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3月28日下午2點鐘,在上海美國租界內的東和客店二樓傳來了三聲槍響,隨後一名身著朝鮮服飾的男子急匆匆地下樓外出。此時客店二樓中正躺著一具西洋人打扮的屍體,這個被殺的人叫做金玉均,他身中三槍,第一槍打中左頰,子彈由頰斜穿而上,直達腮門之右。第二槍的子彈由左胸入,並未穿透。第三槍子彈擊中左肩胛稍後,三槍之後金玉均失血過多倒地死去。
金玉均之死在中日韓三國引發了輿論波瀾,金玉均作為19世紀李氏朝鮮的親日派「開化黨」的領袖之一,他主張朝鮮要脫離清朝成為獨立國家,而且他認為朝鮮實現近代化所依靠的力量便是日本,這種激進的政治觀點與日本政府的「大陸政策」相吻合,於是金玉均被日本人所利用,在刺殺事件後,金玉均的屍體被清朝運往朝鮮,朝鮮政府把金玉均屍體凌遲並且斬首示眾,這件事對於日本的刺激很大,3個月後中日甲午戰爭正式爆發。
朝鮮開化黨的由來
朝鮮開化黨的誕生和壯大來源於19世紀李氏朝鮮王朝所面臨的內憂外患。19世紀隨著世界資本主義的發展,西方列強為了尋找新的市場和資本擴張,逐步進入當時處於閉關鎖國的東亞地區,西方列強使用大炮和軍艦不斷襲擾東亞,除了晚清政府深受其害外,朝鮮也相繼和西方列強籤訂不平等條約,面臨國家滅亡的危險:
1832年,英國商船「阿姆博思特勳爵」號停靠在朝鮮王朝的忠清道洪川古代島安港,要求朝鮮政府開關通商。1866年法國以基督教傳教士被朝鮮政府所殺為藉口,進攻朝鮮半島。同年美國以「舍門號」事件為理由大舉進攻朝鮮。同時沙俄在克裡米亞戰爭中失利,開始把擴張的矛頭指向朝鮮。在西方列強肆意橫行的同時,通過明治維新改革之後強大起來的日本,也視朝鮮為入侵對象,在1876年日本強迫朝鮮籤訂《江華島條約》,加劇朝鮮王朝的民族存亡危機感。
內患則是朝鮮李氏王朝在統治朝鮮半島五百年之後,國家政治已經進入極端腐朽的狀態。尤其是李氏朝鮮王朝後期,外戚集團掌政導致朝鮮國王的君權權威不存,同時政府賣官售爵,貪汙成風。政治上的腐敗延伸到了經濟領域,就演化為土地嚴重兼併,同時朝鮮賦稅體制陷入崩潰狀態,朝鮮的賦稅體制本來是以「田政」「軍政」「還政(政府在荒年時借給農民米糧,豐收時再加上利息一起歸還的制度)」構成的「三政」,但是政治腐敗使得朝鮮政府根本無力整合三政,以至於出現死人被列在徵稅名單上被徵收軍布的情形。所以到了19世紀中後期,李氏朝鮮面對的是國庫虧空、財政拮据、農民生活困苦的狀態。
在嚴重的民族危機和腐敗的國內政治面前,一些李氏朝鮮王朝知識分子意識到如果不徹底進行改革,不廢除封建制度,那麼朝鮮距離亡國亡種的情況就不遠,他們主張學習西方的先進科學技術,發展本國的工商業促進富國強兵的目的,同時獨立自主和世界各國交往,這些知識分子在朝鮮被稱作「開化黨」。但是開化黨的思潮並不是一蹴而就的,也是有著其思想來源。
18世紀後期朝鮮儒家的分支北學派發動了實學思想風潮,樸趾源、樸齊家等思想家認為朝鮮王朝要想經世濟民、富國強兵,唯一可行的方法就是大力發展工商業,他們要求引進中國的先進技術和人才推動朝鮮的發展,同時取消朝鮮的階級觀念,在李氏朝鮮時期,朝鮮的臣民分為兩班、中人、常民、白丁、以及賤民,北學派思想家洪大榮和樸齊家就提出四民平等的觀念。
