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在明朝只是個不起眼的藩國,卻為何對大明死心塌地

2020-12-18 騰訊網

中國古代由於國力強盛,周邊各國都迫於壓力亦或是仰慕的心態向中原王朝稱臣。但有這麼一個國家,似乎對中原王朝是死心塌地,即使在中原王朝覆滅後也十分尊重和懷念。

這個國家就是李氏朝鮮,它從建立到最後的滅亡,似乎一直對中原王朝有著一種特殊的心理。

上圖_ 高句麗、百濟和新羅

一、特殊的宗藩關係

唐代以前朝鮮半島上還上演著「三國演義」,與中原王朝的關係一直不穩定。直到唐朝時,宗藩關係才開始正常化,但這段正常化歷程也十分曲折。660年至668年唐朝與新羅聯合剿滅百濟和高句麗,但後來唐朝軍隊由於戰事連連失敗,外加吐蕃興起,薛仁貴不得不從朝鮮撤軍,並將安東都護府牽至遼東新城。伴隨著新羅統一,以及唐朝、五代十國、宋朝的消極政策,中原王朝始終難以對朝鮮半島實現長久統治,進而產生穩定又特殊的宗藩關係。

時間推進到明初,高麗遼東徵伐失敗以及李成桂推翻高麗、建立李氏王朝,這個國家很快就向明朝稱臣,但這一次稱臣後建立的宗藩關係比前面幾個朝代所建立的虛無縹緲的宗藩關係要更為特殊。因為無論是唐朝還是宋元兩朝,朝鮮半島雖然名義上每年都要對中原王朝上貢,但是仍保留很強的獨立性,甚至出現過抗貢的行為。可李氏朝鮮對於明朝卻是百依百順。

上圖_ 李成桂(1335年-1408年),李朝開國之君

明朝早期經常向朝鮮索取糧草、工匠等,而且派往朝鮮的外交人員要麼是六七品的芝麻官,要麼就是在國內不受待見的宦官,基本上不怎麼派三品大員出使朝鮮。《明會典》對於李家宗族記載出現錯誤時,朝鮮提出抗議,明朝也視而不見,而且200年後再次進行修訂時,也沒有把這個錯誤進行修改。朝鮮在明朝眼中似乎只是一個一文不值的藩國。

按理來說,外交上受辱,李朝朝堂肯定會謀求獨立自強,但是朝鮮卻依然很恭順,對明朝恭行事大之禮。這種奇怪的心理又要從儒家說起。

上圖_ 朝鮮王朝(1392年—1910年),又稱李氏朝鮮,簡稱李朝

二、儒家「華夷之別」學說的影響

《春秋公羊傳》以及朱程理學對於「大一統」進行過系統論述,其中華與夷的區分是他們最關注的,因為在儒家觀念裡即使「華」偏安一隅,也屬於天下正統,對於實現「大一統」擁有正當性,對外徵伐也符合法理。這套理論在13世紀末傳入朝鮮半島,到了14世紀出現鄭夢周等儒學大師。

14世紀末,李成桂建立李氏王朝後便將儒家經典作為治國方略,半島上的儒士們也把朱程理學發揚光大,最終發展成具有朝鮮特色的新理學。其中宋時烈對朱熹學說最為推崇,甚至到了唯朱熹是從的地步,其著名的《丁酉封事》所效仿的正是朱熹的作品,而《丁酉封事》對於李朝王室和大臣的影響也不可估量,乃至後期朝鮮懷念明朝也和這部作品有關。

上圖_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又字仲晦,號晦庵

朱熹與朝鮮尊崇中原王朝有何關係?朱熹所處的時代金人肆虐,朝廷主戰派與主和派意見產生分歧,當時的朱熹希望通過儒家學說喚醒世人,高舉華夷之別大旗,收復河山,抗擊金人。其中,朱熹專門對《春秋》進行研究,並且借用《春秋》論述宋朝的正統性以及實現大一統、收復中原的必要性。

朱熹在《資治通鑑綱目》中認為能稱得上正統的王朝只有夏、商、周、漢、晉、隋、唐,評判標準為「是否為漢族統治」、「是否統治中原」。

當朱熹學說傳入朝鮮時,宋時烈等人也受到「正統」學說的影響。《丁酉封事》中表示「於遼、金稱大,以列國待宋,甚可羞也。」批判朝中認為遼金屬於正統的大臣,久而久之,朝鮮王朝逐步從尊「中原」演化為「尊漢」,這也很好理解為何明朝輕視朝鮮,但朝鮮仍然尊崇明朝。

