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的胳膊是由愛構成的,孩子睡在裡面怎能不香甜?——雨果
你是否發現,大部分被吼哭的孩子,在面對「盛怒」的媽媽時,往往不是選擇退避三舍,而是含淚向媽媽伸出雙手,渴求著媽媽的擁抱。孩子是在怎樣的心態驅使下,做出這樣的舉動的呢?深思背後的原因,或許會讓媽媽們垂淚不止。
1、孩子的「抱抱我」,是安全感祈求
薇薇從小被父母吼大,她曾經發誓不讓自己的孩子經歷她的「不幸福」。可有了孩子後她才發現,做父母不是件容易事。兒子天性活潑,調皮搗蛋早已成為日常,初為人母時的柔和溫潤被消磨成了橫眉立目與無止境的呵斥。把兒子變成小紳士的願望也已「退化」為老實聽話就好。
面對薇薇的怒吼,三歲兒子永遠都是在第一時間放聲大哭,向薇薇伸出雙手求抱抱,每當憤怒的薇薇拒絕擁抱,他的哭聲必然會越來越大。最終妥協的仍是心軟、難受的薇薇,孩子的哭聲也永遠只能止於母親的懷裡與肩頭。
1)、因為害怕失去父母的喜愛,所以急求抱抱緩解不安
英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歐薩克雷曾經說過「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親就是上帝」,換而言之,媽媽在孩子的心目中是至高無上的存在,能夠給他們帶來最大安全感的就是母親的懷抱。
當母親憤怒時,他們害怕就此失去母親的喜愛,急於通過「擁抱」的方式來確認這種愛的存在,進而緩解不安、擔憂的情緒。
2)、父母要適當地回應孩子,給予孩子心靈的安撫
流淚的孩子向母親伸出的雙臂,常常表達了對愛的祈求。作為媽媽,如果一味地遵循教育「原則」拒絕到底,很有可能讓母愛成殤,使孩子徹底失去安全感,對孩子的心靈成長造成隱形傷害。所以,別拒絕孩子「抱抱我」的祈求,孩子需要安全感。
2、母愛從來都不是單向的,孩子的示弱也是愛
佳寧生了二胎後,一個人照顧兩個孩子,經常覺得分身乏術,脾氣也變得異常暴躁。某天,襁褓中小女兒的哭鬧聲讓她瀕臨崩潰,於是在5歲大女兒豆豆吵著要吃蛋糕的時候,佳寧的火氣瞬間被點燃,怒斥大女兒不懂事,就知道添亂。
委屈的豆豆撅起小嘴哇地一聲哭出來,望著疲憊的佳寧數秒鐘,抽噎著伸出手去摟抱媽媽的腰,將頭埋在佳寧腰間小聲哭。大約兩三分鐘後,試探地用小手拍佳寧的腰側,就像佳寧平時哄寶寶一樣。那一刻,佳寧仿佛被安慰了一般,也落了淚。
1)親子情比愛情更有魅力,孩子的擁抱是「良藥」
愛情因為交互而有了生動的魅力,親子情同樣如此,母愛從來都不是單向的。科威特女作家穆尼爾·納素夫,對「母愛」做了不一樣的解讀,在她看來母愛不單單是指母親對孩子的愛,也包含了孩子回饋給母親的愛。豆豆頗具安撫意味的擁抱,正是她深愛佳寧、心疼佳寧的表現,是足以撫平媽媽疲憊的良藥。
2)擁抱表達「示弱」,也是孩子貼心的體現
孩子因某些行為觸怒了媽媽,他們會本能地想要彌補過錯,哭泣或許是因為害怕,主動擁抱則是在向媽媽「示弱」。他們用這樣的方式來「哄」媽媽,希望媽媽的怒火能夠平息,這是孩子本能的反應,也是一種心理上的示好。這樣的孩子通常內心善良、柔和,有著足以帶給母親及他人溫暖的力量。
3、擁抱是另一種「認錯」, 母親的反應關乎孩子的成長
孫婷的兒子強強已經6歲了,孩子越大越調皮,經常在學校裡惹禍。一天,強強在學校裡推倒女同學,導致對方額頭出血。雙方家長都被找到學校,孫婷看到對方小朋友血紅的額頭,呵斥著發問「你為什麼這麼做?到底知不知道錯了?」強強邊哭邊奮力點頭。
孫婷先是帶著孩子給對方認錯,協商藥費等問題。之後忍不住對著一直淚水漣漣的強強低聲吼道:「哭什麼哭!」強強咬著嘴唇要去抱孫婷,無奈又心疼的孫婷告訴他「如果哪天媽媽不願意抱你了,就說明你犯了媽媽不能原諒的錯誤。」這件事後,強強變乖很多。
1)犯錯是孩子的天性,理解是母親的睿智
狄更斯說「所有傑出的非凡人物都有出色的母親」,犯錯、調皮是孩子成長的必經「關卡」,呵斥也是部分家長「最有效」的教育方式。家長既需要站在成人的角度進行對錯引導,也需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上給予理解。如果媽媽們能夠用睿智地增減教育
的砝碼,就能夠避免更多過猶不及的偏差。
2)「知錯求抱」是良性信號,你的孩子「還有救」
孩子自知犯錯被呵斥的時候,做出求擁抱的舉動,往往也是一種「認錯」的方式。他們或許不擅長用語言來表達「我錯了」,但卻懂得通過「擁抱」這種親子間,常有的互動來表達內心的愧疚。而母親的反應,關乎著孩子的成長。
面對孩子「知錯求抱」的行為,家長要懂得把握「借事教導」的機會,改變呵斥、用愛來引導,讓孩子從心裡知道何為對錯,自覺地進行「自我約束」。
育兒寄語:
天下沒有不犯錯的孩子,也很難找到永遠溫柔的母親,呵斥也好、擁抱也好,都是母愛的一種表達方式,只是任何事情都應行止有度。當媽媽們讀懂了孩子被訓斥時伸出雙臂的涵義,就能夠幫助孩子更快樂、懂事地成長!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