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彈我不知道,彈殼但是親眼見識了,一打完五個老頭從兩米多高的牆上爬過來,一人提一個大磁鐵,來回幾趟,吸得乾乾淨淨,關鍵人家那時間點卡的準,剛打完就進來,都不給你回收餘地我們還不敢不人家咋的。我們想要還得問人家買,十塊錢一小袋。
以前看過有人用彈殼,子彈,用鍋煮,院裡拉了一大卡車子彈,倒在地上一堆堆的。提煉鉛還是鋁,一塊塊像銀錠一樣,貌似是演習用的,有的子彈還是完好無損,我還選了幾顆,彈頭有塊塑料。
在我們老家有一條通訊線路,好像還在,那線杆都是木質的,每年維修換下的線杆都在地裡堆著,上面刷著瀝青,別說是當燒材,就是做家具也是好木材,就那麼丟在山上,但誰也不敢動,就沒聽說過它丟過,因為那是部隊的東西!
子彈殼尾部還需要鑽孔嗎?它自身就帶有兩個小孔,把彈殼裝滿水蓋一張紙,找一處地面較硬的地方倒一扣地面,尾部朝天上面放一個鏍母,一錘子下去,底火蓋就掉了,這時候就看見那兩個小眼了。
打贏了也許有後勤和民兵回收吧,大部隊只管推進。不過這也要看戰場在哪裡,如果遠離後方,縱深太大,運輸成本本身就高,炮彈運送都不容易,誰還會管彈殼?戰後再說吧。戰時就別考慮了,沒人顧及它,訓時彈殼就拋在炮身旁,肯定會收,彈頭不是訓練彈都炸了,除非搜尋四分五裂,天女散花一般的鐵片,那真佩服!
炮彈在和平年代的話都是要回收的,打多少發回收多少彈殼,然後拉回單獨放彈殼的倉庫,會有專門的部門過來拉走,回去經過處理重新裝藥,不能用的直接處理熔掉。一旦打起來,也會帶走的,因為彈殼會暴露陣地位置,從而計算出你的下一個預設目標大致方位,別的就不知道了。估計放空炮應該不回收的。
回收倒是回收,好像不嚴格。我們這是工廠,以前差不多家家都有銅炮殼。九幾年,我廠把打過的彈殼裝了一車,送回部隊彈藥庫,天氣炎熱,司機跟兩個押解員說,用彈殼換西瓜吃,大家一拍即合,就在路邊跟賣瓜的老鄉商量,老鄉高興得不得了,他們用一個122炮彈殼換了四五個西瓜。路上,幾個人發愁,少了一個炮彈殼怎麼交代。到了庫房,人家當兵的愛理不理的問,你們幹啥呢?
押解員說,交炮彈殼,結果,人家直接說,不要不要,全部拉走。押解員急了,拿出證明,清單,介紹信等,使勁解釋,後來,當兵的指了指牆角一片空地說,就卸那吧。三個人,頂著烈日,把彈殼踹到牆角,開車就走,什麼清單,證明都沒給。回來的路上,三個人後悔啊,早知道這樣,當初卸它一二十個彈殼放在老鄉那裡,回頭可以拉半車瓜回家。
以前聽一位抗美援朝的老兵講過,當時他們和美國人打仗中間就隔一條山勾,兩邊說話聲音大了就能聽見,他們那時夜晚值班要打五千發機槍子彈,不能連續打,隔幾分鐘打一次,他說叫戰備值班,最後美國撤了,他們連要求每人撿一噸旦殼交回來,山溝裡都是用麻代鐵鍬直接裝,交到團裡換美國牛肉罐頭吃,那段時間真吃煩了,這老兵是我爸的姨夫,一個村的,後來在村裡幹了三十年支書。
大口徑炮彈殼是衝床經過多次衝出來的,彈頭是車床車出來的,因怕有沙眼不能翻砂鑄造。作戰把庫存的大口徑炮彈基本上消耗得差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