上圖_ 宋時烈(1607~1689), 本貫恩津, 字英甫, 號右庵, 諡號文正

三、慕華的「小中華」

朝鮮尊崇中華的心理,在儒家傳入之前也已經有雛形。箕子乃殷商末年「三仁」之一,武王滅商後,箕子前往朝鮮半島,建立箕子朝鮮,相較於充滿神話色彩的檀君朝鮮,箕子朝鮮的歷史記載更為真實,未來朝鮮各個王朝,都將箕子朝鮮認為自己是小中華的一個重要證據。

「東方(朝鮮)慕華,其天性也」,朝鮮對於箕子的尊崇以及認同,正是因為箕子朝鮮將自己與中華體系相連接,讓朝鮮人能夠認為自己是「華」而非「夷」。

明太祖賜予李成桂「朝鮮」國號時,朝鮮國內舉國歡慶,重臣鄭道傳上書給李成桂表示:「蓋以武王之命箕子者命陛下,言既順矣。」李氏朝鮮建立之初便一直希望被認同是箕子朝鮮的正統繼承人,無論是經濟上還是文化上都希望與箕子朝鮮沾親帶故。

上圖_ 箕子朝鮮與衛滿朝鮮

當明太祖的詔書傳入朝鮮時,朝鮮立即把朱元璋比作周武王,把李成桂比作箕子,並命人撰寫《箕子實紀》、《箕子外記》等書,記錄箕子時期的田制、年表,以及李朝對於它們的傳承和發揚,希望以此鞏固李氏朝鮮對於箕子朝鮮傳承的正統性。

箕子作為朝鮮自稱小中華的證據和始祖,不僅僅在李朝時被吹捧,早在三國時期就是崇拜的對象,高句麗則是把箕子作為神之子來敬仰。到了高麗肅宗年間,平壤府為箕子立祠,每年專門祭祀,派人守護箕子祠。清州韓氏、幸州奇氏都以自稱「箕子後裔」為榮。

上圖_ 箕子(?- 前1082年),子姓,名胥餘,朝鮮第1任君主

李氏朝鮮慕華不僅僅體現在尊崇箕子,還體現在尊孔。李成桂及位後的第六年,效仿中國,設立太學,立文廟,安置田產供養儒生和士林。李氏朝鮮從建立到滅亡,每代君王都親自祭祀孔子,其中世宗大王最為注重祭祀尊孔,一生中多次進出文廟,每次祭祀大典時都要帶著世子去,世子也在世宗大王安排下進入太學。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幾乎是朝鮮歷代國王遵循的文化政策,整個國家也是以朱程理學作為治國原則,士林以標榜自己為孔子信徒為榮,乾隆年間,出使清朝的朝鮮使臣聽聞有山東人士來京,便急忙向他打聽孔子後人所居之處,希望親自拜訪。

尊箕子,拜孔子,與明朝車同軌、書同文,仿《周禮》編寫《經國大典》,設六曹部門,這些手段使李氏朝鮮能夠在中華體系中得到自我認同,李氏朝鮮從朝廷到鄉野都認為自己是僅次於明朝的中華正統。

上圖_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為何李氏朝鮮急於在中華體系中尋找自我認同,因為朝鮮給自己最初的定位是「邊陲蠻夷」,慕華的目的之一就是試圖「以夷變華」,將自己納入中華體系。《三國史記》中記載:「金春秋入唐,請襲唐朝儀服,攜歸,新羅遂行華服。」到了高麗時期,慕華風氣不減,仍追崇唐朝禮儀且與宋朝交往,視遼金為蠻夷。

待宋代程朱理學傳入朝鮮後,朝鮮人從理學中悟出「聖人出則夷變華」,由此大興儒學,強調只要尊孔拜儒久而久之就可變「華」。朝鮮半島特殊的華夷觀還承載著他們的民族自豪,因為他們認為只有朝鮮實現由夷變華,即使仍被視為夷,也屬於華化的夷,同時朝鮮保留著許多中國文物,他們以此作為對抗佔據中原的非漢族王朝的理論武器。

但是,慕華作為理論武器,有時候只能屈服於現實,這也就是朝鮮為何奉行事大主義。

上圖_ 明朝版圖

四、自卑與自保的事大主義

「恪勤事大之禮,深被字小之恩」形容的是明朝與李氏朝鮮之間的宗藩關係。朝鮮對明朝「事大」,明朝則對朝鮮實行「字小主義」。朝鮮實行事大主義仍然與儒家文化息息相關,中華體系中,常有「事大」二字出現。

