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軍戰士近戰中一人斃敵27人!這就是解放軍仍進行刺殺訓練的原因

2020-12-22 鋼雨百科

殺氣騰騰的刺殺訓練

「敢於刺刀見紅的部隊才是過硬的部隊」,這是林彪在平型關大捷後留下的一句話。

在平型關戰鬥中,八路軍第115師將日軍板垣師團一部包圍,激戰中,缺少武器彈藥的八路軍發起刺刀衝鋒,這是戰前師長林彪的布置,目的是抵消日軍的炮火優勢,同時讓日軍飛機不敢投彈射擊。

▼《太行山上》中我軍準備拼刺刀

當我軍發起刺刀衝鋒時,日軍也是竊喜的。

因為日軍根據之前在山西的作戰經驗,中國軍隊與日軍用槍炮對射尚可堅持幾個回合,但若是日軍發起刺刀衝鋒,中國軍隊便一觸即潰。

日軍甚至為了節省子彈,見到晉綏軍就上刺刀衝鋒,殺的晉綏軍一潰千裡。

▼日軍如林般的刺刀

可誰知,當日軍與這支身穿灰布軍裝、腳踏草鞋、看起來有點像叫花子一樣的軍隊拼上刺刀時,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抵抗。

他們面前的敵人大部分都沒有刺刀,只能用大砍刀甚至鐵鍬木棒作戰,然而他們每個人都視死如歸,眼睛裡像噴出火一樣向日軍撲來。

▼李雲龍拼刺前的戰前演講

儘管日軍士兵深受武士道薰陶,早已將生死拋之腦後,但中國軍隊如此頑強兇猛的戰鬥精神還是讓日軍最終敗下陣來,685團2營5連連長曾賢生一連刺刀10名日軍,最終拉響手榴彈與敵人同歸於盡。

這是日軍在1937年後的首敗,也是少有的被白刃戰擊敗的戰鬥。

▼平型關戰役中我軍與日軍拼刺

我想大多數人對刺刀都不陌生,我軍革命戰爭年代長期處於裝備劣勢,拼刺刀是我軍常用的戰術,因此影視作品中的我軍拼刺刀頻率相當之高。

▼張大彪帶隊衝鋒

刺刀的歷史很悠久,最早可追溯到1640年的巴榮納城,法國人烏拉謝·戴·皮塞居覺得步槍發射速度太慢,最多開兩次槍就要與敵人面對面,此時步槍手要更換長矛或佩刀作戰十分麻煩,於是他發明了刺刀。

當時的刺刀像是帶有十字護手和木柄的匕首,長約30cm,直接插入槍口內。1647年,這種刺刀首次在實戰中應用,從此長矛開始退出軍事舞臺。

英語中刺刀(bayoent)一詞就來源於刺刀的發源地巴榮納城(Bayonne)。

▼世界上最早的刺刀

不過將刺刀發揚光大的卻是英國人,穿著紅色軍裝的英國龍蝦兵非常喜歡拼刺刀,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英軍經常用刺刀殺的清軍片甲不留。

甚至到了1982年的馬島戰爭,海上是航母,空中是戰鬥機,但島上的英軍步兵依舊以刺刀衝鋒奪下朗頓山阿軍陣地。

▼拼刺訓練中的英軍士兵

中國人最熟悉的刺刀當屬與38式步槍搭配的日本30式刺刀,長51.2cm,顎厚0.8cm,刀柄末端為金屬刀把頭,是閉鎖機構,右側為卡榫,左側為釋放按鈕。

刀身截面為倒三角形,兩側有血槽。看起來是一把比較短的劍,實際上製造難度相當大。

首先刺刀的刀身很長很窄很薄,對鋼材的韌性要求很高,如果韌性不夠,可能刺入目標後折斷,很考驗冶煉技術。

▼日本30式刺刀

同時刺刀對製造精度要求很高,刀把頭的閉鎖機構要與槍上的卡榫緊密相扣,如果精度不過關,要麼鎖不上,要麼鎖不住,戰鬥時士兵可能裝不上刺刀,或者在拼刺時刺刀脫落。

因此從晚清到民國,雖然中國兵工廠生產了無數步槍機槍,但是因為冶煉技術與製造工藝不過關,一直不能生產出合格的刺刀,比如國軍中正式配備的刺刀因為過長且韌性不夠,很容易折斷。

