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謎一樣的東方精神」——志願軍的戰鬥精神永不過時

2020-12-25 光明網

  原標題:「謎一樣的東方精神」——志願軍的戰鬥精神永不過時

  參考消息網10月9日報導(文/劉子君 王雷)

  70年前,中國人民志願軍奔赴抗美援朝戰場,與世界上最強的軍隊展開了一場殊死搏鬥。志願軍指戰員不畏強敵,克服武器裝備優劣懸殊帶來的極大困難,把「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戰鬥精神」發揮到極致,將敵人打回談判桌,打出了讓對手百思不得其解的「謎一樣的東方精神」。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志願軍面對強大的作戰對象、陌生的作戰環境和嚴酷的作戰條件,錘鍊出勇敢戰鬥、不怕犧牲、不怕疲勞和連續作戰的革命精神;上下同心、堅守陣地、決不後退半步的上甘嶺精神;在任何艱難困苦面前都絕不低頭,敢於拼搏、勇於犧牲的「打不爛、炸不斷的鋼鐵運輸線」精神;敢於亮劍、勇於勝利、無畏生死的「空中拼刺刀」精神。

  像原木般一排排湧上來

  中國人民志願軍進入朝鮮時,正值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大舉北犯,妄圖在感恩節前攻陷朝鮮。氣焰囂張的敵人分兵冒進,如入無人之境,戰場局勢危在旦夕。美國第8集團軍司令沃爾頓·沃克對朝鮮戰局極為樂觀,並向記者說:「萬事如意,非常之好。」

  面對武裝到牙齒並掌握絕對制空權的「聯合國軍」,裝備落後、補給困難的志願軍將士毫無懼色,居然主動發起連續進攻作戰,用「鐵腳板」與車輪賽跑,靠血肉之軀與飛機坦克拉鋸。

  雲山戰鬥中第39軍第116師3個團從東、西、北三個方向先後攻入雲山城內,與美軍展開了短兵相接的肉搏戰。志願軍與美軍的第一次交鋒,以美軍騎兵第1師的「坦克乘員和步兵在慌亂中四散奔逃」而告終。

  斷言「中國人沒有參戰」的麥克阿瑟又將二線兵力全部壓上,於11月24日發起「聖誕節前結束戰爭總攻勢」。彭德懷則決心以攻對攻,集中兵力,實施雙層戰役迂迴,向敵展開強大攻勢。

  在東線戰場,第9兵團圍殲美陸戰第1師2個團。為了與敵人搶時間,戰士們連防寒服裝都來不及換,就穿著薄薄的棉衣和解放鞋,匆忙從國內奔赴自然條件異常惡劣的朝鮮北部長津湖地區,埋伏在冰天雪地的預設陣地,以堅忍的毅力靜待戰機開啟。

  1950年11月27日夜,在冰雪中埋伏了6天的第9兵團第20、第27軍的8個師突然向長津湖地區的美軍發起猛烈攻擊。在零下30多度的氣溫裡,志願軍戰士披著白布從樹林裡衝出來,由於褲腿被凍住無法彎曲,他們跑得很慢,在美軍眼中就像是「原木在移動」。美軍的坦克、火炮和機槍一齊射向他們,他們像原木一樣一排排倒下去,後面的又像原木一樣一排排湧上來。美國軍事史學家蒙特羅斯後來記述道:「陸戰隊的坦克、大炮、迫擊炮和機關槍大顯身手,但是中國人仍然源源而來,他們視死如歸的精神令陸戰隊肅然起敬。」

  美軍陸戰第1師作戰處長鮑澤上校在回憶錄中寫道:「長津湖的冰天雪地和中國軍隊的狠命打擊是每一個陸戰隊員心中永遠揮之不去的噩夢。」

  在西線戰場,志願軍第38軍113師全體官兵,忍受極度疲勞,在崇山峻岭中連續攻擊前進14小時,平均每小時前進5公裡,先後打垮南朝鮮第7師、土耳其旅、美25師、美騎l師、英28旅各一部,先敵5分鐘搶佔三所裡,切斷了敵軍的退路。松骨峰前,向南突圍與向北增援之敵相隔不到1公裡,卻始終不能前進一步。這一仗中國人民志願軍第38軍創造了步兵進攻作戰速度和頑強性的極限,獲得「萬歲軍」的讚譽。

  創造世界陣地防禦戰奇蹟

  上甘嶺戰役是抗美援朝戰爭陣地防禦戰的一個裡程碑,標誌著志願軍完全掌握了正面戰線的主動權。這場戰役曾被美國媒體評論為「韓戰中的『凡爾登』」。

  1952年10月14日,美國為扭轉戰場上的被動局面,謀求在談判中的有利地位,在第8集團軍司令範佛裡特親自指揮下,對志願軍第15軍45師防守的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發起猛烈進攻,著名的上甘嶺戰役由此打響。

