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玉均之死:開化朝鮮行動失敗的標誌,引爆甲午戰爭的導火索

2020-12-18 人者仁義也

1894年3月28日下午2點鐘,在上海美國租界內的東和客店二樓傳來了三聲槍響,隨後一名身著朝鮮服飾的男子急匆匆地下樓外出。此時客店二樓中正躺著一具西洋人打扮的屍體,這個被殺的人叫做金玉均,他身中三槍,第一槍打中左頰,子彈由頰斜穿而上,直達腮門之右。第二槍的子彈由左胸入,並未穿透。第三槍子彈擊中左肩胛稍後,三槍之後金玉均失血過多倒地死去。

金玉均之死在中日韓三國引發了輿論波瀾,金玉均作為19世紀李氏朝鮮的親日派「開化黨」的領袖之一,他主張朝鮮要脫離清朝成為獨立國家,而且他認為朝鮮實現近代化所依靠的力量便是日本,這種激進的政治觀點與日本政府的「大陸政策」相吻合,於是金玉均被日本人所利用,在刺殺事件後,金玉均的屍體被清朝運往朝鮮,朝鮮政府把金玉均屍體凌遲並且斬首示眾,這件事對於日本的刺激很大,3個月後中日甲午戰爭正式爆發。

朝鮮開化黨的由來

朝鮮開化黨的誕生和壯大來源於19世紀李氏朝鮮王朝所面臨的內憂外患。19世紀隨著世界資本主義的發展,西方列強為了尋找新的市場和資本擴張,逐步進入當時處於閉關鎖國的東亞地區,西方列強使用大炮和軍艦不斷襲擾東亞,除了晚清政府深受其害外,朝鮮也相繼和西方列強籤訂不平等條約,面臨國家滅亡的危險:

1832年,英國商船「阿姆博思特勳爵」號停靠在朝鮮王朝的忠清道洪川古代島安港,要求朝鮮政府開關通商。1866年法國以基督教傳教士被朝鮮政府所殺為藉口,進攻朝鮮半島。同年美國以「舍門號」事件為理由大舉進攻朝鮮。同時沙俄在克裡米亞戰爭中失利,開始把擴張的矛頭指向朝鮮。在西方列強肆意橫行的同時,通過明治維新改革之後強大起來的日本,也視朝鮮為入侵對象,在1876年日本強迫朝鮮籤訂《江華島條約》,加劇朝鮮王朝的民族存亡危機感。

內患則是朝鮮李氏王朝在統治朝鮮半島五百年之後,國家政治已經進入極端腐朽的狀態。尤其是李氏朝鮮王朝後期,外戚集團掌政導致朝鮮國王的君權權威不存,同時政府賣官售爵,貪汙成風。政治上的腐敗延伸到了經濟領域,就演化為土地嚴重兼併,同時朝鮮賦稅體制陷入崩潰狀態,朝鮮的賦稅體制本來是以「田政」「軍政」「還政(政府在荒年時借給農民米糧,豐收時再加上利息一起歸還的制度)」構成的「三政」,但是政治腐敗使得朝鮮政府根本無力整合三政,以至於出現死人被列在徵稅名單上被徵收軍布的情形。所以到了19世紀中後期,李氏朝鮮面對的是國庫虧空、財政拮据、農民生活困苦的狀態。

在嚴重的民族危機和腐敗的國內政治面前,一些李氏朝鮮王朝知識分子意識到如果不徹底進行改革,不廢除封建制度,那麼朝鮮距離亡國亡種的情況就不遠,他們主張學習西方的先進科學技術,發展本國的工商業促進富國強兵的目的,同時獨立自主和世界各國交往,這些知識分子在朝鮮被稱作「開化黨」。但是開化黨的思潮並不是一蹴而就的,也是有著其思想來源。

18世紀後期朝鮮儒家的分支北學派發動了實學思想風潮,樸趾源、樸齊家等思想家認為朝鮮王朝要想經世濟民、富國強兵,唯一可行的方法就是大力發展工商業,他們要求引進中國的先進技術和人才推動朝鮮的發展,同時取消朝鮮的階級觀念,在李氏朝鮮時期,朝鮮的臣民分為兩班、中人、常民、白丁、以及賤民,北學派思想家洪大榮和樸齊家就提出四民平等的觀念。