▼注意卡榫與按鈕,雖然小,卻是刺刀的關鍵,工藝不好就不能裝到步槍上

八路軍與新四軍戰士打掃戰場時,撿到完整刺刀是比撿到步槍更值得興奮的繳獲。

也正是因為沒有足夠的刺刀,中國軍隊才裝備了大量的大砍刀,這種製作容易上手很快的近身武器。

其實學過武術的應該知道,長兵器對短兵器優勢是碾壓式的,大刀很難敵過步槍的刺刀。

▼大規模使用大刀是無奈之舉

有老兵說,當年他們不怕進攻,就怕防守。進攻時,大家一起衝鋒,跟著大家衝就行。而防守時,要在戰壕裡扛著敵人的炮火,震的五臟六腑都要蹦出來。

敵人衝鋒時端著刺刀哇呀呀的叫,刺刀反著寒光讓人不由得心驚。但要說最考驗部隊素質的,還是要數白刃戰。

▼《亮劍》總能讓人熱血沸騰

白刃戰中,反著寒光的刺刀與哇呀呀叫的日本鬼子就在面前,鬼子猙獰的表情、血紅的眼睛仿佛地獄來的魔鬼,一排排刺刀如同森林一般立在前面,進一步粉身碎骨,退一步身首異處。

身邊充斥著的是刺刀插入人體時的聲音,混合著鮮血噴湧以及人的慘叫聲,滿眼都是殘肢斷臂與散落一地的人體內臟。戰友倒在地上呻吟,敵人躺在地上哭嚎。

你不知道刺倒眼前的敵人後,還有多少敵人在等著你,更不知道,當你在聚精會神對付眼前的敵人時,會不會有人在背後來一刀。

▼《我的團長我的團》中的白刃戰場景

能在白刃戰中活下來的,一定是身體素質與意志品質都超一流的戰士,經歷過一場血腥的白刃戰,一個新兵仿佛來了一場血浴,從一個端著槍腿發抖的菜鳥,變成殺人不眨眼的戰士。

除了意志品質,白刃戰要求戰士有很好的的體能,上了刺刀的步槍將近8斤重,對著空氣刺也很辛苦。

八路軍某團在一次比武中,有26名戰士連續向前突刺100下仍能保持技術動作不變形。這說明這支部隊訓練很刻苦,也說明後勤補給充足,能讓戰士吃得飽。

▼拼刺訓練中的八路軍,注意不是每個人都有刺刀

拼刺刀還是技術活,早期日軍拼刺刀時會組成三角陣。三名日軍互相背對背,刺刀朝外,這樣每個人背後都有隊友保護,向其中一人發起攻擊,就等於同時挑戰三個人。

我軍最初不適應這種陣法,往往10個人也難以消滅一個日軍三人組,有的戰士為了消滅敵人,迎著敵人的刺刀撲上去,被刺入胸膛也要抱住敵人刺刀,給戰友爭取哪怕一秒的時間。

▼日軍拼刺技術很高,也很頑強,我軍要付出很大犧牲

到抗戰後期,我軍拼刺刀技術進步後,面對日軍便遊刃有餘。藝高人膽大的老兵會對著鬼子大腿開一槍,這樣子彈會打進地裡,不會傷到自己人,然後給日軍補一刀。

為了讓新戰士見見血,老兵會在正面吸引鬼子注意力,給新兵爭取輕鬆突刺的機會,新兵有了殺敵經歷,很快就會成長。

▼拼刺訓練中的八路軍戰士

一支部隊敢拼刺刀,說明這支部隊後勤補給充足,訓練有素,士氣旺盛,心理素質過硬。所以林彪才說「敢於刺刀見紅的部隊才是過硬的部隊」。

在我軍歷史上,這樣過硬的部隊數不勝數。白刃格鬥英雄連,這個稱號源於抗戰時期,獲得者是山西抗戰決死縱隊第1縱隊25團8連。

1940年8月20日,25團作為百團大戰中的一部參與拔除馬首車站敵人據點的戰鬥,其中8連負責掩護大落坡的團部安全。

▼殲滅山崎大隊

21日凌晨,日軍派出一個小隊40餘人企圖偷襲大落坡,在村外高粱地被發現,8連隨即上前阻擊。

其中2排急行軍時便上上了刺刀,一到村口就與敵人狹路相逢。雙方的刺刀交織在一起,寒光伴隨著血光閃耀在晉中大地上。

▼國家記憶中關於這支連隊事跡的介紹

敵人一次次被擊退,又一次次發動進攻,8連戰士奮勇爭先,刺刀彎了就用槍託砸,槍託碎了就用石頭,找不到石頭就算用牙咬也要咬死敵人,一名戰士死死抱住一個鬼子,硬是用牙咬斷了敵人的喉嚨。

連炊事員張喜與敵人小隊長登木不期而遇,登木用手槍擊傷了張喜,但張喜忍著疼痛撲到了登木,用手榴彈的金屬彈體砸碎了登木的腦殼,最終這股敵人被全殲。

捷報上傳後,八路軍總部授予8連「白刃格鬥英雄連」榮譽稱號。

▼白刃格鬥英雄連連旗

我軍有槍法準的槍神,有打炮準的炮神,同樣有擅長拼刺刀的戰神。

在山東,第129師戰士呂俊生一次戰鬥連續刺倒27名敵軍,呂俊生身高超過1.9米,是我軍少有的大個子,超過日軍平均身高近40cm,被稱作軍中呂布。

▼刀鋒所指,所向披靡

(對越反擊戰中的解放軍)

三國呂布赤兔馬方天戟威震華夏,卻背信棄義,落一個三姓家奴的罵名,最終死於非命。

八路軍呂布,一桿槍一把刺刀,殺的小鬼子人頭滾滾血流成河,威震華北,最終年過70大笑而終。

▼呂俊生一人背著三把步槍一挺機槍

加起來三十多斤,看起來毫不費力,不愧是戰神

雖然我軍已經裝備了大量的現代化裝備,但2018年起,刺殺訓練重新列入訓練大綱,為的就是培養軍人血性,培養戰士壓倒一切敵人的英雄氣概,讓敢於刺刀見紅的英雄血液傳承下去。