通常情況下,儒家文化中小國無法對抗大國時選擇臣服大國是一種明智之舉。《孟子》一書首次提到「事大」二字:「以大事小,樂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樂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國。」保天下是仁,保其國是智,孟子認為臣服小國符合儒家禮儀,不是羞恥之事。

無論是春秋戰國還是盛唐時期,中原王朝與周邊各族都奉行事大或事小主義。貞觀二十年回鶻、若鐵勒等部上表唐朝朝廷,表示自己願年年朝貢,一心事大。

上圖_ 朱元璋(1328年—1398年)

李氏朝鮮建立前,高麗國王不滿明太祖對於鐵嶺衛領土劃分,起兵攻伐遼東,鎮守邊疆的李成桂急忙上疏聲明進攻遼東有四不可,其中排在首位的就是「以小逆大,一不可」。這就是儒家禮儀觀中的事大主義。李朝推翻高麗後朱元璋設立不徵之國,對李氏朝鮮奉行事大主義是一種支持,事大主義最終成為朝鮮世代不變的國策。朱棣遷都北京後,與朝鮮交流更甚,兩國關係密切,《明史》載:「朝鮮雖稱屬國,而無異於內。」《小華外史》中也透露出「雖稱屬國,亦無異域內。」

豐臣秀吉侵朝時,朝鮮給日本的國書中寫道:「天無二日,民無二王,大明為天下宗主。」這其中拋去以明朝作為靠山震懾日本外,也表明朝鮮在事大主義中已不單單將自己視為屬國,而是視為中華的一員。

上圖_ 豐臣秀吉(1537年3月17日-1598年9月18日),原名木下滕吉郎、羽柴秀吉

如果政治上朝鮮事大是為了自保,則文化上事大則是因為自卑。古人常以衣冠區分華夷,新羅建立後朝鮮半島一直追捧中華衣冠,認為箕子朝鮮服飾與中華有相同之處,經常以此為榮,但到了高麗年間時,由於常年戰火外加元朝施壓,高麗王室與民間都穿胡服,剃髮扎辮,長達百年,朝鮮人一度覺得自己被蠻夷同化,離成為小中華越來越遠。

因而明朝建立後李氏朝鮮認為其為漢族正統王朝,積極奉行事大主義,竭盡全力地實現與明朝文軌攸同,免除胡元之俗。明朝賜予冕服時,朝鮮認為這是重拾華制,回到中華體系的懷抱。

上圖_ 李氏朝鮮官員

無論是仰慕中華衣冠還是為了保障半島安危,朝鮮從歷史上便與中原王朝一直藕斷絲連,乃至最後明朝滅亡也仍然暗中紀念,慕華和事大奠定他們這種奇特的心理,相較於其他屬國對於明朝的關係,李氏朝鮮與明朝更多的是一種相互信任,相互報恩的狀態,以至李氏朝鮮時常覺得對於明朝之恩無以為報,因此心甘情願對明朝事大。

