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這本在中國不受重視的書傳到朝鮮,為何被奉為「奇書」?

2020-12-16 野談歷史

19世紀中葉,朝鮮處於封建社會末期,國內階級矛盾激化,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加上又面臨西方資本主義列強的侵略威脅,使朝鮮國內階級矛盾和民族危機交織在一起,朝鮮封建統治階級依然固守閉關鎖國政策。《海國圖志》的傳入給朝鮮的思想界注入了一股新鮮的空氣。朝鮮的一批先進知識分子和官員開始覺醒,認識到朝鮮所面臨的嚴峻形勢,開始關心西方以及全世界,接觸西方的科學知識和思想,接受中國進步人士的思想主張,傳播《海國圖志》的新知識與思想,積極尋求挽救國家和民族的道路。

一、《海國圖志》傳播到朝鮮

1845年3月,在「赴京使行」中的奏請兼謝恩冬至副使權大肯最早把魏源的《海國圖志》帶回了朝鮮。李氏朝鮮建立後,奉行「事大主義」,每年都定期派遣使臣到中國。朝鮮後期的官員許傳的詩文集《性齋集》卷16中記載:「海國圖志五十篇,清內閣中書魏源所輯也。鹹豐中,洋夷為患於中國,連年不解。源作計入洋中諸國,採其地方大小、山川險夷、道路遠近、風教善惡、器械精粗甚悉且詳,乃歸而為此書,可謂為天下萬世長遠慮也,非豪傑之士能之乎?史野權尚書(大肯)以使事至燕京得此書而還……憲廟聞之,遂命進覽,以御筆題其函而還之。聖人之有意於治者,正如是矣……」由此可見,朝鮮掌權者比較重視魏源的《海國圖志》。

1850年前後,朝鮮考古學家金正喜收藏了《海國圖志》。在年輕的時候,他跟隨父親金魯敬訪問過燕京,在燕京滯留期間與清王朝的學者廣泛交流了思想。回到朝鮮後評論《海國圖志》說:「魏默深之學,於近日漢學之中別開一門,不守詁訓空言,專以實事求是為主」,並多次說到它是朝鮮有識之士值得一讀的書籍。

李圭景是朝鮮實學派代表人物之一,他在《五洲衍文長箋散稿》中詳細地介紹了從中國傳入朝鮮的書籍,「中原近日出奇書甚多,而來於我東者亦夥,如海國圖志數十冊、阮氏全書一百冊、瀛環志略十餘冊、壽山閣叢書一百二十冊……此皆海內奇書也。

吳慶錫是朝鮮開化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早在1850年後多次來到中國。吳慶錫之子吳世昌回憶,「吾父吳慶錫,身為漢語翻譯官,多次隨使團到中國。他逗留於中國時,見聞世界各國角逐的情況而有所感想。而後研究列強的歷史與各國的興亡史,來欲了解自國政治的腐敗及落後於世界大勢的情形,且得領悟自國將總會發生悲劇的局面而慨嘆。所以,他從中國歸國時,攜帶各種新書。」吳慶錫把帶回朝鮮的《海國圖志》等書籍轉給了劉鴻基閱讀。

樸珪壽是朝鮮開化思想的奠基人,他作為朝鮮高級官員多次出使中國,親眼目睹西方列強侵略下的清王朝的狀況,見聞西方的新知識,並將自己閱讀過的《海國圖志》一書傳授給了金玉均、金允植等門人。金允植後來談到:「俞榘堂(俞吉浚的號)吏部,少有俊才,自髫斷時,出語不俗。樸瓛齋(樸珪壽的號)先生嘗見其詩,知其為國器,大加獎勸,授以魏默深《海國圖志》曰:以時外洋事不可知也,吾以是自奮」

《海國圖志》傳到朝鮮後,不僅朝鮮掌權者比較重視,而且朝鮮的學者也視其為奇書而收藏,並作為了解國外知識的書籍而受到關注。《海國圖志》成為朝鮮開放門戶之前直到80年代確定與歐美籤約通商政策時期,了解當時世界情勢的較為重要的知識來源。

