等網絡平臺將中文課堂搬上「雲端」以外,北京語言大學還舉辦了一系列線上學術活動和文化項目。「同時利用本校學科優勢,支援了多所海外高校的中文專業建設,承擔的合作授課項目總量超過18000課時。」

英國漢語教學研究會會長施黎靜認為,疫情之下,要解決國際中文教育面臨的衝擊,需要很多創意。「比如英國的很多學校開展了項目式的學習方式、任務性的教學模式等,都是積極的探索;再比如國際中文教師能不能和計算機、心理學等領域的專家合作,將他們的最新研究融入自己的教學當中。」但她同時強調,不僅要拿出應急的解決方案,而且需將眼光放長遠,「要關照到國際中文教育的持續發展,未來5年、10年,甚至更長的時段,我們需要什麼。」

科技賦能,未來已來

「兩個月前,我出席了全球首個網絡中文課堂——希臘愛琴大學網絡中文課堂在線啟動儀式。網絡中文課堂採用班級制,實行遠程直播+群組輔導的教學形式,一批有經驗的教師提供遠程教學服務。兩周前,我見證了『全球中文學習平臺』落戶中國美麗的海濱城市青島。全球中文學習平臺利用智能語音和人工智慧技術為全球中文學習者提供服務,旨在打造適應面廣、權威性強的中文學習門戶。自2019年10月上線至今,平臺註冊用戶已超過200萬,覆蓋160多個國家。」在國際中文教育交流周啟動儀式上,田學軍所舉的這兩個例子正是因疫情而加速新技術應用、推動語言學習變革的詮釋。

對國際中文教育從業者來說,無論做好準備與否,都必須面對新科技為國際中文教育領域帶來的改變。正如首都師範大學國際文化學院教授王春輝所言「國際中文教育需要新科技助力,新科技正蘊育著國際中文教育的新生態」。

為了應對疫情,相關中文教育學校、機構等利用網際網路、人工智慧等技術努力開拓新模式、打造新平臺。比如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僑務辦公室主辦、北京語言大學中華文化國際傳播中心和漢語速成學院承辦的2020海外華裔青少年「魅力北京·多彩華夏」中華文化體驗線上夏令營,藉助新技術和多種網絡媒體搭建線上文化教學模式,讓營員們可以足不出戶,在線領略中華文化之美;中國華文教育基金會實景課堂的推出,利用現代科技手段為海外華裔學生提供了打開中華文化大門的鑰匙……都是有益的嘗試。

早在上世紀20年代,老舍先生在英國倫敦大學東方學院任教,參與過編纂《言語聲片》系列對外漢語有聲教材。但在那時,有誰能想到,不到百年,國際中文教育已能跨越時空。如今,我們同樣無法精確預料未來國際中文教育的模樣,但改變正在發生卻是事實。(本報記者 趙曉霞)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0年12月18日 第11 版)