  敵我雙方在3.7平方公裡的兩個高地上,先後投入10萬餘兵力,進行了43晝夜的反覆爭奪,戰鬥空前激烈。秦基偉將軍曾回憶道:「表面工事被摧毀了,草木被打光了,坑道被打短了,山頭的巖石被打成了半米多深的粉末。上甘嶺的上空,差不多每天都是昏天黑地,硝煙繚繞,如此炮火密度,古今中外罕見。」志願軍指戰員就是在如此嚴酷的條件下,憑著「人在陣地在,誓與陣地共存亡」的信念,頑強堅守、巍然屹立在陣地上,鑄就了中國軍隊的精神高地。

  擔負597.9高地2號陣地反擊任務的是第135團7連。戰鬥中,2排排長孫佔元雙腿負重傷,戰友們要把他抬下去卻遭到嚴厲拒絕,他強忍劇痛,架起機槍繼續戰鬥,接連打退敵人兩次衝擊,斃傷敵80餘人。敵軍發起第三次攻擊,在戰友相繼傷亡、彈藥告罄、敵軍蜂擁上陣地的情況下,孫佔元從敵人屍體上解下手雷,滾入敵群,拉響手雷與敵同歸於盡。

  在「聯合國軍」的狂轟濫炸下,志願軍被迫轉入坑道作戰,這是比陣地戰更艱苦、更困難的作戰:強烈的衝擊波撞擊著坑道、震撼著人體,不少人磕破了舌頭、嘴唇;坑道內彈藥、糧食、藥品等物資越來越匱乏,陽光、水甚至空氣,都稀缺到使人難以生存的地步。在一滴酒精、一卷繃帶都沒有的時候,傷員們只好任憑傷口發炎腐爛,為了不影響戰友的情緒,他們強忍疼痛,一聲不吭,很多傷員都用嘴緊咬著床單,有的至死嘴裡的床單都無法拿下來。

  堅守上甘嶺主峰的志願軍第134團第3營8連,在斷糧缺水的絕境中堅守坑道作戰14晝夜,3次打光3次重建,最終以傷亡254人的代價殲敵1700餘人,被打出381個彈孔的戰旗始終飄揚在上甘嶺主峰,創造了世界陣地防禦戰史上的奇蹟。

  填彈坑速度比拼轟炸速度

  1951年7月10日,朝鮮停戰談判開始。為迫使朝中方面就範,「聯合國軍」總司令李奇微下令:「在此談判期間,應採取行動以充分發揮空中威力的全部能力,取得最大的效果,來懲罰在朝鮮任何地方的敵人。」

  隨後,「聯合國軍」空軍制訂了「空中絞殺戰」計劃,企圖用90天時間全部摧毀朝鮮北部的鐵路系統,妄圖破壞志願軍前後方聯繫,「窒息」志願軍前線部隊。

  據美軍統計,截止到朝鮮停戰協議籤字,共炸毀橋梁1153座,炸壞3049座,鐵路切斷28621段,炸毀機車963輛,炸毀車輛82920輛。在這樣嚴酷的情況下,打破美軍封鎖,保證物資補給,成為志願軍能否堅持勝利作戰的重大戰略問題。

  志願軍將士在防空火力薄弱、技術裝備和物資器材極端缺乏的條件下,以大無畏的勇氣和頑強的戰鬥精神,在最嚴酷的空中威脅之下,進行了一場艱苦卓絕的反「絞殺戰」鬥爭,建立了一條「打不爛、炸不斷的鋼鐵運輸線」。

  美軍日日轟炸,志願軍鐵道兵部隊夜夜搶修。2.5萬人的鐵道兵團,高喊著「人在鐵路在,人在大橋在」,「誓死要與鐵路、大橋共存亡」。「不惜一切代價,保證鐵路暢通無阻」的口號,奮戰「317」,打通「29」。鐵道兵1師的一個連,連續奮戰76晝夜,抗擊美軍轟炸26次,全連傷亡99人,只剩下40人,仍然堅持完成了任務。

  負責築路搶修的工兵團、兵團直屬隊和各軍、師等部戰士,在反「絞殺戰」的關鍵時刻,由於缺少營養和過度疲勞,很多患上了夜盲症。為了避開敵人的飛機,道路搶修大多都在夜間進行,而且還不能使用照明用具,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戰士們就結成「互助組」,兩兩配合完成任務。美國人感嘆:「中國軍隊搶修部隊填補彈坑的速度可以和F-86飛行員的轟炸速度匹敵。」

