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惡之花》是一部什麼書
《惡之花》是歐洲十九世紀一部最具有影響力的詩集之一。它的作者是法國詩人夏爾·皮埃爾.波德萊爾。詩集由一百多首詩歌組成。全書題名為《惡之花》。詩人精心安排了六個有機組成部分。
第一部分:「憂鬱與理想」詩中既寫憂鬱,也寫理想,憂鬱是沉重的,理想是渺茫的。它穿行在沉重的憂鬱之中,去尋找著不知在何方的理想。
第二部分:「巴黎即景」,詩人眼裡的巴黎,或者說是心中的巴黎,它己經不是一座美麗的城市了,也不再是繁華似錦的「花都」。而是熙熙嚷嚷,爭名奪利,朱門狗肉臭,路有凍死骨的夢幻世界。
波德萊爾以詩歌的視野把大家從浪漫主義的大自然中,一把拉倒了光怪陸離的現代都市,讓我們從中看到的卻是一幅幅畸形、變態的圖畫。
第三部分:以「酒」為題,著重刻畫了詩人的「以酒澆愁」、「以酒為樂」的無奈與悲涼。 處處透著悲傷和頹廢。
第四部分:惡之花,這是全詩的靈魂和主題。詩人從醉酒的幻景中,突然間醒直面罪惡的「花朵」。它是醜陋還是絢麗 ,誰能告訴我答案是什麼。
第五部分:「叛逆」,是針對上帝的。在這裡,該隱和撒旦都受到了讚美,因為他們是受害者、叛逆者。世人所希望的,是自己的靈魂能夠傍著撒旦一起去「休息」。
第六部分:「死亡」,在歷經苦難之後,使它終於飽嘗了人間的醜惡,讓它從中領悟到了死亡,是唯一的歸宿、唯一的慰藉。死亡是一切的終結,也是明天的繼續和開始。
文章最後以題為《旅行》的長詩做結尾,概括了詩人一生的求索和人生。
【二】作者的生平及創作背景
(一)作者生平
波德萊爾,1821年4月9日生於法國巴黎。從小就失去了父親,他母親改嫁以後,繼父歐皮克是個軍人,而且是第二帝國時期的一個將軍。曾經被任命為法國駐西班牙大使。
由于波德萊爾的繼父一貫的專製作風就是服從,高壓下的絕對服從,讓他成為了波德萊爾最憎恨的人。但波德萊爾對母親感情是極其深厚的。這種不正常的家庭關係,不可避免地影響著詩人的精神狀態和創作情緒。 波德萊爾對資產階級的傳統觀念和道德價值採取了挑戰的態度。他力求掙脫本階級思想意識的枷鎖,探索著在抒情詩的夢幻世界中求得精神的平衡。在這個意義上,波德萊爾是資產階級的浪子。
1839年,波德萊爾通過了畢業會考。他嚮往過著自由自在的生活,他立志要去當作家。他博覽群書,大量涉獵文學作品,經常來往於青年畫家、文學家之間。 1841年,夏爾·波德萊爾被送出國旅行和巴黎文人藝術家交遊,過著波希米亞人式的浪蕩生活。開始準備去加爾各答,中途卻在模里西斯等地停留下來。並表示不再繼續旅行了。
1842年2月15日回到法國,繼承了父親的10萬法郎。先後發表了二十多首詩,十餘篇評論和大量譯著。1855年,以《惡之花》的標題發表18首散文詩。7月,發表第一批散文詩《夜色朦朧》和《孤獨》。1857年6月25日,詩集《惡之花》出版。奠定波德萊爾在法國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
1866年3月一天,夏爾·波德萊爾突然患病昏厥。到了3月23月他的病情繼續惡化。而且右半邊身體己經癱瘓。1867年8月31日,夏爾·波德萊爾·波德萊爾不幸病逝。遺體被安葬在蒙巴納斯公墓。
(二)創作背景
19世紀末期的法國,精神上的壓抑與惶惑不安,生活上的焦慮孤獨空虛與無聊,肉體上的欲望的沉淪,是整個西方世界的普遍精神狀態。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隨著西方資本主義社會各種矛盾的激化,五花八門的現代派文學派別先後出現。
到20年代形成高潮。值得一提的是,一八四八年革命是法國文學的一個轉折點。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失去了前期的熱情和銳氣,強調以「科學的精神」追求更精確的描寫和純客觀的分析。19世紀80年代,在法國,正式打出了象徵主義的旗號,並逐步形成了象徵主義作家隊伍。
作為這一過渡時期的現代派文學代表人物,波德萊爾不堪忍受家庭束縛,帶著生父留給他的十萬法郎遺產離開家庭,放浪形骸、標新立異,想以此表示他對正統的資產階級生活的輕蔑。