相關焦點

  • 科技賦能國際中文教育:增彩線上課堂提升用戶體驗
    技術手段增彩線上課堂線上中文教育並非新鮮事,此前旨在為各國孔子學院和國內外院校搭建網絡教育雲平臺的網絡孔子學院已經為不少外國漢語學習者熟知,直播課、原創微課等也頗受學習者青睞。此外,不少線上教育機構也加入了國際中文教育的行列。但在今年,因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蔓延迅速,國際中文教育受到衝擊。
  • 國際中文教育中外企業家論壇順利召開
    論壇由五洲漢風網絡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錦紅主持,論壇聚焦於「國際中文在線教育的市場前景」 「國際中文在線資源的建設與應用」 「在線教育企業如何更好地為全球中文學習者服務」 「基於網絡平臺的國際中文教學考」 「如何搭建企業共同體共同助力國際中文教育」五個議題。
  • 2020國際中文教育交流周正式啟動
    特別是今年以來,國際中文教育並沒有因為疫情放慢發展的腳步,中外各級各類學校和專業機構積極應變、主動求變,利用網際網路、人工智慧等技術開拓新模式、打造新平臺,推動國際中文教育進入線上線下融合發展的新時代。田學軍說,兩個月前,全球首個網絡中文課堂—希臘愛琴大學網絡中文課堂正式投入運營。
  • 2020國際中文教育交流周「遠程中文教學師資支撐與培養」論壇召開
    央廣網上海12月16日消息(記者吳善陽 通訊員錢俊妮)由上海外國語大學和教育部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聯合主辦的2020國際中文教育交流周「遠程中文教學師資支撐與培養」線上論壇昨天召開。教育部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副主任靜煒出席論壇,上海外國語大學孔子學院工作處處長張雪梅主持,海內外共六百餘名遠程中文教育專家及中外教學機構代表在線參會。靜煒在致辭中表示,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全球,在新形勢和新挑戰下,廣大國際中文教育工作者適時調整,實施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遠程中文教育,為國際中文教育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 國際中文教育搭建國際理解新橋梁
    多年來,國際中文教育積極拓展中文教育渠道,海外孔子學院和國內高校培養的中文人才,成為全球抗疫背景下增進海內外民眾相互理解的新興力量,搭建起國際理解新橋梁。  在疫情期間,孔子學院一方面積極籌措醫療物資,支援中國抗疫;另一方面著力介紹中國疫情防控的真實情況,成為當地民眾了解中國抗疫、獲取相關資訊的重要窗口。
  • 新項目、新夥伴、新發展——2020國際中文教育交流周啟動儀式在...
    本次交流周以「新項目、新夥伴、新發展」為主題,順應了國際中文教育的發展趨勢。中國願同世界各國一道努力,加強語言教育的雙向交流與合作。同時,歡迎中外企業、社會組織積極參與國際中文教育,打造新的發展業態,形成新的合作模式,推進在線中文教育平臺建設、資源建設、標準建設,推動線上線下中文教育實現高質量融合發展。
  • 適應國際中文教育事業發展:教育部設立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
    中國國際中文教育基金會副理事長、北京語言大學校長劉利客觀闡釋了當前國際中文教育的現狀。  自2004年創辦第一家孔子學院至今的16年裡,孔子學院從語言入手、用文化交融,建設和發展成為全球知名的中文教育機構。截至目前,我國已與全球162個國家和地區合作設立了540所孔子學院、1154個孔子課堂,中文的「朋友圈」越來越大。
  • 學術期刊平臺:助力新時代國際中文教育守正出新
    建設學術期刊平臺,即包括支持本專業期刊提質增效、與國內外高水平學報合作設置「國際中文教育專欄」、鼓勵有條件的社會機構創辦「學術文摘」「學術通訊」等具有「集萃」「廣播」功能的新刊,為優秀的國際中文教育研究成果提供更多發表、交流和推廣的機會。我們建議,不妨先從學術期刊平臺建設有哪些益處和是否可行兩個方面展開討論,有助於理解為國際中文教育提供助力的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性。
  • 70個和2500萬——國際中文教育基礎廣泛而堅實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張櫟):教育部的最新數據顯示,目前,全球有70個國家將中文納入國民教育體系,中國以外正在學習中文的人數約有2500萬,「十三五」期間全球參加中文水平考試、中小學中文考試等的人數達4000萬人次,這表明國際中文教育擁有廣泛而堅實的基礎。
  • 國外約2500萬人在學中文 中國教育國際影響力日增
    12月22日上午,教育部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十三五」教育對外開放的有關情況。據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司長、港澳臺辦公室主任劉錦介紹,2016年至2019年,中國出國留學人數近252萬,回國人數超201萬,學成回國佔比近八成。
  • 洞見未來教育趨勢,國際數字教育大會上驚喜不斷
