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射艦炮產生的彈殼對甲板是否有損傷?彈殼有銅,需要回收嗎?

2020-12-16 天下將令

在所有具備強迫壞力且可移動的現代火炮中,艦炮是尤為典型的例子,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一個國家的軍事實力。在進行作戰時,艦炮能夠直接決定戰局局勢,所以在此後各國在進行武器彈藥的研製加強時,低成本、高威力是艦炮發展的主要方向。但由金屬構成的彈殼成本一定不低,且艦炮作為一大破壞性武器,有怎可不對其體型、質量進行要求,要想將發射速度進行提升的同時也要保證空間得到合理運用,就只能將用盡的彈殼遺留在外。於是就出現了一個問題,如果一直保持這樣的重量和速度,甲板一定會造成嚴重的損傷。

戰列艦在二戰期間可謂是出盡了風頭,而人們的關注重點在它超大的排水量上。這時肯定有人想問,發射艦炮產生的超大彈殼對甲板是否有損傷?實際上我們是瞎操心。雖然戰列艦是大型艦艇,它需要發射的炮彈是一種大體積,能夠命中幾十公裡外的目標,發射高度達到兩米,發射出去的彈藥重量都以噸來計算,但是正因為它的各項要求都極高,所以軍隊也會去尋找一些好的方法改進戰艦的其它系統以便配合它更好工作,在通常情況下,炸藥和炮彈分屬於兩個不同的發射體系,炸藥包會先被發射系統識別,直接被燒掉,然後炮彈發射時彈殼也會一起被發射出去,這樣一來,彈殼就沒有浪費這麼一說了,同時甲板的使用年限也延長了。

一說到戰艦的話題,各種大大小小的問題就會被人們提出來。但時代在發展,科技也在不斷進步,過去戰艦那些存在的問題已經不再困擾著人們,現代軍艦艦炮構造大都相差無幾,76毫米、100毫米、127毫米或130毫米的主炮是現代戰艦裝備得最多的,設計和修建過程中,炮管通常被安排在艦炮拋殼窗口的正下方,而且, 這些艦炮都配置了自動裝彈機,發射完一個炮彈後,它的彈殼隨之進入專用通道上,脫殼機就會自行對火炮進行拋殼,在將彈殼推離的同時,下一發炮彈已經被自動裝填待發。

這樣的脫殼和裝彈設計,就很好的解決了炮塔內無法放置彈殼的問題。而且, 被使用後的彈殼肯定不能直接往海裡丟,所以主要會先拋在甲板上,被拋出的彈殼又是以高溫狀態掉落在甲板上的,所以軍隊常會考慮如何儘可能減小甲板受到的損傷,對甲板的防護工作從來都沒有減少。

每個人都明白,為了在海上取得話語權,軍艦是一個大國必不可缺的裝備,我國海軍的1130近防炮作為副炮,發射速度相當驚人,平均每秒166發,這是個什麼概念呢?就是說它在一分鐘內能打出10000發的炮彈,然後還會在每秒鐘扔出100多個彈殼,這麼大數目的彈殼會不會被回收呢?其實近防炮一般會被安裝在b炮位或者兩舷,要麼就是挨著直升機機庫,這幾個位置的特殊性就為彈殼的回收帶來了一些困難。

而054a護衛艦,主要就是因為裝的是近防炮,剩下的地方不多,彈殼堆積到一定程度就噼裡啪啦往海裡掉,看著都心疼。與主炮不同,不出意外的話,安裝位置都是在甲板,能用來堆積彈殼的空間就很大了,集中和回收彈殼都比教便利。

對於二戰,也許你能很清楚的介紹一些重大的歷史事件,但對於一些冷門的事件就沒有那麼了解了,就比如說彈殼回收。幾乎所有的國家在戰後都會對其回收利用,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是因為在那個時期的炮彈主要是由造價偏高的有色金屬製成的,為了節約資源,所以會進行舊彈殼的回收。不只在當時,哪怕到了今天,我們的重金屬冶煉工業都還在發展之中,就有色金屬這塊來說,完全沒到用一次就可以將其丟棄的地步,就拿中國來說,雖然一直在發展重工業,但因為銅資源一直都比較少,所以只能對現有的資源進行充分利用。這種做法即是考慮到經濟效益,也考慮到了社會民生,政府希望的是能一直維持正常的社會秩序和幸福的人民生活,而不是讓戰爭或者演練影響到這一切。