▼刺殺訓練是為了培養軍人血性

培養戰士壓倒一切敵人的氣概

相關焦點

  • 解放軍10名戰士堅決守住陣地,打退越軍1個連斃敵51人
    越軍策劃已久的「北光計劃」突然發動,6個團萬餘名步兵乘凌晨黑暗秘密進入清水河北岸地區集結,以特工和工兵排除地雷開闢道路,悄然摸進到我軍陣地前沿,於5時許發起全面猛攻。越軍將6個團分成八路,以營為單位,由特工引導,向解放軍昆明軍區第14軍40師防守的老山、松毛嶺、那拉、八裡河東山正面防線發動輪番衝擊。
  • 八路軍最強戰士:身高近兩米,一人刺殺27名鬼子,榮獲八次一等功
    而他在此次戰爭中表現極為突出,被稱為八路軍最強戰士,曾以一己之力,刺殺二十七名日本鬼子,榮獲八次頭等功,創下不朽的事業。這位最強戰士名字叫呂俊生,出生於平凡的小山村,卻被人稱為再世呂布。
  • 對越作戰,我軍56半刺刀無敵,卻暴露弊病,戰後一度忽視刺殺
    1606年他在其著作《兵錄》中詳細描述了一種冷熱兵器合一的方案,即在新型子母銃的槍口中塞入一把短劍。「其母銃之端又照星又加短劍一把……與賊相薄兵刃相接或卒遇賊於兩步之內裝銃不及即插上劍鋒則舉銃為槍」。其基本思路就是將火銃口插入短刃兵器,直接用做長柄兵器做刺殺之用,可以說與後世的刺刀用法已經相當接近,唯一不同的是,短劍在插入銃口後便無法繼續射擊。
  • 與日軍的白刃戰戰例:戰士頭腦中瞬間閃過的並不是刺殺動作
    日軍的刺殺訓練非常嚴格,尤其是在中國戰場上,他們經常喪盡天良的用活人進行刺殺訓練,這樣不但能練出精湛的刺殺技術,也使他們在白刃戰中佔有心理優勢。 而當時中國軍隊的刺殺技術卻處於劣勢,一方面是系統訓練和體能均不如日軍,在刺殺技術上也不如日軍簡單有效,另一方面就是裝備上的差距。
  • 抗戰中,他天生神力,1人連挑27個日軍,被隊友稱為再世呂布!
    抗戰中,他天生神力,1人連挑27個日軍,被隊友稱為再世呂布! 呂俊生,河北邢臺縣前青峪人,家境貧寒,13歲到武安縣學徒釘鞋。後又被僱收賣羊皮、當長工。
  • 解放軍最兇猛的近戰火力噴子:發射重金屬彈丸,射程是美國貨兩倍
    儘管遠程火力已經統治戰場,但近戰武器在戰爭中的作用仍未消失。解放軍的近戰武器傳統上以輕型衝鋒鎗和微聲衝鋒鎗為主,大多裝備在陸軍偵察兵和各軍兵種的特戰部隊。而在普通的野戰部隊裡,卻很少配備衝鋒鎗,基本以自動步槍和班用機槍為主。
  • 西藏阿里地區的人民解放軍邊防戰士裝備單兵外骨骼
    但是近日位於西藏阿里地區的人民解放軍邊防戰士裝備了全新的單兵外骨骼。雖說與電影中有很大差距,但是其帶來的效果是獨一無二的。 人民解放軍邊防戰士正在穿戴外骨骼
  • 熱血傳奇:近戰戰士的無敵之路
    哈嘍,我的小夥伴們,你們好,眾所周知,玩過傳奇的都知道,傳奇有三大經典職業,戰士,道士,法師,一直未曾改變,今天為大家帶來的是戰士這個職業的介紹,詳細了解戰士有關的技巧,話不多說,直接進入今天的話題
  • 產量排名第一的槍械,中距作戰無敵王者,我軍史上傳奇武器的56半