  在志願軍各部隊齊心協力的奮戰下,僅在反「絞殺戰」期間,就修復了鐵路20024處次、延長878公裡,橋梁2086座次、延長79.7公裡,隧道151座次;整修公路31條,新闢公路7條,共計全長2450公裡(其中新修公路290公裡),修建橋梁、涵洞1206座。在開城談判會議室,敵軍將領非常驚訝地看到志願軍已經穿上新棉衣。

  第8集團軍司令範弗裡特後來驚嘆:「雖然聯軍的空軍和海軍盡了一切力量企圖阻斷共產黨的供應,然而共產黨以令人難以置信的頑強毅力,把物資送到前線,創造了驚人的奇蹟。」

  「空中拼刺刀」的殊死搏鬥

  1950年12月21日,年輕的中國人民空軍堅決聽從黨的號令,組成志願軍空軍,奔向硝煙瀰漫的朝鮮戰場。

  當時,志願軍空軍作戰飛機不足200架,飛行員的飛行時間很短,在噴氣式飛機上的平均訓練時間還不足20小時。從指揮員到飛行員,沒有一個有過空戰的經歷,而對手卻是擁有15個空軍聯隊,1200多架作戰飛機,一半以上飛行員參加過第二次世界大戰,飛行時間多在1000小時以上的世界頭號空中強敵。

  實力相差如此懸殊,面對蜂群般遮蔽朝鮮上空的敵機,志願軍空軍以「空中拼刺刀」的精神,以有我無敵的英雄氣概,與敵展開殊死搏鬥。

  1951年1月21日,26歲的空4師28大隊大隊長李漢奉命率6架飛機升空作戰。這個代號為81041部隊第28大隊的戰鬥團體,僅有10名飛行員,最小的副大隊長李憲剛年僅18歲。

  這是一支剛剛完成高空中隊編隊和單雙機攻擊等訓練課目,甚至空中動作量一大,編隊都會散開的隊伍。但李漢說:「我們這些飛行員,大都來自陸軍的優秀戰士,有著人民子弟兵英勇作戰,不怕犧牲的大無畏精神。」首次交鋒,李漢擊傷敵機l架,旗開得勝。空軍首長發來賀電,此次空戰「證明年輕的中國人民空軍是能夠作戰的,是有戰鬥力的」。

  此後,第28大隊10天出戰3次,擊落擊傷敵機3架,實現了他們出徵前的誓言,以自己的英勇行動打破了美國空軍不可戰勝的神話。這也成為志願軍空軍以後繼續取得更大勝利的開端。

  1952年2月10日,空12團3大隊大隊長張積慧在僚機的配合下,將譽為「特別勇敢善戰」的「空中英雄」,美國空軍「噴氣機王牌飛行員」的戴維斯擊斃。戴維斯有著3000多小時飛行經歷,參戰266次,被譽為「空中的職業殺手」、「美國空軍的驕傲」,而擊落他的張積慧剛剛過完25歲生日。

  空軍司令員劉亞樓曾指出,初戰時,雖然我們技術很差,毫無空戰經驗,但是共產黨領導的軍隊,具有英勇無畏的政治品質和陸軍的戰鬥經驗,所以經過短期突擊訓練,就能和帝國主義第一流空軍飛行員對抗,而且能夠擊落它,這是很了不起的!

  在抗美援朝作戰中,人民志願軍空軍取得了擊落敵機330架、擊傷95架的驕人戰績。美國遠東空軍司令官斯特梅萊耶將軍不得不哀嘆,中國空軍正在以他無法想像的速度迅速強大,成為他們在朝鮮上空強有力的對手,美軍的空中優勢無可挽回地受到來自中國方面強有力的挑戰。

  無論時代如何發展,戰爭形態如何變化,人始終是戰爭制勝的決定性因素,勇於亮劍的血性永遠不會過時。(作者為軍事科學院軍隊政治工作研究院解放軍黨史軍史中心研究員)

志願軍某集團軍坦克部隊在戰前宣誓。(資料圖片)

[ 責編:叢芳瑤 ]

