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懼讓你淪為囚犯,希望讓你重獲自由。
《肖申克的救贖》是美國作家史蒂芬·埃德溫·金寫的一部中篇小說,自1982年首次出版後就奪得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冠軍。而根據這本書改編的電影也一直穩居豆瓣250top榜首。
這本書將肖申克監獄作為故事背景,由安迪、典獄長、囚犯們構成了這個混亂的世界。它無疑是一部偉大的作品,監獄裡人物的命運讓人們深思人性、罪與希望。
講述的是銀行家安迪,因為被誣陷殺死妻子而進入了肖申克監獄,這讓他從人生巔峰跌入到人間地獄。但在監獄中,安迪卻遇到了更黑暗的事情,「姐妹花」的羞辱、監獄長的貪婪冷血、老布體制化的悲慘遭遇。
「肖申克」象徵著黑暗、罪惡,出自聖經《舊約·以賽亞書》的救贖一詞。我曾經也一直以為這本書是揭露監獄中最黑暗的一面的。但如今重讀後,我才明白這本書是告訴我們要始終心存希望,進行自我救贖。
心懷希望是一件好事,也許是最好的事,心懷希望就永遠有希望。
在這本書中安迪、瑞德和老布這三個截然不同的人其實就分別代表這三類人。因為心中信念不同,所以結局也完全不一樣。
50年的監獄生活,讓老布被體制化,對監獄產生絕對依賴
在《肖申克的救贖》裡,老布是讓我最震撼的人物。他在監獄裡生活了50年,終於等到了被假釋,有了自由的機會,可以去體會牆外的生活。
但是他卻感到了恐懼,想要重新回到監獄裡。最後只在旅館留下「老布來此一遊」,就結束了落寞的一生。
老布這個人物可以說是這本書的絕筆,看似荒誕、可笑。居然有人會害怕自由,想要回歸監獄?事實上,老布的命運是大多數囚犯的結局。
正如瑞德說得那樣:
這些圍牆很奇怪,剛來的時候,你會恨它,慢慢你就會習慣它,日子久了,你會發現你離不開它,那就是被體制化了。
老布他是被體制化了,他在監獄裡生活了50年,早就從渴望自由的青年變成了和善慈祥的老人。監獄磨平了他的稜角,讓他從憎恨變成了習慣,甚至到了絕對的依賴。他習慣了監獄裡被犯人尊重的生活,他習慣了獨自一人安靜的環境。
因此,當給老布曾經最渴望的自由時,他恐慌了。50年的時光,外面的社會早已變得天翻地覆,那跑的飛快的車帶給他的不是驚喜而是脫軌的害怕。
老布只是從一個牢籠裡逃到了另一個牢籠裡。但他卻已經老了,沒有時間和熱血去適應新的環境了。
通過老布這個形象,我們或許看到一種類似的狀況。只是這次沒有實體的監獄,有的是心中給自己建立起的牢房。我們或許會因為現實的困難,或暫時犯了錯誤,而選擇逃避。長時間的逃避讓我們更不認識真實的世界,也因此缺少改變的勇氣。
瑞德選擇了清醒得被體制化
史蒂芬·埃德溫·金塑造了瑞德這個形象,在監獄裡售賣各種商品,是監獄中看得最透徹的一個人。但卻給人心驚的感覺,他是清醒得被體制化。
在小說中,瑞德他在監獄裡住了幾十年,他摸清楚了監獄的各種規則,甚至還能夠從中謀些利益。他是安迪為數不多的朋友,也是因為他的關係,安迪才能夠獲得逃生的工具。
其實,比起安迪這個新手來說,更容易獲得越獄機會的人本應該是瑞德。他對監獄了如指掌,他有成群的朋友,但他卻沒有選擇逃,他選擇順其自然、隨遇而安。
並且諷刺的是,提出體制化的人也正是瑞德,他清醒的認識到監獄的可怕。從最初痛恨周圍的高牆,到後來依靠它而生存。瑞德他一直都知道體制化的存在,也知道高牆之外是自由的天地。
但他卻依舊被體制化了。不同於老布的毫無察覺,瑞德是清醒地被同化著。監獄裡的人一共有三次假釋的機會,假釋就是給有悔改表現的犯罪分子提前釋放,但是附加有條件。
他在面對前兩次假釋機會時,可以說是熱血沸騰的。但是卻沒有成功。他之後便灰心了,失去了對假釋的希望。