儘管各國都有針對節約資源而做出回收彈殼的措施,以及在實彈訓練結束後,也會將子彈殼回收入回收袋中,對於所有殘留的炮彈殼,需要先進行區分,在進行回收,一般以銅元素作為原料的彈殼會被回收,但鋼製材料是回收之外的選擇。早些時候,中國海軍為節約不可再生資源並利用銅和鋼的各自優勢進行研製,並製作出外銅內鋼的彈殼,可是效果差強人意,反倒阻礙了當時的軍事工業發展。不僅出現了子彈時常卡殼的情況,還迫使彈殼外的銅元素無法進行提取回收,我國本就缺少的銅資源就更加稀缺了。因此覆銅彈殼被迅速淘汰。

隨著科技水平的快速提升,製作炮彈所需的主要材料也發生了巨大變化,鋼逐漸取代了銅的地位,飛速發展的工業功不可沒,伴隨著科技水平的快速提升,中國科學家發現,在鋼中加入微量元素可以極大的改變鋼的性能,所以在1980年末期,我國海軍所用的炮彈彈殼就全部由銅換成了鋼,

同時也正是因為工業水平的大幅提高,使得人們開始追求更高水平、製作更精良的炮彈,不僅要節約回收利用的成本,還要使存放的空間進一步縮小,因此,人們一發現比起銅來,鋼更容易滿足他們對低成本和易儲存的需求,鋼就迅速的成為了炮彈彈殼的主要使用材料,比如說,今天使用的火炮炮彈就不再是銅製,而是覆蓋了銅模的鋼製炮彈,同全銅製炮彈一樣都有著較好的性能。雖然全鋼製作的彈殼也會造成一定損失,比如甲板油漆會被砸壞,對人們來說,這個問題已經不足掛齒,相比之下,由於鋼的價值較低,所以成本低,回收利用率高,所需儲存空間小,有較高性能。所以以銅代鋼既符合了當前中國工業發展現狀,也符合了人們的炮彈研製標準。

隨著現代裝備的更新換代,炮彈也迎來了一個新的時代,之前,人們一想到彈殼和彈藥,就覺得都是黃澄澄的,但是要知道,資源並不是無窮無盡的,要想繼續發展、進步,要開始節約資源的趨勢也慢慢顯現,可再生材料對比金屬材料,具備可持續利用的特性,成為很多國家和企業關注的熱點項目。金屬材料的回收增添了額外的金錢以及物力付出,並且,在彈殼的製作上金屬本來也用的比較少,要二次提取的話,花費的金錢和得到的東西是不成正比的。與金屬材料相比的差別在於,可再生材料不存在金屬材料的這些問題,被丟在海裡也不影響可持續發展,就算扔掉也不會在資源、金錢等方面造成損失,這一切都讓可再生材料得到了新的發展機會。

雖然各國的科技實力都在不斷提高,艦炮的打擊力已經步入飛彈,但是飛彈也有很多缺點是沒有辦法避免的,建造飛彈的成本高,而且彈藥常常不能滿足作戰需求,平時使用的艦艇中,很少有超過裝載10枚飛彈的,這幾點都是飛彈的劣勢之處,如果能夠改進這個方面,或許飛彈就沒有艦炮這個競爭者了,飛彈真的可以一家獨大。同樣雖然銅製彈殼已經逐漸被全鋼彈殼所取代,但是銅製彈殼還沒有完全沉沒在歷史長河中,仍然在為某些經濟強盛的大國工作著,比如美軍現在使用的依舊是銅製炮彈,而且也願意花費大價錢去回收。