相關焦點

  • 讓志願軍精神代代相承
    《金剛川》作為「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獻禮片,從三個角度講述了抗美援朝戰場中的故事,反映了殘酷的戰爭和一段鮮為人知的往事。影片通過聚焦志願軍戰士一次次抵禦敵機狂轟濫炸、一次次修復交通命脈工兵橋的情節,展現了志願軍敢於鬥爭、敢於勝利的精神,展現了中國人民不畏艱險、迎難而上的精神。
  • 從花木蘭到geoskincare紐西之謎,窺見永不過時的女性力量
    事實上,這不是花木蘭第一次在熒幕上引起轟動,早在11年前,geoskincare紐西之謎品牌代言人、著名演員趙薇也曾出演過「花木蘭」一角,並憑藉與角色高度契合的形象,成為了一代人心中的「木蘭精神」代表。
  • 紀錄片《冰血長津湖》追憶抗美援朝戰爭中的壯烈搏鬥,講述志願軍...
    聆聽志願軍老戰士的殷切囑託,感悟愛國英雄崇高的精神品質。獲得第29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紀錄片獎的《冰血長津湖》,將鏡頭對準了志願軍老戰士,通過他們情真意切的講述,探尋抗美援朝戰爭中的紅色印記,真實記錄一段不可磨滅的戰爭往事。
  • 《英雄兒女》:銀幕內外永不枯竭的精神力量
    為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近期光明日報將陸續推出系列專版,從電影、文學、舞臺藝術、歌曲等方面,盤點抗美援朝時期的重點文藝作品,回望那段崢嶸歲月,挖掘其中振奮人心的時代精神。  相比較同題材作品,《英雄兒女》描述戰士王成在朝鮮戰場犧牲後,妹妹王芳在政委王文清的幫助下堅持戰鬥,最終與養父王復標、生父王文清團圓的故事,以革命英雄主義的基調,表現並頌讚了英雄的大無畏犧牲精神。其優勢不僅在於受到電影界的重視,被建議「作為一個重點片子」,還在於對「他鄉遇故知」「團圓」這樣表現戰爭中個人化視角和人性人情主題的開掘。
  • 弘揚偉大抗美援朝精神 在新時代奮勇前進
    10月23日,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紀念大會並發表重要講話。
  • 他們,永遠是我們心中最可愛的人——志願軍將士精神永流傳
    他們,永遠是我們心中最可愛的人——志願軍將士精神永流傳  新華社北京10月30日電 題:他們,永遠是我們心中最可愛的人——志願軍將士精神永流傳  新華社記者任沁沁、王琦  一位91歲的老人,面對冰天雪地裡的志願軍群體雕塑,顫顫巍巍地從輪椅上站了起來,摘帽敬禮。
  • ●只要具有英雄的情結和精神,激揚英雄的血性和氣概,紅色基因就會...
    原標題:●只要具有英雄的情結和精神,激揚英雄的血性和氣概,紅色基因就會聚合成鋼筋鐵骨,築起我們新的長城——鋼多氣盈骨更硬抗美援朝戰場上,邱少雲任烈火燒身,巋然不動;黃繼光用胸膛堵槍眼,壯烈犧牲;長津湖戰役中,125名志願軍官兵在零下40攝氏度的嚴寒中堅守陣地,以戰鬥姿勢犧牲,成為一尊尊巍然屹立的冰雕……無數像邱少雲、黃繼光那樣的志願軍將士
  • 抗美援朝戰爭中的8大血戰,鐵一樣的精神!
    我志願軍第九兵團在零下30度的長津湖設伏,以減員過萬人的代價,一舉覆滅了號稱「北極熊團」的美軍精銳。何其慘烈,何其壯哉!血戰三裡所。志願軍強行軍14小時向前推進近80公裡,搶佔三裡所、龍源裡,封鎖美軍退路,為此美軍瘋狂的用飛機、坦克突圍,衝鋒數十次,最後不得已丟棄大批輜重裝備撤向平壤。血戰橫城。
  • 志願軍老兵成都觀看《金剛川》銘記抗美援朝精神
    為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電影《金剛川》正在熱映,10月25日,中影晴瑞影城CGS舉辦「致敬英雄兒女」《金剛川》觀影活動,特別邀請抗美援朝老戰士代表現場觀影。本次活動,成都影迷與志願軍老兵王光柄、韓雨秋、郭明清,「特級英雄」黃繼光後人黃擁軍,還有部分現役軍人代表共同觀影。「我老了,背也駝了,扛槍打仗不行了,但有義務宣傳抗美援朝精神。」88歲的老兵韓雨秋說道。《金剛川》講述抗美援朝戰爭最後一役背後的一段真實往事。
  • 不可撼動的精神力量
    70年前,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踏上朝鮮戰火燃燒的土地,準備迎擊強大的敵人。  人們說,抗美援朝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立國之戰」。原因何在?  歷史已經給出答案——不經歷偉大鬥爭,哪裡會有一個偉大的國家?支撐偉大鬥爭的,不僅需要物質力量,更需要精神力量。精神上強,才更持久、更深沉、更有力量!
  • 牢記英雄事跡 傳承偉大精神(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