這種實學風潮在19世紀開始和外來思想相結合最終形成了朝鮮的開化思潮。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清朝敗於英國遠徵軍,中國知識分子面對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開始產生了解外部世界的行動,其中就編寫了很多介紹西方世界的書籍,比如魏源的《海國圖志》,《海國圖志》在1845年傳入朝鮮,被認為是必讀之書。此外朝鮮派往日本的視察團在考察日本的明治維新時,對於日本的明治維新大為震撼,寫下了《日本見聞書》、《日本紀行》等書籍。可以說清朝的洋務運動和日明治維新對於朝鮮的知識分子刺激極大,在實學思想的基礎上,形成了朝鮮知識分子的開化思想,最終變成政治體系中的開化派。

金玉均和朝鮮開化運動

金玉均出生於李氏朝鮮時期的兩班家族。李氏朝鮮雖然在形式上採取中國的科舉制度,但在實際上是一個貴族社會,只不過李氏朝鮮的貴族的名稱叫做「兩班」,兩班指的是朝堂上佔據東、西兩面的文武大臣,由於朝鮮選拔官吏的方式是正統科舉和武科舉,能夠有資格參加這兩個考試一般是文武大臣的嫡子,所以李氏朝鮮的官爵只會在開國文武大臣的子孫之間傳遞,也就是官爵世襲罔替。所以這些人壟斷了朝鮮的政治,被稱作「兩班」。

金玉均的生父為金炳臺,但在6歲時金玉均被堂叔金炳基收為養子,並於1872年參加科舉考試,獲文科狀元及第,此後擔任中層文官,金玉均在1874年後歷任弘文館校理、司諫院正言、弘文館副修撰、弘文館副校理,1883年任參議通商交涉事務。金玉均深受朝鮮實學派的影響,實學派樸趾源之孫樸珪壽經常召集金玉均學習實學派的《燕巖集》等書籍,同時清朝傳入的西學書籍對他的影響也很大,這就逐漸形成所謂的「開化思想」,也就是把野蠻狀態的朝鮮引入現代社會。不過金玉均的思想比較激烈,他認為只有通過日本的力量才能實現朝鮮的急劇變革。

從1882年到1884年,金玉均等人組成團隊在朝鮮政府安排下三度來訪日本,滯留日本的時間長達兩年,在這兩年裡他們見識到明治維新時期日本的高速發展,同時朝鮮半島的貧弱與日本的富強形成強烈的反差,這對於金玉均等人的內心刺激十分大,金玉均等人決心打破陳規、改革國政,此後金玉均與樸泳孝、洪英植、徐光範、徐載弼、尹致昊等人組建了「開化黨」,也形成了以金玉均為代表的開化政治勢力,其目的是希望朝鮮獨立並且富國強兵。

但是開化黨認為只有依賴日本的力量才能獲得朝鮮開化的目標,所以開化黨很快受到日本人的引誘,同時金玉均等人也和日本的思想家福澤諭吉等人來往密切,福澤諭吉屬於典型的日本軍國主義者,也是日本大陸政策的奉行者,以福澤諭吉為首的日本人十分希望能夠吞併朝鮮半島,獲得進攻大陸的跳板。他們試圖通過控制朝鮮開化黨的力量進而拿下朝鮮半島,所以他們和日本政府給予金玉均極大的支持。

1884年8月清朝和法國因為越南問題爆發戰爭,這就是中法戰爭。在日本看來中法戰爭牽制了清朝的精力,這是一個控制朝鮮半島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於是日本在暗地裡唆使金玉均為首的開化黨發動政變,反抗清朝和朝鮮的朝貢體系,而金玉均等人也認為這是一個好機會。在10月30日,日本駐朝公使竹添進一郎開始秘密接觸金玉均等人,11月3日,金玉均與日本公使館書記官島村久全盤介紹自己的計劃。12月4日,金玉均、樸泳孝、洪英植聯絡日本公使竹添進一郎動員日本公使館的兵力發動政變,控制國王高宗和閔妃,殺死親華派大臣,這就是「甲申政變」。

金玉均之死

在甲申政變爆發後,開化黨人頒布新政綱,共有十四條,主要是依照西方君主立憲制制度改革李氏朝鮮王朝。但是甲申政變主要依靠是日本軍隊,並沒有形成開化黨人的政治基礎和軍事力量,由於金玉均在發動政變時帶著日本軍隊殺死朝鮮官員和控制國王,這使得漢城的百姓極為痛恨金玉均,他們號召殺光倭奴和開化黨。同時清朝也在發動軍隊意圖對付金玉均為首的開化黨人。

