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父母都有這樣的心理暗示,當寶寶不會說話的時候,我們都希望寶寶能夠開始開口叫一聲媽媽,那種幸福感油然而生,再多的辛苦都值得。當寶寶不會走路時,也希望孩子能夠勇敢的邁出第1步,那種成就感滿滿的感覺,世間所有的美好也不過如此,但是閨蜜的孩子在剛剛學會走路的時候卻一臉煩憂,又不知道如何是好。
案例分析:
閨蜜的寶寶今年一歲半,在剛剛學走路的時候非常興奮,但是為了帶好孩子,避免孩子磕了碰了,閨蜜總是小心翼翼的陪在他身邊,最後連班都不上了,專心帶寶寶,現在也看寶寶走路走得非常穩,一天天長大心裡不亦樂乎。
但是最近發現寶寶一步都不想走,如果不推車就讓抱抱完全騰不出空來去做其他的事情,有的時候的確很苦惱,但是看著孩子渴望的小眼神又不忍拒絕,常常累的精疲力盡。相信很多家長都遇到過這種情況,但是大家千萬不要認為寶寶如同「小惡魔」一樣故意纏著媽媽,不讓媽媽休息,其實這裡面有很大的心理玄機。
為啥寶寶學會走路後反而不肯走了?
1、人群壓迫感
以成人的視角來看,我們跟其他人都處於同一水平線,但是大家有沒有嘗試過蹲著走路,在人群當中那種壓迫感,時常會讓人壓的喘不過氣,這也是孩子為什麼在逛商場的時候讓媽媽要求抱抱的原因,首先,他看到的全是大人的身子或者是腿,他看不到任何的風景,黑壓壓的一片,如同走在「巨人世界」很容易讓孩子沒有安全感。
2、缺失尊重感
其次從專業的育兒角度上來講,在我們跟孩子聊天最好四目相對,以半蹲的狀態讓孩子感受到尊重,但是當手牽手和孩子走在大街上時,孩子看到周圍的人都是高高的,所以孩子找不到被人尊重的感覺,失去了尊重感和失去安全感是一樣的,都會讓他感到不滿。
3、想要獲取鼓勵
最後當和寶寶逛街的時候,我們覺得動力滿滿,但是孩子吃的東西比我們少,體力自然跟不上我們,所以當體力不支時,他會想要獲得爸爸媽媽的安慰和鼓勵,這對於孩子來說,也是繼續前進的動力。
家長要鍛鍊寶寶的獨立性
1、做好心理建設
首先在公共場合需要安撫孩子的情緒,我們需要提前告知孩子和媽媽一起逛街會有很多美好的事情發生,也會看到很多美麗的風景。但是逛街需要消耗體力,我們需要盡最大努力,具備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如果孩子答應,並且做好準備之後我們就帶他出門,在這路程當中一定要及時和孩子交流,並且給予情緒的安撫和精神的鼓勵。
2、給予足夠的安全感
每天需要抽出一個小時到兩小時的時間陪孩子,而且要用心陪伴,可以做遊戲,可以講故事,也可以唱歌給孩子聽,既可以增進親子感情,同時也可以彌補孩子缺失的安全感,而且在出門逛街的時候,時刻牽著孩子的手,並且要讓孩子在自己的視線內活動。
3、制定抱抱的規則
任何時候孩子的成長離不開規則的建設,孩子要求抱抱時千萬不要輕易妥協,這樣子會讓孩子更加懶散,難以堅持,應該學會巧妙的拒絕,鍛鍊孩子的獨立性,比如當孩子故意撒嬌,向我們尋求抱抱的要求時,我們應該給孩子說:為什麼要抱抱?孩子如果說腳累腿累,我們應該告訴孩子:「當出現這種感覺是說明我們在長高,能不能再堅持一下呢」?如果孩子真的很累,我沒告訴他:「媽媽走路也很累,不如我們找個地方休息一下吧」。
所以面對孩子抱抱的問題,家長應該讀懂孩子孩子行為背後的語言,這樣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那麼你家寶寶是不是也有這種要求呢?你是如何應對的呢?如果有更好的方法,歡迎在下方給我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