這種實學風潮在19世紀開始和外來思想相結合最終形成了朝鮮的開化思潮。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清朝敗於英國遠徵軍,中國知識分子面對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開始產生了解外部世界的行動,其中就編寫了很多介紹西方世界的書籍,比如魏源的《海國圖志》,《海國圖志》在1845年傳入朝鮮,被認為是必讀之書。此外朝鮮派往日本的視察團在考察日本的明治維新時,對於日本的明治維新大為震撼,寫下了《日本見聞書》、《日本紀行》等書籍。可以說清朝的洋務運動和日明治維新對於朝鮮的知識分子刺激極大,在實學思想的基礎上,形成了朝鮮知識分子的開化思想,最終變成政治體系中的開化派。
金玉均和朝鮮開化運動
金玉均出生於李氏朝鮮時期的兩班家族。李氏朝鮮雖然在形式上採取中國的科舉制度,但在實際上是一個貴族社會,只不過李氏朝鮮的貴族的名稱叫做「兩班」,兩班指的是朝堂上佔據東、西兩面的文武大臣,由於朝鮮選拔官吏的方式是正統科舉和武科舉,能夠有資格參加這兩個考試一般是文武大臣的嫡子,所以李氏朝鮮的官爵只會在開國文武大臣的子孫之間傳遞,也就是官爵世襲罔替。所以這些人壟斷了朝鮮的政治,被稱作「兩班」。
金玉均的生父為金炳臺,但在6歲時金玉均被堂叔金炳基收為養子,並於1872年參加科舉考試,獲文科狀元及第,此後擔任中層文官,金玉均在1874年後歷任弘文館校理、司諫院正言、弘文館副修撰、弘文館副校理,1883年任參議通商交涉事務。金玉均深受朝鮮實學派的影響,實學派樸趾源之孫樸珪壽經常召集金玉均學習實學派的《燕巖集》等書籍,同時清朝傳入的西學書籍對他的影響也很大,這就逐漸形成所謂的「開化思想」,也就是把野蠻狀態的朝鮮引入現代社會。不過金玉均的思想比較激烈,他認為只有通過日本的力量才能實現朝鮮的急劇變革。
從1882年到1884年,金玉均等人組成團隊在朝鮮政府安排下三度來訪日本,滯留日本的時間長達兩年,在這兩年裡他們見識到明治維新時期日本的高速發展,同時朝鮮半島的貧弱與日本的富強形成強烈的反差,這對於金玉均等人的內心刺激十分大,金玉均等人決心打破陳規、改革國政,此後金玉均與樸泳孝、洪英植、徐光範、徐載弼、尹致昊等人組建了「開化黨」,也形成了以金玉均為代表的開化政治勢力,其目的是希望朝鮮獨立並且富國強兵。
但是開化黨認為只有依賴日本的力量才能獲得朝鮮開化的目標,所以開化黨很快受到日本人的引誘,同時金玉均等人也和日本的思想家福澤諭吉等人來往密切,福澤諭吉屬於典型的日本軍國主義者,也是日本大陸政策的奉行者,以福澤諭吉為首的日本人十分希望能夠吞併朝鮮半島,獲得進攻大陸的跳板。他們試圖通過控制朝鮮開化黨的力量進而拿下朝鮮半島,所以他們和日本政府給予金玉均極大的支持。
