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具備強迫壞力且可移動的現代火炮中,艦炮是尤為典型的例子,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一個國家的軍事實力。在進行作戰時,艦炮能夠直接決定戰局局勢,所以在此後各國在進行武器彈藥的研製加強時,低成本、高威力是艦炮發展的主要方向。但由金屬構成的彈殼成本一定不低,且艦炮作為一大破壞性武器,有怎可不對其體型、質量進行要求,要想將發射速度進行提升的同時也要保證空間得到合理運用,就只能將用盡的彈殼遺留在外。於是就出現了一個問題,如果一直保持這樣的重量和速度,甲板一定會造成嚴重的損傷。
戰列艦在二戰期間可謂是出盡了風頭,而人們的關注重點在它超大的排水量上。這時肯定有人想問,發射艦炮產生的超大彈殼對甲板是否有損傷?實際上我們是瞎操心。雖然戰列艦是大型艦艇,它需要發射的炮彈是一種大體積,能夠命中幾十公裡外的目標,發射高度達到兩米,發射出去的彈藥重量都以噸來計算,但是正因為它的各項要求都極高,所以軍隊也會去尋找一些好的方法改進戰艦的其它系統以便配合它更好工作,在通常情況下,炸藥和炮彈分屬於兩個不同的發射體系,炸藥包會先被發射系統識別,直接被燒掉,然後炮彈發射時彈殼也會一起被發射出去,這樣一來,彈殼就沒有浪費這麼一說了,同時甲板的使用年限也延長了。
一說到戰艦的話題,各種大大小小的問題就會被人們提出來。但時代在發展,科技也在不斷進步,過去戰艦那些存在的問題已經不再困擾著人們,現代軍艦艦炮構造大都相差無幾,76毫米、100毫米、127毫米或130毫米的主炮是現代戰艦裝備得最多的,設計和修建過程中,炮管通常被安排在艦炮拋殼窗口的正下方,而且, 這些艦炮都配置了自動裝彈機,發射完一個炮彈後,它的彈殼隨之進入專用通道上,脫殼機就會自行對火炮進行拋殼,在將彈殼推離的同時,下一發炮彈已經被自動裝填待發。
這樣的脫殼和裝彈設計,就很好的解決了炮塔內無法放置彈殼的問題。而且, 被使用後的彈殼肯定不能直接往海裡丟,所以主要會先拋在甲板上,被拋出的彈殼又是以高溫狀態掉落在甲板上的,所以軍隊常會考慮如何儘可能減小甲板受到的損傷,對甲板的防護工作從來都沒有減少。
每個人都明白,為了在海上取得話語權,軍艦是一個大國必不可缺的裝備,我國海軍的1130近防炮作為副炮,發射速度相當驚人,平均每秒166發,這是個什麼概念呢?就是說它在一分鐘內能打出10000發的炮彈,然後還會在每秒鐘扔出100多個彈殼,這麼大數目的彈殼會不會被回收呢?其實近防炮一般會被安裝在b炮位或者兩舷,要麼就是挨著直升機機庫,這幾個位置的特殊性就為彈殼的回收帶來了一些困難。
而054a護衛艦,主要就是因為裝的是近防炮,剩下的地方不多,彈殼堆積到一定程度就噼裡啪啦往海裡掉,看著都心疼。與主炮不同,不出意外的話,安裝位置都是在甲板,能用來堆積彈殼的空間就很大了,集中和回收彈殼都比教便利。