波德萊爾的憂鬱既與生俱來,同時也是後天形成的,是作為一個社會個體的人在失落其價值、找不到出路後內心的壓抑、躁動的表徵。它反映了人與時代、社會的衝突。他憂鬱、孤獨、高傲、憂鬱、孤獨、高傲、悲觀、叛逆,是頑固的個人主義者。從而也創作出更多焦灼的充滿罪惡感的詩歌。
正因為如此,《惡之花》以其大膽直率得罪了當局,其怪誕的思想和超前的理念更觸怒了保守勢力,結果招致了一場激烈的圍攻。波德萊爾被指控為傷風敗俗,褻瀆宗教,上了法庭,最後被迫刪去被認為是大逆不道的六首「淫詩」:《累斯博斯》、《入地獄的女子》、《首飾》、《忘川》、《致大喜過望的少婦》、《吸血鬼的化身》。四年後,《惡之花》新增了三十五首詩得以再版。
當時,這部詩集問世時,只收錄了100首詩歌。1861年再版時,增為129首。以後多次重版,陸續有所增益。
(三)這個特點
波德萊爾的詩歌創作,摒棄了傳統世俗,獨闢蹊徑。在題材上大膽創新,選取城市的醜惡與人性的陰暗面,並且具有在聲光和色的背後捕捉事物秘密的才能。他在習以為常的社會現象中,展現人生的各個層面。並且,堅持把社會病態訴諸筆端。波德萊爾認為「醜惡經過藝術的表現化而為美,帶有韻律和節奏的痛苦是精神充滿了一種平靜的快樂」,這是藝術的奇妙的特權之一。
難怪,法國象徵主義詩人蘭波尊他為「最初的洞察者,詩人中的王者,真正的神」。
【三】《惡之花》主題思想是什麼
法國偉大詩人波德萊爾的《惡之花》是一部表現西方精神病態和社會病態的詩歌藝術作品。然而病態未必不是一種美。波德萊爾的天才,恰恰表現在他能在惡的世界中發現美,也能在美的體驗中感受到惡的存在,並通過詩歌化腐朽為神奇。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惡之花》是「惡」的藝術,而不是惡的頌歌。
以詩歌表現現代都市的醜惡、現代文明的虛偽以及現代人精神世界的貧乏空虛,是《惡之花》對詩壇的獨特貢獻,也是波德萊爾為日後的現代主義提供了最有益啟示。詩人以罕見的膽識,陳列出種種醜行與敗德,也傾訴了深藏於心中的鬱悶與苦惱。
書的主題是惡及圍繞著惡所展開的善惡關係。惡指的不但是邪惡,而且還有憂鬱、痛苦和病態之意,花則可以理解為善與美。
波德萊爾破除了千百年來的善惡觀,以獨特的視角來觀察惡,認為惡具有雙重性,它既有邪惡的一面,又散發著一種特殊的美。它一方面腐蝕和侵害人類,另一方面又充滿了挑戰和反抗精神,激勵人們與自身的懶惰和社會的不公作鬥爭,所以波德萊爾對惡既痛恨又讚美,既恐懼又嚮往。
他生活在惡中,但又力圖不讓惡所吞噬,而是用批評的眼光正視惡、剖析惡。如果說它是病態之花,邪惡的花,那是說它所生長的環境是病態的、邪惡的。採擷惡之花就是在惡中挖掘希望,從惡中所以要得到真正的善,只能通過自身的努力從惡中去挖掘。
《惡之花》無論從內容上還是形式上講,都在法國詩歌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開創了一個嶄新的詩歌王國,把詩歌的創作引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境地,為詩歌創作展示了美好的前景。
在內容上,它第一次大規模地將城市生活引入詩歌王國,擴大了詩國的版圖。波德萊爾明確地指出,他要深入人的最卑劣的情慾中去,大膽地採擷幾朵「惡之花」,呈現給世人。誰也沒有象他那樣探入人的心靈深處,到那最陰暗的角落裡去挖掘,因而加深了詩的表現力。
在藝術上,《惡之花》也取得了極大的成就,它繼承了古典詩歌的明晰穩健,音韻優美,格律嚴謹,又開創了一種新的創作方法,即象徵主義。
同時,波德萊爾是個典型的苦吟詩人,講究字酌句斟。他的詩意境幽深,形象生動,寓意深遠,富於表現力和極大的感染力。他既能為表現出精神的痛苦而寫得低回婉轉,一唱三嘆,又能為抒發對理想和光明的嚮往而寫得輕鬆、簡潔、明快,象蟬翼在陽光下震顫;他象畫家,把詩寫得富有質感和立體感,還可以維妙維肖地表現出事物的細節的真實。
除此以外,波德萊爾對象徵主義詩歌的貢獻就是他所謂的靈性。其實靈性就是思想。他總是圍繞著一個思想組織形象,即使在某些偏重描寫的詩中,也往往由於提出了某種觀念而改變了整首詩的含義。
【四】為什麼說《惡之花》是以醜為美的精神建築