相關焦點

  • 軍艦甲板會被艦炮彈殼砸壞嗎?銅製彈殼會不會回收?
    但金屬是彈殼造成的一大要素,且艦炮作為一大破壞性武器,有怎可不對其體型、質量進行要求,為提升速度且將空間高利用化,就無法將用盡的彈殼進行回收利用。於是就有人說,就此看質量及速度,甲板一定會造成嚴重的損傷。
  • 軍艦甲板會被艦炮射擊拋出彈殼砸壞嗎?銅製彈殼又會被回收嗎?
    在軍艦炮塔的使用上,為了提高它的利用效率,彈殼的處理就被擱置了,因此在炮塔發射完後,彈殼就直接留在了甲板上,過了一段時間後,我們就得考慮一下,這種在大體積、高速度下反彈回來的彈殼會對甲板造成多大的危害。
  • 中國缺銅所以用鋼造彈殼,美國有銅卻不用!直接改用「塑料」
    由於我國銅儲量稀缺,因此我國使用鋼材來造彈殼。這樣雖然初步解決了子彈的產量問題,但是由於材料天然的性質,即使使用了鋼質彈殼外表覆銅、塗漆等工藝,與銅製子彈相比還是存在外殼延展性差、易被腐蝕的問題。不過就在我國不得已使用鋼製彈殼時,大洋彼岸的美國有銅卻用"塑料"!
  • 中國人有大智慧:別人用銅造彈殼 我們卻用更便宜的鋼
    子彈的組成大致可以認為由彈頭、彈殼、火藥和擊髮結構組成,其中的彈殼應當說是發展相對穩定的結構,過去大部分彈殼都是銅殼,主要是黃銅,也就是銅鋅合金,顏色呈金黃色,是最常在電視劇和電影裡出場的彈殼。另外還用紅銅、白銅等多種彈殼,可見銅在子彈彈殼生產中使用之廣泛。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彈殼的生產同樣遇到了自己的瓶頸,特別是地區因素所導致的問題。
  • 中國人的智慧:美軍彈殼選用昂貴的銅,我們選擇性價比極高的鋼
    ,那應當是有的彈殼覆著的是黃銅色的銅鋼,有的覆著的是綠色的漆鋼。想發射子彈,肯定要先上膛,讓槍枝處於待機狀態,雖然這幾個步驟很簡單,但卻涉及很多問題,尤其是槍膛與彈殼要發生較大的摩擦,考慮到黃銅較軟的質地,若使用它,將減少在摩擦過程中給槍膛帶來的傷害。
  • 中國沒銅造彈殼,美國有銅卻不用!科技發達就是好啊
    第一,銅的價格較為昂貴,銅雖然不是貴金屬,但在地殼中的含量也僅有0.01%,遠低於鋁的8.1%、鐵的5.06%,同時,銅還是一種重要的工業原料,各行各業對銅的需求量很大,這使得銅很難賣出真正的白菜價。第二,銅質彈殼較重,銅的密度是8.9克/立方釐米,高於鐵、鋁,而隨著防彈衣等單兵護具的發展,殺傷敵人所需的子彈數量越來越多,在阿富汗和伊拉克作戰的美軍往往需要負重四五十千克,負重的很大一部分是銅殼彈藥,這不但使得美軍士兵容易疲勞,還降低了美軍的機動能力、增加了後勤補給難度,如果能用上新型輕質彈藥,即使維持彈藥攜帶數量不變,也能在很大的程度上減輕美軍士兵的負擔。
  • 彈殼之爭:鋼彈殼會磨損步槍,銅彈殼就是最佳選擇?
    第二,當槍枝發射子彈時銅質彈殼會有輕微的膨脹,這樣一來槍膛內的壓力就會更加均勻,彈頭髮射出去時就會有更平穩的彈道。銅質具有很高的擴展性,與鋼質相比銅質彈殼會帶來更高的精度,對於追求高精度射擊的射手來說銅質彈殼至關重要。
  • 人民軍隊的武器生產:從利用舊彈殼復裝子彈,到自己造槍造炮