對於二戰,也許你能很清楚的介紹一些重大的歷史事件,但對於一些冷門的事件就沒有那麼了解了,就比如說彈殼回收。幾乎所有的國家在戰後都會對其回收利用,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是因為在那個時期的炮彈主要是由造價偏高的有色金屬製成的,為了節約資源,所以會進行舊彈殼的回收。不只在當時,哪怕到了今天,我們的重金屬冶煉工業都還在發展之中,就有色金屬這塊來說,完全沒到用一次就可以將其丟棄的地步,就拿中國來說,雖然一直在發展重工業,但因為銅資源一直都比較少,所以只能對現有的資源進行充分利用。這種做法即是考慮到經濟效益,也考慮到了社會民生,政府希望的是能一直維持正常的社會秩序和幸福的人民生活,而不是讓戰爭或者演練影響到這一切。
儘管各國都有針對節約資源而做出回收彈殼的措施,以及在實彈訓練結束後,也會將子彈殼回收入回收袋中,對於所有殘留的炮彈殼,需要先進行區分,在進行回收,一般以銅元素作為原料的彈殼會被回收,但鋼製材料是回收之外的選擇。早些時候,中國海軍為節約不可再生資源並利用銅和鋼的各自優勢進行研製,並製作出外銅內鋼的彈殼,可是效果差強人意,反倒阻礙了當時的軍事工業發展。不僅出現了子彈時常卡殼的情況,還迫使彈殼外的銅元素無法進行提取回收,我國本就缺少的銅資源就更加稀缺了。因此覆銅彈殼被迅速淘汰。
隨著科技水平的快速提升,製作炮彈所需的主要材料也發生了巨大變化,鋼逐漸取代了銅的地位,飛速發展的工業功不可沒,伴隨著科技水平的快速提升,中國科學家發現,在鋼中加入微量元素可以極大的改變鋼的性能,所以在1980年末期,我國海軍所用的炮彈彈殼就全部由銅換成了鋼,
同時也正是因為工業水平的大幅提高,使得人們開始追求更高水平、製作更精良的炮彈,不僅要節約回收利用的成本,還要使存放的空間進一步縮小,因此,人們一發現比起銅來,鋼更容易滿足他們對低成本和易儲存的需求,鋼就迅速的成為了炮彈彈殼的主要使用材料,比如說,今天使用的火炮炮彈就不再是銅製,而是覆蓋了銅模的鋼製炮彈,同全銅製炮彈一樣都有著較好的性能。雖然全鋼製作的彈殼也會造成一定損失,比如甲板油漆會被砸壞,對人們來說,這個問題已經不足掛齒,相比之下,由於鋼的價值較低,所以成本低,回收利用率高,所需儲存空間小,有較高性能。所以以銅代鋼既符合了當前中國工業發展現狀,也符合了人們的炮彈研製標準。
隨著現代裝備的更新換代,炮彈也迎來了一個新的時代,之前,人們一想到彈殼和彈藥,就覺得都是黃澄澄的,但是要知道,資源並不是無窮無盡的,要想繼續發展、進步,要開始節約資源的趨勢也慢慢顯現,可再生材料對比金屬材料,具備可持續利用的特性,成為很多國家和企業關注的熱點項目。金屬材料的回收增添了額外的金錢以及物力付出,並且,在彈殼的製作上金屬本來也用的比較少,要二次提取的話,花費的金錢和得到的東西是不成正比的。與金屬材料相比的差別在於,可再生材料不存在金屬材料的這些問題,被丟在海裡也不影響可持續發展,就算扔掉也不會在資源、金錢等方面造成損失,這一切都讓可再生材料得到了新的發展機會。
雖然各國的科技實力都在不斷提高,艦炮的打擊力已經步入飛彈,但是飛彈也有很多缺點是沒有辦法避免的,建造飛彈的成本高,而且彈藥常常不能滿足作戰需求,平時使用的艦艇中,很少有超過裝載10枚飛彈的,這幾點都是飛彈的劣勢之處,如果能夠改進這個方面,或許飛彈就沒有艦炮這個競爭者了,飛彈真的可以一家獨大。同樣雖然銅製彈殼已經逐漸被全鋼彈殼所取代,但是銅製彈殼還沒有完全沉沒在歷史長河中,仍然在為某些經濟強盛的大國工作著,比如美軍現在使用的依舊是銅製炮彈,而且也願意花費大價錢去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