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全文共2100字,閱讀時間約4分鐘
孩子的天性就是喜歡玩鬧,尤其喜歡玩遊戲。有些父母會擔心某些「遊戲」會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但實際上一些有針對性的適齡遊戲其實有助於孩子的生長發育,關鍵不在於遊戲本身,而在於遊戲該怎麼玩,玩什麼樣的遊戲。
對於兩歲以上的孩子來說,遊戲其實是他們鍛鍊大腦與身體協調性最好的方法,也就是鍛鍊邏輯思維最好的方法。
達爾文說:「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於方法的知識。」
因此,選對遊戲對孩子的成長非常重要。接下來將介紹五大類遊戲,父母可以了解下哪些遊戲是適合自家孩子玩的。
粗大動作的發育
粗大動作主要是指頭部肌肉、上肢以及下肢肌肉的運動能力,以及在舉、跳、走、跑等動作中表現出的協調能力,這也是孩子大腦發育成熟的一個衡量尺度。鍛鍊粗大動作,就能使大腦內的神經之間的聯繫更加緊密,大腦也會更聰明。
2歲多的孩子基本已經掌握走、跑、跳等這些基本運動。根據這個階段的身體發育特點,父母可以涉及一些鍛鍊孩子粗大動作的趣味性活動。
1、過平衡木
父母可以不用一開始就讓孩子走平衡木,可以讓孩子有一個過渡。比如說,剛開始可以在地上貼膠帶,膠帶可以貼成直線或者曲線讓孩子沿線走。孩子走的差不多了,這時候就可以讓他過真正的平衡木。
第二個階段可以放個扁木條讓孩子挑戰,它既可以提高孩子的協調性,還能塑造孩子的自信心。
第三個階段可以稍微加大點難度,把平衡木的高度往上調。孩子正在剛開始走的時候可能會走不穩,那麼可以讓孩子扶著牆或者扶著大人的手走過去,然後逐漸放手讓孩子自己控制平衡。
幼兒園的體能測試中就有一項平衡木考試,它根據孩子通過時間的長短來評分,家長可以提前讓孩子練起來,到時候在考試中就能取得高分了。
2、平衡車
在孩子兩歲左右,由於他們平時就已經鍛鍊跑、蹦、跳方面,所以家長可以著重鍛鍊他們的平衡能力。平衡車不僅鍛鍊四肢和骨骼,還能夠鍛鍊平衡性和整個身體的反應能力。
在國外,平衡車是許多家長送給孩子第一輛車的首選,因為這個車需要孩子自己騎,自己掌握方向和平衡。它不像三輪小車和自行車一樣,平衡車只能靠孩子自己,家長幫不上孩子的忙。
精細動作的發育
精細動作主要表現在手部,特別是手指的靈活性上。精細動作的發育需要依靠神經末梢的發育,其發育時間比粗大動作要晚一些。
精細運動發展的速度、水平以及複雜性會直接影響孩子的學習成績。精細運動能力能在一定程度上鑑別後期神經發育障礙和學習困難的孩子。
1、晾衣夾
晾衣夾是能鍛鍊孩子精細動作的一種很好的方式。家長可以先帶領孩子畫一些衣服然後把它剪下來,然後做一個帶繩子的架子讓孩子把每件衣服夾上去。每次當我洗完衣服後,寶寶總是想要幫我晾衣服,但是他能做的就是拿一件衣服讓我掛上去。這種遊戲正好可以鍛鍊孩子的動手能力以及滿足他的好奇心。
2、串珠
家長可以去市場上買一些串珠類玩具讓孩子玩。串珠不僅能夠鍛鍊孩子的精細動作,也能鍛鍊孩子手眼的協調能力。如果家長不想出門,也可以找一根線,然後把吸管剪成一小段,這樣也能讓孩子串珠。
手眼協調類遊戲
研究報告表明,學齡兒童在學校的時間中有85%的時間是用在手和眼的相互配合的動作上,包括美術、體育等課程。如果缺乏手眼協調的鍛鍊,那麼學習能力也會減弱。
1、運球
家長可以讓孩子拿大一點的玩具勺,裡面放著一個球,然後在房間裡定好A、B點,讓孩子把球從A點運到B點,鍛鍊孩子身體的協調性。大一點的孩子可以拿捲紙芯來玩,把球放在捲紙芯的上面。
2、擲球
家長用繩子的一端穿過杯子,固定在杯子上,然後在紙箱上劃一個縫,把繩子的另一端固定在紙箱上,也就是把杯子懸掛在紙箱上。杯子上面可以畫上顏色或者數字,打到某個顏色或者數字的杯子記多少分。
然後在地上貼上膠帶,固定孩子投球的位置上,可以要求孩子按照顏色來打杯子,或者按照數字來打。這個遊戲可以鍛鍊孩子根據指示來做動作的能力,還可以讓孩子學會識辨顏色和數字。
認知遊戲
認知遊戲需要孩子通過各種感官來協調,所以,認知遊戲也是早期教育的重要課題。
1、顏色的分類
2歲左右的孩子已經具備初步識別顏色的能力,也能夠按照顏色來分類。父母可以在紙片上塗上各種顏色,然後拿出水彩筆,讓孩子按照顏色把水彩筆放到相對應的紙片上。每次孩子放對了,都適當鼓勵,增加他們的信心。
2、分類配對
家庭中有好多可以做分類配對遊戲的物品,比如拖鞋、玩具、襪子等。父母可以拿出幾雙襪子,然後打亂位置讓孩子自己配對。或者家長可以畫幾個圖形,剪下來後,打亂位置讓孩子配對,也是不錯的方式。
情緒認知遊戲
兩歲左右的孩子已經擁有複雜的情緒,比如開心、難過、生氣等。孩子能正確認識情緒,有利於他們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感受,並由此學會調節情緒。
研究表明,老師認為清楚了解自己情緒的孩子,具有較強的社交能力,他們更容易跟別人交朋友,能夠在班級內快速建立良好關係。
家長可以在幾個球內裝上澱粉,在球的表面畫上不同表達情緒的表情,讓孩子更加具體而又深刻的認識情緒。
枕邊育兒寄語:
蘇格拉底提出:"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 特別是對待孩子,家長不能一味灌輸知識,而應培養孩子的興趣,在趣味中鍛鍊。找到適合孩子玩的遊戲,讓他們在遊戲中發展自我,快樂成長。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立刪,謝謝】
相關連結一:輔食別亂加,想讓寶寶吃得好,遵循「四個一」原則
相關連結二:從小寫到大寫作文,不同年齡有區別,培養觀察力是萬能法則
相關連結三:浪姐張雨綺:親愛的孩子,世界上除了童話,還有誘騙和拐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