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小長假的最後一天,2020年10月8日,農曆八月二十二,當太陽到達黃經195°時,我們迎來寒露。從氣候特點上看,寒露時節,全國許多地區均已進入深秋,東北和西北地區已進入或即將進入冬季。
自寒露時節起,雨水漸少,天氣乾燥,晝熱夜涼,氣候由熱轉寒。在自然界中, 隨著寒氣的增長,萬物逐漸蕭落,陰陽之氣開始轉變,陽氣漸退,陰氣漸生,人體的生理活動也要適應自然界的變化,以確保體內的陰陽平衡。
居:寒露腳不露
中醫在四時養生中強調「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當氣候變冷時,正是人體陽氣收斂,陰精潛藏於內之時,故應以保養陰精為主。
隨著氣溫的不斷下降,起居稍有不慎則易患感冒,所以「切忌賊邪之風以傷空隙,勿冒風邪」。肝腎在此時節相對弱勢,隨著氣溫的降低,人體容易被風寒侵入,引起大小關節不利。
所以,在寒露期間要注意適時添衣,特別注意腳部保暖,「百病從寒起,寒從腳下生」,民間尚有「寒露腳不露」的說法。應加強鍛鍊,增強體質。柔和的拉伸運動最適合多風的秋季,可在室內開展太極拳、八段錦、五禽戲或瑜伽等各種自己喜歡的運動。
食:少辛多酸
寒露節氣已是深秋,而中醫認為肺氣與金秋之氣相應。「金秋之時,燥氣當令」,秋分過後,此時的燥邪多為涼燥,燥邪之氣易侵襲人體而耗傷肺之陰精,人體容易出現咽幹、眼澀、鼻燥、皮膚乾燥等一系列秋燥症狀。
飲食調理上仍要遵循「少辛多酸」的原則,畢竟如生薑、青蔥、大蒜、辣椒等辛辣食物過食易耗傷陰精。可適當選擇雪梨、蜂蜜、杏仁、芝麻、柿子等柔潤之品。
情:保持樂觀豁達
同時,秋季還應注意心情的舒暢。古人常講,傷春悲秋,秋季對應五情之悲傷,寒露節氣,氣候漸冷,日光減少,風起葉落,因而時常引起人們心中的悽涼之感,產生悲傷的情緒,悲傷之情容易傷了肺氣。
故保持良好的心境情緒也是這個節氣養生保健的重要內容。秋菊正豔之際,通過登高望遠、賞菊觀葉、琴棋書畫等主動排解不良情緒,保持樂觀豁達的心態。古代重陽節文人士子們還會舉辦社交宴樂性質的菊花會,賞菊吟詩,悠然暢志。
秋高氣爽防秋「燥」
秋季是由熱轉涼,陽消陰長的過渡階段。《黃帝內經》說:「秋冬養陰」,即指在秋冬兩季應當收養陰氣,以適應自然界陰氣漸長的規律,並為來年陽氣的生發打好基礎。
「燥」為秋季的主氣,故稱「秋燥」。燥氣傷人,以耗傷津液為主,津液既耗,則必見一派「燥象」。秋季對應的臟腑是「肺」,當秋燥犯肺時,容易出現「諸澀枯涸,幹勁皴揭」等燥邪致病的症狀。因此,秋季養生,當以「防肺燥,護陰津」為主。
多飲少言防肺燥
每天飲水量不要因為夏季已過就有所減少,一天的飲水量因人而異,一般為2000毫升左右。此外,中醫認為:「形寒飲冷則傷肺」。因此,秋季飲水以溫熱為佳,大忌寒涼冷飲。「少言」是為了保護肺氣,每天不停地說話會傷氣,其中最易傷害的就是肺氣。所以,要「少說多幹」。
皮膚護理重保溼
「秋燥」之時,風沙較多,保持皮膚溼潤的好方法就是晨起或晚睡潔面後,不要急於擦乾水跡,應輕拍面部以使餘水滲入,再進行保溼護理。另,每周可自行做保溼面膜3~4次,以保持皮膚溼潤。
秋季食療勿亂「補」
忌無病進補
中醫認為:「有病病受之,無病人受之」。無病進補,既增加了開支,又傷害了身體。比如,無病長期服用葡萄糖,可能引發肥胖;無病服用過量魚肝油,可導致血中膽固醇增多,易引起心血管疾病甚至中毒等。
忌慕名進補
認為越有名、價格越高的補品越能補益身體,是現代人養生的一個誤區。比如,人參價格高,是補品之王,但若不辨體質,肆意濫服的話,則會導致過度興奮,煩躁激動,血壓升高及鼻孔流血等。
忌虛實不分
中醫進補的原則是「虛者補之」,不是虛證的病人不宜用補藥。而虛證又有陰虛、陽虛、氣虛及血虛之分,只有對證服藥才能補益身體,否則便會適得其反。
忌多多益善
適可而止,過則為害。任何補藥服用過量都是有害的。因此,進補要適量。
忌以藥代食
重藥物,輕食物,不是科學的養生方法。是藥三分毒,能不吃藥,最好別吃藥。切記:藥補不如食補。
膳食養生推薦
菊花馬蹄羹
材料:馬蹄250克,枸杞子15克,菊花3—5朵,雞蛋1個,馬蹄粉、冰糖適量。
做法:
馬蹄去皮切粒;菊花溫水泡發;雞蛋煮熟去殼備用。鍋內加水煮沸,入馬蹄粒、枸杞子、菊花煮10分鐘。另將馬蹄粉兌適量冷水,調成糊狀後慢慢加入鍋中,充分攪拌。煮2分鐘後,加入雞蛋,適量冰糖調味即可。
功效:該膳食能緩解口眼乾燥、咽幹不適、大便乾結等症狀,適合陰血虛損者及大眾在秋冬保健食用。
五豆粥
用小米配上紅、黃、黑、綠、蠶豆五種豆子,熬粥喝,它能調和五臟,濡養腸胃,提升機體的免疫力。
來源:央廣網健康
原標題:《秋露漸重,歲寒加衣:寒露之後養生記住「三防」》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