    抗美援朝紀念館原館員謝長平是一位抗美援朝志願軍老戰士,如今已87歲高齡。多年來,老人總是習慣來到鴨綠江邊,凝望對岸。抗美援朝紀念館位於遼寧省丹東市,始建於1958年,1990年10月移地擴建,1993年7月新館落成。
  • 利拉德詮釋了什麼是永不放棄的體育精神!
    相信NBA複賽的MVP頒發給利拉德,基本大家都沒有異議,確實能在出線是小概率事件的背景下,通過永不放棄的拼搏精神將開拓者隊重新拉回到西部第8,並在和灰熊的附加賽中挺身而出,幫助球隊最終進軍季後賽,利拉德功不可沒,完美詮釋了什麼是永不放棄的體育精神!
  • 時政新聞眼丨習近平:偉大抗美援朝精神是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
    70年前,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開赴朝鮮前線。70年後,2020年10月19日,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主題展覽在北京開幕。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展覽時強調,要在新時代繼承和弘揚偉大抗美援朝精神。
  • 瀋陽聯勤保障中心傳承抗美援朝精神
    東北地區是志願軍的後方基地,依託這一基地,志願軍沿主要道路配置兵站、醫院、汽車團、鐵道部隊等保障力量,修建各種倉庫及掩體,形成了能打、能防,能運、能儲、能供、能修、能醫的後勤保障網,為抗美援朝的偉大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70年後的今天,讓我們把目光投向白山黑水間,探尋新時代的聯勤官兵傳承抗美援朝精神的足跡。
  • 大力弘揚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愛國主義是志願軍將士入朝作戰,克服一切艱險,戰勝一切敵人的巨大精神動力。祖國和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國家的安全和發展利益不容侵犯,是志願軍將士的崇高信念。對祖國人民和朝鮮人民深沉的熱愛,是志願軍將士贏得戰爭勝利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內心飽含著愛國主義精神,就會滋養革命忠誠精神,昂揚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 精神高地上甘嶺
    68年前的此時,正是中國人民志願軍在上甘嶺浴血奮戰的時刻。走進「銘記偉大勝利 捍衛和平正義——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主題展覽」現場,在「血戰上甘嶺」這一重點展區,人們駐足停留,細細觀看每一件展品。這裡有戰士在上甘嶺戰役前寫下的決心書,有功臣生前使用過的器具,還有為黃繼光、邱少雲、孫佔元記功的命令和立功獎狀。
  • 第八十三集團軍某旅「楊根思連」:傳承戰鬥精神 續寫輝煌篇章
    前不久,第83集團軍某旅即將開赴某海域組織演訓活動,「楊根思連」官兵面向老連長雕塑宣誓,傳承70年的「三個不相信」戰鬥精神,在這群年輕士兵身上彰顯。走進該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大挺拔的雕塑——英雄楊根思怒目圓睜,神情堅定,身披雪衣,左手挾起炸藥包,右手緊握鐵拳,奮不顧身衝向敵群……現場講解的該旅政委翟繼群介紹,老連長的精神,激勵鼓舞著一批批官兵砥礪血性膽氣、聚力強軍打贏。
  • 長津湖戰役中,為何125名志願軍戰士,被凍成冰雕也不放棄陣地
    這些年輕的生命,被一整夜的狂風暴雪雕鑄成了永恆,仿佛一座座豐碑屹立在茫茫雪原裡,詮釋著為了勝利永不後退的戰鬥血性和捨生忘死的戰鬥精神。 美軍士兵被徹底震撼了,他們對這個「謎一樣的對手」肅然起敬,瞬間明白了為何會屢屢敗在這群人手;為何會在韓戰中擁有如此巨大裝備優勢的情況下,居然會敗仗連連;為何一個小小的長津湖,會成為讓他們膽戰心驚的地方。 無疑,這個70年前的畫面,是最讓人扎心的。每一次看到它,都讓人淚流滿面。
  • 萬歲軍精神萬歲情
    泱泱中華,炎黃兒女,披堅執銳,敢於鬥爭,善於鬥爭,珍愛和平,珍愛正義,珍愛生命,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萬歲!至高無上的萬歲軍精神萬歲! 歷史的鏡頭將永遠銘刻在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心中。偉大的領袖和導師毛澤東主席在評價抗美援朝戰爭時說,志願軍打敗美國佬,靠的是一股氣,美軍不行,鋼多氣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