1884年12月4日政變發生後,日本公使竹添進一郎得到日本政府的命令:不與清朝交惡,於是竹添進一郎退出政變,帶著日本軍隊離開。12月6日,袁世凱、吳兆有率領1500多名清兵攻入昌德宮奪回國王高宗,甲申政變失敗。甲申政變僅有3天就宣告失敗,金玉均被迫追隨日本公使竹添進一郎流亡,但是此時日本人認為金玉均無用,在從漢城逃亡仁川後,金玉均請求日本仁川領事館幫助,但是慘遭拒絕。隨後在逃亡日本的客船千歲丸上面對朝鮮政府的引渡,竹添進一郎甚至要求金玉均下船,只是在船長的堅持下,金玉均得以到達日本。

到達日本之後,留在朝鮮的開化黨及其家屬盡數被朝鮮當局清洗,而金玉均和日本右翼開始勾結,三次試圖武裝入侵朝鮮,但是日本認為當前的局勢不適合侵入朝鮮,對於金玉均態度十分冷漠,而金玉均也試圖把朝鮮設立為中立之國,他曾經寫《與李鴻章書》希望李鴻章推動朝鮮獨立再和中國結盟。但是日本政府對於金玉均十分不滿,隨後在1886年把金玉均流放到了小笠原群島,此後在1888年又把金玉均流放到了北海道。

1890年金玉均恢復自由,此時的金日均轉變思路,他開始提出了「三和主義」,也就是東亞三國清朝、朝鮮、日本聯合起來一起抵禦歐美的入侵。1891年駐日公使李經方即李鴻章的兒子,他和金玉均有過來往,但是此時的朝鮮政府派過來的殺手洪鐘宇來到了金玉均身邊,他勸前去清朝面見李鴻章以此達到回國的目的,此時李經方邀請金玉均訪問清朝,於是金玉均打算前去會見李鴻章。在1894年3月27日,金玉均和洪鐘宇乘船來到上海,幾天後洪鐘宇槍殺金玉均。

結語:日本對於金玉均之死的反應

金玉均去世後,當時日本的上海總領事大越成德默許事件的發生,但是金玉均的僕人北原延次想要帶回金玉均的屍體,結果英國警長直接把金玉均的屍體交給清朝政府,為了安撫朝鮮和展現大清朝的實力,清朝派軍艦「威遠」號把金玉均的屍體帶回朝鮮,朝鮮政府處凌遲金玉均屍體並梟首示眾。

金玉均被殺後,日本社會引起了軒然大波,朝野上下紛紛批評政府無能,5月20日,日本友人會為金玉均舉行葬禮,眾議員犬養毅認為把金日均屍體運回朝鮮是對於日本的侮辱。金玉均之死被日本媒體反覆報導,日本國內徵韓反清的情緒迅速上漲,這使得日本政府可以利用這股社會情緒為戰爭服務,1894年7月期間中日甲午戰爭正式打響,這場戰爭徹底改變了東亞的未來。