二、朝鮮學者對《海國圖志》的認識

朝鮮學者對魏源的淵博學問十分欽佩。朝鮮王朝的史料《龍湖閒錄》中抄錄了魏源的另一個著作《聖武記》卷六《國初徵撫朝鮮記》,並附言到:「聖武記者並言,清國用兵始末,自其開國至於道光時凡十六卷也,道光二十二年壬寅,內閣中書舍人邵陽魏源所撰。曾於3、40年前,我使行主燕一知舊,能文章者隨往,與魏源論文歸言,其淹博足為燕之巨擘,固已心識之。」由此可見,魏源的著作己受到朝鮮學者們的關心。

自1845年以來,魏源的《海國圖志》經「赴京使」、官員和思想家們傳到朝鮮,進而將書中介紹的新知識和思想傳授給了青年一代。在閉關鎖國的朝鮮社會,《海國圖志》對於朝鮮學者認識新知識以及對外觀和海防思想等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第一,朝鮮的官員對世界地理知識的認識,源於魏源的《海國圖志》

根據《承政院日記》記載:「上曰:安南琉球之大小何如?淳翼曰:詳在海國圖志」,「上曰:魯西亞雲者,是何地也?使曰:是俄羅斯國也。上曰:然則何以謂魯西亞?使曰:魯西亞即俄羅斯之一名也。」

1860年以後,朝鮮成為西方資本主義列強爭奪的對象,1866年11月面對法國艦隊的到來,朝鮮進一步注重對《海國圖志》的研究。根據李圭景的《中原新出奇書辯證說》中記載:「『海國圖志』五大州諸國事宗,趙領相寅永及崔上舍漢綺收藏於家」

由此可見,當時擔任朝鮮議政府領議政的趙寅永和朝鮮後期實學派代表人物的崔漢綺收藏了《海國圖志》。崔漢綺在參考《海國圖志》的基礎上,於1857年5月編寫了《地球典要》。在《地球典要》凡例中記載到:「『海國圖志』出於初刊,阜集西士之荒誕神異諸書之隨聞輒錄,要無遺失。未得綱領者,易致眩惑。『瀛環志略』出於挽近,規整漸就端緒,未免太簡」。可見,《海國圖志》傳到朝鮮,給部分官吏和學者們認識世界地理知識方面起到了比較積極的作用。

第二,朝鮮的部分官吏和學者受到《海國圖志》的影響,逐漸認識到閉關鎖國解決不了朝鮮的問題,主張朝鮮需要開放門戶,與各國通商交流,其對外觀念也開始發生了變化

如朝鮮開化思想的奠基人吳慶錫和樸珪壽等,他們多次出使到中國,看到和接觸到西方的新知識,對資本主義世界表示出強烈的求知願望,並對魏源的「欲制外夷者,必先悉夷情始」產生共鳴,提出「遠溯前代之得失,傍照中國之利弊」「外洋事不可不知」的主張,反對朝鮮的閉關鎖國政策,改革不合理的弊政,使朝鮮有所變革。

到19世紀下半葉,受樸珪壽、吳慶錫、劉鴻基等開化思想家影響的金玉均等進步青年們開展「開國上疏運動」,主張朝鮮以適當的方式打開國門,要求學習西方,實行內政改革,發展資本主義,使朝鮮迅速開化,成為近代化國家。

朝鮮開化思想家學習和吸收《海國圖志》的新知識和思想,其對外觀也發生了變化,正如「朝鮮開化思想的形成起到外因作用的是來自於中國的洋務書籍」,朝鮮的對外觀轉變為對應近代西方列強侵略的朝鮮民族自主的開化思想。

第三,魏源的「師夷長技以制夷」思想,影響著朝鮮的部分官吏和學者,他們開始關心朝鮮的海防安全

特別是1866年法國軍艦侵入朝鮮,進一步關心海防問題,並謀求海防對策。《海國圖志》的海防思想,對朝鮮的海防思想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根據《阮堂先生全集》記載:「『海國圖志』是必需之書,在我似若他家數寶。紅舶或有涉境之時,在重門撃析之義,又何可少覷覘國審勢者,有可仿而行之者。我人每心粗不能細看,甚可歎。雖不能盡其船制,如使帆一術,足可以仿而行之,其無一個有心人歟」