作者:巖穴之士 校正/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明史》、《三國史記》、《李朝實錄》、《資治通鑑綱目》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萬曆朝鮮戰爭,豐臣秀吉意在入侵明朝,為何他覺得自己能滅大明?
    豐臣秀吉屌絲逆襲之後,自信心膨脹,他是相信自己能夠滅了大明的,不然也不會制定計劃付諸行動!在他的計劃中,日本要先滅朝鮮,再滅明朝,隨後佔領天竺稱霸世界。並且在計劃實施的第七年,將首都遷到北京。不光是豐臣秀吉,他的手下們也是自信滿滿,比如加藤清正仗還沒打就先開口要了二十個明朝的縣城作為封地,龜井茲矩則是要了浙江台州……日本只是一個彈丸小國,為什麼豐臣秀吉和他的手下們會自信心這麼膨脹呢?
  • 大明遺風:清末朝鮮老照片,官員穿衣服像明朝,男人束髮不扎辮子
    【圖為朝鮮王朝的官員】眾所周知,古代朝鮮是明朝的藩屬國。如果再往前推,可以追溯到漢武帝時期,那個時候漢朝就在朝鮮半島設立樂浪郡、玄菟郡、真番郡、臨屯郡四個郡。【圖為朝鮮王朝王室成員和各大臣】到了明朝,中國依然是朝鮮的宗主國,朝鮮王朝的很多事務需要明朝皇帝來批准,就連「朝鮮」這二字都是明朝皇帝賜的。【圖為朝鮮的歌姬】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因其「朝日鮮明之國」,定此地為「朝鮮」。秦漢時期的《山海經》也有關於朝鮮的記載:「東海之內,北海之隅,有國名曰朝鮮;天毒,其人水居,偎人愛之。」
  • 明朝、朝鮮如是說
    萬曆皇帝出兵朝鮮,是為「萬曆三大徵」之一的「朝鮮之役」。日本最終在戰爭中敗北,豐臣秀吉也隨即身亡,終年61歲。 從豐臣秀吉的人生經歷來看,貌似只有在他晚年侵略朝鮮時,才跟中國產生了交集,那為何會有他是中國人的說法呢?
  • 明朝國號為何是「大明」 正解明朝國號的由來
    那麼,朱元璋為何把這一新生國家的國號定為「大明」,其實在當時朝野對此國號出處已經明確,並且達成共識,不存在太多爭議。但隨著時間推移,明朝國號的由來逐漸又變成了一個爭論的話題,持續多年,各種說法層出不窮,最主要的有兩種。
  • 不為人知的英雄:萬曆朝鮮之役中潛伏於日本的大明間諜
    明萬曆二十年 (1592 年), 剛剛同意統一日本的豐臣秀吉派遣軍隊入侵犯朝鮮。 承平日久武備鬆弛的朝鮮 一觸即潰, 敗退千裡, 半月之內, 首都漢城淪陷, 兩月之後, 北方重鎮平壤亦落入敵手。瀕臨亡國的朝鮮的,遣使者向自己的宗主國大明朝求救,經過一番討論大明朝廷決定出兵援救。
  • 萬曆朝鮮戰爭誰贏了?明朝、朝鮮、日本都是輸家
    豐臣秀吉的計劃是以朝鮮為跳板,入侵並最終實現佔領明朝的目標。豐臣秀吉將這一計劃告知了朝鮮宣祖李昖,後者感到大吃一驚,他從道德和常識兩個方面進行拒絕和規勸,敦促豐臣秀吉放棄這個瘋狂的想法。1592年初,朝鮮內部就豐臣秀吉是否在虛張聲勢展開激烈地討論。然而就在各方意見不一時,日本軍隊卻趁朝鮮毫無防備之際從釜山登陸。
  • 讀了才知道,明朝的皮島為什麼今天變成了北朝鮮的領土?
    ▲皮島位置在明末改朝換代的亂世當中,建州女真憑空崛起,努爾哈赤建國號為「金」,同時對遼東的明朝軍民大加殺戮。大明守衛東北的總兵們無法抵擋八旗鐵騎的攻勢,或殉國、或敗逃、或投降,無數逃難的漢人和潰兵穿越國境進入朝鮮,朝鮮國王瞬間感到壓力巨大。此時沿大陸架向海洋方向有眾多無人居住的荒島,朝鮮便建議毛文龍等人退守海島與後金長期對峙。幾經甄選之後,毛文龍等人確定了以皮島為根據地,收集流民、持續騷擾後金的策略,從此這個原本遍地蛇虎的荒島開始登上歷史舞臺。
  • 萬曆年間韓戰,明朝軍隊有「黑人」士兵參軍,他們是哪裡來的
    文章引文:明朝萬曆年間,大約在1592年,日本豐臣秀吉,企圖入侵大明附屬國朝鮮的消息,傳到了大明朝廷,引起了巨大轟動。萬曆皇帝給予的足夠的重視。然而讓人驚奇的是,竟燃有黑人出現的明朝的軍隊中,這是怎麼回事呢!
  • 宵衣旰食,日理萬機的明朝亡國之君朱由檢,為何沒能挽救大明王朝
    朱由檢是大明王朝的末代皇帝,他在位17年間一直勤於政事,朱由檢即位之初就開始剷除在明朝橫行多年的閹黨勢力,並最終徹底滅掉閹黨,他還平反冤獄,扶正除惡,大力並重新任用有才能的被閹黨陷害入獄的良官,朱由檢還派遣得力幹將去「澆滅」農民起義軍的「烽火」,並在關外抵禦清軍南下,但他為何還是無法改變明朝滅亡的命運