    最初的軍工製造,其實就是槍械的製造。而且這些槍械都比較有名,在抗戰時期之後用過著名的莫辛納甘步槍,槍聲清脆,供彈、發射時動作乾脆利索,連續射擊時若有水滴濺落之聲,因此得名"水連珠"。後來還有有一款非常經典的槍械,投入首戰就大獲全勝,成為中距作戰的無敵王者,這就是56式半自動步槍,成為我軍史上的傳奇武器。
  • 38軍出現叛徒,洩密我軍作戰計劃,導致我軍6000多人犧牲
    韓戰中我國的解放軍官兵們奮勇殺敵,在火力與後勤都大大遜色於美方的情況下,卻憑藉著合理的戰術與頑強的鬥志,將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趕到三八線外。 這奇蹟一般的戰績令世人側目,而在英勇頑強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隊伍中被稱為「萬歲軍」的38軍,更是以敢打硬仗著稱於世,但是在光輝萬丈的隊伍中,也難免會出現叛徒、內奸。
  • 刺殺會操來了
    刺殺最能體現軍人血性。戰場上敢於亮劍、敢於和敵人拼刺刀,是我軍的優良傳統。學院一直秉承為戰育人的鮮明導向,「貼近實戰化」的原則貫穿訓練始終,不論是在刺殺科目的教學還是考核,都以實戰化這條線為準則。  刺殺對抗  刺殺對抗是對刺殺動作的綜合運用  不僅貼近實戰化訓練背景  更能增強學員的血氣膽識
  • 中國軍隊集結美加邊境,解放軍改造基因戰士?為何英美這麼反智?
    最近有一組照片也引起了部分美國媒體的熱議,照片中很多穿著很像是中國解放軍軍裝的人員列隊以及徒步行走,而且這些照片拍攝自加拿大鹽泉島,該地區臨近美國西北的華盛頓洲,也因此引起了一些美國人的注意。而這次夏令營與一般夏令營的唯一區別也就是參加的人穿著很像中國的軍裝,並且大多都是東方面孔,但卻因此被美國媒體抓住炒作一番。不僅如此,媒體還「透露」,在2018年的時候,加拿大武裝部隊在進行冬季訓練演習時邀請過解放軍的武官來當觀察員,這在國際上也是正常行為,同時也得到加拿大國防部的證實。
  • 解放軍訓練總監部撤銷與反「教條主義」風波
    在經黨中央審核的「蕭克同志生平」中,有這麼一段話:「1954年11月,蕭克同志任國防部副部長,1955年4月,兼任解放軍訓練總監部副部長,負責全軍的教育與訓練。1957年11月,任訓練總監部部長。在1958年『反教條主義』運動中,蕭克同志遭到錯誤批判,並被解除職務。」的確,解放軍訓練總監部部長,是蕭克上將的重要軍職。這一軍職給他帶來過榮耀,也給他帶來過厄運。
  • 美軍高官稱解放軍有「超級士兵」,巧了,中國還真的是有!
    而他的證據竟然是五年前的一篇生物文章,此人的行為及結論實在讓人哭笑不得。 大家都知道這是子虛烏有的事情,其實美軍早就見識到解放軍的「超級士兵」,他們只是不願回憶而已,並且解放軍這些「超級士兵」更接地氣。
  • 對越反擊戰中,殲敵最多的1個師,戰績超過了6個軍