尹宗儀在閱讀《海國圖志》後,結合朝鮮的海防實際,於1848年編寫了《闢衛新編》。該書的卷6《備御炒略》中抄錄了《海國圖志》卷99《用炮測量論》中《用象限儀測量放炮高低法》《附制象限儀尺寸》《演炮須知中線準則論》《色相求算法圖說》四篇,強調了海防的必要性。

他從朝鮮的海岸情勢出發,提出了近代朝鮮的海防理論。金正喜在閱讀《海國圖志》後,對出沒於朝鮮沿海的西方「異樣船」急劇增加而深感危機,主張採取《海國圖志》的海防策來加強朝鮮的海防。金允植參照《海國圖志》提出了關於朝鮮海防政策的建議。樸珪壽提出設置火炮軍,以此防止西洋艦船的侵擾,火炮軍日後成為對抗西方艦船的核心兵種。大院君命人依照《海國圖志》的說明,模仿了在大同江擊沉的美國商船「舍門號」製造了西洋蒸汽船。朝鮮依據《海國圖志》的武器圖製造出了水雷炮、火輪船等西方近代武器並得以利用。

儘管這些仿照還很幼稚粗糙,但畢竟是在《海國圖志》影響下,朝鮮提出符合國情的海防策略是一種努力,是魏源《海國圖志》的海防思想對19世紀中葉朝鮮海防思想的形成起到較大影響的先例。

綜上所述,19世紀中葉面對歐美列強的侵略和封建制度即將崩潰的歷史性轉折,《海國圖志》通過各種途徑傳到朝鮮,對仍然堅持閉關鎖國的朝鮮社會產生了較大的影響。朝鮮的部分官吏和學者被《海國圖志》的新知識和思想所喚醒,他們在認真研讀《海國圖志》後,對世界地理的認識發生了變化,以及對外觀和海防思想等都發生了積極的變化,特別是「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對於朝鮮這樣閉關鎖國的國家而言作為開放門戶的現實性方案而具有較為深遠的意義。