    12月10日,2020(杭州)國際數字教育大會(2020iDEE)在杭州國際博覽中心正式開幕,這是一場關乎數字和創新的盛宴,也是一次洞見未來教育趨勢的碰撞。兩天專業論壇探索未來國際化教育方向2020(杭州)國際數字教育大會高峰論壇以「數字賦能教育創新·智能引領學習變革」為主題,與教育同仁和眾多國際嘉賓一起分享浙江省國際教育交流合作成果,探討教育現代化的變革與新生,以信息化推進教育現代化,尋找數字教育領域的戰略方向
  • 在這裡洞見未來教育 2020(杭州)國際數字教育大會正式開幕
    12月10日,2020(杭州)國際數字教育大會(2020iDEE)在杭州國際博覽中心正式開幕,這是一場關乎數字和創新的盛宴,也是一次洞見未來教育趨勢的碰撞。大會吸引到參會單位共116家,其中境外機構54家,參展企業中有國際知名的英國培生集團、德國GFM集團、日本軟銀機器人等,也有國內知名企業,如網易有道、阿里巴巴釘釘教育、學海教育、希沃等。
  • 新時代國際教育資源本土化之路與成都華德福探索
    近期,人民智庫課題調研組以「探索新時代國際教育資源本土化之路」為主題,在實地調研、問卷調查、專家研討及相關訪談座談的基礎上,對成都華德福學校的國際教育資源本土化實踐進行了系統梳理與深入研究,期待能夠為我國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更符合人民需要的教育,貢獻智慧。
  • 中文越來越國際化 70國將中文納入國民教育體系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中文越來越國際化 70國將中文納入國民教育體系 全世界都在說中國話,這句歌詞想必大家都是非常熟悉的,我們都希望中文真的可以成為像歌詞裡一樣的地位,如今70國將中文納入國民教育體系,這意味著什麼?中文是世界上第幾大語言?中文是誰創造的?
  • 人民智庫|新時代國際教育資源本土化之路與成都華德福探索
    近期,人民智庫課題調研組以「探索新時代國際教育資源本土化之路」為主題,在實地調研、問卷調查、專家研討及相關訪談座談的基礎上,對成都華德福學校的國際教育資源本土化實踐進行了系統梳理與深入研究,期待能夠為我國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更符合人民需要的教育,貢獻智慧。
  • 童夢童享國際教育榮獲騰訊「2018年度影響力國際教育品牌」
    2018年11月27日,童夢童享國際教育獲得由騰訊新聞、騰訊教育主辦的「迴響中國」騰訊教育年度總評榜「2018年度影響力國際教育品牌」獎!  此次頒獎盛典圍繞「享全球智慧,創教育未來」主題展開,經萬千網友、權威教育專家和學者綜合評選出2018年度最具教育發展潛力、社會美譽度、品牌影響力和家長信賴的教育機構,齊聚一堂,共同探討中國教育的未來。  從2007開始,「迴響中國」騰訊教育年度總評榜榮耀盛典的每一次活動的開啟與落幕都牽動著教育界的脈搏。
  • 中國教育國際影響力日增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12月22日上午,教育部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十三五」教育對外開放的有關情況。據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司長、港澳臺辦公室主任劉錦介紹,2016年至2019年,中國出國留學人數近252萬,回國人數超201萬,學成回國佔比近八成。來華留學質量規範與監管體系不斷完善,來華留學生結構不斷優化。2019年,來華留學生的學歷生比例達54.6%,比2016年提高7個百分點。
  • 「國際中文數字平臺共建共享」主題會議舉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教育報訊(記者 張東)12月16日,由中文聯盟、五洲漢風網絡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舉辦的「國際中文數字平臺共建共享」主題會議舉辦,20多位國內外高校的專家學者、機構負責人、企業負責人、一線教師發言,來自37個國家的近300名嘉賓線上參會。
  • 選讀香港教育大學國際漢語教學文學碩士課程的理想就業前景
    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漢語成為了全球最重要的國際語言之一。學習中文的人很多,從國際漢語教學的現狀和發展趨勢來看,漢語教育發展成為大勢所趨。  從香港教育大學畢業可以獲得國際漢語教學文學碩士學位,對將來不管是在內地、香港、乃至外國就業都具有很強的競爭力。現在不少中文教育都走向國際化了,外國對中文教學人才的需求量也非常大。中文教育成為國際上熱門的一個專業。  有今年剛畢業的碩士學生表示:「原本以為今年在疫情下找工作會有很大影響,我看到很多大陸其他專業的同學都在抱怨行業不景氣。
  • 全球已有70多個國家將中文納入國民教育體系
    2020國際中文教育交流周12月14日在北京啟動。記者從交流周活動上了解到,目前全球已有70多個國家將中文納入國民教育體系。  教育部副部長、國家語委主任田學軍在啟動儀式上表示,語言是交流的工具、文化的載體。經過多年發展,目前全球已有70多個國家將中文納入國民教育體系,4000多所國外大學開設了中文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