1884年8月清朝和法國因為越南問題爆發戰爭,這就是中法戰爭。在日本看來中法戰爭牽制了清朝的精力,這是一個控制朝鮮半島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於是日本在暗地裡唆使金玉均為首的開化黨發動政變,反抗清朝和朝鮮的朝貢體系,而金玉均等人也認為這是一個好機會。在10月30日,日本駐朝公使竹添進一郎開始秘密接觸金玉均等人,11月3日,金玉均與日本公使館書記官島村久全盤介紹自己的計劃。12月4日,金玉均、樸泳孝、洪英植聯絡日本公使竹添進一郎動員日本公使館的兵力發動政變,控制國王高宗和閔妃,殺死親華派大臣,這就是「甲申政變」。
金玉均之死
在甲申政變爆發後,開化黨人頒布新政綱,共有十四條,主要是依照西方君主立憲制制度改革李氏朝鮮王朝。但是甲申政變主要依靠是日本軍隊,並沒有形成開化黨人的政治基礎和軍事力量,由於金玉均在發動政變時帶著日本軍隊殺死朝鮮官員和控制國王,這使得漢城的百姓極為痛恨金玉均,他們號召殺光倭奴和開化黨。同時清朝也在發動軍隊意圖對付金玉均為首的開化黨人。
1884年12月4日政變發生後,日本公使竹添進一郎得到日本政府的命令:不與清朝交惡,於是竹添進一郎退出政變,帶著日本軍隊離開。12月6日,袁世凱、吳兆有率領1500多名清兵攻入昌德宮奪回國王高宗,甲申政變失敗。甲申政變僅有3天就宣告失敗,金玉均被迫追隨日本公使竹添進一郎流亡,但是此時日本人認為金玉均無用,在從漢城逃亡仁川後,金玉均請求日本仁川領事館幫助,但是慘遭拒絕。隨後在逃亡日本的客船千歲丸上面對朝鮮政府的引渡,竹添進一郎甚至要求金玉均下船,只是在船長的堅持下,金玉均得以到達日本。
到達日本之後,留在朝鮮的開化黨及其家屬盡數被朝鮮當局清洗,而金玉均和日本右翼開始勾結,三次試圖武裝入侵朝鮮,但是日本認為當前的局勢不適合侵入朝鮮,對於金玉均態度十分冷漠,而金玉均也試圖把朝鮮設立為中立之國,他曾經寫《與李鴻章書》希望李鴻章推動朝鮮獨立再和中國結盟。但是日本政府對於金玉均十分不滿,隨後在1886年把金玉均流放到了小笠原群島,此後在1888年又把金玉均流放到了北海道。
1890年金玉均恢復自由,此時的金日均轉變思路,他開始提出了「三和主義」,也就是東亞三國清朝、朝鮮、日本聯合起來一起抵禦歐美的入侵。1891年駐日公使李經方即李鴻章的兒子,他和金玉均有過來往,但是此時的朝鮮政府派過來的殺手洪鐘宇來到了金玉均身邊,他勸前去清朝面見李鴻章以此達到回國的目的,此時李經方邀請金玉均訪問清朝,於是金玉均打算前去會見李鴻章。在1894年3月27日,金玉均和洪鐘宇乘船來到上海,幾天後洪鐘宇槍殺金玉均。
結語:日本對於金玉均之死的反應
金玉均去世後,當時日本的上海總領事大越成德默許事件的發生,但是金玉均的僕人北原延次想要帶回金玉均的屍體,結果英國警長直接把金玉均的屍體交給清朝政府,為了安撫朝鮮和展現大清朝的實力,清朝派軍艦「威遠」號把金玉均的屍體帶回朝鮮,朝鮮政府處凌遲金玉均屍體並梟首示眾。
金玉均被殺後,日本社會引起了軒然大波,朝野上下紛紛批評政府無能,5月20日,日本友人會為金玉均舉行葬禮,眾議員犬養毅認為把金日均屍體運回朝鮮是對於日本的侮辱。金玉均之死被日本媒體反覆報導,日本國內徵韓反清的情緒迅速上漲,這使得日本政府可以利用這股社會情緒為戰爭服務,1894年7月期間中日甲午戰爭正式打響,這場戰爭徹底改變了東亞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