  • 萬曆朝鮮戰爭,豐臣秀吉真的以為自己能滅掉大明嗎?
    有猴子之稱的豐臣秀吉,他的目標可不是大明、朝鮮,先攻朝鮮,再佔中國,攻取印度。他的戰略目標是建立一個亞洲大帝國,應該說二戰中日本的所謂「大東亞共榮圈」,也基本是繼承了他的想法,看來日本人的野心從來就沒有變過啊!那麼豐臣秀吉,哪裡來的自信,認為自己可以滅亡大明,建立自己的亞洲帝國呢?
  • 為何明朝對高麗的外交策略變化無常?
    高麗,又稱為高麗王朝,王氏高麗,是盤踞在朝鮮半島上四百多年的國家。 只是作為強國之間的緩衝地帶,高麗也不免有被波及牽累的時候。而作為宗主的大明王朝在處理明麗關係時,也展現出與高麗小國不同的大國姿態與憂慮。本文將從明麗關係入手,淺析中國對外政策的邏輯問題。
  • 明朝皇帝有自信和能力,塑造了剛烈的大明!
    洪武年間,大明發動八次北伐,滅掉強大的北元政權,消剿國內各個割據勢力,北方重新修建長城,同時也在東部沿海修建軍事堡壘,防止倭寇侵擾。可以說,明朝強大的軍事底蘊是朱元璋積累的,後來,永樂北徵、北京保衛戰和萬曆三大徵都有朱元璋的功勞。然後,明代的封建制度是歷代最完善的。朱元璋為了防止大臣專權,廢掉了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後來又建立內閣減少皇帝的工作量。
  • 高麗作為明朝屬國,卻總是蠅營狗苟,也難怪大明對它脾氣不好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當年的十二月就派使節前往高麗告知明朝建國之事,由此明朝和高麗就建立了聯繫。但這種聯繫並不是以後的宗主國與藩屬國之間的聯繫。明朝方面對高麗的外交政策也因為國內鞏固統治和高麗親元派勢力等因素而多次變動,反覆無常。尤其在恭愍王時期、時期和李成桂時期,這從側面表現出明朝對高麗的政策存在不確定性和時局所迫的無奈性。
  • 豐臣秀吉為何敢與明朝叫板?五個原因解釋了一切
    豐臣秀吉為何敢與明朝叫板?五個原因解釋了一切文/新島,現為在校大學生,對歷史有濃厚的興趣,有豐富的知識儲備配圖聲明/本號所使用配圖均來源於網際網路,且難以查證著作權人,若有來源我們定會標記,若有侵權請及時聯繫本號,我們會認真解決!
  • 《王國》(李屍朝鮮)第二季:全智賢的刀暗示了什麼
    Netflix廣受好評的韓語古裝喪屍劇《王國》(港譯:李屍朝鮮)第二季剛剛上線。在第二季裡,朱智勳扮演的朝鮮王國世子李蒼一面率領軍隊抵抗喪屍狂潮、保衛平民,一面與企圖竊取國本的外戚海源趙氏進行殊死鬥爭。最後,在一場慘烈的喪屍版宮廷政變之後,竊國賊被誅,正義似乎得以匡復。
  • 豐臣秀吉,日本的戰國三傑之一,真的以為自己可以滅掉大明嗎?
    日本無論什麼時候都非常關心中國的動態,無論哪個日本大明都知道不可能幹掉大明,人家從來只想打朝鮮,只說覺得大明應該不會出兵,明朝一出兵小西行長都沒通知秀吉就直接和明朝使者開始和談了,秀吉也一下就同意和談了,說明人家從來就知道打不過大明,只是賭明朝會不會為了朝鮮出兵。
  • 《大明風華》朱棣朝鮮樸貴妃的下場是怎樣的,電視劇已經給出答案
    《大明風華》中,樸妃和安貴妃由當紅流量小花孫驍驍、趙韓櫻子出演,但是會發現朱棣死後,她倆基本就消失了。雖然這兩位妃子的出現時間比較短,但是演技卻一點不差,至少比女主孫皇后出彩,兩位女演員即演出了樸妃的純真善良,又演出了安貴妃的深宮無助感。
  • 明朝的錦衣衛有多厲害?倆人就把日本摸了個遍|百家故事
    (豐臣秀吉雕塑)其實不只是明朝和朝鮮,他還曾派遣使臣前往琉球、呂宋、莫臥兒帝國等地區,要求他們俯首稱臣並向明朝宣戰。但是當時候的明朝可不是薩爾滸之戰以後的明朝,自身的實力和對於周邊地區的影響力還在,這些地區自然就婉拒了豐臣秀吉的要求。
  • 明朝的一個市井無賴,大膽吹牛,連萬曆皇帝和豐臣秀吉都被他騙了
    在中國明朝歷史上,有一位超級大忽悠,視軍國大事為兒戲,把大明的萬曆皇帝、日本的豐臣秀吉和朝鮮國王耍得團團轉,真是令人拍案稱奇! 在明神宗朱翊鈞執政期間,明朝有三次大規模的軍事戰爭,俗稱萬曆三大徵,分別為寧夏之役、播州之役和朝鮮之役。其中的萬曆朝鮮之役,是明朝戰爭史上極為精彩、曲折的一場戰役,對當時東亞的政治、軍事格局有著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