相關焦點

  •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是怎樣傳到國外的?
    最遲在公元9世紀,指南針已應用於古代中國的陸上測量,還被陰陽家廣泛用來看風水。官府在丈量田地和判決土地訴訟時,也經常使用指南針。大約在10世紀的北宋時期,中國人已將指南針用於海上導航。這對於海上交通的發展,中外經濟文化交流,起了極大作用。在北宋人朱彧1119年成書的《萍洲可談》中,有這樣一段文字:「甲令海舶,大者數百人,小者百餘人……舟師識地理,夜則觀星,晝則觀日,陰晦觀指南針」。
  • 千古奇書《魯班書》,為何被禁?都有哪些不可告人的秘密?
    大家好,我是易小道,上期講的是古代奇書《推背圖》,那麼今天討論的話題是婦孺皆知的古代禁書《魯班書》。相傳它是古代的奇書之一,是一本中國古代建築構造和機械製造的聖經,同時又是一項具有封建迷信色彩的技術,比如說:如果學習《魯班書》會帶走你身上的某樣東西,從而導致殘疾,那麼到底是怎麼回事呢?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講一下這本千古奇書。
  • 神秘朝鮮薊為何與朝鮮毫無關係?
    對於絕大多數國人來說,朝鮮薊這玩意兒比朝鮮這個國家更神秘,不說沒吃過它,更沒見過它,因為中國的超市裡根本就沒有!目前國內有幾個地方種植並生產,但都是出口給歐美人享用。 這神秘的朝鮮薊是原產於朝鮮的麼?一點關係都沒有,完全是一個世界級誤會造成的。它原產於歐洲地中海沿岸,以法國栽培最多。
  • 為何日語有些漢字讀音會和江浙方言很像?吳音是怎麼傳到日本的?
    吳,這似乎是中國的一個地名,對的,日語中所謂的吳音就是從中國的吳地傳過去的讀音,不過傳過去的時間很早,那還是西元五至六世紀,日本大和時代(中國南朝)時期的事情,當時南朝政治中心建康(南京)周圍吳語區的漢字讀音傳到了日本,所以這種漢字音就被稱為吳音。
  • 二十一本完結十年卻依舊被大家奉為經典的小說,你沒看過幾本?
    1.《星辰變》我吃西紅柿 281萬字 番茄的人氣巔峰,小說不讀星辰變,就稱書蟲也枉然 6.《希靈帝國》遠瞳 805萬字 遠瞳封神作,「希靈三部曲」之名響徹網文界 7.
  • 明代刻印的書籍為什麼深受漢學家重視?
    從人的角度看,以出版文化為背景而活躍的文人可稱為「出版文化人」。「南宋時期已有王十朋、劉辰翁這些出版文化人,但還很少。」大木康說,「到了晚明,此類文人很多。比如李卓吾雖然不一定參與出版,可是很多書商把他的名字掛在書名上而做賣點。陳繼儒、馮夢龍等人也是最典型的出版文化人。」從書的種類看,古時中國刻書有「官刻」、「家刻」和「坊刻」。
  • 天下奇書《魯班書》為何被禁?難道學了它真的會孤獨終老?
    《魯班書》 《魯班書》被稱之為「天下奇書」。據說,誰看了《魯班書》就會有缺憾,一輩子會處於鰥、寡、孤、絕、殘這五方面其中之一門的悽慘情境之中,俗稱「缺一門」,的確是令人毛骨悚然,感到十分恐懼。因此,被禁止在社會上流傳。 《魯班書》到底是本什麼樣的書呢?了解《魯班書》的內容很關鍵。只有知道了《魯班書》所描述的內容,我們才能明白:為什麼《魯班書》被禁止再版發行?不準在社會上流傳的來龍去脈。
  • 網文界十大神書、十大奇書、四大邪書,如今你還記得幾本?
    網文界十大神書、十大奇書、四大邪書,如今你還記得幾本?能太監讀者的從零開始為網文界第一本字數破千萬的小說,書中的深厚的知識和作者對於某些方面的獨特理解引來無數大神作家品讀。遮天、鬥破蒼穹則分別是辰東和天蠶土豆的巔峰之作,人氣熱度和吸粉數量,在這十大神書中也是數一數二的存在。
  • 網文小知識,被稱為四大邪書和十大奇書的小說,你知道幾本?
    隨著網絡文學的發展,網文界不可避免地冒出了一些披著小說皮的「地攤文學」,都是些毫無營養毫無意義的書,下面無心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四本被稱為網文四大邪書和十本被稱為網文十大奇書的小說,都是曾經譁然網文界的書,希望大家看完本篇文章後能有所收穫!【四大邪書】1.
  • 朝鮮差點成為中國一個行省,李鴻章為何不同意?
    到了晚清時期,清朝統治者仍然野心勃勃地想把朝鮮完全吞併,讓朝鮮整個國家成為中國的一個行省,讓朝鮮成為中國東北的一道屏障來抵禦外敵的入侵。這些官員的意見非常激進,在當時也驚動了朝中重臣李鴻章,甚至還傳到了老佛爺慈禧太后的耳朵裡。
  • 中國歷史最牛建築師,發明木飛機三天不落地,一奇書被禁2000年!
