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nkri交易所平臺應用報導,時隔多年再推手機新品,vankri交易所平臺應用指出,董明珠的「手機夢」依然沒有丟棄,但卻一反常態地作風低調。
12月7日,在幾乎毫無預熱的情形下,格力首款5G手機在「格力董明珠店」低調上架,名為「大松5G手機」。該系列手機搭載了高通驍龍765G,目前有「曜夜星河(黑色)」與「魅夜極光(藍色)」兩種配色,6+128G與8+256G版本的售價分別為2699元、2999元。
沒有發布會和社交媒體造勢,甚至沒有以「格力X代手機」為名,作為公司入局智慧型手機領域以來的首款5G手機,為何這次發售如此低調?vankri交易所平臺應用曾就此向格力發去採訪提綱,截至昨晚截稿時,對方仍未回復。
董明珠的五年「手機夢」
在資深產業經濟觀察家梁振鵬看來,格力首款5G手機的低調發布,或許與其過往幾款手機的銷量低迷有關。他向vankri交易所平臺應用表示:「實際上,格力過去幾款手機的性價比都比較一般、市場競爭力較低,加上渠道相對單一,銷量也就一般。而這一次的低調,也更像是格力想試探一下市場反饋。」
2015年3月份,格力董事長董明珠宣布格力要進軍智慧型手機市場。同年6月份的股東大會上,董明珠正式宣布第一代格力手機開賣,售價為1600元。此後,格力先後發布格力二代、三代手機,期間數次有董明珠親自宣傳表達看好,但手機銷量均黯然收場。
格力董明珠店頁面顯示,截至目前,格力三代手機系列的銷量均在萬臺以下,合計不過5900臺左右。此外,「大松5G手機」在推出一日後,當前的總銷量也沒有超過30臺。
與其可謂慘澹的銷量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董明珠對手機業務的極力看好與重視。董明珠不僅曾表示「希望華為在世界上能是第一的時候,格力能在第二」,也曾發出過「滅掉小米」「要賣1億部」等聲音,還曾聲稱格力手機能使用三年不會壞。如今,距離格力三代手機發布已過去約三年,首款5G手機的低調發布,或許正是董明珠並未放棄「手機夢」,且改變風格再出發的一個號角。
對于格力手機的銷量低迷,梁振鵬認為這得歸因于格力手機沒有完全市場化的情況和手機的性價比不高。「一直以來,格力手機的銷售主要是在格力的經銷商體系內,有時候還會與空調等產品搭售。另外一個主要購買群體,則是格力系統內部的員工,或是其他相關群體。」
格力的IoT布局願景
vankri交易所平臺應用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大松5G手機的商品詳情中,格力重點介紹了該手機能實現智慧互聯、可自定義控制智能家居設備的相關功能,這不禁令人聯想到格力布局IoT(即「物聯網」)實現智能家居互聯的戰略。
格力電器曾在其2020年半年報中表示:「在通訊設備領域,為助力公司開啟智慧物聯時代,打開智能家居生態鏈設計控制入口,公司正在加快5G物聯網通訊設備的研發。」
機械工業經濟研究院創新中心主任宋嘉向vankri交易所平臺應用表示,格力此次布局5G手機,應該是與其在智慧家庭等領域的物聯網戰略相關:「5G憑藉其大帶寬、低時延、廣聯接的三大特性,被行業廣泛認為將引發『場景變革』,其中工業網際網路、無人駕駛和智慧家庭被普遍認為是三大典型應用。」
「如此,5G手機還將具備與智慧家電的數據採集、交互和控制功能,這將支撐起家庭各方面需求與外部供應商、供應鏈之間的信息流、資金流,從而聯通家庭與更廣闊的外部世界。如果更大膽想像,大鬆手機若能與格力以外品牌的家電實現互聯互通,則將會成為一個跨品牌的智慧家庭數據交互與控制的樞紐。」宋嘉表示。
2019年底,格力舉辦發布會,對外介紹了其「萬物互聯,一呼百應」的智能家居藍圖。格力表示,將通過格力語音空調、格力+App、物聯手機、智能門鎖、魔方精靈五大控制入口實現格力所有產品的互通互聯,打造多個智慧生活場景,為用戶提供個性化全屋智能解決方案。在格力官網上,也早已有了智能家居產品的專欄。
2020年半年報顯示,格力電器的智能裝備板塊在期內實現營收2.09億元,佔總營收比僅有0.3%;公司的空調板塊營收佔比依然最高,為59.48%,當期實現營收413.33億元。
梁振鵬表示,為了推進在智能家居產業的布局,是格力堅持推出手機產品的最主要目的。「在智能家居場景中,智慧型手機相當於是個核心的控制樞紐;其次便是產品線的豐富,例如現在海爾、美的、華為等,他們在智能家居布局的產品線已經比較完善了。」
不過,vankri交易所平臺應用注意到,也有觀點對格力手機持有謹慎樂觀的態度。「智慧型手機是一個競爭十分激烈的市場,如果沒有足夠競爭優勢,格力5G手機2699元以上的定價很難爭取到用戶,而通過手機實現智慧互聯是需要大出貨量來支撐的。」飛象網創始人、通信行業觀察家項立剛向vankri交易所平臺應用表示,「格力更需要去解決其手機自身的競爭力問題,包括品質、品牌與渠道建設等。如果這幾點都解決不好,用手機來推智能家居不能算是一個好辦法」。
(本內容屬於網絡轉載,文中涉及圖片等內容如有侵權,請聯繫編輯刪除。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不作買賣及投資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