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當孩子上了學之後,許多家長為孩子的成績可謂是操碎了心,為了提高孩子的成績,想讓孩子的身心發展的更好,就會給孩子報了許多補習班,限制孩子的時間,讓孩子一下課就馬不停蹄的去補習。即使是周末,孩子也不能愉快的玩耍,曾經在自己的作業當中。但是仔細的發現孩子的同齡人當中,許有一些孩子沒有上補習班,也是該玩的時候玩,但是成績卻比自己的孩子要好很多。
相信許多家長都會為這些問題感到憂愁,孩子成績不好,許多家長都會把原因歸為孩子貪玩孩子沉迷玩手機,一談到孩子貪玩愛玩遊戲這個話題的時候,許多家長都苦不堪言,一貫的做法就是限制孩子玩的時間,希望孩子能夠穩重一點,不要那麼淘氣。
馬雲曾經提出,如果我們一味的要求孩子死記硬背,每天除了要求他學習,就是學習,沒有娛樂的時間,那麼30年後,你的孩子是找不到工作的。許多家長不理解,難道孩子可以玩出好成績嗎?能夠考上好的大學嗎?可是家長要知道總是限制孩子玩,很有可能同時也在限制孩子的發展能力,家長要知道讓孩子會玩其實是很重要的。
限制孩子玩遊戲?其實玩是孩子的使命
在傳統的中國家庭裡面,許多家長都會習慣性的限制孩子去玩耍的時間都會認為玩物喪志,可是在國外的教育體系裡面,孩子不會玩,會被認為是"死讀書"。這些是只會讀書和不會玩的乖孩子,等長大了,其實他們的能力還不如一些玩會玩耍的"壞孩子"。
兒童發展心理學家會把孩子玩耍的遊戲比喻成"人生的彩排"。會玩耍的孩子,他們會在遊戲的過程當中,對自己的人生進行一定的彩排,那些只會讀書不會玩的孩子,在未來的成長過程當中,他們會缺乏玩耍的樂趣。那些喪失了玩耍能力的孩子,他們會變得十分的木訥。
對孩子來說玩遊戲是孩子們最感興趣的,而且每一個年齡段都有每一個年齡段需要做的事情,在小孩子的年齡段,他們所應該做的事情就是應該去玩,而不是去上許多的補習班和興趣班。許多小孩子不像大人一樣在實踐中可以得出真知,許多孩子的學習往往是在玩遊戲中所體驗到的一些經驗,如果家長限制孩子玩遊戲的話,那麼孩子就會很難從中獲取到一定的經驗。
家長別再目光短淺,會玩的孩子未來會發展得更好
社會中無論是人類還是動物,他們對於玩耍的熱衷幾乎是與生俱來的.在一些野外的環境中,一些小動物會通過與其他動物的追逐玩耍,與小夥伴的一些打鬧和遊戲,也會掌握生存需要的一些技巧,對於那些動物幼崽來說玩耍是必不可少的,對於人類來說玩耍也是對孩子來說是極其重要的。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的進化生物學家馬克·貝科夫認為:"玩耍就像個萬花筒,具有隨機性和創造性,耍能提升孩子的靈活性和創造性,當他們遇到意外情況或處於新環境時,將更具競爭優勢。"
那些會玩的孩子們,他們有著很好的社交能力,正是因為會玩,所以才掌握到一定的技巧,他們對於人際交往也能夠很容易的融入到集體。而那些不會玩的只會死讀書的孩子,他們的性格總是十分孤僻的,內向的,這些孩子也很少有機會與別人接觸,因為他們給別人帶來的一種感覺是有距離感的,融不進集體的。
家長其實不難發現,越愛玩耍的孩子,他們就會越活潑,那些活潑的孩子,他們的思維也會轉變得很快,因此也會十分聰明。因為玩遊戲時,大腦會分泌一種叫做"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的東西,促進大腦皮質和海馬體神經元的生長。這是大腦中負責高級學習能力、記憶力和語言邏輯等複雜功能的區域。也就是說當孩子在玩遊戲的過程當中,他們的大腦也會被激活,他們會在玩耍的過程中掌握到一些學習的知識和一些技能,有利於孩子協調身心發展。
家長掌握以下小技巧,引導孩子正確的玩耍
1、無論什麼時候都可以鼓勵孩子去"玩"
許多家長會為此感到疑惑,明明孩子學習才是最重要的,為什麼要鼓勵孩子去玩呢?很多家長因此會十分擔憂過度的玩耍是否會耽誤孩子的成績。其實有時候玩耍不一定僅僅局限於玩手機和玩玩具,我們可以鼓勵孩子隨時隨地都可以主動去玩。
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家長也可以帶著孩子去親近大自然,比起讓孩子坐在客廳裡面看電視和玩手機,孩子更喜歡主動去接受大自然的花花綠綠的環境。比如說可以帶著孩子去動物園或者植物園去玩耍,帶孩子去體驗這個過程,孩子在這個過程中能夠看到形形色色的,在家裡沒有見過的植物和動物,用自己的手去撫摸,用自己的鼻子去聞,用自己的耳朵去傾聽大自然的聲音,去感受大自然對人類的饋贈。
年紀還小的孩子,他們分不清什麼是做事情,什麼是玩,對於他們來說玩耍其實是無處不在的,簡單的一個打掃也會讓孩子覺得這是玩遊戲的過程。讓孩子去了解完成的過程,然後得到一些獎勵。在日常生活中,作為家長不要過度的限制孩子玩的時間,畢竟玩是孩子的使命,讓孩子主動去玩。
2、鼓勵孩子與同齡人玩耍
在許多中國家庭裡面,孩子一到課餘時間就會去參加許多的補習班和興趣班,他們因此也缺乏了許多與同齡人玩耍的時間,其實,與同齡人一起開開心心的玩耍打鬧,追逐,這有利於孩子的身心發展和社交能力的提高。佩萊格裡尼說:"你可以從老師那裡學會如何約束自己的行為,但你無法因此變成社交強人,只有在與同伴交往的過程中,你的社交能力才會變得越來越強。"
我們作為家長可以鼓勵孩子多跟同齡人一起玩耍和互動,他們可以在玩耍的過程中,逐漸知道對方所需要的東西是什麼,而自己所需要東西是什麼,然後可以彼此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想法,什麼是可以接受的?什麼是不可以接受的,公平平等的去交換自己的想法,在與同齡人玩耍的過程當中,可以提高孩子的共情能力與表達能力,而且也掌握了如何與夥伴保持良好的朋友關係的技巧。
佩萊格裡尼解釋說,"孩子們想繼續玩下去,所以願意退讓一步來滿足別人的要求。" 那些孩子不像在學習中一樣,他們會在玩耍的過程當中遇到難題也會勇於去解決,不會輕言放棄,他們會在遊戲的過程當中,培養出孩子的堅強不韌,不輕言放棄的優良品質。鼓勵孩子與同齡人交往,孩子從中學習到的東西,其實比去補習班和興趣班要多得多。
我是梔子花媽媽育兒師,也是4歲孩子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