相關焦點

  • 甲午戰爭被俘虜並被帶到日本的清軍將士,後來結局如何了?
    甲午戰爭是中國近代史上最慘重的一段歷史,它帶給中國人民的屈辱,無法用筆墨來形容,人員與物質的損失是一個方面,戰爭的失敗帶給中國人民最大的打擊,則是民族自信心與國家驕傲的喪失。甲午戰爭從1894年7月25日挑起豐島海戰開始,到1895年4月月17日以清朝籤訂《馬關條約》完敗而結束。
  • 朝鮮政變,25歲的他領兵瞬間擊潰日軍
    今天筆者說袁世凱發跡之前的一個故事,相信這個故事能展示袁世凱真正的能力,這個故事發生袁世凱在朝鮮12年的期間。眾所周知,朝鮮和日本一樣,曾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19世紀末期,日本主動擁抱西方,而朝鮮則抱殘守缺,其結果可想而知。1882年6月,大清的藩屬國朝鮮發生了「壬午兵變」。面對政變,朝鮮國王李熙向清廷求助,清廷答應了朝鮮李氏的求助。
  • 朝鮮版慈禧,獨掌朝鮮誓死抗日,結局:被日本人糟蹋於街頭
    她在成為朝鮮高宗王妃後就積極把手伸向了朝鮮前朝中,在她掌權期間大力打壓朝鮮境內的親日派官員。也正是因為公開的反日活動使得她被日本人所嫉恨,有了悲慘的結局。偏向親華,反對日本在明成皇后的時代,朝鮮採取的也是閉關鎖國的政策。當時西方列強勢力向東擴展,宗主國滿清的國門被列強勢力打開。
  • 甲午戰爭大清慘敗,康有為看到機會,組織舉子公車上書力主變法
    就在這一天,日本海軍在豐島海面偷襲了中國的運兵船,「廣乙」艦被擊沉,「濟遠」艦負傷,中日甲午戰爭爆發。 由於清廷的腐敗無能,在朝鮮的清軍僅一個月時間就遭到慘敗。在陸戰失利的同時,中國海軍作戰也極不順利。北洋水師當時擁有千噸級以上的軍艦10艘,另有南洋水師的軍艦6艘,廣東水師的軍艦3艘,總計19艘戰艦。就海軍實力而言,並不遜於日本的海軍。然而,中國海軍紀律鬆弛,平素缺乏訓練,更缺乏實戰經驗。加之備受朝廷大吏的掣肘,調度指揮失靈,行動盲目,結果貽誤戰機,遭受慘敗。
  • 19世紀,這本在中國不受重視的書傳到朝鮮,為何被奉為「奇書」?
    源作計入洋中諸國,採其地方大小、山川險夷、道路遠近、風教善惡、器械精粗甚悉且詳,乃歸而為此書,可謂為天下萬世長遠慮也,非豪傑之士能之乎?史野權尚書(大肯)以使事至燕京得此書而還……憲廟聞之,遂命進覽,以御筆題其函而還之。聖人之有意於治者,正如是矣……」由此可見,朝鮮掌權者比較重視魏源的《海國圖志》。
  • 甲午戰爭時,清軍陸軍裝備到底如何?武器真是奢侈,但歸結:真亂
    在歷史記載當中,自從日本沿朝鮮半島進入中國,幾乎在陸戰之中就沒有失敗過,一路將中國軍隊追著打。甲午戰爭時清軍已經進行過武器換裝,很多軍隊算是當時的精銳,就這麼一敗塗地讓清朝上下舉國震驚。 那麼甲午戰爭中的清軍,在陸軍的裝備上到底跟日軍差別多大呢?當時的清軍到底有無勝算?
  • 高考歷史複習《從甲午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民族危機不斷加深
    中法戰爭之後,帝國主義又相繼發動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給中國人民帶來沉重的災難。中國人民英勇抗爭使帝國主義亡我中華的野心不會得逞的。面對民族危機,中國各階層的民眾行動起來,挽救民族危機進行不懈的抗爭。具體情況怎麼樣?下面我們一起學習吧!
  • 挑起1950年韓戰導火索的到底是南朝鮮(韓國)還是北朝鮮?
    當日,鑑於蘇聯紅軍已經開始在東亞對日作戰,作為同盟國成員國的美國為了在朝鮮半島利益最大化,於是向也是同盟國成員國的蘇聯方面提出建議:以朝鮮半島北緯38度線為界限,朝鮮半島北緯38度線以北地區內的日軍由蘇聯紅軍負責作戰及受降,而朝鮮半島北緯38度線以南地區內的日軍由美國大兵負責作戰及受降。這個建議很快得到了蘇聯方面的認可,而朝鮮半島北緯38度線正是我們所熟悉的「朝鮮三八線」。
  • 日本人拍攝的甲午戰爭照片流出-還原真實的甲午戰爭之黃海戰役