    中國歷史最牛建築師,發明木飛機三天不落地,一奇書被禁2000年!皇宮的大殿能夠經受幾百年的風雨侵蝕和地震天災屹立不倒就評一個「鬥拱」技術就夠西方學習好幾百年。中國古代的家具也沒有釘子、澆水一個隼牟結構可以讓家具幾百年不變形,可謂巧奪天工。
  • 孫衛國:改革開放四十年來古代中國與朝鮮半島關係史研究述要
    《朝鮮王朝實錄》(日本影印版書名為《李朝實錄》)是研究中朝關係史和朝鮮史最為重要的史料,只是長期以來,這套書對於中國學者來說,很難讀到,因為只在國家圖書館等極個別圖書館有收藏;即便是借到這套書,但其部頭很大,字體過小、過密,通讀全書,相當不易,吳晗摘抄的這套史料,恰恰彌補了其缺陷。儘管這套書1966年就排版完畢,一直等到1980年方由中華書局出版,一共十二冊。
  • 我國史上三大奇書,參透一本你便是曠世奇才
    中國作為舉世聞名的世界古國,有著上千年的文化歷史,在上古時期就已經出現了神話圖騰,包含了古人對美好的憧憬,自有了文字人類歷史就揭開了嶄新的一面,隨著漢字的出現與發展,出現了一些震驚世界的奇書。今天就為大家舉例一下被人津津樂道的神作,至今無人能參透一本書。
  • 西方的「中國熱」,在19世紀為何演變成了「中國冷」?
    包華石從「文化政治」的視角出發,試圖觸摸當年歐洲的社會心理,分析了為什麼歐洲會從17-18世紀的「中國熱」,突然轉變成19世紀的「中國冷」?文化政治的策略如何導致了對文化他者的誤讀?如何抵抗狹隘的民族主義?
  • 中國最不該禁的2本古書,清朝因此走下坡路,歐洲日本靠它們富強
    雖然書籍對人類的益處頗大,但在各個不同的歷史時期,總有那麼一些不受統治階級待見的書。而這些書都有一個統一的名字,叫做禁書。由於我國擁有全世界最長的封建歷史,因此,自古以來我國的禁書一直不在少數。譬如秦朝時期,《詩經》就是當時的禁書。
  • 朝鮮半島對蘇聯如此重要,蘇聯為何當時不派兵援助朝鮮?
    因為在戰爭結束後,美蘇就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兩個國家,加上他們在二戰裡貢獻也很大,所以他們打著「戰後重建」的藉口實際上侵佔了不少國家,例如朝鮮就是這樣。曾經完整的朝鮮半島被分成了兩半,北邊朝鮮歸蘇聯,而南邊的韓國歸美國,按理來說朝鮮半島對蘇聯也是非常重要的,既然如此重要,在韓戰爆發時,為何蘇聯寧願朝鮮亡國,也不願意派兵援助?
  • 朝鮮在明朝只是個不起眼的藩國,卻為何對大明死心塌地
    上圖_ 李成桂(1335年-1408年),李朝開國之君 明朝早期經常向朝鮮索取糧草、工匠等,而且派往朝鮮的外交人員要麼是六七品的芝麻官,要麼就是在國內不受待見的宦官
  • 清官修《明史》對萬曆朝鮮之役的歷史書寫
    (19)  朝鮮國王李昖不敵日本侵略軍,明朝派總兵祖承訓前往救援失敗。《神宗本紀》從最初對這場戰爭中明軍作為的敘述,就定下了失敗的基調,成為殿本《明史》書寫這場戰爭的基本論調。在面臨朝鮮節節敗退、明首度援軍失利的情形下,明朝方倉促任命宋應昌、李如松為經略與提督,率兵前往朝鮮救援。
  • 美軍攻打朝鮮,我軍為何要抗美援朝?只因麥克阿瑟一句話
    畢竟當時中國的最主要問題就是恢復發展,而不是和世界第一強國美國為敵。但是為何還是決定了出兵,是因為對和平的執著追求嘛,也許有的,但不是全部,我們義無反顧的抗美援朝其實都是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的逼迫。美國對新中國的敵視是不用猜測的,畢竟其所支持的國民黨政權戰敗了,敗在了他最不看好的解放軍手底下。而作為老大哥的美國,必然要為自己的小弟出頭,敲打一下新中國。
  • 我國第一奇書失傳600多年,被日本發現並3次封為國寶,且拒絕歸還
    1820年,日本京都名醫福井榕亭在整理家傳古籍時,找到了一部手抄本《黃帝內經太素》,在日本引起轟動。這本中國的醫書為何能在日本引起轟動,甚至被定為國寶呢?《黃帝內經》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與《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齊名,是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它還與《山海經》《易經》並稱為「中國三大奇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