那一刻,我覺得瑞德放棄的不是假釋的希望,而是對自由的嚮往和追求。他的心中沒有了希望,開始像老布一樣隨遇而安。甚至在得知安迪對自由渴望的時候,他的心中充滿了憤怒,他想要說服安迪放棄。
對他來說,如果心中的希望是遙不可及的,那就不要再做白日夢了,越早放棄越好。
最後的結局裡,瑞德被安迪重新燃起了希望之火,獲得了自由,得到了心靈的救贖。但是在現實中,多少人像是瑞德那樣還沒有獲得成功,就早早地放棄了希望。只是這次,沒有安迪來救贖我們。
人生其實是一場自我的救贖,如果沒有安迪來救我們,那我們就像安迪一樣自救。
在黑暗的監獄裡,安迪沒有等待上帝的救贖和赦免,他是在進行自救
在小說中,安迪能夠贏得自由,其實是因為他對善良人性的堅守和20年如一日的耐心。相比於老布,安迪有足夠的時間,他有成功的可能性。相比於瑞德,雖然他們都具有智慧,能夠看透很多事情,但安迪有改變的勇氣。
一個人最可貴的品質就是擁有希望。有些事情只有堅持了才會看到希望。如果停滯不前,成功是不會自動找上門的。
正如安迪最後的順利越獄。他從進入監獄的那一刻就一直嚮往著自由,想要逃出去。他甚至為此做了兩手準備,一個通過查清真相,收集證據讓典獄長幫自己逃出去;一個是暗暗收集工具,挖洞逃出去。
他在監獄裡住了20年,也幾乎挖了20年。或許即便告訴其他囚犯這個逃生秘訣,他們也會不屑一顧,覺得這完全是個笑話。幾十年用來挖洞?還不如晚上好好休息來的自在。
他們不是不嚮往自由,只是他們不敢賭。他們恐懼,他們害怕幾十年的付出,如果最後的結果卻是失敗,那將會是多麼恐怖的事情。正是這種恐懼讓他們真正得淪為囚犯。
其實,就像安迪說的那樣,
反正人只要二選一,忙著活,或忙著死。
人只有兩個選擇。那些囚犯是選擇忙著死,他們恐懼失敗,於是放棄了掙扎,開始等著死。而安迪則選擇忙著活,結果即使失敗了又如何,起碼他曾經為自由奮鬥過,沒有被體制化。
那麼,作為一個平凡人,我們又該怎麼擺脫「體制化」,保持對自由的追求呢?
其實,安迪已經告訴了我們答案
保持警醒
安迪在肖申克這個充滿罪惡的監獄裡,一直保持著清醒的頭腦,阻止自己被囚禁心靈。在所有人都告訴他,他是有罪的,監獄是適合他的地方。但安迪他自己清楚,他是被冤枉的,他的人生不應該是這樣的。
而這種堅定的信念是需要日復一日的灌輸,才能防止自己被周圍的人洗腦。當其他人都在說你就知足吧,你就這樣了。其實,他們連自己都不了解,就想要指導別人。
而我們在現實中,也應該常常警醒,可以經常自省。當我們不斷反思自己,才會一直記得最初的目標,然後不斷調整自己的路線。
結交好的朋友
在監獄裡,面對著「姐妹花」的壓迫,安迪沒有屈服。他不會委屈自己去奉承別人,不為了一時的安逸而讓自己陷入數不盡的麻煩中。他反而是主動選擇對自己有利的朋友——瑞德,他在極其狼狽時,也不把主動權交給別人。
其實,我們經常會一邊和朋友虛偽與蛇,一邊又抱怨他們的吝嗇、懶惰、不知進取。但這樣兩難的困境是自己造成的,雖然我們不能選擇家庭、出身,但朋友卻完全是自己選的。
為成功做長遠的準備
安迪這樣的精英人物,他獲得自由都花費了20年。成功從來都不會輕易實現,是需要長時間的耐心。安迪在越獄時,使用著最笨卻最有效的方式。在牆上貼著美女的照片來麻木別人,然後用雕刻東西的錘子來挖地道。
我們其實很像裡面的其他囚犯,明知道越獄的方法,但卻不敢做。想要學習技能,明知道唯一的方法就是看書、看視頻,然後實踐操作。但是我們卻不想這麼做,覺得一定有捷徑。
但殊不知,想走捷徑的人多了,那世上就沒有所謂的捷徑了。
End
我是@女俠七安,喜歡讀書、看電影,持續分享自己在書中的所見所感,陪你一起了解世界、一起成長。
喜歡我的文字,可以留言互動,你們的轉發和關注都是對我最大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