    朝鮮東學黨起義(導火線),中日共同出兵, 日本藉機擴大事端,發動戰爭。當日本聯合艦隊護送援軍登陸仁川的行動完成後,1894年9月13日,聯合艦隊本隊和第一遊擊隊開赴鴨綠江口,搜尋向北洋水師主力決戰。光緒二十年(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丁汝昌指揮北洋水師與日軍展開大東溝海戰,後艦隊退保威海衛。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威海衛之戰中,抗擊日軍圍攻。未得上峰命令,無奈港內待援,最後在彈盡糧絕、援軍未至的情況下,拒絕日軍將領伊東祐亨勸降,服食鴉片自盡以謝國人。
  • 甲午戰爭中棄城而逃的葉志超,居然曾以驍勇善戰著稱
    說起他的名字,想必許多人想到的,就是那個在甲午戰爭中棄城而逃、導致平壤戰役慘敗的清軍統帥——「長腿將軍」葉志超。然而,在甲午戰爭沒有發生之前,《清史稿》中記載,官至總兵的葉志超,曾是一位圍剿捻軍、鎮壓叛亂有功,以驍勇善戰著稱的將軍。
  • 日本已經進入朝鮮,明擺著要進攻大清,李鴻章為什麼不積極備戰?
    楊角風談《走向共和》第31期:光緒帝跟慈禧太后,舉全國之力,歷經萬難,終於趕在慈禧太后六十大壽前修好了頤和園。隨著慈禧太后的壽辰臨近,本想安安穩穩過個生日,結果朝鮮那邊東學黨起義了。袁世凱一再要求清朝廷增兵,終錯過了最佳時機,待東學黨起義被鎮壓後。
  • 甲午戰爭為什麼清朝一敗塗地?日本究竟靠什麼打贏清朝?
    在中國,甲午戰爭是以戰爭爆發年份的幹支紀年命名的,而在日本甲午戰爭則被命名為「日清戰爭」或者「明治二十七八年戰役」。甲午戰爭的目的是爭奪朝鮮半島的控制權,戰爭開始於1894年7月25日的豐島海戰,此後清軍陸續在各個戰場戰敗,日軍侵入遼東、山東、臺灣,直到最後摧毀北洋艦隊,1895年4月17日,清朝和日本籤訂《馬關條約》,甲午戰爭結束。
  • 歷史觀察者與一種「開化」新思——讀《文明開化來了:明治時代的...
    所謂「一切科學創造的底色均是觀察」,通過林丈二與《文明開化來了:明治時代的生活畫卷》,我們可以預想見:未來「寫史者開放」擺在史學工作者面前最根本的易動,是要求他們從「記錄者」轉向「觀察者」,由居高臨下的史料擇選人變身親歷其間的史料體驗人。若真能具備一身觀察者功夫,不僅「任何人」可以寫史,任何平凡之物也可以挖出精彩歷史。
  • 自欺欺人:甲午戰爭期間中國的報刊插畫是如何誤導大眾輿論的?
    在100多年前的甲午戰爭中,國內的報刊製造了巨大的信息繭房,在前線清軍不斷失利的情況下,國內的報刊卻在繪製一系列和實際情況不相符合的繪畫,展示清軍的「勝利」,但是真實的世界早已天翻地覆,只有當馬關條約籤訂和賠款的時候,國人才意識到甲午戰爭清軍慘敗,國恥被殘酷的施加在清軍頭上。
  • 陳悅:西方人眼中的甲午戰爭
    繼而,9月間清軍陸軍主力在朝鮮又一潰千裡,敗出朝鮮半島,且似乎根本沒有再組織有效作戰的能力,西方人眼中的中國形象開始變得每況愈下,原本一個近代化中的古國,漸漸變形為一個不思進取、政府效能低弱的顢頇國家。日本則適時地鼓吹「甲午」戰爭是「文明對野蠻之戰」,積極顛覆此前西方人頭腦裡中國是東亞代表的印象。
  • 日本網友:假如清朝贏了甲午戰爭,會怎樣?評論值得中國人反思
    於是有日本網友在日本論壇提問:「如果清朝贏了甲午戰爭,會怎樣?」是啊,如果當時是清朝贏了,歷史又會如何發展呢? 中日甲午戰爭是19世紀末日本侵略中國和朝鮮的戰爭,那時候的日本經歷的明治維新的洗禮,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
  • 中日甲午戰爭120周年《觀世變》特別策劃
    日本軍隊在甲午戰爭中,創造了很多戰術上有突破性的東西,比如他們在實踐中發現,炮兵不應該分散伴隨步兵行動,應該把炮兵儘可能的集中於某一個陣地,形成火力集群進行投射,這是日本在戰爭中摸索出來的。對這些,清軍是完全茫然無知的,當時清軍的戰鬥經驗就是對付太平天國和捻軍。包括我們的海軍雖然建的很好,但是我們海軍的建軍目的是海防,我們以學會這個世界上最好的東西為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