    1979年初春,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了歷時28天的對越自衛還擊、保衛邊疆作戰。這是一次熱帶山嶽叢林地形上的進攻戰役,陸軍步兵師作為戰鬥的核心力量,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為勝利作出了最大的貢獻。此次作戰,解放軍共有29個陸軍師參戰,其中野戰軍下轄陸軍師27個,省級軍區獨立師2個。
  • 長山島戰役:解放軍的首次渡海登陸作戰
    為掌握第一手作戰情報,許世友等多次深入部隊和群眾中,調查研究,勘察地形,並了解海上潮汐和氣候變化情況,召集各級參戰部隊指揮員反覆研究,分析敵我雙方形勢。當地中共黨組織派人潛入實地偵察和發動漁民群眾提供情報,動員國民黨官兵提供情報,掌握了敵守軍兵力部署、武器裝備、防禦體系及長山島的地理情況,並據此繪製了守敵工事及長山列島灘情圖。
  • 八路軍最強戰士:身高1米9,一人砍死27個日軍,建國後為何退役
    他被分配到八路軍一二九師,全師13000人,下轄三八五旅、三八六旅及教導團、騎兵營、炮兵營、工兵營、輜重營、教導營,這師團屬於八路軍三大主力師之一,在抗戰時期,該師先後開創太行、太嶽、冀南、冀魯豫等抗日根據地,到抗戰結束,共殲滅日偽軍40萬餘人。
  • 四戰四平:錘鍊了解放軍正規化作戰能力
    這一戰中,最慘烈的當屬塔子山戰鬥,廖耀湘指揮的新六軍用六百多輛汽車、坦克和火炮很快逼近四平地區,對四平防線的制高點塔子山形成三面包圍。雙方炮火齊開,我方官兵面對敵人的集團式衝鋒,無一人後退,彈藥打完之後,用石頭砸,石頭砸完之後,乾脆牙咬肉搏。
  • 崑崙山流傳1首詩,解放軍對上4句順口溜,彰顯我軍強大和威武不屈
    這裡的海拔高度為5380米,年平均氣溫低於零度,晝夜最大溫差30多度,冬季長達6個多月,一年裡17米/秒以上大風天佔了一半,空氣中的氧含量不到平地的45%,而紫外線強度卻高出50%。被稱為不折不扣的「高原上的高原」。在這裡,有的人急走幾步都會出問題,但駐守的解放軍戰士不但要站崗放哨,還要出操訓練。每天清晨,他們都會喊著口號,列隊出操,先是齊步走,接著一公裡小跑。
  • 解放軍戰士憑啥這麼霸氣?
    這是一支誕生在抗日烽火中的功臣部隊,戰爭年代曾湧現出數以千計的功臣模範人物。1962年,印度悍然發起武裝挑釁,入侵我國西藏領土,我人民解放軍邊防部隊進行了自衛反擊作戰。這或許是戰爭史上「最小規模」的迂迴包抄戰,四個解放軍戰士分成兩組,迅速衝向山頭的印軍。這夥印軍早被解放軍打得如同「驚弓之鳥」,眼看著龐國興他們一路包抄過來,印軍一下就慌了神。混亂中,一位印軍指揮官成了「出頭鳥」,他揮舞著手槍,組織士兵進行抵抗。龐國興想都沒想,舉起步槍,一槍就擊中了印軍指揮官的腦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