眾所周知,波德萊爾的「頹廢「成為了他詩歌最重要的標籤,也有人說正是因為波德萊爾的"頹廢",才為文學藝術打開了「審醜」之門。這一點就是波德萊爾存在於象徵派的真正意義。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也印證了波德萊爾的一生,必定是窮困潦倒的一生。曾經有位學者將其比喻為法國的杜甫,當然確實有一定的相似之處。
波德萊爾自己曾說,從童年時期便有孤獨感,這當然與母親的改嫁並將自己寄宿的情況有關,波德萊爾甚至將此理解為宿命。當把自己的孤獨感受如此理解時,生命便不得不呈現出一種悲劇色彩--一生都拼命的抗拒孤獨,而一生卻又不得不行路在孤獨之中。這又好像我們人類與死亡的關係,一生都為了尋求更好地生存,而卻終將走進墳墓。
那麼一個人,他每日與死亡相對,必定是可怕而可憐的。這卻又好像波德萊爾與孤獨的關係了。在這種情況下,波德萊爾的詩人氣質則被培養出來了。一種孤芳自賞、自我玩味的態度,一種因為被分離而誘發的純粹的驕傲。這就是構築在精神基礎之上的精神建築。
我們有理由相信,《惡之花》的結集出版應該與波德萊爾的經濟拮据狀況有很大的關係,波德萊爾試圖通過這一手段對自己的經濟狀況予以改善,同時能夠清還自己的債務。但是即便如此,波德萊爾對自己的形象仍然是一如既往的苛求,「帶有一種英國式的簡潔風格」,而「他的恭敬的舉止常常近於做作的程度」。從這一點我們似乎也可以從波德萊爾詩中的那種拘謹的格式中有所斬獲,而他對人與社會的反常性的理解和演繹似乎就更加能夠來自於自己的生活狀態。
通過詩歌和人生際遇變化的對比,不難發現,波德萊爾的詩歌中的「否定性人生體驗」是用憂鬱、無聊、悔恨、煩惱、痛苦堆積成的現實,是眾生潰瘍的心靈,是現實中藝術的墮落和情慾的汙穢。這就是建立在精神上的精神寄託。
【五】《惡之花》對中國的詩歌創作有什麼影響
《惡之花》是第一部典型的象徵主義作品,也是第一部全面衝破傳統的詩歌藝術、它的問世,標誌著象徵主義的興起、現代派文學的正式出現。作品也是後來一百多年裡出現的各種現代派文學流派和著作的總根源,在大多數現代派的作品裡可以看到它的影響和痕跡。 《惡之花》它本身就是一部典型的現代派文學作品。在題材上,現代派文學企圖挖掘作者自己的內心世界。 《惡之花》第一次實行了筆觸的大轉移,深入到了詩人的內心深處,同時還把社會之惡和人性之惡作為藝術美的對象來描寫。詩人波德萊爾不僅繼承而且發展了瑞典神秘主義哲學家史登堡的「對應論」,把山水草木看作向人們發出信息的「象徵的森林」,認為外界事物與人的辦公世界能互相感應、契合。詩人可以運用有聲有色的物象來暗示內心的微妙世界。
正是這種強調用有物質感的形象通過暗示、烘託、對比、渲染和聯想的渠道來表現的方法,後來就成為象徵派詩歌以及整個現代派文學的基本方法。
在波德萊爾《惡之花》出版之後,作家魏爾倫的《詩的藝術》(1884)、蘭波的《醉舟》(1871)、瑪拉美的《牧神的午後》(1876)等著名的象徵主義詩篇,他們以波德萊爾《惡之花》為核心形成了一個前期象徵主義流派
《惡之花》它是一本有邏輯、有結構、首尾互應、渾然一體的詩。《惡之花》被譽為法國「偉大的傳統業已消失,新的傳統尚未形成」的過渡時期裡開放出來的一叢奇異的花」。
應該說,波德萊爾因《惡之花》這一部詩集而成為法國古典詩歌的最後一位詩人和現代詩歌的最初一位詩人。由於他的豐富性和複雜性,他成了後來許多不同流派相互爭奪的一位精神領袖。
波德萊爾的以醜為美,在法國乃至整個西方文學歷史上掀起了一股"精神騷動"。這種美學觀點己經成為20世紀現代派文學遵循的原則之一。
【六】結束語
正如俄羅斯著名作家高爾基所言:波德萊爾,生活在惡之中,愛的卻是善,最後,他給法國留下了一些流露出冷酷的絕望氣息的陰暗狠毒的詩而死去了。為了這些詩,人們在他生前稱他作瘋子,在他死後稱他為詩人。」
法國文學家魏爾倫認為,波德萊爾「深刻的獨創性」在於對現代人的表現,並指出:「依我之見,未來研究我們這個時代的歷史學家,為了不掛一漏萬,必須認真而虔誠地閱讀這本書,因為這是本世紀的精華,本世紀一切的集中反映。
詩人雨果在他流亡的蓋納西島收到波德萊爾寄給他的《惡之花》後,抑制不依激動的心情,馬上回信說: 「你的尊貴和美妙的書我全收到了。藝術無派、如同蒼空,你對這點作了證明。我對你的宏偉才華為之喝採。你波德萊爾為我們「創造了新的顫慄」。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