    博物館展出的紅軍復裝子彈子彈由四個部分組成,彈殼、彈頭、底火和發射藥。其中彈殼部分最難製造,只有銅才能製造彈殼,生鐵、熟鐵都不行,很容易炸膛。此外,沒有專業的機械設備,手工作坊也很難製造出底火臺。但彈殼打過兩次就不能再服裝了,因為從戰場上撿回來的彈殼,大都因為火藥燃燒而膨脹變形甚至破裂,為了使這些子彈殼能滿足復裝的要求,當時主要採用兩種辦法:第一是製造簡易手動衝床,將膨脹的彈殼衝壓收縮成合格彈殼。二是召集銅匠、銀匠去焊接彈殼上的裂痕,由於銅、錫焊的不牢固,因此,只有用白銀去焊接縫隙,這樣彈殼才能經受住火藥發射時的爆炸衝擊力。
  • 我國用鋼造彈殼,歐美不再用銅,如今用聚合物造,究竟哪種好?
    然而我國由於銅礦缺少,為了節約資源而不得不使用鋼製彈殼,表面塗抹黃銅來代替。就在我國還無法全面普及銅質彈殼時,美國卻已經開始轉向其它材質彈殼的研究。據了解。最近美國新研究出來了一種使用聚合物製造的輕質彈殼,其優良的性能讓各國嘆服。也再一次讓我們看清了中美兩國單兵武器領域的差距。
  • 真有必要換銅彈殼嗎?
    ——彈殼本體依舊是鋼材,但是表面用銅,潤滑性比漆面好,卡彈機率更低 在80年代末以來,步兵槍械在實際交戰出現了很多和冷戰時期軍事學說發展不同的規律。其中有兩個很突出的方面就是光學瞄準鏡的普及,以及中口徑機槍消亡論的破滅。 光學瞄準鏡的普及,當然首先是建立在全球光學工業發展的基礎上——要造一個瞄準鏡的成本比二戰和越戰時期便宜太多了。但是實戰需求的影響也是同樣關鍵的,而且這其中還可以細分出兩個類型。一類如歐美軍隊,強調的是瞄準反應要快、瞄準精度要高等等,大體上就是捨得花錢而且追求效果好的那類。
  • 別人的子彈都為銅製,為何中國與眾不同用鋼製?背後原因讓人心酸
    這麼看來,在現代戰爭期間,子彈的消耗數無疑是一個天文數字了,那麼你知道現代子彈是用什麼材質製成的嗎?當今世界上絕大多數的國家子彈彈殼都為銅製,除了穿甲彈等特殊彈藥。歐美國家的子彈幾乎全部為銅製。而我國則有所不同,大部分採用鋼製彈殼,主要有覆銅鋼和塗漆鋼兩種。那麼這二者有何差異。總的來說,銅相比起鋼,是最適合製造子彈的原料,這是由於銅的物理特性決定的。
  • 【材料課堂】為什麼用銅製造子彈,而不用鋼呢?終於找到答案了~
    被拉斷的彈殼生產子彈的材料是銅,其優點主要在於延展性好,有一定的強度。銅也是一種非常好的自潤滑材料,我們的子彈中覆銅鋼要比塗漆鋼好用,因為子彈外表面有銅,在槍膛惡劣的環境中可以改善鋼製彈殼抽殼性能。銅子彈和鋼子彈比最大的好處是可以復裝,而剛子彈是不能復裝的,有炸膛的危險,同時因為彈殼膨脹變形可能使槍機無法復位。
  • 槍械槽點2:最環保機槍就是它,垃圾分類彈殼回收
    作者@特別懂槍的隔壁老王1上一期我們diss奇葩槍械的時候有好多小夥伴說畢竟,還有人給手槍加刺刀呢除了加刺刀,還有人加這個呢2二戰日本的南部十四手槍外形和盧格P08有那麼一點像但原理完全不同△除了德國之外,思路都很清奇比如義大利的布雷達M37機槍△ 就是這貨槍械射擊時候要拋殼對吧這人人都知道但是布雷達M37例外人家打完的彈殼
  • 只和彈殼錐度有關
    如果一把槍沒有了彈匣,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因為無法發射。然而我們常見的槍械中,手槍幾乎用的都是直彈匣。而突擊步槍似乎用的都是彎曲彈匣。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實際上手槍彈匣和步槍彈匣之所以有外觀上的巨大差異,和子彈大小多少沒有太大關係。而是和子彈錐度有關。子彈錐度嚴格來說應該叫彈殼錐度。
  • 坦克炮的口徑那麼大 怎麼發射只有30毫米粗的穿甲彈?
    現代火炮一般按照有無膛線分為線膛炮和滑膛炮。以前由於加工工藝的問題,滑膛炮的射擊精度和威力一般都低於同口徑的線膛炮,而隨著工藝的增強和對膛壓、初速的要求,高精度的滑膛炮重新進入軍隊,並依靠著大口徑,大膛壓,大初速成為了主戰坦克的主流選擇。
  • 炮彈殼那麼大,打完了,能否回收利用呢?那要看是什麼時候了!
    以前看過有人用彈殼,子彈,用鍋煮,院裡拉了一大卡車子彈,倒在地上一堆堆的。提煉鉛還是鋁,一塊塊像銀錠一樣,貌似是演習用的,有的子彈還是完好無損,我還選了幾顆,彈頭有塊塑料。在我們老家有一條通訊線路,好像還在,那線杆都是木質的,每年維修換下的線杆都在地裡堆著,上面刷著瀝青,別說是當燒材,就是做家具也是好木材,就那麼丟在山上,但誰也不敢動,就沒聽說過它丟過,因為那是部隊的東西!子彈殼尾部還需要鑽孔嗎?
  • 法國陸軍第五胸甲騎兵團「鱷魚閃電」演習直擊 彈殼亂飛
    圖為法軍士兵正在進行機槍的射擊,彈殼亂飛。  這是一名法軍士兵正在進行手槍射擊,也是彈殼亂飛。法軍士兵手槍發射的實彈打中沙堆揚起了沙塵這是一名法軍士兵在快速移位  這是法軍士兵使用裝備紅點全息瞄具的「法瑪斯」突擊步槍,進行精確射擊,彈殼都飛到攝影師旁。  這是參加演習的法軍小分隊,正在利用模擬建築物拐角索敵。
  • 德國的黑科技,它的結構精密得像鐘錶一樣,發射的子彈沒有彈殼
    德國的無殼彈步槍G11造型科幻,有一種高大上的感覺,它的研發時間長達20多年,G11—k2型是最終型號。第三就是要有精準的3連發模式,瞄具不用校準,有效射程至少是300米,最終G11由HK公司負責武器設計,諾貝爾公司負責彈藥研發,20世紀70年代末,G11的整體結構基本上確定了下來,採用了有利於縮短長度的無託結構,彈匣平行放置在槍管上方,光學瞄具兼具提把功能,當然還有最關鍵的核心是一體衝壓成型的無殼彈,說白了就是彈頭與火藥一體,沒有彈殼。
  • ICE 彈殼《No pain no gain》伴奏 無損立體聲純伴奏 BEAT
    ICE 彈殼《No pain no gain》伴奏 無損立體聲純伴奏 BEAT如您需要此歌曲的無損立體聲伴奏請您複製《音樂伴奏吧》並且重新搜索搜索以後即可看到為您提供的高音質伴奏第三是彈殼和ice那組,ice的腔調,swag我從新說唱就注意到了,真的很喜歡。
  • 《No pain no gain》伴奏 ICE 彈殼 立體聲無損純伴奏
    《No pain no gain》伴奏 ICE 彈殼 立體聲無損純伴奏如您需要此歌曲的無損立體聲伴奏請您複製《音樂伴奏吧》並且重新搜索搜索以後即可看到為您提供的高音質伴奏沒有一開始製作人cypher那種帶勁的感覺,可能是現場畢竟比不上錄音室吧,可以理解第三組,彈殼和ICE的《No Pain No Gain》,在這樣經典的Slogan之下,這兩位rapper給我們展現了最棒的Trap氛圍。